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東漢光武帝:劉秀

 鳳凰山居士 2023-07-09 發(fā)布于江西
  劉秀(前5年-57年),字文叔,。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漢高祖劉邦九世孫。中國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25年-57年在位),, [164]  中國古代軍事家,、政治家。 [165] 
  劉秀早年入太學學習,。 [166]  王莽末年,,赤眉、綠林起義先后爆發(fā),。22年,,劉秀與其兄劉縯抱著恢復劉姓統(tǒng)治的目的,起兵于舂陵(今湖北棗陽南),。次年二月綠林軍建立更始政權(quán)后,,劉縯任大司徒,劉秀任太常,、偏將軍,。23年六月,新莽大軍圍綠林軍于昆陽(今河南葉縣),。劉秀突圍調(diào)集援兵,,與留守城內(nèi)的義軍合擊,重創(chuàng)莽軍,。劉秀在昆陽之戰(zhàn)中立了大功之后,,逐漸與農(nóng)民軍分庭抗禮,。次年封蕭王,,河北地區(qū)的豪強地主先后歸附。劉秀羽翼已豐,,遂拒絕聽從更始政權(quán)的調(diào)動,。同年秋,破降和收編河北地區(qū)的銅馬等地農(nóng)民起義軍,,擴充實力,,故有“銅馬帝”之稱。25年六月,,正式稱帝于鄗(今河北柏鄉(xiāng)北),,重建漢政權(quán),不久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167]  27年,,農(nóng)民起義軍全被劉秀消滅。35年,,先后削平青州張步,、漁陽彭寵、天水隗囂,、益州公孫述等豪強割據(jù)武裝,,恢復了中國的統(tǒng)一。57 年二月崩,,年六十三,。 [168] 
  劉秀即位后,首先致力于整頓吏治,,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又加強監(jiān)察制度,提高刺舉之吏的權(quán)限和地位,。劉秀還采取不少措施來安定民生,,恢復殘破的社會經(jīng)濟。如建武六年(30年)下詔恢復三十稅一的舊制,,并且罷郡國都尉官,,停止地方兵的都試,一度廢除更役制度,。劉秀居安思危,,勤于政務(wù),自奉節(jié)儉,,與開創(chuàng)“光武中興”的局面有直接的關(guān)系,。 [169] 

早年經(jīng)歷

  劉秀是漢高帝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fā)一脈,,劉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則而從列侯遞降。到他父親劉欽這一輩,,只是濟陽縣令這樣的小官員了,。 [1] 
光武帝劉秀
西漢建平元年十二月初六(前5年1月15日),劉秀出生在陳留郡濟陽縣舍,,其父時為濟陽令,。史載劉秀出生時,有赤光照耀整個房間,。父親感到奇怪,,立即召來功曹史充蘭,派他去問會占卜的人,。充蘭與馬下卒蘇永一起去卜人王長孫的住所,。王長孫卜卦后,,對蘇永和充蘭說:“這是件吉利的事情,不用多說了,?!边@年,在劉欽房前栽景天的地方有小米長了出來,,共有三株,,每株一根莖九個穗,比一般小米要長一二尺,,真是好小米,。父親劉欽因此為其取名為“秀”。 [2-4]   關(guān)于劉秀的長相,,史書記載說他身長七尺三寸,,美髯眉,大口隆準,,與眾不同,。 [5] 
  元始三年(3年),其父劉欽在南頓縣(在今河南項城市)縣令任上去世,, [1]  年僅9歲的劉秀與兄妹便成了孤兒,,生活無依,被遠在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棗陽)的叔父劉良所撫養(yǎng),,成了普通的平民,。 [6] 
  由于劉秀勤于農(nóng)事,而其兄劉縯好俠養(yǎng)士,,經(jīng)常取笑劉秀,,將他比做劉邦的兄弟劉喜 [7]  但另一方面,,劉秀也藏匿亡命之徒,,官吏不敢上門過問。 [130]  新朝天鳳年間(14年―19年),,劉秀到長安,,入讀太學,,隨名儒許子威治《尚書》,,略通大義,并結(jié)識了鄧禹,、朱佑等,,二人后來皆列入“云臺二十八將”,是劉秀創(chuàng)業(yè)的班底,。 [7]  [116] 

宛城起兵

新末綠林,、赤眉大起義示意圖
  劉秀成長之際,正逢王莽代漢立之時,。新莽末年,,因其推行的改革盲目崇古,不切實際,,又觸動了上至豪強,、下及平民的利益;加之水,、旱等天災(zāi)不斷,,廣袤中原赤地千里、哀鴻遍野,。終于,,在新莽天鳳年間,赤眉,、綠林,、銅馬等數(shù)十股大小農(nóng)民軍紛紛揭竿而起,大批豪強地主也乘勢開始倒莽,。頓時,,海內(nèi)分崩,天下大亂,。 [9] 
劉秀雖名為皇族后裔,,但他這一支屬于遠支旁庶一脈。劉秀的為人與其長兄劉縯不同,,劉縯不事家人居業(yè),,傾身破產(chǎn),交結(jié)天下豪杰,,和南陽的諸多子弟都欲趁亂起兵,,欲圖大事;而劉秀則為人“多權(quán)略” [10]  ,,處事極為謹慎,。劉秀經(jīng)過了深思熟慮,見天下確已大亂,,方才決定起兵,。 [11] 
  地皇三年(22年),南陽饑荒,,劉縯手下賓客搶劫別人,,劉秀為了躲避官吏,前往新野的姐夫鄧晨家躲避。 [154]  同年秋,,劉秀到宛城賣谷,,與當?shù)厝?a target="_blank">李通及其從弟李軼密謀起兵。李通計劃在材官都試騎士日起事,,讓李軼和劉秀到舂陵(今湖北棗陽市吳店鎮(zhèn))起兵,。 [132]  十月,劉縯正式打出了“復高祖之業(yè),,定萬世之秋”的口號,,決定起義,并派遣親客,,通知鄧晨在新野起義,,劉秀、李通,、李軼等在宛城起義,,自己則率七八千人在舂陵起義,自稱“柱天都部”,,聯(lián)合新市,、平林等綠林軍 [12]  [131]  十一月,,劉秀帶領(lǐng)賓客從宛城來到舂陵,,時值長兄劉縯會眾起兵。起初劉縯起兵時,,宗族都不愿意跟隨,,紛紛逃跑,直到看見劉秀穿絳衣大冠(當時的將軍服飾),,驚嘆“謹厚者亦復為之”,,才安下心來。劉祉,、劉良等也追隨起兵,。 [13]  [133-134]  

鏖戰(zhàn)新莽

  劉秀兄弟和南陽宗室子弟的兵馬被稱為舂陵軍。當時兵少將寡,,武器很差,,甚至在初期,劉秀是騎牛上陣的,。后經(jīng)過激戰(zhàn)殺死了新野尉,,劉秀才有了戰(zhàn)馬。不久又殺死湖陽尉,,占領(lǐng)棘陽,。但隨即就遭遇甄阜、梁丘賜等所率的新軍,,在小長安潰敗,,劉秀“單馬遁走”,途中還救了妹妹劉伯姬,,但姐姐劉元拒絕上馬,,以免拖累劉秀,最終與她的三個女兒被新軍殺死,。 [135-136]  此次兵敗后,,新市、平林打算放棄對舂陵軍的支援,,劉秀便偕劉縯,、李通到宜秋見下江兵首領(lǐng)王常,說服他加入,,最終新市,、平林、下江與舂陵兵聯(lián)合作戰(zhàn),,于翌年正月在沘水,、淯陽等地大敗新軍,并擊殺甄阜,、梁丘賜等新莽將領(lǐng),。 [15]  [137] 
劉秀畫像 [14]  
  更始元年(23年)二月,西漢宗室劉玄綠林軍的主要將領(lǐng)擁立為帝,,建元“更始”,,是為更始帝。對此,,劉縯及南陽劉姓宗室極為不滿,,只是迫于在聯(lián)軍之中,綠林軍人多勢大,,又有強敵在前,,只得暫且作罷。劉縯被封為大司徒,,劉秀則受封為太常偏將軍,。 [16]  更始政權(quán)建立,復用漢朝旗號,,此舉大大震動了新朝,,王莽即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發(fā)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萬撲向昆陽和宛城一線,,力圖一舉撲滅新生的更始政權(quán),。
  同年五月,王邑、王尋率軍西出洛陽,,南下潁川(今河南省禹州市),,與嚴尤陳茂兩部會合,,迫使劉秀的部隊從陽關(guān)(今河南省禹州西北)撤回昆陽(今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昆陽漢軍僅九千人,眾恐不敵,,欲棄城退守荊州故地,。劉秀以“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全”為由,,說服諸將固守昆陽,。此時新莽軍隊已逼近城北,劉秀率13名騎兵乘夜出城,,赴定陵縣,、郾縣調(diào)集援兵,后有步兵,、騎兵一萬七千精兵赴援昆陽,。 [17] 
昆陽之戰(zhàn)示意圖
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強大,揚言:“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      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后舞,,顧不快耶!”王邑軍向昆陽城發(fā)起進攻,,并挖掘地道,,制造云車。昆陽守軍別無退路,,堅守危城,。此時新軍久戰(zhàn)疲憊,銳氣大減,。劉秀于六月一日率領(lǐng)步騎萬余人馳援昆陽,。劉秀親率千余精銳為前鋒,反復猛沖,,斬殺新軍數(shù)十人,。諸將說:“劉將軍平生見小敵怯,今見大敵勇,,甚可怪也,,且復居前,。請助將軍!”漢軍士氣大振,,劉秀繼續(xù)追擊,,迫使新軍退卻,諸部也乘勝攻擊新軍,,斬首數(shù)百千級,。隨后劉秀又以勇士三千人,,迂回到敵軍的側(cè)后,,偷渡昆水(今葉縣輝河),向王邑大本營發(fā)起猛烈的攻擊,。王邑依舊輕敵,下令各營勒卒自持,不得擅自出兵,,自行和王尋率及萬人迎戰(zhàn),,王邑兵馬陷入困境,王尋戰(zhàn)死,,諸將未敢出援,。昆陽守軍見城外漢軍取勝,乘勢出擊,。新軍大亂,,紛紛奪路逃命,互相踐踏,,積尸遍野,。此時突然大風飛瓦,暴雨如注,,滍水暴漲,,新軍萬余人涉水被淹死,滍水為之不流,。 [18] 
  新朝號稱百萬大軍的主力覆滅于昆陽城下,,三輔震動,新莽政權(quán)土崩瓦解,。更始元年(23年)九月,,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死于混戰(zhàn)之中,,新朝覆滅,。

出撫河北

  在昆陽之戰(zhàn)中立下首功的劉秀馬不停蹄南下攻城略地時,劉秀的長兄大司馬劉縯更始帝所殺,。劉縯無故被殺,,對劉秀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打擊,。但是劉秀能強忍悲傷、韜光養(yǎng)晦,、隱忍負重,。為了不受更始帝的猜忌,他急忙返回宛城,,向更始帝劉玄謝罪,,對劉縯部將不私下接觸。雖然昆陽之功首推劉秀,,但他不表昆陽之功,,并且表示兄長犯上,自己也有過錯,,并且不敢為劉縯服喪,,“飲食言笑如平常”,。不過在獨居時就不吃酒肉,,枕席間往往有淚痕。部下馮異勸他盡情哀痛,,劉秀制止道:“卿勿妄言,。” [19]  [138]  更始帝本因劉縯一向不服皇威,,故而殺之,,見劉秀如此謙恭,反而有些自愧,。故劉秀不但未獲罪,,反而被拜為破虜大將軍、武信侯,。 [19]  劉秀回到宛城并受封武信侯后不久,,就在宛城迎娶了他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門千金——陰麗華 [20] 
光武帝畫像
  但是,,劉秀心里明白,,即便是一時讓更始帝不猜疑自己,以后也可能會得到與兄長劉縯一樣的下場,,畢竟自己聲名遠播,、功高震主。 [20] 
當時新莽王朝雖然覆滅,,但是黃河以北各州郡都在持觀望態(tài)度,,未曾歸附更始政權(quán),赤眉軍在山東發(fā)展迅速,、聲勢日益壯大,,還有“河北三王”,、銅馬、尤來,、隗囂,、公孫述等等割據(jù)勢力,劉賜對劉玄說:“劉秀是去河北招撫的最佳人選,。并且河北一帶只能是劉秀去才合適,。”再說,,能不能擺平河北,,決定更始政權(quán)的命運。當時南方流行一個童謠:“得不得,,在河北,?!笨墒且源笏抉R朱鮪為代表綠林軍出身的將領(lǐng)強烈反對劉秀出巡河北,。當初劉玄殺劉縯,就是朱鮪和李軼的強烈提議,,朱鮪他們不讓劉秀去的原因很簡單,,不是他沒有能力,而是他的能力太強了,。劉玄很為難,,朱鮪這邊的反對意見也是很有道理的,讓他去,,劉秀勢力壯大,,太危險,不讓他去,,河北的招撫工作做不好,,更危險。
  就在劉玄猶豫不決的時候,,馮異向劉秀獻計,,一定要想辦法巴結(jié)左丞相曹竟及其子尚書曹詡,劉秀聽從了馮異的建議,,“厚結(jié)納之”,,在曹詡的協(xié)助下,劉秀才得以被派到河北,,從而有了用武之地,。 [20]  [139]  更始元年(23年)十月,更始帝劉玄遣劉秀行大司馬事北渡黃河,,鎮(zhèn)慰河北州郡,。路上,,劉秀的摯交鄧禹杖策北渡,追趕上劉秀,,對劉秀言劉玄必敗,,天下之亂方起,勸劉秀“延攬英雄,,務(wù)悅民心,,立高祖之業(yè),救萬民之命,,以公而慮,,天下不足定也!”鄧禹的話正合劉秀的心意,。劉秀到河北后不久,,前西漢趙繆王之子劉林即擁戴一個叫做王郎的人在邯鄲稱帝,而前西漢在河北的另一宗室,、廣陽王之子劉接也起兵相應(yīng)劉林,。 [21] 
一時間,劉秀的處境頗為艱難,,甚至有逃離河北之心,,幸得上谷漁陽兩郡的支持,,尤其是上谷太守耿況之子,、少年英雄耿弇,一身豪氣,,對劉秀言道:“漁陽,、上谷的突騎足有萬騎,發(fā)此兩郡兵馬,,邯鄲根本不足慮,。”劉秀高興地指著耿弇道:“是我北道主人也,!”
  不久,,劉秀率軍在更始帝派來的尚書令謝躬和真定王劉楊的協(xié)助下,取得南欒之戰(zhàn)勝利,,攻破了邯鄲,,擊殺了王郎等人。 [22]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促成和真定王劉楊的聯(lián)盟,,劉秀親赴真定王府,以隆重的禮儀迎娶了劉楊的外甥女——郭圣通,,此時距劉秀在宛城迎娶陰麗華尚不足一年,。 [23] 

鄗城稱帝

  見劉秀在河北日益壯大,,更始帝極為不安,他遣使至河北,,封劉秀為蕭王,,令其交出兵馬,回長安領(lǐng)受封賞,,同時令尚書令謝躬就地監(jiān)視劉秀的動向,,并安排謝躬做幽州牧,接管了幽州的兵馬,。劉秀以河北未平為由,,拒不領(lǐng)命。 [24]  不久,,劉秀授意手下悍將吳漢岑彭利用謝躬兵敗于尤來軍之機襲取鄴城,,將其斬殺,其兵馬也為劉秀所收編,。 [126]  而更始帝派到河北的幽州牧苗曾與上谷等地的太守韋順,、蔡允等也被吳漢、耿弇等人所收斬,。自此,,劉秀與更始政權(quán)公開決裂,。 [23] 
  劉秀發(fā)幽州十郡突騎與占據(jù)河北州郡的銅馬,、尤來等農(nóng)民軍激戰(zhàn),經(jīng)過激戰(zhàn),,迫降了數(shù)十萬銅馬農(nóng)民軍,,并將其中的精壯之人編入軍中,實力大增,,當時關(guān)中的人都稱河北的劉秀為“銅馬帝”,。 [25]  與此同時,他還派鄧禹西入關(guān)中,,派馮異攻打朱鮪等鎮(zhèn)守的洛陽,。 [127] 
更始三年(25年),馮異,、寇恂等報告在洛陽城外取勝的消息,,諸將便借機提議為劉秀上尊號,劉秀拒絕,,率軍回到薊縣,,繼續(xù)追剿尤來軍。將其剿滅后南下洛陽,,途中群臣多次勸進,,都被拒絕,,直到耿純點出了劉秀不稱帝會讓追隨他的士大夫失望離心的道理后,劉秀才有意聽從勸進,。行至鄗城(今河北省邢臺市柏鄉(xiāng)縣固城店鎮(zhèn)),,劉秀召見馮異,馮異也大力勸進,,恰逢此時關(guān)中儒生強華(劉秀早年在太學讀書時的同舍生)來獻《赤伏符》,,中有“劉秀發(fā)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龍斗野,,四七之際火為主”的讖語,,群臣以此為據(jù),再次勸進,,劉秀終于答應(yīng),。六月己未(二十二日,公元25年8月5日),,劉秀在鄗城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 [26]  [128]  為表重興漢室之意,,劉秀建國仍然使用“漢”的國號,,史稱后漢(唐末五代之后也根據(jù)都      城洛陽位于東方而稱劉秀所建之漢朝為東漢),劉秀是為漢世祖光武皇帝,。 [23] 
劉秀稱帝后,,于建武元年(25年)八月抵達河陽,調(diào)遣吳漢等將領(lǐng)包圍困守洛陽的朱鮪,。朱鮪擔心劉秀因殺兄之仇而不放過他,,數(shù)月都不投降。劉秀表示“舉大事者不忌小怨”,,派人向朱鮪保證如果投降,,則決不清算,“官爵可?!?,朱鮪遂降,劉秀履行諾言,,封其為平狄將軍,、扶溝侯。十月,,劉秀進入洛陽,,定都于此。 [129] 

掃平關(guān)中

東漢大軍平滅赤眉主力示意圖
  此時的長安極度混亂,赤眉軍擁立傀儡小皇帝劉盆子建立了建世政權(quán),,擁兵三十萬眾,,進逼關(guān)中,更始遣諸將與赤眉大軍交戰(zhàn),,均大敗而歸,,死傷甚重,三輔震動,。不久,,更始向赤眉請降,獲封為長沙王,,后為赤眉縊殺,。劉秀聞綠林、赤眉兩大起義軍發(fā)生了火并,,也派鄧禹西入關(guān)中,,以觀時變。此間,,三輔大饑,,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赤眉數(shù)十萬大軍擁在長安,不日糧草即告匱乏,,只得撤出長安西走隴右以補充糧草,,結(jié)果為割據(jù)隴右的隗囂所敗,恰是嚴冬,,“逢大雪,,坑谷皆滿,士多凍死”,,赤眉數(shù)十萬大軍只得東歸再次折回長安,并擊敗了進駐那里的鄧禹軍,,迫使其退出長安,,但此時的赤眉軍也遭受了極大的消耗。見鄧禹的西征軍不利,,劉秀遣馮異前往關(guān)中,,代替鄧禹指揮西征大軍。馮異到后,,鄧禹聯(lián)合馮異部與赤眉再戰(zhàn),,結(jié)果再次大敗,馮異只率少數(shù)人棄馬步行才得脫身歸營,而鄧禹則敗走宜陽,。馮異收攏歸散的部下,,堅壁清野,待機再戰(zhàn),。不久,,馮異軍與赤眉再次大戰(zhàn)于崤底(今澠池西南),雙方均傾眾而出,,一直大戰(zhàn)到太陽偏西,。在此之前,馮異提前選精壯之士化妝成赤眉軍,,伏于道路兩側(cè),,此時見雙方皆已力衰,作為伏兵殺出,,赤眉軍驚潰大敗,,被馮異迫降者八萬余人,。崤底之戰(zhàn)使赤眉軍再遭重創(chuàng),加之糧草已盡,,不得已再次轉(zhuǎn)向東南方,,力圖補充糧草和人馬,擺脫困境,。 [27] 
早在崤底之戰(zhàn)前,,劉秀鑒于關(guān)中大饑,人相食而隗囂的重兵又陳于西方的局面,,料赤眉必向東或南方向運動,,遂遣破奸將軍侯進等屯新安(今澠池東),,建威大將軍耿弇屯宜陽(今宜陽西),,在東,、南兩個方向堵截赤眉東歸或南下之路,。不久,劉秀得知馮異在崤底大破赤眉,,而赤眉軍主力十多萬眾南下走宜陽,,劉秀乃親自引大軍馳援宜陽一線,,與耿弇等人會合,,共同阻擊赤眉南下。劉秀親率六軍,,于宜陽前線將大軍擺開陣勢,,大司馬吳漢精兵于最前,,中軍在其后,驍騎兵和帶甲武士分陳于左右兩側(cè),。赤眉軍兵士疲敝,糧草缺乏,,士氣低落到了極點,自崤底失敗后一路從關(guān)中折向南,,至宜陽,,正迎面撞上劉秀布下的重兵,兵困糧乏的赤眉軍根本無力再戰(zhàn),,而后面又有馮異的大軍,,再回關(guān)中已無可能。在已陷入絕境的情況下,,尚有十幾萬兵馬的赤眉軍被迫在宜陽請降,并向劉秀呈上了得自更始帝之處傳國玉璽和更始帝的七尺寶劍,。赤眉降后,上繳的兵器和甲胄堆放在宜陽的城西,,與旁邊的熊耳山(山名,,因似熊耳而得名,在宜陽以東)一樣高,。至此,起自新莽天鳳五年,,縱橫山東十余年的赤眉軍被劉秀扼殺在了血泊之中,。 [27] 

收取關(guān)東

劉秀平隴之戰(zhàn)示意圖
  在與赤眉軍在關(guān)中激戰(zhàn)的同時,劉秀在關(guān)東(即函谷關(guān)以東)一線亦派遣以虎牙將軍蓋延為首的諸將對梁王劉永進行了東征,。劉永,,西漢梁孝王劉武的八世孫,其家世代為梁王,,據(jù)梁地,,故在梁地素有威名,,聲望極大。王莽攝政之時,,其父梁王劉立因結(jié)連平帝外家衛(wèi)氏,,被王莽所殺,。更始帝立,,劉永復被冊封為梁王,據(jù)舊地,。后更始政亂,,劉永遂據(jù)國起兵,,以其弟劉防為輔國大將軍,招攬沛人周建等豪杰為其將帥,,攻下齊陰,、山陰、沛,、楚,、淮陽、汝南等二十八城,,并遣使拜董憲為翼漢大將軍(后又封海西王),、張步為輔漢大將軍(后又封齊王),與共連兵,,遂專據(jù)東方,。更始敗亡之后,劉永自稱天子,,在睢陽登基。對于劉秀來說,,近在東方睢陽的劉永是對其威脅最大的軍事集團,劉永所在的睢陽距洛陽近在咫尺,時刻威脅著京師洛陽的安全。
  自建武二年(26年)始,,劉秀先后派虎牙將軍蓋延和建威大將軍耿弇分別平定了割據(jù)睢陽的劉永和青州的張步,,特別是耿弇與齊王張步的戰(zhàn)斗,,極為慘烈,,“城中溝塹皆滿,,八九十里僵尸相屬” [28]  。此間,,劉秀還親征海西王董憲,,于桃城之戰(zhàn)大獲全勝,。到建武六年(30年)初,關(guān)東基本上為劉秀所定,。 [27] 

平復隴西

  自建武元年(25年)至建武六年(30年)初,經(jīng)過近六年的東征西討,,劉秀已經(jīng)基本上控制了除隴右和巴蜀之外的廣大中原之地,,基本上統(tǒng)一了中國的東方,與西北隴右的隗囂,、西南巴蜀的公孫述形成了鼎足之勢,。
劉秀平滅關(guān)東群雄示意圖
  建武六年(30年)四月,光武帝至長安,,告隗囂將派建威大將軍耿弇等七將軍從隴西攻蜀,。隗囂反對,并派大將王元率兵據(jù)隴坻(今陜西隴縣西北),,伐市塞道阻止?jié)h軍進攻,。四月,漢軍沿渭北平原翻隴山仰攻隴坻,,結(jié)果大敗,。王元跟蹤追擊,幸馬武率精騎斷后,,使?jié)h軍得以撤回,。劉秀留耿弇守漆縣(今陜西彬縣),馮異守栒邑(今陜西旬邑東北),,祭遵守沂縣(今陜西隴縣南),,另調(diào)吳漢由洛陽西進,在長安集結(jié)兵力,。隗囂乘勝派行巡攻栒邑,,王元取肝縣,均被擊敗,。時割據(jù)河西的竇融已歸附劉秀,,進攻金城(今甘肅蘭州市西北),擊破助隗囂的羌族豪強何封等部,,隗囂腹背受敵,。隗囂大將馬援也在隗囂反漢時歸附于漢。光武帝給其精騎五千,,招降隗囂部屬和羌族豪長,,從內(nèi)部分化瓦解隗囂。隗囂   上書劉秀表示親善,企圖以此作為緩兵之計,,未遂,。即派使向公孫述稱臣。 [23] 

  建武七年(31年)春,,公孫述立隗囂為朔寧王,,出兵援隴。秋,,隗親率步騎三萬進攻安定郡(郡治高平,,今寧夏固原),進至陰架(今甘肅涇川東),。另派部隊進攻肝縣,,企圖奪取關(guān)中,馮異,、祭遵分別擊敗,。次年春,來歙率軍二千,,秘密從番須、回中,,襲占略陽,,威脅囂所據(jù)冀縣。隗囂集中精銳反攻略陽數(shù)月未克,。閏四月,,劉秀利用隗囂頓兵堅城、士卒疲憊之機,,進兵高平第一城,,竇融也率河西步騎數(shù)萬前來會師。漢軍分路挺進隴山,,招降瓦亭守將牛邯等隗囂大將十三人,。屬縣十六、軍隊十余萬皆降,,略陽圍解,。隗囂率殘部逃奔西城。漢軍占領(lǐng)天水郡,。適值農(nóng)民軍余部復起,,京師騷動,劉秀趕回洛陽,。同年十一月,,岑彭水灌西城時,隗囂部將王元、行巡,、周宗率蜀援軍五千人趕到,,從高地反擊,漢軍措手不及,,王元等突入西城,,迎隗囂入冀,。時漢軍補給困難,,糧食已盡,,各部被迫出隴西,。隗囂收拾殘部,,一時又奪占隴西數(shù)郡,。九年正月,,隗囂死,。部眾擁立其少子隗純?yōu)橥酢?sup> [23] 
  建武十年(34年)八月,,耿弇,、寇恂攻破高平第一城。十月,,來歙,、蓋延攻破落門,王元只身逃奔公孫述,,隗純等投降,。隴西至此平定。 [163] 

劉秀攻略川蜀

  平隴戰(zhàn)后,,劉秀即從南,、北兩個方向,對益州的公孫述展開攻勢,。
建武十一年(35年)三月,,大司馬吳漢率荊州兵六萬,馬五千匹,,于荊門與岑彭會合,,沿長江西上入蜀;來歙,、蓋延率諸軍自隴西南下攻河池入蜀,。南線岑彭軍溯江西上,攻克荊門,,俘程訊,,斬任滿,田戎退守江州(今四川重慶市北嘉陵江北岸),,彭遂由三峽,,長驅(qū)直入江關(guān),。沿途郡縣降附,大軍直迫江州,。 [23] 
東漢大軍伐蜀示意圖
  建武十一年(35年)六月,,北路來歙軍大敗王元、環(huán)安軍,,攻破下辨(今甘肅成縣西北),、河池,挺進蜀中,。公孫述派人刺殺來歙,,劉秀乃派將軍劉尚繼續(xù)率軍南下。江州城固糧多,,不易攻破,,岑彭遂留兵圍困,自率主力直指墊江(今四川合川),,攻破平曲(今四川合川東),。公孫述令其將延岑、呂鮪,、王元,、公孫恢率軍拒守廣漢(郡治樟潼,今屬四川),、資中(今四川資陽),,另派侯丹率二萬人拒守黃石(今四川涪陵東北橫石灘)。岑彭留臧宮于平曲拒蜀兵主力延岑,,而自率軍折回江州,溯江西上,,襲破黃石,,倍道兼程二千余里,迂回岷江中游,,占領(lǐng)武陽(今四川彭山東),,進擊廣都(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東北岸),。公孫述派人刺殺岑彭,。劉秀命吳漢率兵三萬趕到前線,接替岑彭指揮,。 [23] 
  建武十二年(36年)一月,,吳漢敗蜀軍于魚腹津(今四川眉山之岷江渡口),進圍武陽,,殲滅蜀援軍五千余人,。西上再破廣都,,逼近成都。吳漢求勝心切,,率二萬步騎進攻成都,,兵敗。吳漢隨即改變戰(zhàn)術(shù),,乘夜秘撤到錦江南岸與副將劉尚合兵,,并力對敵,轉(zhuǎn)敗為勝,。此后,,吳漢根據(jù)劉秀敵疲再攻的戰(zhàn)術(shù),與蜀軍戰(zhàn)于成都,、廣都之間,,殲滅公孫述大量有生力量,,兵臨成都城下,。十一月,,臧宮攻克繁(今四川彭縣西北),、郫(今四川郫縣)與吳漢會師,,合圍成都,。公孫述招募五千敢死士交延岑指揮,準備決戰(zhàn),。延岑在市橋(今四川成都市南郊)大敗吳漢。吳漢隱蔽精銳,,示弱誘敵,。公孫述貿(mào)然出擊,蜀軍大敗,,公孫述重傷死。延岑見大勢已去,,率成都守軍降。 [158] 
  自建武元年至建武十二年(36年),,劉秀登基后用了十二年的時間終于平定天下,,使得自新莽末年以來四分五裂,、戰(zhàn)火連年的中國再次歸于一統(tǒng),。 [158] 

光武中興

參見:光武中興
  自新末大亂到天下再次一統(tǒng),歷經(jīng)近20年的時間,,此間百姓傷亡慘重,,戰(zhàn)死和病餓而死者不計其數(shù),到劉秀再次統(tǒng)一天下之后,,天下人口是“十有二存”,。
為了使飽經(jīng)戰(zhàn)亂的中原之地盡快的恢復和發(fā)展,劉秀則“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后,,非儆急,,未嘗復言軍旅”。 [29]  [30]  建武二十七年(51年),,功臣朗陵侯臧宮,、揚虛侯馬武上書:請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際發(fā)兵擊滅之,,立“萬世刻石之功”,。劉秀下詔說:“今國無善政,災(zāi)變不息,,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不如息民,?!?sup> [31] 

  劉秀勤于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shù)引公卿郎將議論經(jīng)理,夜分乃寐”,。 [32]  多次發(fā)布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詔書,,使得自西漢末年以來大量失去土地的農(nóng)民淪為奴婢的問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也使得戰(zhàn)亂之后大量土地荒蕪而人口又不足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實行輕徭薄稅,,為減少貧民賣身為奴婢,經(jīng)常發(fā)救濟糧,,減少租徭役,,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興修水利,。罷免貪官污吏,,加強中央集權(quán),同時,,光武帝還大力裁撤官吏,,合并郡縣,這樣極大的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到劉秀統(tǒng)治的末期,,人口數(shù)量達到了兩千多萬,增長了一倍還多,,經(jīng)濟也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歷史上稱其統(tǒng)治時期為光武中興。不過劉秀并未自滿,,表示“今國無善政,,災(zāi)變不息,百姓驚惶,,人不自?!?sup> [31]  “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氣滿腹” [140]  ,,后來又以日食為由要求百官上書言事時不得稱自己為“圣”,。 [141] 

晚年傾軋

清人繪漢光武帝晚年畫像
當時南陽郡新野縣的陰麗華美貌莊重,劉秀早年就有“娶妻當?shù)藐廂惾A”的愿望,。昆陽戰(zhàn)后次年,,劉秀乃如愿娶陰氏為正室。 [33]  婚后次年,劉秀為鞏固與真定王劉揚的聯(lián)盟,,再娶劉揚外甥女郭圣通并以之為正室 [156]  ,,亦寵之。 [34]  郭氏與陰氏并為劉秀生下五子,,及劉秀即位之初,,并為貴人。
建武二年(26年)因陰氏族小辭后,,郭氏因得立為皇后,,其長子彊遂立為皇太子 [35]  。劉秀因此甚感有愧于陰氏,,益加寵遇,。至建武十七年(41年),光武乃廢郭氏,,立陰氏為后,。 [36] 
建武十九年(43年),劉秀又以陰氏長子東海王陽聰敏有君人之度,,皇太子彊又上表辭位,。乃廢彊為東海王而以陽為皇太子。陽改名莊 [37]  ,,即日后之漢明帝,。

病逝南宮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57年)二月戊戌日(二月初五),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遺詔說:“我無益于百姓,后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wù)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吊唁,。” [38] 
劉秀死后不久,,其子劉莊繼位,,于同年三月丁卯日,葬劉秀于原陵,,上廟號世祖 [39]  ,、謚曰光武皇帝。

為政舉措

政治

  • 中央集權(quán)
漢光武帝劉秀半身像漢光武帝劉秀半身像
劉秀以優(yōu)待功臣貴戚為名,,賜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祿,而摘除其軍政大權(quán)。劉秀鑒于西漢前期三公權(quán)重,,權(quán)柄下移,,雖設(shè)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權(quán)歸之于設(shè)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揮的尚書臺,。
尚書臺設(shè)尚書令一人,秩千石,,尚書仆射一人,,六曹尚書各一人,秩皆為六百石,,分掌各項政務(wù),。以下設(shè)有丞、郎,、令史等官,,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書臺直接稟陳皇帝,由皇帝裁決,。從此,,“天下事皆上尚書,與人主參決,,乃下三(公)府” [40]  ,;“雖置三公,事歸臺閣” [41]  ,,“三公之職,,備員而已” [42] 
但是到了東漢后期,,有權(quán)勢的大臣多加“錄尚書事”的職銜,,從而權(quán)柄再度下移,尚書臺又蛻變?yōu)闄?quán)臣專政的工具,。
  • 整頓吏治
劉秀鑒于西漢后期吏治敗壞,、官僚奢侈腐化的積弊,即位以后,,注意整頓吏治,,躬行節(jié)儉,獎勵廉潔,,選拔賢能以為地方官吏,;并對地方官吏嚴格要求,賞罰從嚴,。因而經(jīng)過整頓之后,,官場風氣為之一變。故有“內(nèi)外匪懈,百姓寬息” [43]  之譽,。
劉秀對吏治的要求以嚴苛著稱,,史載當時“天子勤吏治,俗頗苛刻” [144]  “光武承王莽之余,,頗以嚴猛為政”,。 [145]  這也導致了一些高官以微罪或無罪而受嚴懲,例如大司徒伏湛因為沒有報告河南尹和司隸校尉在高廟爭執(zhí)而被罷官 [146]  ,;大司徒韓歆因為多次直言進諫而被罷官,,終至受責自殺 [147]  ;大司徒戴涉因所舉薦的太倉令犯罪而死于獄中 [148]  ,;大司空宋弘因在沒有證據(jù)的情況下彈劾上黨太守而被罷官 [149]  ,;大司空朱浮因“賣弄國恩”而被罷官 [150]  ,等等,。這種過于嚴苛的做法也受到了一些批評,。 [151] 
  • 精簡地方
建武六年(30年),劉秀令司隸州牧各實所部,,省減吏員,,縣國不足置長吏可合并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劉秀下詔:“并省四百余縣,吏職減損,,十置其一,。” [44] 
  • 善待功臣
劉秀善待功臣,,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為列侯,,給予他們尊崇的地位,只解其兵權(quán),。并且招攬大批文吏入朝,。 [45]  劉秀于建武六年(30年)讓功臣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地。當時劉秀對三公要求嚴格,,如果功臣們在朝擔任官職的話難免犯錯,,這樣會失去爵位和土地,劉秀為了保全他們的爵位的土地才讓他們回到封地,,遠離朝廷,。 [142-143]  


軍事

  • 統(tǒng)一戰(zhàn)爭
建武元年(25年)十月,劉秀稱帝,,采納來歙聯(lián)隴制蜀,、西和東攻的建議,,確定了先關(guān)東、后隴蜀,,由近及遠,、各個擊破,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略方針,。 [46]  建武二年(26年)至建武五年(29年),,劉秀一方面命來歙出使隴西,完成聯(lián)隴制蜀的戰(zhàn)略,,解除了西顧之擾,;一方面集中主力以洛陽、河內(nèi)(郡治懷來,,今河南武陟西南)為中心,對關(guān)東各割據(jù)勢力展開攻勢,。建武二年(26年)春,,破睢陽,劉永戰(zhàn)敗退往譙縣(今安徽亳縣),。建武三年(27年)六月,,劉永被殺。并且消滅赤眉軍于宜陽,,奪取長安,,取得東西二京。建武四年(28年)五月,,大將軍朱祐,、建威大將軍耿弇北討彭寵,建武五年(29年)二月,,彭寵被奴仆殺死,,劉秀攻占燕薊及其以北地區(qū)。建武六年(30年)二月,,殺董憲于朐縣,,奪占東海之地。關(guān)東各割據(jù)勢力相繼被劉秀擊破,。建武十二年(36年)滅蜀,。 [47] 
統(tǒng)一戰(zhàn)爭形勢統(tǒng)一戰(zhàn)爭形勢 [115]  
  • 軍制改革
劉秀廢除西漢時的地方兵制,撤銷內(nèi)陸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職,,也取消了郡內(nèi)每年征兵訓練時的都試,地方防務(wù)改由招募而來的職業(yè)軍隊擔任,。但是,,到了東漢后期,,州牧刺史逐漸權(quán)重,兼有軍政財大權(quán),,地方兵力又逐漸興起,。 [48] 
  • 邊防政策
劉秀以“柔道”治國,致力于穩(wěn)定統(tǒng)治的經(jīng)濟建設(shè)和政治建設(shè),,實行加強中央集權(quán)為中心的軍制改革,,針對周邊少數(shù)族的威脅,制定了以保守為主的邊防政策,。劉秀的邊防政策基本上維護了東漢政權(quán)邊境安全與社會穩(wěn)定,,成為"光武中興"的重要原因,但其保守性,,也對東漢邊防帶來了消極的影響,。 [49] 

劉秀經(jīng)濟

  • 與民休息
東漢初年,針對戰(zhàn)亂之后,,生產(chǎn)凋敝,,人口銳減的情況,劉秀注意實行與民休養(yǎng)生息政策,,薄賦斂,。建武六年(30年),下詔恢復西漢前期三十稅一的賦制,。其次偃武修文,,不尚邊功。劉秀“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后,非警急,,未嘗復言軍旅” [29]  不會輕易發(fā)動邊功,。
  • 釋放奴婢、刑徒
自西漢后期以來,,農(nóng)民之淪為奴婢,、刑徒者日益增多,成為西漢末年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王莽末年,,不少的奴婢、刑徒參加起義,;同時在一些割據(jù)勢力的軍隊中也有不少的奴婢,、刑徒。劉秀在重建漢朝政權(quán)中,,為了瓦解敵軍,、壯大自己的力量,,也為了安定社會秩序、緩和階級矛盾,,曾多次下詔釋放奴婢,,并規(guī)定凡虐待殺傷奴婢者皆處罪。另外,,還規(guī)定不許任意殺傷奴婢以及廢除“奴婢射傷人棄市律” [50]  ,,說明奴婢的身份地位較之過去有所提高。同時,,在省減刑罰的詔令中,,還多次宣布釋放刑徒,即“見徒免為庶民” [51]  ,。
  • 度田制度
劉秀為了清查核實墾田畝數(shù)和戶口,、年齡,下詔度田,, [52]  劉秀還嚴厲打擊"度田"不實的官員,,平息了由此引起的叛亂,使"度田"取得了成功,。與"度田"措施相一致,光武帝執(zhí)行抑強政策以限制和打擊豪強勢力,,其政權(quán)并非代表豪強地主利益的"豪族政權(quán)",。"度田"事件后,與此相關(guān)的戶口調(diào)查與上計制度一直得到貫徹執(zhí)行,,因此,,東漢時期的戶口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是真實可信的。 [53] 
  • 抑制豪強
《新民說》之《歷代民德升降原因表》《新民說》之《歷代民德升降原因表》
東漢本是在豪強勢力支持下建立起來的,。但豪強勢力的發(fā)展,,土地兼并的逐漸嚴重,既威脅皇權(quán),,也影響百姓生活,,以及為了加強朝廷對全國墾田和勞動人手的控制,平均賦稅徭役負擔,,劉秀于建武十五年(39年)下詔令各郡縣丈量土地,,核實戶口,作為糾正墾田,、人口和賦稅的根據(jù),,又命考察二千石長吏阿枉不平者。詔下之后,,遇到豪強勢力的抵制,。
劉秀下令將度田不實的河南尹張伋及其他諸郡太守十余人處死,,表示要嚴厲追查下去。結(jié)果引起各地豪強大姓的反抗,,“郡國大姓及兵長群盜,,處處并起,青,、徐,、幽、冀四州尤甚” [54]  ,,予東漢以極大威脅,。面對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反抗,光武帝采取鎮(zhèn)壓與安撫并用的手段,,一方面“遣使者下郡國,,聽群盜自相糾拖,五人共斬一人者,,除其罪”,。 [55]  很快,賊便解散了,。
另一方面,,把捕到的作亂首領(lǐng)人物遷往他郡,“賦田授廩”,,切斷他們與原所在郡的聯(lián)系,,給了豪強地主嚴重的打擊。經(jīng)過度田事件后,,郡國大姓的抗衡平靜下來,,出現(xiàn)了“牛馬放牧,邑門不閉” [56]  的大好局面,。度田也成為東漢的定制,。因各項政策措施地實行,為恢復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得墾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從而為東漢前期八十年間國家強盛的“明章之治”奠定了物質(zhì)基礎(chǔ),。 [57] 


文化

  • 崇尚儒術(shù)
建國后,,劉秀在洛陽修建太學,設(shè)立五經(jīng)博士,,恢復西漢時期的十四博士之學,。還常到太學巡視和學生交談。在他的提倡下,,許多郡縣都興辦學校,,民間也出現(xiàn)很多私學,。
劉秀繼承了西漢時期獨尊儒術(shù)的傳統(tǒng),東漢建立后,,即興建太學,,設(shè)置博士,各以家法傳授諸經(jīng),。劉秀巡幸魯?shù)貢r,,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后來又封孔子后裔孔志為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特別是對儒家今文學派制造的讖緯迷信更是崇拜備至。同時,,劉秀鑒于西漢末年一些官僚,、名士醉心利祿,依附王莽,,乃表彰氣節(jié),,對于王莽代漢時期隱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禮聘,,表揚他們忠于漢室、不仕二姓的“高風亮節(jié)”,。 [58] 
  • 收集圖書
劉秀重用文人賢士,,極為重視圖書文化建設(shè)和皇家藏書的收藏。王莽末,,典籍被焚,鑒于西漢官府藏書散佚,,而民間藏書頗多,,他每至一地,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采求闕文,補綴遺漏,。他下旨天下,,廣為收集。先是四方學士,,多懷挾圖籍,,遁逃林籔。自此而后,,鴻生矩儒,,莫不抱負典策圖籍,,蕓匯京師。數(shù)十年間,,朝廷各藏書閣,,舊典新籍,疊積盈宇,,汗牛充棟,。如“石室”、“蘭臺”,、“仁壽閣”,、“東觀”等多處,藏書的規(guī)模和數(shù)量超過了西漢,。遷還洛陽時,,其經(jīng)牒秘書,載乘2000余輛,。奠定了東漢國家藏書的基礎(chǔ),。 [59] 
  • 崇尚圖讖
劉秀以圖讖興,其在用人,、廟祀,、封禪諸事中以讖決之。但劉秀對讖緯的作用有著清醒的認知,,用讖頗為理性,,終圍繞社會現(xiàn)實政治的需要,有選擇,、有條件地利用,,其用讖的范圍也往往不涉及關(guān)乎國計民生的政治實務(wù)。光武用讖的政治目的是為了通過統(tǒng)一圖讖,,官定出一套服務(wù)于劉氏皇權(quán)的神學理論,,并嚴格限制圖讖的“新作”、“新解”,。 [60] 
  • 祭祀變革
劉秀祭祀天地活動,,既依憑“元始中故事”,又有自己的創(chuàng)設(shè),。郊祀制度的構(gòu)建方面,,重在洛陽南郊壇形制。說明東漢的郊祀制度既是漢代陰陽五行觀念盛行的產(chǎn)物,,又是向傳統(tǒng)禮經(jīng)回歸的結(jié)果,。 [61] 


民族

東漢建立伊始,匈奴、羌,、鮮卑,、烏桓、蠻(夷)等少數(shù)族就對政權(quán)構(gòu)成了嚴重的威脅與破壞,。劉秀在“柔道”思想的指導下,,針對不同的少數(shù)族,因時因地制宜,,一改漢武帝以來對少數(shù)民族的征服和王莽的大民族主義,,從休養(yǎng)生息的總方針出發(fā),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采取的是友好,、友善,、自治、互助的的政策,,屬于以德治邊,。這些政策成功地緩和了民族矛盾,避免了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通都大邑商業(yè)繁榮,,商人的足跡遠至西域和國外。 [62] 
  • 對匈奴
光武帝時期,,在東漢實力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的形勢下,,東漢與南匈奴達成協(xié)議,明確了雙方的權(quán)利和義務(wù),,構(gòu)筑起漢匈關(guān)系的一個新模式,。東漢建立之初,歷經(jīng)戰(zhàn)亂,,人口大量減少,,光武帝忙于統(tǒng)一大業(yè),無暇顧及匈奴,。反觀匈奴,,在單于輿的領(lǐng)導下,趁著兩漢之際的亂局,,恢復了對西域和鄰近少數(shù)民族如烏桓的統(tǒng)治,,趨向興盛,。形勢的不同使得雙方在交往過程中采取不同的姿態(tài),。單于輿把自己比作冒頓,驕傲自大,,蠻橫無理,,而光武帝只能忍讓,“待之如初”,愿意與匈奴恢復和親關(guān)系,。此后,,雙方的發(fā)展走向不同的道路。東漢方面,,建武十二年(36年)滅蜀之后,,天下統(tǒng)一,政治趨向穩(wěn)定,;匈奴方面,,貴族之間為爭奪單于之位發(fā)生內(nèi)亂:先是本應(yīng)嗣位的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師被單于輿殺害,然后是右薁鞬日逐王比因受猜忌而被監(jiān)視,,萌生歸附東漢之意,。建武二十二年(46年),,連續(xù)的自然災(zāi)害如干旱,、蝗災(zāi)和瘟疫襲擊了匈奴,嚴重損耗了其人力和畜力,。面對內(nèi)爭和天災(zāi),,單于輿和比分別向東漢示好,,但提出的要求大相徑庭:輿是“遣使詣漁陽求和親”,比是遣使“詣西河太守求內(nèi)附”,。和親意味著匈奴與東漢具有對等地位,,內(nèi)附則表明匈奴放棄政治獨立性。即使如此,,光武帝沒有立即答應(yīng)比的請求,,直到建武二十四年(48年)比再次請求通好時,五官中郎將耿國力排眾議,,主張依據(jù)“孝宣故事”來接納,。光武帝采納了耿國的建議,于是比自立為呼韓邪單于,,匈奴由此南,、北分裂。 [122] 
建武二十七年(51年),,功臣朗陵侯臧宮,、揚虛侯馬武上書:請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際發(fā)兵擊滅之,,立“萬世刻石之功”,。劉秀下詔說:“今國無善政,災(zāi)變不息,,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不如息民?!?sup> [31] 
  • 對西域
光武帝初立,,莎車國王帶領(lǐng)莎車周圍的民族一起抗拒匈奴,而且還“擁衛(wèi)故都護吏士妻子千余口,,檄書河西,,問中國動靜,自陳思慕漢家”,。建武五年(29年),,河西大將軍竇融按照慣例立康為漢莎車建功懷德王、西域大都尉,,讓莎車國王代為管理西域五十五國,。建武九年(33年),莎車國王康去世,,光武帝謚康為宣成王,。立康的弟弟為莎車國王,其后賢攻破拘彌國,、西夜國,,殺死了拘彌國和西夜國的國王,在沒有得到朝廷同意的情況下立其兄康的兩個兒子為拘彌,、西夜王,。這是莎車國的擴張行為,由于東漢王朝的勢力還沒有進入西域,,所以也就默認了莎車國的擴張行為,。建武十四年(38年),莎車國王賢與鄯善國王一并派遣使者到洛陽朝貢,,東漢王朝認可了這種政治關(guān)系,。建武十七年(40年),莎車國王賢再次派遣使者朝貢奉獻,,請求設(shè)置西域都護,。光武帝認為事情重大,便詢問大司空竇融,,竇融認為,,“賢父子兄弟相約事漢,款誠又至,,宜加號位以鎮(zhèn)安之”,。光武帝于是“因其使,賜賢西域都護印綬,,及車旗黃金錦繡”,。對此,敦煌太守裴遵進言說:“夷狄不可假以大權(quán),,又令諸國失望,。”光武帝又聽從了裴遵的話,,下詔書收回了賜給莎車國王賢的都護印綬,,“更賜賢以漢大將軍印綬”。莎車國王賢不肯交出都護印綬,,雖然最后迫于壓力還是交出都護印綬,,但是莎車國王賢由此開始與朝廷產(chǎn)生矛盾,仍然稱自己是朝廷封的大都護,。此后,,莎車國王賢越來越驕橫,要求西北邊疆的各個民族向莎車繳納賦稅,,還多次進攻龜茲諸國,,由此引發(fā)了西北邊疆的不穩(wěn)定,同時也損害了朝廷的政治形象,。 [118] 
建武二十一年(45年),,西域鄯善車師等十六國“皆遣子入侍奉獻,,愿請都護,。劉秀以“中國初定,未遑外事,,乃還其侍子,,厚加賞賜”。 [58] 
  • 對西,、南少數(shù)民族
建武十二年(36年),,九真郡徼外蠻里張游內(nèi)附漢朝,光武帝封為歸漢里君,。翌年,,南越徼外蠻夷獻白雉、白菟,。至十六年,,交址郡女子征側(cè)及其妹征貳造反,攻擊郡城,。九真,、日南、合浦的少數(shù)民族都紛紛響應(yīng),,攻陷六十五城,,自立為王,。交址刺史及諸太守僅得自守。光武帝乃詔長沙,、合浦,、交址具車船,修道橋,,通障溪,,儲糧谷。建武十八年(42年),,光武帝派遣伏波將軍馬援,、樓船將軍段志,發(fā)長沙,、桂陽,、零陵、蒼梧兵萬余人討之,。翌年夏四月平定叛亂,,斬征側(cè)、征貳等,,其余都投降,,將其渠帥三百余口遷徙到零陵 [123] 
光武帝在位時,,武陵蠻強盛,。建武二十三年(47年),武陵蠻精夫(酋長)相單程等據(jù)其險隘,,騷擾郡縣,。光武帝遣武威將軍劉尚發(fā)南郡、長沙,、武陵兵萬余人,,乘船溯沅水入武溪討伐武陵蠻,全軍覆沒,。建武二十四年(48年),,相單程等下攻臨沅,光武帝派遣謁者李嵩,、中山太守馬成討伐,,不能消滅。翌年春,,光武帝又遣伏波將軍馬援,、中郎將劉匡、馬武,、孫永等率兵至臨沅,,擊破相單程,,相單程投降,東漢在當?shù)卦O(shè)置吏司,,武陵蠻問題遂告解決,。 [123] 
光武帝平定公孫述后,亦開始經(jīng)營西南夷地區(qū),。他封保境安民的益州郡太守文齊為鎮(zhèn)遠將軍、成義侯,,承認邛都夷人長貴的邛谷王,、越巂太守的地位。對于少數(shù)民族叛亂則予以鎮(zhèn)壓,,如建武十八年(42年),,夷渠帥棟蠶與姑復、楪榆,、梇棟,、連然、滇池,、建伶,、昆明諸種反叛,殺長吏,。光武帝于翌年派遣武威將軍劉尚等發(fā)廣漢,、犍為、蜀郡人及朱提夷,,合萬三千人討伐,,建武二十年(44年)與棟蠶等連戰(zhàn)數(shù)月,全部擊破,。翌年正月,,追至不韋,斬棟蠶帥,,平定云南地區(qū),,同時劉尚又派兵誅殺了企圖借勞軍為名毒殺他的長貴,遷徙其家屬于成都,。建武二十七年(51年),,哀牢賢栗等率部眾向越巂太守鄭鴻投降,請求內(nèi)屬,。光武帝封賢栗等為君長,。從此哀牢每年都來朝貢。 [123] 
  • 對東,、北少數(shù)民族
建武年間,,東夷各族都來東漢朝貢覲見,。建武二十五年(49年),夫余王遣使奉貢,,光武帝給予豐厚回報,,于是每年都有使者朝貢。 [124] 
王莽時,,貶高句驪王為下句驪侯,,導致東北邊疆不安。光武帝即位后,,高句驪遣使朝貢,,光武帝復其王號。建武二十三年(47年)冬,,句驪蠶支落大加戴升等萬余口詣樂浪郡內(nèi)屬,。建武二十五年(49年)春,句驪侵擾右北平,、漁陽,、上谷、太原,,遼東太守祭肜以恩信招撫,,于是又歸順漢朝。另一方面,,光武帝廢除了控制沃沮樂浪東部都尉,,封其渠帥為沃沮侯,后沃沮臣屬句驪,。 [124] 
光武帝初年,,烏桓與匈奴聯(lián)合騷擾邊境,代郡以東尤被其害,。建武二十一年(45年),,光武帝派遣伏波將軍馬援將三千騎出五阮關(guān)攻擊烏桓,未能成功,。建武二十二年(46年),,匈奴內(nèi)亂,烏桓趁機擊破匈奴,,光武帝就向烏桓贈送布帛,。建武二十五年(49年),遼西烏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歸順東漢,,光武帝乃命大會勞饗,,賜以珍寶。烏桓或愿留宿衛(wèi),封其渠帥81人為侯王君長,,都居于塞內(nèi),,負責招撫烏桓部落,并為東漢偵察情報,,協(xié)助攻擊匈奴,、鮮卑。后光武帝依據(jù)司徒掾班彪的建議,,恢復設(shè)置護烏桓校尉,。 [125] 
另一方面,鮮卑也在光武帝初年與匈奴,、烏桓騷擾北部邊境,。建武二十一年(45年),鮮卑與匈奴入侵遼東,,被祭肜擊破,,全軍覆沒,,由此畏懼東漢,。建武二十五年(49年),鮮卑開始遣使朝貢東漢,,后鮮卑都護偏何協(xié)助漢朝擊潰北匈奴,,得到賞賜。建武三十年(54年),,鮮卑大人于仇賁,、滿頭等率種人來到洛陽朝賀,正式歸順漢朝,。光武帝封于仇賁為王,,滿頭為侯。 [125] 

外交

漢倭奴國金印漢倭奴國金印
早在漢朝時期,,日本列島已經(jīng)有國家向中國奉貢朝賀了,。在中國古代史籍中,最早對日本作出具體記載的是《三國志·魏書》的《倭人傳》,。該傳認為在中國漢朝時,,倭國已開始遣使交通,“漢時有朝見者”,。劉秀還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接見日本使者的帝王,。
建武中元二年(57年),劉秀接見倭國使者,,使者表示愿為漢臣藩,。求漢皇賜名,漢以其人矮,,遂賜“倭國”,。并向倭人“賜以印綬”之事,。 [63]  使者又求漢皇賜封,劉秀又賜其為“倭奴王”,。當時,,日本想借著臣屬于漢王朝樹立自己權(quán)位和王位。因此舉國大喜,。1784年在日本九州地區(qū)福岡縣的志賀島上,,一個名叫甚兵衛(wèi)的農(nóng)民發(fā)現(xiàn)了一件古物——一枚中國漢朝時期的金印。上面刻有“漢委奴國王”三行五個字的金印,,便是中國《后漢書》里記載的劉秀所賜印章,。
該金印被認為是劉秀授予當時日本倭奴國主作為藩屬國的認證。而劉秀之所以賜給委奴國王蛇鈕金印,,以諸侯王的規(guī)格相待,,說明漢朝對于委奴國遣使的高度重視,廣言之,,也就是對于與日本列島交往的重視,。

歷史評價

東漢

  • 馬援:①前到朝廷,上引見數(shù)十,,每接燕語,,自夕至旦,才明勇略,,非人敵也,。且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jié),,略與高帝同。經(jīng)學博覽,,政事文辯,,前世無比。②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 [64] 
  • 馮衍:皇帝以圣德靈威,,龍興鳳舉,,率宛、葉之眾,,將散亂之兵,,歃血昆陽,長驅(qū)武關(guān),破百萬之陳,,摧九虎之軍,,雷震四海,席卷天下,,攘除禍亂,,誅滅無道,一期之間,,海內(nèi)大定,。繼高祖之休烈,修文武之絕業(yè),,社稷復存,,炎精更輝,德冠往初,,功無與二,。 [65] 
  • 張純:興于匹庶,蕩滌天下,,誅鋤暴亂,,興繼祖宗。 [66] 
  • 班固:于時之亂,,生民幾亡,,鬼神泯絕,,壑無完柩,,郛罔遺室,原野厭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秦、項之災(zāi)猶不克半,,書契已來未之或紀也,。……于是圣皇(光武帝)乃握乾符,,闡坤珍,,披皇圖,稽帝文,,赫然發(fā)憤,,應(yīng)若興云,霆擊昆陽,,憑怒雷震,。遂超大河,跨北岳,立號高邑,,建都河,、洛。紹百王之荒屯,,因造化之蕩滌,,體元立制,繼天而作,。系唐統(tǒng),,接漢緒,茂育群生,,恢復彊宇,,勛兼乎在昔,事勤乎三五,。 [67] 
  • 劉杰:帝英勇明斷,,折棰笞寇之言至是驗矣,豈在窮兵黷武以逞哉,?斯民世祀而不忘,,固宜。恭惟圣朝海宇寧謐,,桴鼓不驚,,居者無輸饋之勞,行者無征戰(zhàn)之苦,。昔之變亂服色,,晝戰(zhàn)夕糒;今其子孫飽食暖衣,,耕田鑿井,,熙熙皞皞,不知帝力之何有,,顧不勝歡,。 [68] 

魏晉

  • 曹植:夫世祖體乾靈之休德,稟貞和之純精,,通黃中之妙理,,韜亞圣之懿才。其為德也,,聰達而多識,,仁智而明恕,重慎而周密,,樂施而愛人,。值陽九無妄之世,,遭炎光厄會之運。殷爾雷發(fā),,赫然神舉,。用武略以攘暴,興義兵以掃殘,。神光前驅(qū),,威風先逝。軍未出于南京,,莽已弊于西都,。夫當此時也,九州鼎沸,,四海淵涌,。言帝者二三,稱王者四五,。咸鴟視狼顧,,虎超龍驤。光武秉朱光之巨鉞,,震赫斯之隆怒,,其蕩滌兇穢,剿除丑類,,若順迅風而縱烈火,,曬白日而掃朝云也。爾乃廟勝而后動眾,,計定而后行師,。故攻無不陷之壘,戰(zhàn)無奔北之卒,。是以群下欣欣,,歸心圣德,。量力則勢微,,論輔則力劣。卒能握乾圖之休徵,,應(yīng)五百之顯期,。立不刊之遐跡,建不朽之元功,。金石播其休烈,,詩書載其勛懿。故曰光武其優(yōu)也,。 [69] 
  • 諸葛亮:曹子建論光武:將則難比于韓,、周,,謀臣則不敵良、平,。時人談?wù)?,亦以為然。吾以此言誠欲美大光武之德,,而有誣一代之俊異,。何哉?追觀光武二十八將,,下及馬援之徒,,忠貞智勇,無所不有,,篤而論之,,非減曩時。所以張,、陳特顯于前者,,乃自高帝動多疏闊,故良,、平得廣于忠信,,彭、勃得橫行于外,。語有'曲突徙薪為彼人,,焦頭爛額為上客’,此言雖小,,有似二祖之時也,。光武神略計較,生于天心,,故帷幄無他所思,,六奇無他所出,于是以謀合議同,,共成王業(yè)而已,。光武上將非減于韓、周,,謀臣非劣于良,、平,原其光武策慮深遠,,有杜漸曲突之明,;高帝能疏,故陳,、張,、韓,、周有焦爛之功耳。 [70] 
  • 薛瑩:①寬博容納,,計慮如神,。②十數(shù)年間,掃除群兇,,清復海內(nèi),,豈非天人之所輔贊哉?③皆有冀于非望,,然考其聰明仁勇,,自無光武儔也。 [71] 
  • 司馬彪:①至于光武,,承王莽之篡起自匹庶,,一民尺土,靡有憑焉,。發(fā)跡于昆陽,,以數(shù)千屠百萬,非膽智之主,,孰能堪之,? [72]  ②討賊平亂,克復漢業(yè),,號稱中興,,雖初興者,無以加之矣,。③中國既定,,柔遠以德,愛慎人命,,下及至賤,,武功既抗,文德術(shù)修,。 [73] 
  • 石勒: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脫遇光武,,當并驅(qū)于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74] 
  • 司馬昱:漢世祖雄豪之中,最有俊令之體,,賢達之風,。 [75] 
  • 袁山松:前漢自成,、哀以下,天地縱橫,,巨猾竊命,,劉氏舊澤猶存,而瞻烏之望殆絕,。世祖以渺渺之胤,,起白水之濱,身屈無妄之力,,位舉群賢并列,。于時懷璽者十余,建旗者數(shù)百,,高才者居南面,,疾足者為王公。茫茫九州,,瓜分臠切,;湣湣蒼生,塵消鼎沸,。我扇之以仁風,,驅(qū)之以大威,霜雪被而茨棘枯,,橫綱振而逆鱗掃,。群材畢湊,人鬼與能,。數(shù)年之間,,廓清四海,雖曰中興,,與夫始創(chuàng)業(yè)者,,庸有異乎?誠哉馬生之言,,固已寥廓大度,,同符高祖。又等太宗之仁,,兼孝宣之明,,一人之體,其殆于周,,故能享有神器,,據(jù)乎萬乘之上矣。 [73] 
  • 皇甫謐:春秋傳言夏少康之起,,有田一成,,有眾一旅,。若漢之策命世祖,不階成,、旅之資,,平暴反正,遂建中興,,與夏少康同美矣,。 [73] 
  • 范曄:①帝雖身濟大業(yè),競競?cè)绮患?,故能明慎政體,,總欖權(quán)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②炎正中微,,大盜移國,。九縣飆回,三精霧塞,。人厭淫詐,,神思反德。光武誕命,,靈貺自甄,。沈幾先物,深略緯文,。尋,、邑百萬,貔虎為群,。長轂雷野,,高鋒彗云。英威既振,,新都自焚,。虔劉庸、代,,紛壇梁,、趙。三河未澄,四關(guān)重擾,。神旌乃顧,,遞行天討,。金湯失險,,車書共道。靈慶既啟,,人謀咸贊,。明明廟謨,赳赳雄斷,。于赫有命,,系隆我漢。 [58] 

唐宋

  • 李世民:朕觀古先撥亂反正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 [76] 
  • 虞世南:①光武仁義,,圖王之君也,;宣帝刑名,圖霸之主也,。②此二帝(夏少康,、漢光武),皆興復先緒,,光啟王業(yè),。其名則同,其實則異,。何者,?光武之世,藉思亂之民,,誅殘賊之莽,,取亂侮亡,為功差易,。至如少康,,則夏氏之滅已二代矣,藐然遺體,,身在胎孕,,母氏逃亡,生于他國,,不及過庭之訓,,曾無強近之親,遭離亂之難,庇身非所,。而能躋距于喪亂之間,,遂成配天之業(yè),中興之君,,斯為稱首,。③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漢祖之臣,三杰是也,;光武之佐,,二十八將是也。豈得以鄧禹,、吳漢匹于張良,、韓信者乎?然漢祖功臣,,皆以強盛誅滅,;光武佐命,悉用優(yōu)秩安全,。君臣之際,,良可稱也。絕長補短,,抑其次焉,。 [153] 
  • 李靖:獨能推赤心用柔治保全功臣,賢于高祖遠矣,。 [77] 
  • 薛居正:自古帝王,,能保全功臣者,唯光武一人而已矣,。 [78] 
  • 司馬光:光武遭漢中衰,,群雄糜沸,奮起布衣,,紹恢前緒,,征伐四方,日不暇給,,乃能敦尚經(jīng)術(shù),,賓延儒雅,開廣學校,,修明禮樂,。武功既成,文德亦洽。繼以孝明,、孝章,,遹追先志,臨雍拜老,,橫經(jīng)問道,。自公卿、大夫至于郡縣之吏,,咸選用經(jīng)明行修之人,,虎賁衛(wèi)士皆習《孝經(jīng)》,,匈奴子弟亦游太學,,是以教立于上,俗成于下,。其忠厚清修之士,,豈唯取重于搢紳,亦見慕于眾庶,。愚鄙污穢之人,,豈唯不容于朝廷,亦見棄于鄉(xiāng)里,。自三代既亡,,風化之美,未有若東漢之盛者也,。 [79] 
  • 何去非:英雄若世祖者,,為難及也。 [80] 
  • 蘇軾:予觀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殺人者致之,,其余殺人愈多,而天下愈亂,。 [81] 
  • 蘇轍:東漢光武,,才備文武,破尋邑,,取趙,、魏,鞭笞群盜,,算無遺策,,計其武功若優(yōu)于高帝。 [82] 
  • 葉適:光武匹夫徒手而得天下,其難有甚于高祖,。 [83] 
  • 陳亮:自古中興之盛,,無出于光武矣。奮寡而擊眾,,眾弱而復強,,起身徒步之中甫十余年,大業(yè)以濟,,算計見效,,光乎周宣。 [84] 

元明清

  • 郝經(jīng):①光武復汛掃偽妄,,振踣植僨,,以帝王之學潤色皇度,賁若草木,,復垂統(tǒng)二百年,。 [85]  ②光武之興,條理,、文獻遂軼西京,。幾于三代,篤實輝光,,基命以德,,溫純縝密,服天下以柔道,。雖則中興,,同夫創(chuàng)業(yè)。 [85]  ③文德軼于高帝,,中興功烈,,邃古所無。於乎盛哉,! [85]  ④終我四百,,作成政治,保佑民命,,風化之美同于先王,,則其功又有大于高帝者焉。 [85] 
  • 陳櫟:天下已定,,用偃武修文,,投戈講藝,息馬論道,,自隴,、蜀平后,,非警急不復言兵。審黃石以存苞桑之誡,;閉玉關(guān)以息西域之質(zhì),。數(shù)引公卿郎將講論五經(jīng),修起太學,,務(wù)用安靜,。廣求民謨,除王莽之繁文,,還漢家之輕法,,三十年間,四夷賓服,,家給人足,,政教清明,功業(yè)可謂盛矣,。 [86] 
  • 王泰來:光武天錫義勇,,神運機智,戡定禍亂,,削平天下,海內(nèi)蒙恩,,德至渥也,。 [87] 
  • 胡一桂: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斯亦止戈之武焉,。加以身衣大練,色無重彩,,耳不聽鄭衛(wèi)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宮房無私愛,,左右無偏恩,,損上林池御這官,廢騁望弋獵之事,,勤約之風,,行于上下。是以三十年間,,四夷賓服,,百姓家給,政教清明,。 [88] 
  • 朱元璋:惟漢光武皇帝延攬英雄,,勵精圖治,,載興炎運,四海咸安,。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89] 
  • 王夫之:①光武之得天下,較高帝而尤難矣,。建武二年,,已定都于雒陽,而天下之亂方興,。帝所得資以有為者,,獨河北耳。而彭寵抑叛于幽州,,五校尚橫于內(nèi)黃,。關(guān)以西,鄧禹雖入長安,,赤眉環(huán)繞其外,,禹弗能制焉。郾,、宛,、堵鄉(xiāng)、新野,、弘農(nóng),,近在咽頰之間,寇叛接跡而相為牽制,,不畢更始之在長安時也,。劉永、張步,、董憲,、蘇茂,橫互東方,,為陳,、汝眉睫之患;隗囂,、公孫述姑置而可徐定者勿論焉,。其視高帝出關(guān)以后,僅一項羽,,夷滅之而天下即定,,難易之差,豈不遠哉,?……使以高帝滎陽之相持,,而遇光武叢生之敵,,乘間持虛而掣其后,羽不待約,,而人為之犄角,,高帝不能支矣。則甚矣光武之難,,而光武之神武不可測也,。……光武則乘思漢之民心以興,,而玄也,、盆子也、孺子嬰也,、永也,、嘉也,俱為漢室之胄,,未見其分之有所定也,。茍有分義以相搖,則智力不足以相屈,,故更始亡而故將猶挾以逞志,。然則光武所以屈群策群力而獨伸焉者,舍道其何以哉,?天下方割裂而聚斗,,而光武以道勝焉。即位未久,,修郊廟,享宗祖,,定制度,,行爵賞,舉伏湛,,征卓茂,,勉寇恂以綏河內(nèi),命馮畢使撫關(guān)中,,一以從容鎮(zhèn)靜結(jié)已服之人心,,而不迫于爭戰(zhàn)。然而桀驁疆梁之徒,,皆自困而瓦解,。是則使高帝當之,未必其能耆定如此也,。而光武之規(guī)模弘遠矣,。嗚呼,!使得天下者皆如高帝之興,而無光武之大猷承之于后,,則天下后世且疑湯,、武之誓誥為虛文,而唯智力之可以起收四?!?,取天下者,唯光武獨焉,,而宋太祖其次也,。不無小疵,而大已醇矣,。②任為將師而明于治道者,,古今鮮矣,而光武獨多得之,。來歙刺傷,,口占遺表,不及軍事,,而亟薦段襄,,曰:“理國以得賢為本?!贝素M武臣之所及哉,?歙也、祭遵也,、寇恂也,、吳漢也,皆出可為能吏,、人可為大臣者也,。然而光武終不任將帥以宰輔,諸將亦各安于韎鞈而不欲與于鼎鉉,。嗚呼,!意深遠矣。故三代以下,,君臣交盡其美,,唯東漢為盛焉。③光武以支庶之余,,起于南陽,,與其人士周旋辛苦、百戰(zhàn)以定天下,,其專用南陽人而失天下之賢儁,,雖私而抑不忘故舊之道也,。且南陽將吏,功成爵定,,亦未聞驕倨侈汰以亂大法,,夫豈必斥遠而防制之?……嗚呼,!是可望之三代以下哉,?④王氏之禍烈矣!光武承之,,百戰(zhàn)而劉宗始延,,懲往以貽后,顧命太子而垂家法,,夫豈無社稷之臣,?而唯陰識陰興之是求,。識雖賢,,何知其不為莽之恭?識雖不偽,,能保后之外戚皆如識乎,?飲堇而幸生,復飲以冶葛,,卒使竇,、梁、鄧,、何相踵以亡漢,。光武之明,而昏于往鑒如是者,,何也,? [90] 
  • 趙翼:是光武諸功臣,大半多習儒術(shù),,與光武意氣相孚。蓋一時之興,,其君與臣皆一氣所鐘,,故性情嗜好之相近,有不期然而然者,,所謂有是君即有是臣也,。 [91] 
  • 愛新覺羅·弘歷:①世以光武信圖讖為非,然時承喪亂,,眾志未齊,,出險濟艱,,自不得不假神道以設(shè)教耳,此不足為盛德之累,,觀后竇融之言,,可知向亦作論及之。②光武英明,,起自田間,,一切利蔽知之悉矣。③光武推心置腹,,何嘗不信任新附,?或且因以建功,要之駕馭有道耳,。④ 桓譚始以鼓琴進其所謂文學者,,蓋亦可知,然其論符命則甚正,。光武以為非圣無法,,幾致大戮,實過當矣,。 [155]  ⑤自古中興賢主,,夏有少康,周有宣王,,漢有光武,,尚矣??计渌耘d,,皆由英眀大度,用賢任能,,寬以愛民,,仁以撫下,天下歸心,,用復舊業(yè),,豈非天順民歸受命而帝者乎?當王莽之亂也,,漢家宗室防絕,,廢斥王侯,以翦漢祀,,城邑為墟,,邱隴發(fā)掘,其禍甚于羿、浞之亂,、奔彘之辱,,而光武乃以布衣仗義,奮袂大呼,,天下響應(yīng),。鄧禹、馮異,、寇恂,、耿弇、吳漢輩,,皆一時之杰,,光武得而用之,用平赤眉,、張步之亂,,成隴、蜀之功,,戡亂誅暴,,平定海內(nèi),卒踐帝祚,,功烈不讓于少康,、周宣矣。及天下平定,,口不言兵,,尊儒重道,褒賞循吏,,西域遣子入侍,,卻之不受,又非好大喜功者比,。而保全功臣,,恩昭九族,則又遠勝于髙祖,,可謂賢矣,,是以培養(yǎng)東漢二百年之祚。眀,、章繼之,,休養(yǎng)生息,至于靈、獻,,董,、曹之亂甚于王莽,,而建安之位號依然,,豈非光武垂教立則有以培其風俗,、庇其子孫哉,?石勒絀光而尊高,,非尊高也,,彼蓋見夫當時若項籍、淮陰輩咸勇智絕倫,,高祖皆得而蕩滅臣伏之,,故不得不俯首北面。光武仁心厚德,,與勒異趨,,亦豈勒所能窺測哉?曹子建之論漢二祖,,卓識閎議,,信百世所莫易也。 [160] 

近現(xiàn)代

  • 梁啟超:漢尚氣節(jié),,光武,、明、章,,獎厲名節(jié),,為儒學最盛時代,收孔教復蘇之良果,。尚氣節(jié),,崇廉恥,風俗稱最美,。 [92] 
  • 易順鼎馳驅(qū)銅馬靖煙塵,,命世英雄自有真。上界星辰都作將,,故人天子不能臣,。糟糠合正中宮位,麥豆能開四海春,。石勒漫誇爭鹿手,,只堪附翼與攀鱗 [162] 
  • 毛澤東:①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②人常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劉秀是個例外,十年不鳴,一鳴驚人,。他在家讀書,,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轟轟烈烈,白手起家,,創(chuàng)建了一個新的王朝,。 [93]  ③劉秀是個大學士,比較蹩腳,。 [117] 
  • 呂思勉:光武帝是一個實際的政治家,。他知道大亂之后,急于要休養(yǎng)生息,,所以一味的減官省事,。退功臣,進文吏,。位高望重的三公,,亦只崇其禮貌,而自己以嚴切之法,,行督責之術(shù),,雖然有時不免失之過嚴,然頗得專制政治“嚴以察吏,,寬以馭民”的秘訣,,所以其時的政治,頗為清明,。 [94] 
  • 范文瀾:劉秀本人兼有太學生,、貴族、豪強三種身份,,他的文武部署也全是這三種人,。這個以南陽豪強集團為主體的劉秀軍,在政治上有優(yōu)勢,,在軍事上有謀略,,再加上禁止擄,爭取民心,,這就決定了它的必然勝利,。劉秀是地主階級的代表,自然是農(nóng)民起義軍的死敵,。但是他也代表著社會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國家統(tǒng)一的偉大事業(yè),。他在推倒王莽的戰(zhàn)爭中,在削平割據(jù)的戰(zhàn)爭中,,都起了極大的作用,,因之,他是一個對當時歷史有著重要貢獻的杰出人物,。 [95] 
  • 黃留珠:①在中國的歷代帝王中,漢光武帝劉秀,,雖比不上秦皇,、漢武那么顯赫耀眼,但也絕非等閑之輩,。在他頭上,,至少可以戴兩頂桂冠,一頂叫是“中興之君”,,另一頂叫做“定鼎帝王”,。而像這樣同時擁有“中興”“定鼎”兩項頭銜的帝王。光武帝劉秀當為第一人,,也是惟一的一人,。②總之,當我們摒棄偏見,,全面而客觀地去看待劉秀的一生時,,應(yīng)該承認,他不愧是一個時代的驕子,、杰出的人物,。 [152] 
  • 南懷瑾:在中國兩千年左右的歷史上,比較值得稱道,,能夠做到齊家治國的榜樣,,大概算來,只有東漢中興之主的光武帝劉秀一人,。 [96] 
  • 何茲全:劉秀成功的原因很多,,主要的原因:一是有河北作根據(jù)地,坐山觀虎斗,,到綠林,、赤眉兩敗俱傷的時候,出來收拾局面,;二是得到豪族強宗的支持,。三是收銅馬農(nóng)民軍,有了一支強大軍隊,。此三者,,是劉秀勝利的基礎(chǔ),,也是他勝利的原因。 [97] 

軼事典故

龍飛白水

光武帝舊宅南二里有一條白水,。王莽篡漢后,,厭惡劉氏,因為錢文上有“金刀”二字,,而“劉(劉)”字中也有“金刀”,,就把錢改稱為“貨泉”。但“貨泉(貨泉)”二字又可拆為“白水真人”,,暗應(yīng)劉秀,。有個叫蘇伯阿的新朝官員善于望氣,在出使外地經(jīng)過南陽時,,見王氣蔥郁,,會有王者乘龍而御天,故漢代張衡東京賦》有“龍飛白水”之句,,即指代劉秀的興起,。 [119-120]  

起名來源

據(jù)《東觀漢記》記載,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公元前5年1月15日的夜里),,劉秀出生在濟陽縣縣城內(nèi)(在蘭考縣境內(nèi))的一座漢朝行宮濟陽宮后殿第二內(nèi)中,。 [3]  劉秀的父親劉欽時任濟陽縣縣令。這座行宮原本是漢武帝劉徹所建立的行宮,,又稱“濟陽宮”,, [98]  自從漢武帝逝世后就封閉著。因為妻子臨產(chǎn)沒有合適的地方,,劉欽也就顧不得許多,,讓妻子住進了行宮。據(jù)說,,劉秀降生之時,,紅光照徹行宮。而在濟陽縣內(nèi),,當年又有嘉禾生長,,一莖生出九穗。劉欽為此給孩子起名“秀”,,因他是第三個兒子,,所以字“文叔”。

安知非仆

劉秀還是一個普通百姓時,,與姐夫鄧晨到別人家去做客,,當時大家看到讖書中說:“劉秀當為天子”。旁邊的有些人說:讖書所說的劉秀肯定是國師公劉秀(原名劉歆),??僧敃r在場的劉秀卻說:“怎么就知道這讖書中所說的要當天子的劉秀不是指的我呢,?”,結(jié)果引起了眾人的哄笑,!劉秀登基后的第三年,,與鄧晨一起談及往事,鄧晨從容的對光武帝說:“仆竟然做到了”,,劉秀聽后大笑,!
西漢末年,讖書極為流行,,王莽代漢就是用讖書中的話語作為其理論依據(jù),,實際上讖書乃是統(tǒng)治階級欺騙天下百姓的一個工具而已,其荒誕不經(jīng),,毫無依據(jù)可言。新朝末年,,天災(zāi)不斷,,人心思亂。而新朝的國師公,、古文經(jīng)大師劉歆精通讖緯,,剛剛改名叫做劉秀,故大家猜測讖書中所說的“劉秀”乃是國師公劉歆,。劉歆乃是西漢末年的大儒,,才學淵博,德高望重,,為王莽代漢立下了大功,。 [99] 

劉陰愛情

劉秀年少時,只是個沒落皇族,、一介布衣,,劉秀曾經(jīng)去長安求學,在街上看到執(zhí)金吾走過,,場面甚是壯觀,、闊氣,大為感嘆,,于是做了一篇關(guān)于理想的作文:“仕宦當作執(zhí)金吾,,娶妻當?shù)?a target="_blank">陰麗華”。這句話廣為流傳,,日后成了千古名言,,引發(fā)了許多“亂世梟雄”的共鳴。劉秀與陰麗華的愛情故事也千古傳頌,。

失之東隅
劉秀登基為帝后,,派大將馮異率軍西征,,敉平赤眉軍。赤眉佯敗,,在回溪之地大破馮軍,。馮異敗回營寨后,重召散兵,,復使人混入赤眉,,然后內(nèi)外夾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后,,劉秀下詔獎之,謂馮異初雖在回溪失利,,但終能在澠池獲勝,。可謂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終有所得,,當論功行賞,以表戰(zhàn)功,。 [100] 

當眾燒信

漢光武帝誅滅王郎之后,,收集有關(guān)文書,得到有些官吏與王郎交往的函件數(shù)千份,。漢光武帝并不予以細看審查,,就集合手下諸將,下令當面燒毀,。他說:“讓因為原來反對過我而心懷不安的人可以安枕無憂,!” [101] 

泰山封禪

建武三十二年(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1500余人整修山道,,騶騎3000余人在登封臺上壘方石。十五日開始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輦登山,,至岱頂少憩后更衣行封禮,。二十五日禪梁父山,改年號為建武中元,。 [102] 

臨淄勞耿弇

項令董宣

強項令董宣強項令董宣
京劇有一出著名的傳統(tǒng)劇自《強項令》,,說的是,劉秀之姊湖陽公主的家奴殺了人,,京城洛陽行政長官董宣不畏權(quán)貴,,乘公主出行,,從車上抓下隨行的案犯,處以死刑,。并在朝堂上據(jù)理力爭,,寧死不向盛怒的公主賠禮道歉。劉秀最終無奈放了董宣,,并說董宣是一位強項令(意思為硬脖子縣令),。 [103] 

赦免祭遵

劉秀做大司馬的時候,有一次其府中的僮仆犯法,,軍市令祭遵下令殺了他,。劉秀很生氣,命令部下收押祭遵,。主簿陳副進諫道:“大人一向希望軍中士兵行動整齊劃一,,紀律嚴明。現(xiàn)在祭遵依法辦事,,正是推廣軍令的表現(xiàn)?。 ?/div>
劉秀聽了很高興,,不但赦免祭遵,而且讓他擔任刺奸將軍,。又對所有的將士們說:“你們要多防備祭遵,!我府中的僮仆犯法,尚且被他所殺,,可見他一定是個公正無私的人,。” [104] 

交游嚴光

劉秀早年與嚴光是同窗好友,,劉秀稱帝后,,嚴光變姓名,隱居不出,,劉秀思念這位好友,,命各地按形貌尋訪他。后來齊地上言,,說有一男子,,身披羊裘在桐江 (富春江)澤中垂釣。劉秀懷疑是嚴光,,于是派人乘安車帶了禮物去征聘他,,三次才隨車同來,但拒絕劉秀“相助為理”的請求,。劉秀引嚴光上殿,,兩人敘舊道故,,歡敘整日。夜里同臥,,嚴光睡覺時將腳放在劉秀肚子上,。第二天,太史奏客星嚴重侵犯帝座,,劉秀笑道:“這是因為我與故人嚴子陵一起睡覺的緣故,。”嚴光曾譏笑過老同學司徒侯霸,,劉秀聽說后,,笑著說:“狂奴故態(tài)也!(這個狂家伙還是那樣子呢?。?sup> [157] 

劉秀家世

備注:建武十九年(43年),,劉秀聽從群臣建議,,以漢宣帝漢元帝為宗法上的祖,、父,。 [161] 

同輩

兄弟
姐妹

劉秀后妃

  • 光武郭皇后郭圣通,,真定王劉揚甥。劉秀為進一步拉攏劉楊,,納之,,為正室。及即位,,立為后,,后廢為中山王太后,又改沛王太后,。
  • 光烈皇后陰麗華,,元配,因郭后故,初為貴人,,郭后廢,,始立為皇后。漢明帝即位,,尊為皇太后,。
  • 許美人,生楚厲王劉英,。

劉秀子女

  • 兒子
  1. 東海恭王劉彊,,母郭皇后
  2. 沛獻王劉輔,母郭皇后
  3. 濟南安王劉康,,母郭皇后
  4. 阜陵質(zhì)王劉延,,母郭皇后
  5. 中山簡王劉焉,母郭皇后
  6. 楚厲王劉英,,母許美人
  7. 漢明帝劉莊,,初名劉陽,母光烈皇后
  8. 東平憲王劉蒼,,母光烈皇后
  9. 廣陵思王劉荊,,母光烈皇后
  10. 臨淮懷公劉衡,母光烈皇后
  11. 瑯邪孝王劉京,,母光烈皇后 [105] 
  • 女兒
  1. 舞陰長公主劉義王,,母不詳,建武十五年被封為舞陰長公主,,嫁陵鄉(xiāng)侯太仆梁松,。
  2. 涅陽公主劉中禮,母光烈皇后,,建武十五年被封為涅陽公主,嫁大鴻臚竇固,,漢章帝時尊為長公主,。
  3. 館陶公主劉紅夫,母郭皇后,,建武十五年被封為館陶公主,,嫁駙馬都尉韓光
  4. 淯陽公主劉禮劉,, 母光烈皇后,,建武十七年被封為淯陽公主,嫁陽安侯長樂少府郭璜,。
  5. 酈邑公主劉綬,,母光烈皇后,嫁新陽侯世子陰豐

劉秀功臣

主詞條:云臺二十八將

后世紀念

劉秀陵墓

劉秀死后埋在原陵,,位于洛陽市北20公里處的孟津縣白鶴鄉(xiāng)鐵榭村,。當?shù)匾喾Q“漢陵”,俗稱“劉秀墳”,。 [106] 
原陵,,俗稱漢陵,又稱原陵,、漢陵,。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園和祠院組成,。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闕門巍峨,,氣勢壯觀,,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兩側(cè)石刻林立,、碑碣參差。陵園呈長方形,,占地6.6萬平方米,,墓冢位于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 [106] 

公園
劉秀公園在高邑縣城南2華里的花園村村南,。劉秀公園建設(shè)工程總投資3500萬元,,該工程以劉秀一生為主線,由漢光武帝劉秀主題游園,、游樂廣場,、人工湖等組成。劉秀公園建筑包括劉秀雕像,、千秋臺,、光武大殿、點將臺,、二十八將臺,、觀星臺,、碑林以及各種附屬設(shè)施和配套建筑。 [107] 

建筑

(參考資料: [108-109]   [121] 

史料索引

  • 范曄后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 [8] 
  • 范曄《后漢書·卷一下·光武帝紀第一下》 [58] 

參考資料
  • 1    《后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出自景帝生長沙定王發(fā),。發(fā)生舂陵節(jié)侯買,,買生郁林太守外,外生巨鹿都尉回,,回生南頓令欽,,欽生光武。
  • 2    《后漢書·光武帝紀》:皇考南頓君初為濟陽令,,以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生光武于縣舍,,有赤光照室中。欽異焉,,使卜者王長占之,。長辟左右曰:"此兆吉不可言。"是歲縣界有嘉禾生,,一莖九穗,,因名光武曰秀。
  • 3    東漢 王充《論衡》吉驗篇:“光武帝,,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生于濟陽宮后殿第二內(nèi)中,,皇考為濟陽令,時夜無火,,室內(nèi)自明,。皇考怪之,,即召功曹吏充蘭,,使出問卜工。蘭與馬下卒蘇永俱之卜王長孫所,。長孫卜,謂永,、蘭曰:“此吉事也,,毋多言?!笔菤q,,有禾生景天備火中,三本一莖九穗,長于禾一二尺,,蓋嘉禾也,。元帝之初,有鳳凰下濟陽宮,,故今濟陽宮有鳳凰廬,。始與李父等俱起,到柴界中,,遇賊兵,,惶惑走濟陽舊廬。比到,,見光若火正赤,,在舊廬道南,光耀憧憧上屬天,,有頃不見,。”
  • 4    《太平御覽》引《東觀漢記》曰:光武以建平元年生於濟陽縣,。是歲,,有嘉禾生,一莖九穗,,大於凡禾,,縣界大熟,因名上曰秀,。
  • 5    《后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身長七尺三寸,,美須眉,大口,,隆準,,日角。
  • 6    《后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光武年九歲而孤,,養(yǎng)于叔父良,。
  • 7    《后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性勤于稼穡,而兄伯升好俠養(yǎng)士,,常非笑光武事田業(yè),,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鳳中,,乃之長安,,受《尚書》,略通大義,。
  • 8    《后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   .國學網(wǎng)[引用日期2013-08-29]
  • 9    《后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莽末,,天下連歲災(zāi)蝗,,寇盜鋒起。地皇三年,,南陽荒饑,,諸家賓客多為小盜。
  • 10    《太平御覽·卷九十·皇王部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5-07]
  • 11    《太平御覽·卷九十》引《東觀漢記》載:“上深念良久,,天變已成,,遂市兵弩”。
  • 12    《后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十月,,與李通從弟軼等起于宛,,時年二十八。
  • 13    《后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十一月,,有星孛于張,。光武遂將賓客還舂陵。時伯升已會眾起兵,。初,,諸家子弟恐懼,皆亡逃自匿,,曰“伯升殺我”,。及見光武絳衣大冠,【董巴《輿服志》曰:“大冠者,,謂武冠,,武官冠之?!薄稏|觀記》曰:“上時絳衣大冠,,將軍服也?!薄拷泽@曰“謹厚者亦復為之”,,乃稍自安。
  • 14    漢光武帝   .中華英烈祠[引用日期2013-05-29]
  • 15    《后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更始元年正月甲子朔,,漢軍復與甄阜,、梁丘賜戰(zhàn)于沘水西,大破之,,斬阜,、賜。伯升又破王莽納言將軍嚴尤,、秩宗將軍陳茂于淯陽,,進圍宛城。
  • 16    《后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二月辛巳,,立劉圣公為天子,,以伯升為大司徒,光武為太常偏將軍,。
  • 17    《后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初,,王莽征天下能為兵法者六十三家數(shù)百人,并以為軍吏,;選練武衛(wèi),,招募猛士,旌旗輜重,,千里不絕,。時有長人巨無霸,長一丈,,大十圍,,以為壘尉;又驅(qū)諸猛獸虎豹犀象之屬,,以助威武,。自秦、漢出師之盛,,未嘗有也,。光武將數(shù)千兵,徼之于陽關(guān),。諸將見尋,、邑兵盛,反走,,馳入昆陽,,皆惶怖,憂念妻孥,,欲散歸諸城,。光武議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強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勢無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陽即破,,一日之間,諸部亦滅矣,。今不同心膽共舉功名,,反欲守妻子財物邪,?”諸將怒曰:“劉將軍何敢如是!”光武笑而起,。會候騎還,,言大兵且至城北,軍陳數(shù)百里,,不見其后,。諸將遽相謂曰:“更請劉將軍計之?!惫馕鋸蜑閳D畫成敗,。諸將憂迫,皆曰:“諾”,。時城中唯有八九千人,,光武乃使成國上公王鳳、廷尉大將軍王常留守,,夜自與驃騎大將軍宗佻,、五威將軍李軼等十三騎,出城南門,,于外收兵,。
  • 18    《后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六月己卯,光武遂與營部俱進,,自將步騎千余,,前去大軍四五里而陳。尋,、邑亦遣兵數(shù)千合戰(zhàn),。光武奔之,斬首數(shù)十級,。諸部喜曰:“劉將軍平生見小敵怯,,今見大敵勇,甚可怪也,,且復居前,。請助將軍!”光武復進,、尋,、邑兵卻,諸部共乘之,,斬首數(shù)百千級,。連勝,遂前。時,,伯升拔宛已三日,,而光武尚未知。乃偽使持書報城中,,云“宛下兵到”,,而陽D926其書。尋,、邑得之,不憙,。諸將既經(jīng)累捷,,膽氣益壯,無不一當百,。光武乃與敢死者三千人,,從城西水上沖其中堅,尋,、邑陳亂,,乘銳崩之,遂殺王尋,。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勢,震呼動天地,,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奔殪百余里間,。會大雷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戰(zhàn),士卒爭赴,,溺死者以萬數(shù),,水為不流。王邑,、嚴尤,、陳茂輕騎乘死人度水逃去。盡獲其軍實輜重,、車甲珍寶,,不可勝算,舉之連月不盡,,或燔燒其余,。
  • 19    《后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光武因復徇下潁陽,。會伯升為更始所害,光武自父城馳詣宛謝,。司徒官屬迎吊光武,,光武難交私語,深引過而已,。未嘗自伐昆陽之功,,又不敢為伯升服喪,飲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慚,,拜光武為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
  • 20    梁勇,,光武帝劉秀在河北[J],當代人月刊,,2011(2):22-27,。
  • 21    《后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十二月,立郎為天子,,都邯鄲,,遂遣使者降下郡國。
  • 22    《后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王郎守將王饒堅守,,月余不下,。郎遣將倪宏、劉奉率數(shù)萬人救鉅鹿,,光武逆戰(zhàn)于南B171,,斬首數(shù)千級。四月,,進圍邯鄲,,連戰(zhàn)破之。五月甲辰,,拔其城,,誅王郎。
  • 23    黃永君,,牛玉偉,,金丹,淺論光武帝劉秀統(tǒng)一天下的幾個因素[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10(1):85-86。
  • 24    《后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更始遣侍御史持節(jié)立光武為蕭王,,悉令罷兵詣行在所,。光武辭以河北未平,不就征,。自是始貳于更始,。
  • 25    《后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光武將擊之,先遣吳漢北發(fā)十郡兵,。幽州牧苗曾不從,,漢遂斬曾而發(fā)其眾。秋,,光武擊銅馬于鄡,,吳漢將突騎來會清陽。賊數(shù)挑戰(zhàn),,光武堅營自守;有出鹵掠者,,輒擊取之,,絕其糧道。積月余日,,賊食盡,,夜遁去,追至館陶,,大破之,。受降未盡,而高湖,、重連從東南來,,與銅馬余眾合,光武復與大戰(zhàn)于蒲陽,,悉破降之,,封其渠帥為列侯。降者猶不自安,,光武知其意,敕令各歸營勒兵,乃自乘輕騎按行部陳,。降者更相語曰:“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悉將降人分配諸將,,眾遂數(shù)十萬,故關(guān)西號光武為“銅馬帝”。
  • 26    《后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光武從薊還,,過范陽,,命收葬吏士。至中山,,諸將復上奏曰:“漢遭王莽,,宗廟廢絕,豪杰憤怒,,兆人涂炭,。王與伯升首舉義兵,更始因其資以據(jù)帝位,,而不能奉承大統(tǒng),,敗亂綱紀,盜賊日多,,群生危蹙,。大王初征昆陽,王莽自潰,;后拔邯鄲,,北州弭定;參分天下而有其二,,跨州據(jù)土,,帶甲百萬。言武力則莫之敢抗,,論文德則無所與辭,。臣聞帝王不可以久曠,天命不可以謙拒,,惟大王以社稷為計,,萬姓為心?!惫馕溆植宦?。知 南平行到南平棘,諸將復固請之,。光武曰:“寇賊未平,,四面受敵,何遽欲正號位乎,?諸將且出,。”耿純進曰:“天下士大夫捐親戚,,棄土壤,,從大王于矢石之間者,,其計固望其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所志耳,。今功業(yè)即定,天人亦應(yīng),,而大王留時逆眾,,不正號位,純恐士大夫望絕計窮,,則有去歸之思,,無為久自苦也。大眾一散,,難可復合,。時不可留,眾不可逆,?!奔冄陨跽\切,光武深感,,曰:“吾將思之,。”齋 馕湎行至鄗,,光武先在長安時同舍生彊華自關(guān)中奉《赤伏符》,,曰“劉秀發(fā)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龍斗野,,四七之際火為主”。群臣因復奏曰:“受命之符,,人應(yīng)為大,,萬里合信,不議同情,,周之白魚,,曷足比焉?今上無天子,,海內(nèi)淆亂,,符瑞之應(yīng),昭然著聞,,宜答天神,,以塞群望?!惫馕溆谑敲兴驹O(shè)壇場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主 畚弧六月己未,,即皇帝位。燔燎告天,,禋于六宗,,望于群神。其祝文曰:“皇天上帝,,后土神祇,,眷顧降命,屬秀黎元,,為人父母,,秀不敢當。群下百辟,,不謀同辭,,咸曰:'王莽篡位,秀發(fā)憤興兵,,破王尋,、王邑于昆陽,誅王郎,、銅馬于河北,,平定天下,海內(nèi)蒙恩,。上當天地之心,,下為元元所歸?!徲浽唬?劉秀發(fā)兵捕不道,,卯金修德為天子?!悛q固辭,,至于再,至于三,。群下僉曰:'皇天大命,,不可稽留?!也痪闯?。”于是建元為建武,,大赦天下,,改鄗為高邑。
  • 27    臧嶸,,論東漢光武帝統(tǒng)一戰(zhàn)爭勝利的原因[J],,史學月刊,, 1987(4):16-22。
  • 28    《后漢書·卷十九·耿弇列傳第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5-07]
  • 29    《后漢書·卷一下·光武帝紀第一下》:初,,帝在兵間久,,厭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后,,非儆急,,未嘗復言軍旅。
  • 30    《資治通鑒·卷第四十三》   .國學網(wǎng)[引用日期2020-05-07]
  • 31    《后漢書·卷十八·吳蓋陳臧列傳第八》:二十七年,,宮乃與楊虛侯馬武上書曰:“匈奴貪利,,無有禮信,窮則稽首,,安則侵盜,, 緣邊被其毒痛,中國憂其抵突,。虜今人畜疫死,,旱蝗赤地,疫困之力,,不當中國 一郡,。萬里死命,縣在陛下,。福不再來,,時或易失,豈宜固守文德而墮武事乎,? 今命將臨塞,,厚縣購賞,,喻告高句驪,、烏恒、鮮卑攻其左,,發(fā)河西四郡,、天水、 隴西羌胡擊其右,。如此,,北虜之滅,不過數(shù)年,。臣恐陛下仁恩不忍,,謀臣狐疑,, 令萬世刻石之功不立于圣世?!痹t報曰:“《黃石公記》曰,,'柔能制剛,弱能 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仁之助也,,強者怨之歸也,。故曰有德之君, 以所樂樂人,;無德之君,,以所樂樂身。樂人者其樂長,,樂身者不久而亡,。舍近謀 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逸政多忠臣,,勞政多亂人,。故曰務(wù)廣 地者荒,務(wù)廣德者強,。有其有者安,,貪人有者殘。殘滅之政,,雖成必敗,。今國無善政,災(zāi)變不息,,百姓驚惶,,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孔子曰:'吾恐季 孫之憂,,不在顓臾?!冶钡疑袕?,而屯田警備傳聞之事,恒多失實,。誠能舉天 下之半以滅大寇,,豈非至愿,;茍非其時,不如息人,?!弊允侵T將莫敢復言兵事者。
  • 32    《后漢書·卷一下·光武帝紀第一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shù)引公卿、郎,、將講論經(jīng)理,,夜分乃寐。
  • 33    《后漢書·皇后紀上》:光烈陰皇后諱麗華,,南陽新野人,。初,光武適新野,,聞后美,,心悅之。后至長安,,見執(zhí)金吾車騎甚盛,,因嘆曰:
  • 34    《后漢書·皇后紀上》:光武郭皇后諱圣通,真定槀?cè)艘?。為郡著姓,。父昌,讓田宅財產(chǎn)數(shù)百萬與異母弟,,國人義之,。仕郡功曹。娶真定恭王女,,號郭主,,生后及子況。昌早卒,。更始二年春,,光武擊王郎,至真定,,因納后,,有寵,。及即位,,以為貴人。
  • 35    《后漢書·皇后紀上》:(建武二年)六月戊戌,,立貴人郭氏為皇后,,子彊為皇太子,,大赦天下。
  • 36    《后漢書·卷一下·光武帝紀第一下》:(十七年)冬十月辛巳,,廢皇后郭氏為中山太后,,立貴人陰氏為皇后。
  • 37    《后漢書·卷一下·光武帝紀第一下》:(十九年)六月戊申,,詔曰:
  • 38    《后漢書·卷一下·光武帝紀第一下》:“二月戊戌,,帝崩于南宮前殿,年六十二,。遺詔曰:'朕無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務(wù)從約省,。刺史,、二千石長吏皆無離城郭,無遣吏及因郵奏,?!?
  • 39    《后漢書·卷二·顯宗孝明帝紀第二》:“三月丁卯,葬光武皇帝于原陵,。有司奏上尊廟曰世祖,。”
  • 40    《唐六典·卷一·三師三公尚書都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5-07]
  • 41    《后漢書·仲長統(tǒng)傳》載《昌言·法誡扁》云:“光武皇帝……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碧评钯t注:“臺閣謂尚書也,。”因漢尚書臺在宮禁內(nèi),,乃有此稱,,掌與公府對舉。
  • 42    《后漢書·卷四十九 ·仲長統(tǒng)列傳第三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5-07]
  • 43    《后漢書·卷七十六·循吏列傳第六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5-07]
  • 44    《資治通鑒·卷第四十二》   .國學網(wǎng)[引用日期2020-05-07]
  • 45    陳勇,,論光武帝“退功臣而進文吏”[J],,歷史研究,1995(4):111-124,。
  • 46    劉立祥.《漢朝風云人物紀事 下》:陜西人民出版社,,2018:第8頁
  • 47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編著.《中國戰(zhàn)典 上》:解放軍出版社,2008:第190頁
  • 48    白壽彝總主編,;白壽彝,,廖德清,施丁主編.《中國通史·第4卷·中古時代·秦漢時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5:第1120頁
  • 49    陳金鳳,,漢光武帝邊防政策及其相關(guān)問題論析[J],,史學集刊, 2008(1):49-55,。
  • 50    《后漢書·卷一下·光武帝紀第一下》:癸亥,,詔曰:“敢灸灼奴婢,論如律,,免所灸灼者為庶人,。” 冬十月壬午,,詔除奴婢射傷人棄市律,。
  • 51    《后漢書·卷一下·光武帝紀第一下》:七年春正月丙申,詔中都官,、三輔,、郡、國出系囚,,非犯殊死,,皆一切勿案其罪。見徒免為庶民,。耐罪亡命,,吏以文除之。
  • 52    周興春,,《論光武帝劉秀度田并沒有失敗——兼論東漢前期土地政策》,,《德州學院學報》,1998(3):27-300,。
  • 53    袁延勝,,《東漢光武帝“度田”再論——兼論東漢戶口統(tǒng)計的真實性問題》,《史學月刊》,,2010(8):23-33,。
  • 54    《后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郡國大姓及兵長、群盜處處并起,攻劫在所,害殺長吏,??たh追討,到則解散,去復屯結(jié)。青,、徐,、幽、冀四州尤甚,。
  • 55    《容齋隨筆 ·卷十一·漢二帝治盜》   .古詩文網(wǎng)[引用日期2020-05-07]
  • 56    《后漢書·卷一下·光武帝紀第一下》徙其魁帥於它郡,,賦田受稟,使安生業(yè)。自是牛馬放牧,,邑門不閉,。
  • 57    袁延勝 .東漢光武帝“度田”再論——兼論東漢戶口統(tǒng)計的真實性問題[J]:史學月刊 ,,2010
  • 58    《后漢書·卷一下·光武帝紀第一下》   .國學網(wǎng)[引用日期2012-12-21]
  • 59    文軒.《千古人物:光武帝劉秀傳》: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2017:第288-289頁
  • 60    高海云,臧知非.試析光武“篤信”圖讖說[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9(03)   .中國知網(wǎng)[引用日期2020-04-15]
  • 61    徐迎花,《東漢光武帝時期郊祀制度研究》,,《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 2008(3):87-89,。
  • 62    陳金鳳,《漢光武帝民族政策論略》,,《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 24(1):76-79,。
  • 63    《后漢書·倭傳》:“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
  • 64    《后漢書·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   .國學網(wǎng)[引用日期2012-12-22]
  • 65    《后漢書·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上》   .國學網(wǎng)[引用日期2014-09-07]
  • 66    《后漢書·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   .國學網(wǎng)[引用日期2015-10-03]
  • 67    漢·班固《東都賦》   .搜韻網(wǎng)[引用日期2020-04-17]
  • 68    劉淑秀.《焦點人物叢書:光武帝以及中興大漢王朝的人們》:上??茖W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2017:第99頁
  • 69    《太平御覽·卷四百四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5-07]
  • 70    《金樓子》卷四《立言篇》(《金樓子》一書為南北朝時期的梁元帝蕭繹所著,。)   
  • 71    《類書集成·神智》   .搜韻網(wǎng)[引用日期2020-04-17]
  • 72    《藝文類聚》卷十二《續(xù)漢書》(影印版)   .搜韻網(wǎng)[引用日期2020-04-17]
  • 73    《類書集成·帝王部·中興》   .搜韻網(wǎng)[引用日期2020-04-17]
  • 74    《晉書·卷一百五·載記第五·石勒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7-29]
  • 75    《太平廣記·卷第一百八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06]
  • 76    劉淑秀.《焦點人物叢書:光武帝以及中興大漢王朝的人們》:上??茖W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2017:第102頁
  • 77    《唐李問對·卷下》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0-04-17]
  • 78    舊五代史·卷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0-25]
  • 79    《資治通鑒·卷六十八》   .國學網(wǎng)[引用日期2012-12-21]
  • 80    何去非:《何博士備論·漢光武論》   .古文典籍網(wǎng)[引用日期2020-07-29]
  • 81    陳橋兵變   .搜狐網(wǎng)[引用日期2015-10-03]
  • 82    《欒城后集卷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5-30]
  • 83    宋·葉適:《習學記言卷二十四》   .書籍大全[引用日期2020-07-29]
  • 84    陳亮.《陳亮集》(全二集):中華書局,,1974:第49頁
  • 85    元·郝經(jīng)《欽定四庫全書·陵川集卷三十四》
  • 86    (元)陳櫟:《歷代通略》   .唐詩宋詞古詩[引用日期2020-07-29]
  • 87    《光武廟記》:帝王肇興盛德者,,必百世祀,窮天地亙古今者不可易之,,理也,。在漢中葉,新室竊柄,,呼號者連響,,攖城者相望。光武天錫義勇,,神運機智,,戡定禍亂,削平天下,,海內(nèi)蒙恩,,德至渥也。是以三輔吏士見司隸僚屬皆歡欣不自勝,故老或垂涕曰:“不圖今日復見漢官威儀,?!逼湔袼鹬楹稳缭眨枯浨橥拼?,雖百世可也,,況所謂之故鄉(xiāng)者乎?原其所自,,實由舂陵節(jié)侯買厭地蒸濕,,乞移內(nèi)郡,由是作邑乎棗陽之白水,,地靈人杰,,篤生賢哲,果有以驗蘇伯阿望氣之識,。及帝握赤符乘六龍十有七年,,乃過故里,修園廟,,祠舊宅,,觀田廬,置酒作樂,,大會宗戚,,改縣為章陵焉。帝心之眷乎茲土者審矣,,民之報效者,,禮固宜然。古城距白水十里余,,故宅有廟,,后廢。有元混一區(qū)宇,,詔天下名山大川,,圣帝明王,特舉祀典,。于是里之耆宿慨焉,,鼎新祀事,遂以至正三年三月三日征土工木工石工,,修器備用,,來會祠下,斬枝干,,礱柱礎(chǔ),,陶瓦甓,,筑垣墉,恢復舊制,??双@就緒,以祠禱祭祀,,如響斯答是能,,易歉為穰,易冷為和,,沾被惠澤者,,乃復镵石為爐,,輦來于庭,,以永供養(yǎng),民心之眷眷于帝亦云至矣,。民之仰帝也如是,,帝之念民也如彼,交契于冥冥之中,,祠之所以作也,。余嘉其居帝里而能篤崇報之意,以示不朽,,爰述其大概,,俾歲時以便觀覽焉。
  • 88    歷史上對光武帝的評價   .中國歷史網(wǎng)[引用日期2020-07-29]
  • 89    根據(jù)《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簡稱《明太祖實錄》)卷九十二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親自前往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從伏羲至元世祖十七位帝王,這十七位帝王分別是:三皇(伏羲,、炎帝,、黃帝)、五帝(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三王(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隋文帝的塑像被撤出南京歷代帝王廟,,根據(jù)《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簡稱《明太祖實錄》)卷之一百八十八記載:洪武二十一年春正月“戊午,遣官祀歷代帝王,。初,,歷代帝王廟五室祀,伏羲至元世祖凡十七帝,。至是,,去隋文帝,凡十六帝,,為五室,,中三室居三皇、五帝,、三王如舊,,最東一室則漢高祖、光武,、唐太宗,,最西一室則宋太祖、元世祖,,從祀名臣凡四壇,,東廡第一壇九人,風后,、皋陶,、龍、伯益,、傅說,、召公奭、召虎,、張良,、曹參,西廡第一壇九人,,力牧,、夔、伯夷,、伊尹,、周公旦、太公望,、方叔,、蕭何,、陳平,東廡第二壇十人,,周勃,、馮異、房玄齡,、李靖,、李晟、潘羙,、岳飛,、木華黎、博爾忽,、伯顏,,西廡第二壇九人,鄧禹,、諸葛亮,、杜如晦,、郭子儀,、曹彬、韓世忠,、張浚,、博爾術(shù)、赤老溫,?!?
  • 90    劉秀在史學界的評價很高,為何知名度遠不如唐宗宋祖   .鳳凰網(wǎng)[引用日期2020-07-29]
  • 91    《廿二史劄記》   .新東方寶典[引用日期2015-10-03]
  • 92    《新民說》之《歷代民德升降原因表》(見《飲冰室合集》(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6冊《新民說》篇
  • 93    毛澤東評點漢名君   .河北黨史網(wǎng)[引用日期2020-04-15]
  • 94    《中國通史·第三十一章·后漢的盛衰》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4-24]
  • 95    劉淑秀.《焦點人物叢書:光武帝以及中興大漢王朝的人們》:上??茖W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2017:第110-111頁
  • 96    南懷瑾.《原本大學微言》: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第263頁
  • 97    《中國古代社會》暴動,、反莽和漢帝國的再建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4-24]
  • 98    漢 蔡邕《光武濟陽宮碑文》,、《蔡中郎集·卷五》。
  • 99    《太平御覽》卷三百九十一引《東觀漢記》載:光武微時與鄧晨觀讖,,云:“劉秀當為天子”,。或言:“國師公劉秀當之”,。光武曰:「安知非仆乎」,?建武三年,說故舊平生為忻樂,。晨從容謂帝曰:“仆竟辦之”,。帝大笑,!
  • 100    《后漢書·卷十七·馮岑賈列傳第七》   .國學網(wǎng)[引用日期2013-08-29]
  • 101    智囊全集上智部·漢光武帝(二)   .古詩文網(wǎng)[引用日期2020-02-23]
  • 102    漢封禪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引用日期2020-08-24]
  • 103    張紹輝,《寬猛相濟 勤廉治吏──漢光武帝劉秀略記》,,《中國公務(wù)員》, 1995(7):44-44,。
  • 104    智囊全集上智部·漢光武帝   .古詩文網(wǎng)[引用日期2020-02-23]
  • 105    后漢書 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   .國學網(wǎng)[引用日期2013-08-29]
  • 106    孟津漢光武帝陵   .洛陽網(wǎng)[引用日期2020-04-25]
  • 107    高邑:打造特色劉秀文化名片   .河北新聞網(wǎng)[引用日期2020-08-16]
  • 108    (古都探遺)光武廟:一座帝業(yè)紀念碑   .洛陽網(wǎng)[引用日期2020-08-16]
  • 109    光武大橋   .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引用日期2020-08-16]
  • 110    (清)珊城清遠道人:《東漢演義》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5-07]
  • 111    (民國)蔡東藩:《后漢演義》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5-07]
  • 112    魏新上《百家講壇》 主講東漢開國   .騰訊網(wǎng)[引用日期2020-05-07]
  • 113    魏新出新書《東漢開國》   .齊魯晚報[引用日期2020-05-07]
  • 114    虞德榮,田維威主編.《遼陽曲藝志》:東方出版社,,1998:第78頁
  • 115    郭利民編著.《中國古代史地圖集》:星球地圖出版社,,2017:58
  • 116    歷史趣聞:蝴蝶效應(yīng)?漢光帝劉秀患高血壓是否決定了東漢命運   .北京晚報[引用日期2021-05-30]
  • 117    毛澤東為何說狀元很少有真學問   .新浪網(wǎng)[引用日期2021-05-30]
  • 118    東漢王朝對西北邊疆治理策略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引用日期2021-05-30]
  • 119    《后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李賢注:光武舊宅在今隨州棗陽縣東南,。宅南二里有白水焉,,即張衡所謂“龍飛白水”也。
  • 120    《后漢書·卷一下·光武帝紀第一下》:及王莽篡位,,忌惡劉氏,,以錢文有金刀,故改為貨泉,?;蛞载浫治臑椤鞍姿嫒恕薄:笸麣庹咛K伯阿為王莽使至南陽,,遙望見舂陵郭,,唶曰:“氣佳哉!郁郁蔥蔥然,?!?
  • 121    千古帝鄉(xiāng) 光武家廟——白水寺   .中國天氣網(wǎng)[引用日期2021-05-30]
  • 122    融入華夏:東漢時期漢匈關(guān)系中的“南單于故事”探微   .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引用日期2021-05-30]
  • 123    《后漢書 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5-30]
  • 124    《后漢書 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5-30]
  • 125    《后漢書 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5-30]
  • 126    《資治通鑒 卷三十九 漢紀三十一》:初,謝躬與蕭王共滅王郎,,數(shù)與蕭王違戾,,常欲襲蕭王,畏其兵強而止,。雖俱在邯鄲,,遂分城而處,然蕭王每有以慰安之,。躬勤于吏職,,蕭王常稱之曰:"謝尚書,真吏也,!"故不自疑,。其妻知之,常戒之曰:"君與劉公積不相能,,而信其虛談,,終受制矣。"躬不納,。既而躬率其兵數(shù)萬還屯于鄴,。及蕭王南擊青犢,,使躬邀擊尤來于隆慮山,躬兵大敗,。蕭王因躬在外,,使吳漢與刺奸大將軍岑彭襲據(jù)鄴城。躬不知,,輕騎還鄴,,漢等收斬之,其眾悉降,。
  • 127    《資治通鑒 卷三十九 漢紀三十一》:蕭王將北徇燕,、趙,度赤眉必破長安,,又欲乘釁并關(guān)中,,而未知所寄,乃拜鄧禹為前將軍,,中分麾下精兵二萬人,,遣西入關(guān),令自選偏裨以下可與俱者,。時朱鮪,、李軼、田立,、陳僑將兵號三十萬,,與河南太守武勃共守洛陽……拜馮異為孟津?qū)④姡y(tǒng)魏郡,、河內(nèi)兵于河上,以拒洛陽,。蕭王親送鄧禹至野王,,禹既西,蕭王乃復引兵而北,??茆{(diào)糇糧、治器械以供軍,;軍雖遠征,,未嘗乏絕。
  • 128    《資治通鑒 卷四十 漢紀三十二》:旦日,,合戰(zhàn),,而馮異遣救及諸縣兵適至,恂令士卒乘城鼓噪大呼,,言曰:"劉公兵到,!"蘇茂軍聞之,,陳動。恂因奔擊,,大破之,。馮異亦渡河擊朱鮪,鮪走,;異與恂追至洛陽,,環(huán)城一匝而歸。自是洛陽震恐,,城門晝閉,。異、恂移檄上狀,,諸將入賀,,因上尊號。將軍南陽馬武先進曰:"大王雖執(zhí)謙退,,奈宗廟社稷何,!宜先即尊位,乃議征伐,。今此誰賊而馳騖擊之乎,?"王驚曰:"何將軍出此言!可斬也,!"乃引軍還薊,。復遣吳漢率耿弇、景丹等十三將軍追尤來等,,斬首萬三千馀級,,遂窮追至浚靡而還。賊散入遼西,、遼東,,為烏桓、貊人所鈔擊略盡,。都護將軍賈復與五校戰(zhàn)于真定,,復傷瘡甚。王大驚曰:"我所以不令賈復別將者,,為其輕敵也,。果然,失吾名將,!聞其婦有孕,,生女邪,我子娶之;生男邪,,我女嫁之,;不令其憂妻子也。"復病尋愈,,追及王于薊,,相見甚歡。還至中山,,諸將復上尊號,;王又不聽。行到南平棘,,諸將復固請之,;王不許。諸將且出,,耿純進曰:"天下士大夫,,捐親戚,棄土壤,,從大王于矢石之間者,,其計固望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所志耳,。今大王留時逆眾,不正號位,,純恐士大夫望絕計窮,,則有去歸之思,無為久自苦也,。大眾一散,,難可復合。"純言甚誠切,,王深感曰:"吾將思之,。"行至鄗,召馮異詣鄗,,問四方動靜。異曰:"更始必敗,,宗廟之憂在于大王,,宜從眾議!"會儒生強華自關(guān)中奉《赤伏符》來詣王曰:"劉秀發(fā)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龍斗野,,四七之際火為主。"群臣因復奏請。六月,,己未,,王即皇帝位于鄗南;改元,,大赦,。
  • 129    《資治通鑒 卷四十 漢紀三十二》:己亥,帝幸懷,,遣耿弇,、陳俊軍五社津,備滎陽以東,;使吳漢率建義大將軍朱祜等十一將軍,,圍朱鮪于洛陽。八月,,進幸河陽,。……諸將圍洛陽數(shù)月,,朱鮪堅守不下,。帝以廷尉岑彭嘗為鮪校尉,令往說之,。鮪在城上,,彭在城下,為陳成敗,。鮪曰:"大司徒被害時,,鮪與共謀,又諫更始無遣蕭王北伐,,誠自知罪深,,不敢降!"彭還,,具言于帝,。帝曰:"舉大事者不忌小怨。鮪今若降,,官爵可保,,況誅罰乎!河水在此,,吾不食言,!"彭復往告鮪,鮪從城上下索曰:"必信,,可乘此上,。"彭趣索欲上,,鮪見其誠,即許降,。辛卯,,朱鮪面縛,與岑彭俱詣河陽,。帝解其縛,,召見之,復令彭夜送鮪歸城,。明旦,,與蘇茂等悉其眾出降。拜鮪為平狄將軍,,封扶溝侯,;后為少府,傳封累世,。帝使侍御史河內(nèi)杜詩安集洛陽,。將軍蕭廣縱兵士暴橫,詩敕曉不改,,遂格殺廣,。還,以狀聞,。上召見,,賜以棨戟,遂擢任之,。冬,,十月,癸丑,,車駕入洛陽,,幸南宮,遂定都焉,。
  • 130    《后漢書》卷七七,,《酷吏傳·董宣》:主曰:“文叔為白衣時,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門……”
  • 131    《后漢書》卷十四,,《宗室四王三侯傳·齊武王縯》:莽末,盜賊群起,,南方尤甚,。伯升召諸豪杰計議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連年,兵革并起。眾皆然之,。于是分遣親客,,使鄧晨起新野、光武與李通,、李軼起于宛,。伯升自發(fā)舂陵子弟,合七八千人,,部署賓客,,自稱柱天都部。使宗室劉嘉往誘新市,、平林兵王匡,、陳牧等,合軍而進,,屠長聚及唐子鄉(xiāng),,殺湖陽尉,進拔棘陽,,因欲攻宛,。至小長安,與王莽前隊大夫甄阜,、屬正梁丘賜戰(zhàn),。
  • 132    《資治通鑒 卷三十八 漢紀三十》:宛人李守,好星歷,、讖記,,為莽宗卿師。嘗謂其子通曰:"劉氏當興,,李氏為輔,。"及新市、平林兵起,,南陽騷動,,通從弟軼謂通曰:"今四方擾亂,漢當復興,。南陽宗室,,獨劉伯升兄弟泛愛容眾,可與謀大事,。"通笑曰:"吾意也,!"會秀賣谷于宛,通遣軼往迎秀,,與相見,,因具言讖文事,,與相約結(jié),定謀議,。通欲以立秋材官都試騎士日,,劫前隊大夫甄阜及屬正梁丘賜,因以號令大眾,,傳軼與秀歸舂陵舉兵以相應(yīng),。
  • 133    《后漢書》卷十四,《宗室四王三侯傳·城陽恭王祉》:及光武起兵,,祉兄弟相率從軍,。
  • 134    《后漢書》卷十四,《宗室四王三侯傳·趙孝王良》:光武兄弟少孤,,良撫循甚篤,。及光武起兵,以事告,,良大怒,,曰:“汝與伯升志操不同,今家欲危亡,,而反共謀如是,!”既而不得已從軍。
  • 135    《后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光武初騎牛,,殺新野尉乃得馬,。進屠唐子鄉(xiāng),軍中分財物不均,,眾恚恨,,欲反攻諸劉。光武斂宗人所得物,,悉以與之,,眾乃悅。進拔棘陽,,與王莽前隊大夫甄阜,、屬正梁丘賜戰(zhàn)于小長安漢軍大敗,還保棘陽,。
  • 136    《后漢書》卷十五,,《鄧晨傳》:及漢兵起,晨將賓客會棘陽,。漢兵敗小長安,,諸將多亡家屬,光武單馬遁走,,遇女弟伯姬,,與共騎而奔,。前行復見元,趣令上馬,。元以手撝曰:“行矣,,不能相救,無為兩沒也,。”會追兵至,,元及三女皆遇害,。漢兵退保棘陽。
  • 137    《后漢書》卷十五,,《鄧晨傳》:是時,,漢兵與新市、平林眾俱敗于小長安,,各欲解去,。伯升聞下江軍在宜秋,即與光武及李通俱造常壁,,曰:“愿見下江一賢將,,議大事?!背傻?、張卬共推遣常。伯升見常,,說以合從之利,。……即引兵與漢軍及新市,、平林合,。于是諸部齊心同力,銳氣益壯,,遂俱進,,破殺甄阜、梁丘賜,。
  • 138    《后漢書》卷十七,,《馮異傳》:光武不敢顯其悲戚,每獨居,,輒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處。異獨叩頭寬譬哀情,。光武止之曰:“卿勿妄言,?!?
  • 139    《后漢書》卷十七,《馮異傳》:更始數(shù)欲遣光武徇河北,,諸將皆以為不可,。是時左丞相曹竟子詡為尚書,父子用事,,異勸光武厚結(jié)納之,。及度河北,詡有力焉,。
  • 140    《后漢書 卷九十七 祭祀志》:建武三十年二月,,群臣上言,即位三十年,,宜封禪泰山,。詔書曰:“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氣滿腹,,吾誰欺,,欺天乎?……”
  • 141    《后漢書 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癸亥晦,,日有食之,,避正殿,寢兵,,不聽事五日,。詔曰:“吾德薄致災(zāi),謫見日月,,戰(zhàn)栗恐懼,,夫何言哉!今方念愆,,庶消厥咎,。其令有司各修職任,奉遵法度,,惠茲元元,。百僚各上封事,無有所諱,。其上書者,,不得言圣?!?
  • 142    《后漢書》卷一下,,《光武帝紀下》:是歲……始遣列侯就國。
  • 143    《后漢書》卷十七,《賈復傳》:帝方以吏事責三公,,故功臣并不用,。同傳引《東觀記》曰:“上以天下既定,思念欲完功臣爵土,,不令以吏職為過,,故皆以列侯就第也?!?
  • 144    後漢光武皇帝紀卷第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04]
  • 145    《后漢書》卷四十一,,《第五倫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04]
  • 146    《后漢書》卷二十六,《伏湛傳》:其冬,,車駕征張步,,留湛居守。時蒸祭高廟,,而河南尹、司隸校尉於廟中爭論,,湛不舉奏,,坐策免。
  • 147    《后漢書》卷二十六,,《韓歆傳》:歆字翁君,,南陽人,以從攻伐有功,,封扶陽侯,。好直言,無隱諱,,帝每不能容,。嘗因朝會,聞帝讀隗囂﹑公孫述相與書,,歆曰:“亡國之君皆有才,,桀紂亦有才?!钡鄞笈?,以為激發(fā)。歆又證歲將饑兇,,指天畫地,,言甚剛切,坐免歸田里,。帝猶不釋,,復遣使宣詔責之。司隸校尉鮑永固請不能得,,歆及子嬰竟自殺,。
  • 148    《后漢書》卷一下,,《光武帝紀下》:二十年……夏四月庚辰,大司徒戴涉下獄死,?!豆沤褡ⅰ吩唬骸白牍侍珎}令奚涉罪?!?
  • 149    《后漢書》卷二十六,,《宋弘傳》:弘在位五年,坐考上黨太守無所據(jù),,免歸第,。
  • 150    《后漢書》卷三十三,《朱浮傳》:二十二年,,坐賣弄國恩免,。
  • 151    《后漢書》卷三十三,《朱浮傳》:而光武,、明帝躬好吏事,,亦以課核三公,其人或失而其禮稍薄,,至有誅斥詰辱之累,。任職責過,一至于此,,追感賈生之論,,不亦篤乎!
  • 152    黃留珠.《劉秀傳》: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401頁
  • 153    虞世南.《帝王略論》:中華書局,2008年:第68,、78,、82頁
  • 154    《后漢書 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地皇三年,南陽荒饑,,諸家賓客多為小盜,。光武避吏新野【《續(xù)漢書》曰:“伯升賓客劫人,上避吏于新野鄧晨家,?!薄?
  • 155    愛新覺羅·弘歷批注.《乾隆御批綱鑒》:黃山書社,1996年:第983,、1038,、1061、1495頁
  • 156    廖志軍編.《中國后妃全傳》: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年:第36頁
  • 157    《后漢書 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嚴光字子陵,,一名遵,,會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與光武同游學,。及光武即位,乃變名姓,,隱身不見,。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后齊國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釣澤中?!钡垡善涔?,乃備安車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軍,給床褥,,太官朝夕進膳。司徒侯霸與光素舊,,遣使奉書,,使人因謂光曰:“公聞先生至,區(qū)區(qū)欲即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獲。愿因日暮,,自屈語言,。”光不答,,乃投札與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lǐng)絕?!卑缘脮?,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態(tài)也?!避囻{即日幸其館,。光臥不起,帝即其臥所,,撫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為理邪?”光又眠不應(yīng),,良久,,乃張目熟視,曰:“昔唐堯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輿嘆息而去,。復引光入,,論道舊故,相對累日,。帝從容問光曰:“朕何如昔時,?”對曰:“陛下差增于往?!币蚬操扰P,,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嚴子陵共臥耳?!?
  • 158    楊世洪,,胡傳淮.《遂寧史話》.成都:巴蜀書社,2020:15-16
  • 159    地方名人 漢光武帝劉秀   .菏澤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7-27]
  • 160    愛新覺羅·弘歷.《樂善堂全集》: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10頁
  • 161    《后漢書 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純以宗廟未定,,昭穆失序,十九年,,乃與太仆朱浮共奏言:“陛下興于匹庶,,蕩滌天下,誅鋤暴亂,,興繼祖宗,。竊以經(jīng)義所紀,,人事眾心,雖實同創(chuàng)革,,而名為中興,,宜奉先帝,恭承祭祀者也,。元帝以來,,宗廟奉祠高皇帝為受命祖,孝文皇帝為太宗,,孝武皇帝為世宗,,皆如舊制。又立親廟四世,,推南頓君以上盡于舂陵節(jié)侯,。禮,為人后者則為之子,,既事大宗,,則降其私親。今禘祫高廟,,陳序昭穆,,而舂陵四世,君臣并列,,以卑廁尊,,不合禮意,設(shè)不遭王莽,,而國嗣無寄,,推求宗室,以陛下繼統(tǒng)者,,安得復顧私親,違禮制乎,?昔高帝以自受命,,不由太上,宣帝以孫后祖,,不敢私親,,故為父立廟,獨群臣侍祠,。臣愚謂宜除今親廟,,以則二帝舊典,愿下有司博采其議,?!痹t下公卿,,大司徒戴涉、大司空竇融議:“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親廟,,宣、元皇帝尊為祖,、父,,可親奉祠,成帝以下,,有司行事,,別為南頓君立皇考廟。其祭上至舂陵節(jié)侯,,群臣奉祠,,以明尊尊之敬,親親之恩,?!钡蹚闹?
  • 162    詩詞 易順鼎 詠古詩五十八首同樊山作 其九 漢光武帝   .搜韻[引用日期2023-03-05]
  • 163    《資治通鑒 卷四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08]
  • 164    漢光武帝劉秀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31]
  • 165    吳祥明.趙萬爽主編.史家論劉秀.紀念光武帝二千年誕辰[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99.第62頁,。
  • 166    镠銖著.皮波人物.光武大帝[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7.01.第345頁
  • 167    漢光武帝劉秀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31]
  • 168    劉秀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23-05-31]
  • 169    漢光武帝劉秀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31]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