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xí)題4: 答案C錯誤,。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可見韓非子這里的德特指賞賜,與刑罰是相對的,,和仁政毫無關(guān)系,。 練習(xí)題5: 智氏制田, 以( 90-100)步為畹,以(180-200)步為畛,,而五稅之,。其□田狹,置士多,,伍稅之,, A 主僉臣收,,對應(yīng)的是主驕臣奢。所以應(yīng)該是收斂的斂,,而不是儉 4第八代革命世家孔鮒與張楚新貴 孔子 ┃ 孔鯉………………孔子的兒子 ┃ 孔伋………………孔子的第2世孫 ┃ 孔白………………孔子的第3世孫 ┃ 孔求………………孔子的第4世孫 ┃ 孔箕………………孔子的第5世孫 ┃ 孔穿………………孔子的第6世孫 ┃ 孔謙(孔慎/孔順)……………孔子的第7世孫 ┃ 孔鮒 孔鮒(公元前263-207年)是孔子的第八代孫,。秦時為博士,傳儒者之業(yè),。陳勝,、吳廣揭竿反秦后,他與魯儒生持孔氏禮器前往,,為陳勝博士,,《孔叢子》稱太師,不久與陳勝一起戰(zhàn)死,?!妒酚洝と辶謧餍颉份d:“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shù)士,,《六藝》從此缺焉。陳涉之王也,,而魯諸儒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于是孔甲為陳涉博士,卒與涉俱死,?!?span>孔甲就是孔鮒。 孔鮒可以說在秦末是一個積極的造反家,,革命者,。另一方面,他又堅守著“封建”的理想,,《孔叢子》記載了他給陳勝的一次建議: 陳王問太師曰:“寡人不得為諸侯群賢所推,,而得南面稱孤,其幸多矣,!今既賴二三君子,,且又欲規(guī)久長之圖,何施而可,?”答曰:“信王之言,,萬世之福也,敢稱古以對,。昔周代殷,乃興滅繼絕,,以為政首,。今誠法之,,則六國定不攜,抑久長之本,?!蓖踉唬骸爸艽娑钟腥?,其事云何,?”答曰:“封夏、殷之后,,以為二代,;紹虞帝之胤,備為三恪,。恪,,敬也,禮之如賓客也,。非謂特有二代,,別有三恪也。凡所以立二代者,,備王道,、通三統(tǒng)也?!蓖踉唬骸叭y(tǒng)者何,?”答曰:“各自用其正朔,二代與周,,是謂三統(tǒng),。”王曰:“六國之后君,,吾不能封也,。遠(yuǎn)世之王,于我何有,?吾亦自舉,,不及于周,又安能純法之乎,?” 練習(xí)題6: 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陳勝認(rèn)為自己能取得政權(quán)是非常幸運(yùn)的,向孔鮒咨詢王朝長久之計,。 B孔鮒建議陳勝封立六國君主的后人為諸侯,,王朝才能長久。 C按孔鮒說法,,三統(tǒng)包括二恪,,是指夏,、商、周三個朝代各自的三套典章制度和禮儀規(guī)范,。 D陳勝認(rèn)為自己是從秦朝取得的政權(quán),,與周朝無關(guān),周朝保留和封立商朝后人的做法并不適合自己,。 孔鮒與陳勝一起覆滅后,,他的儒家弟子們(除了叔孫通),這些信守“封建”理想的的儒家原教旨主義者,,大多跟從了“魯公”項羽,,直到最后。 及高皇帝誅項籍,,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xí)禮樂,弦歌之音不絕,,豈非圣人之遺化,,好禮樂之國哉? ——《史記 儒林列傳》 幸運(yùn)的是,,在出土的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中有一篇作品叫《五星占》,,給我們留下了孔鮒和他的弟子們的真跡。 說張楚 70年代出土的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其《五星占》中的五星行度和另一種古佚書的干支表,,具列秦及漢初紀(jì)年,其間有張楚而無秦二世年號,。這一發(fā)現(xiàn)受到史學(xué)界的廣泛注意,,引起帛書張楚究竟是王號、是國號還是年號的討論,,也引起帛書置張楚于干支系列中究竟有什么政治意義的評議,。我想,當(dāng)時制度,,國君紀(jì)元以數(shù)計,,稱某國某王某年,所以籠統(tǒng)地說,,張楚既是國號,、王號,又用以紀(jì)年,,是合乎情理的,。再細(xì),就說不清楚了。馬王堆三號漢墓年代不晚于漢文帝時,,該墓帛書以張楚紀(jì)年,,證明此時人們在觀念上尊重張楚法統(tǒng),。其所以形成這種觀念,,當(dāng)是由于張楚有首事之功,如果沒有張楚,,就不會出現(xiàn)滅秦的戰(zhàn)爭,,也就不會有漢。 漢武帝時司馬遷編纂《史記》,,法統(tǒng)觀念仍然尊楚,。《史記》立月表記秦末事,,不名曰“秦漢之際”,,而名曰“秦楚之際”,說明司馬遷明確地意識到楚在秦末歷史中具有獨特地位,。但是《史記》與馬王堆帛書在這方面又微有不同,。《史記》中的月表系年未用張楚而用楚義帝,,是以義帝代表楚,;《史記》中的本紀(jì)不立陳勝而立項羽,是以項羽代表楚,。與帛書比較,,《史記》尊楚雖舊,但張楚陳勝的地位卻被義帝,、項羽取代了,。《史記》以陳勝入世家,,比帛書書法降了一等,。歷代史家對《史記》立《陳涉世家》事,議論甚多,,但都難于說透其中的道理,。因為,若是如司馬遷所說尊重亡秦首事,,則張楚之功不在項羽之下,,雖立《陳王本紀(jì)》亦無不可;若從陳勝不繼世而亡言之,,比諸侯立為世家也不合適,,入列傳就可以了,又何必立世家呢? 在我看來,,對于秦末擾攘?xí)r期究竟該由誰來代表“秦楚之際”的楚這一問題,,司馬遷的思想是相當(dāng)混亂的,所以他采取了折衷的辦法,,把陳勝安排在世家之中,。這種處理不但不夠妥帖,而且也違背司馬遷作世家的一般宗旨,,自亂《史記》義例,。司馬遷思想的混亂還表現(xiàn)為既以義帝紀(jì)元,卻不立義帝本紀(jì),。清人吳非以此改《秦楚之際月表》為《楚漢帝月表》,,并撮取義帝事略而作《楚義帝本紀(jì)》。這一改作意在以《春秋》筆法改正《史記》書法,,本身并沒有什么史學(xué)價值,,只不過說明《史記》書法于此確有缺陷,不愜人意而已,。 但是,,司馬遷修纂《史記》,在混亂中也有不亂的地方,,這就是,,歷史由秦至漢,其間必有楚的法統(tǒng)地位存在,,不容抹殺,,因而《史記》才有《秦楚之際月表》之作。后代文獻(xiàn)如《太平御覽·皇王部·歷代帝序》,,于秦漢之間特立楚懷王一目,。其他典籍亦有列入楚義帝者。這些不能不說是接受了《史記》書法的影響,。吳非《秦楚帝月表·序》承認(rèn)司馬遷月表之作“意重楚也”,,是不錯的。 也有《史記》的研究者持另外的意見,,認(rèn)為月表之作重漢而不重楚,,如清人汪越的《讀史記十表》卷四謂《秦楚之際月表》以漢為主。按漢是司馬遷的本朝,,《史記》歸根結(jié)底以漢為主是合乎情理的事,,當(dāng)然沒有什么問題。但是重漢并不一定排斥重楚,,而重楚也還是為了重漢,。楚和漢,,其統(tǒng)系在《月表》中本不見有偏正、主次之分,。這一點,,汪越并沒有看清楚。汪越又言:“《六國表》末已書天下屬漢,,明正統(tǒng)也,。”這個說法是似是而非的,??肌读鶉怼酚诙廊曛涀在w高反,,二世自殺,,以迄子嬰降,項羽殺子嬰,,“尋誅羽,,天下屬漢”諸事,用的是史終言之的寫法,,其所說誅項羽以后“天下屬漢”,,即表明了項羽不滅,漢尚不得為正統(tǒng)的意思,。因此,,這并不能證明汪越之見正確。汪越又舉“太史公《月表》進(jìn)漢元年于入秦之初,。夫入秦之月,,猶未有漢”,認(rèn)為這也是《月表》以漢為正統(tǒng)之證,。其實,,續(xù)汪越之作而撰《讀秦楚之際月表補(bǔ)》的徐克范就說:“漢至五年即帝位,不更起元,,固以初破秦為元年,,表亦錄其實耳,非故進(jìn)之也,?!迸c汪越相比,徐克范所說不失為平實通達(dá)之議,。 帛書與《史記》都尊楚,,反映自漢初至武帝時人們思想比較自由,歷史觀比較符合實際,,正名尊君思想還沒有發(fā)展到特別偏執(zhí)的程度,。不過,,帛書所尊者張楚,是平民,;《史記》所尊者義帝,、項羽,是舊族,。兩相比較,,司馬遷的史學(xué)思想畢竟有所不同,反映獨尊儒術(shù)以后人們對上述這一段歷史的認(rèn)識正在起著變化,。我們知道,,《漢書》是以陳勝、項籍合為一卷,,入列傳中的,,這是東漢時期人們對這些歷史人物的定位?!稘h書》給予這些人物的地位,,大大低于《史記》,是一目了然的,?!稘h書·異姓諸侯王表》冠以漢元年,不書楚懷王或楚義帝,,而依次列漢王以外其他諸侯王,。這與《史記·秦楚之際月表》于同年冠以楚義帝元年,下書諸侯王,,而以漢王廁列其中相比,,正統(tǒng)觀念的變化是很明顯的。司馬遷序《秦楚之際月表》,,強(qiáng)調(diào)的是“號令三嬗”,,即秦—楚—漢的遞變;班固序《異姓諸侯王表》,,強(qiáng)調(diào)的卻只是漢“五載而成帝業(yè)”,。這除了反映通貫之書與一朝之史著眼點有所不同以外,也反映正名尊君觀念的變遷,。取對楚的態(tài)度為例進(jìn)行考察,,我們可以看到司馬遷的歷史觀念正好處在西漢初年帛書作者和東漢史家班固之間的狀態(tài)。這是值得研究司馬遷史學(xué)思想和中國史學(xué)史的學(xué)者留意的一個問題,。 從漢墓張楚帛書論及漢初重張楚問題,,不可忽略漢高祖劉邦對張楚的態(tài)度?!妒酚洝じ咦姹炯o(jì)》十二年十二月高祖曰:“秦始皇帝,、楚隱王陳涉,、魏安厘王、齊湣王,、趙悼襄王皆絕無后,,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無忌五家,。”陳勝守冢之?dāng)?shù),,《漢書·高帝紀(jì)》亦作十家,。而《史記·陳涉世家》記載詳明,謂“高祖時為陳涉置守冢三十家碭,,至今血食”,,《漢書·陳勝傳》又綴以“王莽敗,乃絕”之語,,足見確鑿可信,。陳勝守冢之?dāng)?shù)優(yōu)于秦始皇及其他六國君長,表明漢高祖對張楚的特殊態(tài)度,。對于楚義帝,漢五年以義帝無后,,曾立韓信為楚王以存恤楚眾,,但旋即降韓信為侯而別以劉交王楚,為同姓王,。對于項羽,,只是承認(rèn)他受自義帝的魯公封號,以禮發(fā)喪,,并以項氏有功者四人為漢列侯而已,。相比之下,漢高祖重張楚而不重義帝法統(tǒng),,更清楚可見,。《容齋隨筆》卷九“楚懷王”條曰:“高祖嘗下詔,,以秦皇帝,、楚隱王亡后,為置守冢,,并及魏,、齊、趙三王,,而義帝乃高祖故君,,獨缺不問,,豈簡策脫佚乎?”在我看來,,洪邁此處所疑簡策脫佚,,并無根據(jù)。高祖為陳勝而不為義帝置守冢,,而且戶數(shù)多,,優(yōu)于其他帝王,正是由于漢初特重張楚法統(tǒng)的緣故,。 ——選自田余慶《秦漢魏晉史探微》,,中華書局1983 練習(xí)題7: 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司馬遷的史記系統(tǒng)采用了多種政治認(rèn)同標(biāo)準(zhǔn),,并不自洽,。 B陳勝這樣平民起義者,從漢初到西漢到東漢,,歷史地位不斷下降,。 C在劉邦看來,陳勝的歷史地位高于義帝和項羽,,這與他同出身于平民有關(guān),。 D在漢初人主流觀念中,楚王是陳勝-韓信-劉交,,皇帝是秦始皇-漢高祖,,沒有楚懷王義帝和秦二世的位置。 把現(xiàn)代論文和文言文結(jié)合起來考查,,高考題應(yīng)該會有這個發(fā)展方向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