《封神第一部》點映的最早場,,皮哥走進了影院。 印象中,,以往新片點映都是普通場,,這一輪片方安排的都是特效影廳放映。 走出IMAX影廳時,,已經(jīng)是晚上9點35,。 先和大家說說這次觀影的一大遺憾。 電影時長148分鐘,,總共有3個彩蛋,。 第一個彩蛋是可以預(yù)計到的,之前故事明顯留了線,。 但是第一個彩蛋播放完,,演職員字幕滾動升起,,皮哥就離場了。 之后才知道,,原來《封神第一部》有3個彩蛋,,而且后兩個是連在一起的。 遺憾之余,,皮哥也翻看了網(wǎng)絡(luò)上出爐的各類評論,。 有談?wù)撚捌瑘雒娴摹?/span> 皮哥的感受是“恢弘、磅礴”,,這類電影之前在國內(nèi)確實沒有出現(xiàn)過,。 特別是片頭的戰(zhàn)爭戲,提醒還沒觀看的觀眾,,做好心理準備,。 有談?wù)撗輪T配置的,。 電影中采用了實力派戲骨+新人演員的配置,。 一個個名字看過來,,確實沒有一個偶像明星,新人演員也幾乎是“零知名度”,。 不過相比以上這些,,皮哥關(guān)注最多的,是影片對于故事的改編,。 眾所周知,,《封神演義》原著故事屬于“神仙大亂斗”,。 作者許仲琳將明朝時期民間流傳的神話傳說,都梳理了一遍,。 之后他以“武王伐紂”為時代背景,,用“封神榜”的形式,將“道”,、“釋”兩家的神仙妖怪都集結(jié)到了一起,,構(gòu)建了一個龐大的道教神話譜系,。 想象力雖令人嘆絕,但具體到其中故事,、描寫,,卻又差些火候。 比如其中有著對于《西游記》贊詩的照搬; 比如于謙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也被嫁接到了姜王后口中; 而在一些情節(jié)發(fā)展上,,敘述邏輯也有些混亂,。 一些角色講著講著,又沒了下文,,讓人摸不著頭腦,。 所以我們之前觀看的電視劇版本,或多或少都會對原著進行改編,。 到了烏爾善執(zhí)導(dǎo)的三部曲電影版,,面對原著的各種不足,,改編也幾乎是必然的。 再加上,,受限于時長,,電影不可能把原著中100回的故事都呈現(xiàn)出來,而是要將其濃縮到這三部曲中去,。 整體來看,,電影主創(chuàng)以《封神演義》及宋元話本《武王伐紂平話》為本,按照小說脈絡(luò),,分成《朝歌風云》,、《魔道爭鋒》、《封神天下》三個故事,。 而從之前的宣傳中,,我們也能看到,電影主創(chuàng)在故事中加入了許多全新的設(shè)定,。 那相比原著,,《封神第一部》在人物表現(xiàn)上,,到底有著怎樣的表現(xiàn),? 這些改編和新的設(shè)定,到底又該如何評價,?是否合情合理,? 作為資深原著黨的皮哥,這就帶著大家一探究竟,。 一、改動最大的,,就是兩個核心人物 《封神第一部》很大膽,,改動最大的,就是原著中兩個核心人物—— 紂王殷壽和武王姬發(fā),。 兩個人物堪稱是進行了大刀闊斧的重新塑造,。 我們先看紂王,。 原著中的紂王有幾個特點。 除了力大無比,、兇殘暴戾之外,,其實是個憨憨。 他總是被狐貍精蘇妲己牽著鼻子走,,教唆之下,,甚至連自己的至親骨肉也不放過。 《封神第一部》中,,幾乎做了重新設(shè)定,。 電影將冀州侯蘇護的造反故事提前,而前去討伐的,,正是紂王,。 但彼時的紂王,,還只是小王子殷壽。 除此之外,,電影還用一場戰(zhàn)爭戲,,將殷壽塑造成一個有勇有謀的英雄式人物。 也就是在戰(zhàn)時,自殺的蘇妲己被狐妖附體,,重新復(fù)活來到了殷壽面前,。 但殷壽在領(lǐng)略了蘇妲己的神奇妖力后,,其野心也慢慢展露出來。 為了登上王位,,他在蘇妲己的幫助下,,弒父殺兄; 為了鞏固政權(quán),他誆殺東西南北四大伯侯,,視人命如草芥,。 相比原著,紂王的人物演變,,有了更為自洽的前因后果,。 這樣的反派形象更加陰險邪惡,也更為豐滿,。 我們再看武王姬發(fā),。 為了讓武王姬發(fā)提前出場,,電影中引入了諸侯“質(zhì)子”的概念。 商王帝乙統(tǒng)領(lǐng)著四路大諸侯和八百鎮(zhèn)小諸侯,。 為了維護政權(quán)的穩(wěn)固,,各路諸侯都要送一子到朝歌為質(zhì)。 而這些質(zhì)子由帝乙的小兒子殷壽統(tǒng)一管理,,認殷壽為義父,,接受其訓練和派遣。 姬發(fā)就是這些質(zhì)子中的一員。 由于從小受到殷壽英武形象的影響,,他視殷壽為英雄和父親,,一度迷失于殷壽的光環(huán)之下。 而隨著殷壽坐上商王之位,兇殘本性暴露無遺,,籠罩在他身上的英雄光環(huán)也隨之破滅,,殷壽與姬發(fā)的“父子”關(guān)系也走到了盡頭。 “弒父”是貫穿于故事線的一大主題。 殷壽因“弒父”登上王位,他又用同一手法,,逼迫四大諸侯的兒子去親手殺死自己的父親,。 在這四大諸侯之子中,姬發(fā)因自身善良正直的本性,,最終想出辦法避免“弒父”,。 之后他也認清了殷壽的真面目,,而毅然與其決裂。 英雄成長和蛻變的過程,,往往需要經(jīng)歷“擺脫父權(quán)”和“找到自我”兩個階段。 殷壽的“弒父”正是“擺脫父權(quán)”的標志,。 但他選擇的是殘暴的手段,,走的是一條黑暗的道路,也逼迫親生兒子走向?qū)α⒚妫?/span> 姬發(fā)叛離朝歌,,同樣也是“擺脫父權(quán)”,但他找到了自我,,走的是光明的道路,。 電影將紂王殷壽和武王姬發(fā)聯(lián)系在一起,雖與原著小說不符,,也背離了史實,。 但它突出了第一部人物覺醒的主題,確立了這兩大核心人物敵對的關(guān)系,。 往大了看,,也為后面兩部續(xù)集做好鋪墊,。 這些改編皮哥認為是成功的。 二,、“蘇護反商”,、“妲己禍政”、“比干剖心”和“文王食子肉” 在確定了殷壽和姬發(fā)的這條主線后,電影對原著前30回,,都做了一定的改編,、融合。 其中就包括了前30回最經(jīng)典的幾幕——“蘇護反商”,、“妲己禍政”,、“比干剖心”和“文王食子”。 原著中蘇護反商,,是因紂王荒淫暴虐,。 在身邊近臣的建議下,紂王搜羅天下美女,。 偏不巧這時蘇護去往朝歌,,因性格剛烈不愿送禮,,得罪了紂王身邊近臣,于是自己女兒就被點了名,。 蘇護憤然回到封地,,隨即兩方開戰(zhàn)。 蘇護見打不過侯崇虎,,最終只能獻出蘇妲己,,解了冀州城之圍。 電影中則將“蘇護反商”當作開場先聲奪人的第一幕重點打造。 讓殷壽親自披掛上陣,,姬發(fā),、殷郊、崇應(yīng)彪,、姜文煥,、蘇全孝等人物都一起亮相。 騎兵,、火攻,、投石器等古代戰(zhàn)爭利器也都得到還原,不得不說,,IMAX影廳呈現(xiàn)出的視聽效果頗為震撼,。 這場戰(zhàn)爭的結(jié)果,,是質(zhì)子蘇全孝戰(zhàn)前“自殺殉父”,,蘇護和蘇全忠父子也都死在戰(zhàn)場上,而蘇妲己則在馬車內(nèi)以發(fā)簪自盡,。 蘇妲己的死去,,也引出了狐妖的出場。 原著中,,九尾狐是女媧娘娘派去紂王身邊惑亂君心的,,蘇妲己也是在去往朝歌路上,被狐妖附體,。 電影中省去了女媧娘娘的線索,,給了狐妖一個新的設(shè)定。 九尾狐原本是被商湯封禁在雪山之下,,殷壽的血恰好幫她解除了封印,。 它附身在死去的蘇妲己身上,,為了報恩而伴隨在殷壽左右。 這種改編,,主要凸顯了九尾狐對殷壽的特殊情感,。 而“報恩”的設(shè)定,也使蘇妲己與紂王的關(guān)系更加緊密,。 殷壽弒父的完成,以及片尾電影第一個彩蛋,,也變得順理成章,。 “比干剖心”在原著中,,只是展現(xiàn)紂王昏庸無道的一個小故事。 歷史上的比干是紂王之叔,,因以死相諫而觸怒了紂王,,終被其剖心而死。 小說中比干因一把火燒死了軒轅墳石洞中的狐妖而觸怒了蘇妲己,被其設(shè)計剖心,,死后被姜子牙在封神臺上封為“文曲星君”,。 電影中對比干的塑造,幾乎也是全新設(shè)計,。 為了揭露蘇妲己的真面目,比干剖胸取出七竅玲瓏心,,逼蘇妲己吃下,,使其現(xiàn)出狐貍本相。 然而紂王非但不殺九尾狐,,反說她是“祥瑞”,。 這一幕使姬發(fā)徹底認清了紂王的本性,,也讓整個故事由此轉(zhuǎn)折。 我們再說說“文王食子肉”,。 “文王食子肉”是文王姬昌最終倒戈的原因,。 小說中,,姬昌占卜出了肉餅來源,但還是忍痛吃下,,以此消除紂王對他的顧忌,。 顧全大局的隱忍是有了,卻少了一點人情味,。 電影中的姬昌在吃肉餅時,,完全不知道這是兒子的肉。 得知真相后他完全崩潰了,趴在地上號啕大哭,,之后完全崩潰,。 這樣的姬昌不如小說中那樣神機妙算,卻顯得更加真實,,其表現(xiàn)也更符合正常人的情感,。 電影中還有個重要角色,,姜子牙。 由于前期的姜子牙還未曾拜相,,他是元始天尊弟子,,持封神榜下山輔佐明君。 與小說不同的是,,電影中的姜子牙被收了40年法力,變成一個普通人,。 他只能依靠自身的機智躲過兇險,,大大增加了難度,同時也使這一人物形象變得更詼諧有趣和接地氣,。 姜子牙的角色塑造,,其實《封神第一部》非常冒險,。 大眾印象中,姜子牙應(yīng)該和藍天野那一版一樣,,仙風道骨,,運籌帷幄。 但在這部分,,電影還是保留了小說原著的設(shè)定,。 原著中,姜子牙相貌普通,,天資一般,,動不動還被妻子打罵。 從這個角度看,黃渤的塑造,,雖然有一些議論,,但確實更貼合原著。 除了這些之外,,原著中的其他支線,電影都做了減法,。 讓哪吒和楊戩跟著姜子牙一起出場,,省略了揭示他們?nèi)绾纬砷L的情節(jié)。 原著中很多打醬油的人物,像石磯娘娘,、三太子敖丙,、云中子等,也都被省略掉了,。 此外,,原著中容易引起不適的情節(jié),,也都被刪除掉了。 比如姜皇后遭受剜目烙手酷刑而死的情節(jié),,被改成欲刺殺蘇妲己不成被反殺而死,。 這些都降低了電影的尺度,,也讓這部奇幻大片變得不那么獵奇。 四,、對坐騎,、神獸的改編 有句俗話叫:“看《三國》不識人名,看《封神》不識坐騎,?!?/span> 原著中出現(xiàn)的眾多坐騎和神獸,是《封神》這個IP的一大特點,。 我們再來看看,,電影對原著這一部分的改編。 片中共出現(xiàn)了雷震子,、饕餮,、龍須虎、九尾狐,、墨麒麟等神獸形象,,其設(shè)計都非常有特色。 比如雷震子剛出生時,,是個天賦異稟的小孩,。 其全身青色皮膚,,滿臉兇相,但還沒有長出翅膀,。 后面為救姬昌再次現(xiàn)身時,,就變成長著一對大翅膀、青面獠牙的怪物,。 這個形象倒是還原了原著,。 原著形容,“面如藍靛,,發(fā)似朱砂,,巨口獠牙,眼似銅鈴,,身長二丈”,。 相比電視劇版本,,電影中的形象,,明顯更符合神獸特征。 饕餮的出場,,也是一大亮點,。 饕餮出自《山海經(jīng)》,是神話電影中出鏡率最高的網(wǎng)紅神獸,。 但由于其形象沒有固定,,在影視作品中的形象也大相徑庭,。 片中的饕餮是一頭石獸,受到申公豹的法術(shù)驅(qū)動,,活了過來,。 設(shè)計師從商周青銅器中提取獸面紋路,,使其形象帶著符合那個朝代審美標準的藝術(shù)美感。 龍須虎在電影中也有出場,。 龍須虎是原著中的經(jīng)典形象,,有詩詞專門描述他的造型: “古怪蹺蹊相,頭大頸子長,。獨足只是跳,,眼內(nèi)吐金光。身上鱗甲現(xiàn),,兩手似鉤槍,。煉成奇異術(shù),發(fā)手磨盤強,。但逢龍須虎,,不死也著傷?!?/span> 龍須虎的出場是在昆侖山上,,為姜子牙帶來封神榜神器。 雖然很多《封神演義》小說插圖都將他設(shè)計成獨腳龍形的將軍形象,。 但片中他的形象設(shè)計參考了商周青銅器上的夔龍紋,,是長著二足的青龍形象,,區(qū)別于傳統(tǒng)龍造型的小扁嘴甚是可愛。 五、下一部會講什么,? 片尾彩蛋中,,紂王重臣太師聞仲現(xiàn)身。 他頭生三眼,,手使雌雄雙鞭,,坐騎墨麒麟,身邊跟著魔家四將和鄧蟬玉,,顯得逼格滿滿,。 下一部《魔道爭鋒》就是姬發(fā),、姜子牙與聞仲、申公豹的神魔大戰(zhàn),。 小說中的大場面,,還從未被還原,這讓皮哥更加期待了,。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作為三部曲的開端,以148分鐘的時長構(gòu)建了一個虛構(gòu)的商周神話世界觀,,也確立了紂王殷壽與武王姬發(fā)的敵對關(guān)系,,使這三部曲有了一個良好的開局。 其場面恢弘磅礴,,故事銜接緊密,,情節(jié)推進自然,在同類國產(chǎn)電影中實屬上乘之作,。 電影的服化道精美,,觀感十分大氣,,戰(zhàn)爭場面與特效打造都盡善盡美,肉眼可見的大片質(zhì)感,。 導(dǎo)演烏爾善,,依舊能打,,與其上映前猜忌《封神》質(zhì)量,抹黑《封神》,,不如一睹為快,,以免自己孤陋寡聞。 如無意外的話,,皮哥覺得《封神第一部》會引爆這個暑期檔又一輪觀影熱潮,,拿下一個好的票房成績。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熱血丹心
|
|
來自: 空空子ubc5i54g > 《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