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身濟大業(yè),,競競?cè)绮患?,故能明慎政體,總攬權(quán)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南朝劉宋 范曄《后漢書》
十五.大言希聲,,大象無形 光武帝的豐功偉績歷來就得到贊許無數(shù),,這樣一位在歷史上開創(chuàng)了‘光武中興’的帝王,,有著太多可圈可點的事跡來陳述。關(guān)于他的事跡主要集中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來恢復經(jīng)濟和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quán),。在對功臣們賜以優(yōu)厚的爵祿,,但排斥他們干政,削弱‘三公’職權(quán),。全國政務經(jīng)‘尚書臺’總攬于光武帝管轄,。在地方上廢除掌握軍權(quán)的‘都尉’,遣散地方部曲軍隊,,廢除‘更役’,,裁并400多個縣。經(jīng)濟上解放生產(chǎn)力,,廢除一系列奴婢流徒的繁苛陋俗,恢復西漢時期的田稅制,,實行‘三十稅一’的經(jīng)濟政策,。下令‘度田’,檢查戶口,,加強對土地和人力資源的管控,。并且大興儒學,推崇氣節(jié),。從上而下的在很短時間內(nèi),,快速的恢復了經(jīng)濟和社會秩序。從而為其后明帝.章帝時期的繁榮打下了堅實基礎(chǔ),。 1.歷史上對光武帝劉秀的評價: 偉大領(lǐng)袖毛澤東主席在《后漢書 光武帝紀》的批注中評價光武帝劉秀為“歷史上最有學問,,最會用人,最會打仗的皇帝”,。而歷史上對于光武帝劉秀的評價非常之多,,記有: 唐太宗李世民評價到:“朕觀古先撥亂反正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新唐書》 明太祖朱元璋評價到:“惟漢光武皇帝延攬英雄,,勵精圖治,,載興炎運,四海咸安,。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明太祖實錄》 三國時期魏 曹植發(fā)了一篇評價漢高祖劉邦和光武帝劉秀的文章,,隨即蜀 諸葛亮發(fā)文反駁,。這一場諸葛亮與曹植的筆戰(zhàn),,雖兩人立論不同,但都認可劉秀強于漢高祖劉邦,。隋唐之前,,對光武帝劉秀的評價均是‘允冠百王’。隋唐之后:
北宋司馬光評價到:“自三代既亡,,漢化之美,,未有若東漢之盛者也”《資治通鑒》 北宋‘三蘇’之蘇澈評價到:“東漢光武,才備文武,,破尋邑,,取趙,魏,,鞭笞群盜,,算無遺策,計其武功若優(yōu)于高帝”,?!稘h光武》 北宋蘇德祥評價到:“開辟以來,圣帝明王多矣,?;浫魺o位而興,無兵而起:自民間兮為天子,,而能掃蕩煙塵,,混同文軌;保功臣之令名,,進文吏而致治,;有始有終者,惟光武皇帝而已”《大宋新修后漢光武皇帝廟朝碑銘》 南宋‘永嘉學派’大成者葉適評價到:“光武匹夫徒手而得天下,,其難有甚于高祖”《習學記言》 南宋‘永康學派’陳亮評價到:“自古中興之盛,,無出于光武矣”《酌古論光武》 明文史家王夫之評價到:“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讀通鑒論》 清‘性靈派’趙翼評價到:“是光武諸功臣,,大半多習儒術(shù),,與光武意氣相孚”《廿二史劄記》 清梁啟超評價到:“漢尚氣節(jié),光武,,明,,章,獎厲名節(jié),,為儒學最甚時期,,收孔教復蘇之良果”《歷代民德升降原因表》 近代國學大師南懷瑾評價到:“在中國兩千年左右的歷史上,比較值得稱道,,能夠做到齊家治國的榜樣,,大概算來,,只有東漢中興之主的光武帝劉秀一人”《原本大學微言》 歷史上還有很多名家給予了評價,這里不再一一摘錄,,擇其代表語錄記之為念,。對于光武帝劉秀的功績,筆者借用老子《道德經(jīng)》中的一名句高度概括之,,即“大言希聲,,大象無形”。
2.建武錢范鑄造之本:
《后漢書 光武帝紀》建武十六年,;‘初,,王莽亂后,貨幣雜用布,,帛,,金,栗,。是歲始行五銖錢’,。 《后漢書 馬援傳》:“初,援在隴西上書,,言宜如舊鑄五銖錢。事下三府,,三府奏以為未可許,,事遂寢。乃援還,,從公府求得前奏,,難數(shù)十條,乃隨碟解釋,,更具表言,。帝從之,天下賴其便”,。 從歷史文獻的記載當中,,已經(jīng)明確無誤的告訴我們,光武帝劉秀建武十七年確實鑄行了‘建武五銖’,。這也從前面的系列闡述中,,詳細的介紹了出土發(fā)現(xiàn)的錢范與實物的印證關(guān)系。既然建武五銖已經(jīng)出現(xiàn),,而這之間帶來的,,不只是實物貨幣的流通行用這么簡單的事情所能涵蓋的。鑄造行用建武五銖其實是一系列經(jīng)濟舉措和經(jīng)濟刺激帶來的實際行為,,從而遏止地方上一系列參差不齊,,亂象橫生的貨幣現(xiàn)象的具體行動,。這才是鑄造行用建武五銖之本,才是開源截流穩(wěn)固江山社稷的立國之本,。
前面為什么要用很大的篇幅來闡述建武十六年之前的貨幣行用與鑄行情況,。就是為了告訴大家,建武十六年之前的貨幣行用狀況的繁蕪雜亂,。既有新莽遺留下來的貨泉,,布泉,大泉五十等,,又有各個割據(jù)勢力和地方版塊經(jīng)濟圈鑄行的光武貨泉,,光武大泉五十和過渡期五銖。甚至還有稱重機制下的餅貨泉,,餅大泉五十和過渡期餅五銖等等,。如果細致認真的在實物領(lǐng)域收集整理,會發(fā)現(xiàn)這些貨幣存在:大小不一,、幣制不一,、比值不一、兌值不一的客觀不利原因,。很難在一個宏觀的經(jīng)濟層面上起到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的作用,,并很難達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頂層經(jīng)濟戰(zhàn)略目的。這樣,,建武五銖的鑄行流通實際是一個從頂層經(jīng)濟戰(zhàn)略目的出發(fā)的經(jīng)濟舉措,,是一個從長遠經(jīng)濟發(fā)展考慮的經(jīng)濟刺激行為。而為了達到這些戰(zhàn)略目的和經(jīng)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政權(quán)的貨幣必須統(tǒng)一,。這是勢在必行的一項行為,也是作為一個新政權(quán)必須要去做,,要去維護的一項基本國策,。而建武五銖的出現(xiàn),也終結(jié)了諸如西南系過渡期五銖,,江浙系過渡期五銖等等一系列割據(jù)混亂貨幣體系的流通使用,。這從這些地域的窖藏當中,不摻雜其它貨幣品種的戛然而止可以看出端倪,。
建武五銖錢范的背銘中明確標記到:“建武十七年三月丙申 大(太)仆監(jiān)掾蒼 考令通 丞或(國) 令史鳳 工周儀造”,。其中羅列了錢范整個鑄造機構(gòu)的一系列參與其中的官員工匠名諱。銘文雖短短二十六個字,,但里面蘊含的信息量極其巨大,。
(1)史料勾陳: 《玉海》曰:“錢官,漢氏初屬少府,,復屬水衡都尉,,后漢屬大司農(nóng)”。 《后漢書 百官志》:“太尉,,公一人......金曹主貨幣,,鹽,鐵事”,。東漢三公府僚屬諸曹之一,,各縣也有金曹,主收市租,。 《后漢書 百官志 》:“大司農(nóng),,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諸錢谷金帛諸貨幣,。 《后漢書 百官志 》:“太仆,卿一人,,中兩千石......考工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做兵器弓弩刀鎧之屬,。 這幾條記載羅列出來,,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并無太大關(guān)聯(lián),。但是我們擴展開來去尋找資料,,就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大司農(nóng)主管苛驗錢糧鹽鐵,,這在《建武五銖(七)》的居延漢簡中已經(jīng)引述指出??梢源_定其職能只是管控,。不參與到具體的鑄造錢范或者鑄造貨幣當中去。 (2)圖錄發(fā)現(xiàn):
而真正去鑄造錢范的官署是‘太仆’下的‘考工’一職具體操辦,。但‘本注’卻指明其職為鑄造兵器弓弩刀鎧,。那么,考令所造的兵器弓弩有嗎,? 陳介祺后人陳文會輯《簠齋藏古目 十八》編號七載有‘太僕機’銘弩機,。 陳介祺后人陳繼揆《簠齋壓弩機全形拓片》輯有兩品:10-1:23載有‘永元六年考工弩機郭及全形’。10-5:19載有‘永壽二年考工弩機郭及全形’,??勺C‘考工令’確實鑄造過兵器。
(3)出土資料:
《考古與文物》1986年第四期許俊臣等《甘肅環(huán)縣發(fā)現(xiàn)一批弩機》介紹一具弩機上銘文為“永元五年,,考工所造六石機,,郭工潐伯作,,造工蘇,太僕右工掾焝,,令共,,丞霸,掾閏,,史成主”,。 《文物》1975年第十一期 河南省博物館《靈寶張灣漢墓》一文介紹一具弩機銘文為“永元六年考工所造廠八石機,郭工吳孟作,,造工王山,,太僕監(jiān)右工掾闏,令倫,,丞詩,,掾宕,史旦主”,。 而銘文有建武年號的弩機也有發(fā)現(xiàn),。 《考古學報》1964年第二期《河北定縣北莊漢墓發(fā)掘報告》一文中即出土一具建武卅二年的銘文弩機。 更早的弩機還見有: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一期上,,宋杰《漢代的‘陷陳都尉’與陷陳士》一文介紹的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文物室藏的一具建武十年的銘文弩機,。
(4)官營郡鑄:
那么,為什么錢范上會出現(xiàn)鑄造兵器的‘考令’來鑄造錢范呢,?徐承泰《東漢時期貨幣鑄造及管理機構(gòu)的探討》一文中講到“既然要鑄錢,,就必要先制范,而此時金屬冶煉與鑄造技術(shù)較高的,,無疑當屬在長期戰(zhàn)爭過程中一直為東漢軍隊提供兵器的考工令了”,。再看這些弩機之上的銘文與建武錢范上的銘文格式如出一轍,可證其確為‘太僕’下‘考工’所制,。弩機上的銘文分為釿刻與鑄刻,,而建武十七年錢范上的銘文為鑄銘,形體平方勻整,,饒有隸意,。足見其對錢范制作的重視程度和物勒其名的嚴謹態(tài)度。從出土發(fā)現(xiàn)范圍來看,,目前有明確發(fā)現(xiàn)地可依據(jù)的建武錢范有石家莊范(東漢常山國),,南陽范(東漢南陽郡),阜南范(東漢汝南郡),,保定范(東漢涿郡)等等(示圖綠色箭頭處),。這些發(fā)現(xiàn)的錢范型制統(tǒng)一,足顯系一個作所所出,但分散地域極廣,??梢娛锹尻柦y(tǒng)一鑄造錢范,下頒地方郡縣實際鼓鑄的,。采用的鑄造方式與西漢-新莽的官營郡鑄形式一致,。
3.建武五銖鑄造的體系影響:
建武五銖鑄造之后,會帶來一系列的影響和泛化現(xiàn)象,,這些從東漢五銖的發(fā)展脈絡上可以看的很清楚,。結(jié)合實物標本和發(fā)現(xiàn)資料,建武五銖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二個方面: (1)貨幣標準統(tǒng)一: 貨幣是信用的代名詞,,一個衡定的貨幣在型態(tài).衡重.質(zhì)量上達到標準統(tǒng)一,,才能在根本上確保貨幣的信譽度和購買力。從歷年來各種窖藏和我個人的集藏經(jīng)歷來看,,在后續(xù)的郡縣鼓鑄里,,除了建武五銖體系之外,目前還有二三十種版系的東漢五銖鑄造量比較巨大可觀,,版系泛化.衍化情況比較復雜,。這里擇其有代表性的九種版系,標上筆者方便區(qū)分命名的昵稱,,圖示如下來說明問題,。這里面既有從兩漢過渡期順承下來的版式,諸如東更,,小字等版系,。也有建武之后其他皇帝的鑄幣,諸如明帝,,章帝時期所鑄版系,。但是,這些版系品種貨幣均有直徑相近.重量相近.銅質(zhì)相近.質(zhì)量相近等共同特點,。從而,,不管怎么流通,從一個整體層面上,,建武之后的貨幣趨于一致,標準統(tǒng)一,。這便于交易中不在去剔除差噩的小錢,,也便于在整個全國范圍內(nèi)進行跨地域經(jīng)濟貿(mào)易中,不再有貨幣大小不一導致的匯兌平準的情況出現(xiàn),。有利于自由經(jīng)濟交往的便利,,形成全國經(jīng)濟一盤棋的良好環(huán)境,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啊。
(2)范式標準統(tǒng)一: 貨幣的型態(tài)標準統(tǒng)一是我們實際能夠感受到的,。但是,,受統(tǒng)一頒范的影響,統(tǒng)頒錢范的范型模制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地方鑄爐在制范制模方面的趨于一致,。具體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①錢模型態(tài)的趨向: 受建武五銖型制輪郭的影響,,一些過渡期的五銖本身就符合建武行用錢標準的前提下,也進行了打磨邊郭后,,參與到實際行用當中去,。諸如廣受追捧的三輔系涇陽類版式。 還有受模系影響,,后期鑄品的輪郭型態(tài)也在趨向于建武五銖,,諸如三輔系里一個版式,在輪郭型態(tài)上已經(jīng)改變:
②錢范型態(tài)的趨向:
很多過渡期五銖的錢范,,他的錢范布局受莽泉鑄造體系的影響,。在莽泉范式多樣性和工匠制范習慣性操作驅(qū)使下,會導致錢范的式樣上豐富多彩,,形態(tài)各異,。但是,建武五銖錢范的出現(xiàn),,在一定意義上引領(lǐng)了貨幣標準之外,,也在影響著錢范定式的形成。這一點從發(fā)現(xiàn)的錢范的式樣上也可以看出端倪,。諸如三輔系這個版式的錢范,,由四模范式改成了八模范式。 ③建武范式的定型:
建武錢范的下頒與實際鑄造,,帶來了建武五銖行用的良好信譽,,其后,在東漢早期,,乃至中晚期一些版式的五銖錢范上,,依然能夠看到受到建武錢范定式的影響,從而可以看出,,建武錢范在一定程度上規(guī)范了東漢范式的固定型態(tài),。圖示為東漢早期定型八模范式。 下面是中晚期東漢錢范型制,,依然可以看出八模范式的影響,。 4.建武五銖體系帶來泛化和長遠影響: 一個貨幣體系的形成,在政策和執(zhí)行力的強有力推動下,,這個貨幣體系會在整個經(jīng)濟層面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建武五銖體系的形成與其后參與到經(jīng)濟作用中所帶來的影響也是深遠的,,甚至影響到整個東漢貨幣體系的效仿與行用。關(guān)于建武五銖體系的泛化與長遠影響,,從以下三個方面能夠看得很明白: (1)錢范泛化: 受到‘官營郡鑄’的影響,,建武錢范下頒到地方,而地方為了擴大鑄造生產(chǎn)規(guī)模,,會有意無意的將錢范數(shù)量增加到一個合理區(qū)間位置,。這樣,建武錢范就會形成泛化作用,,從而錢范也會形成模系的代差關(guān)系,。請看早期建武錢范型態(tài)。
那么,,泛化后的建武錢范有實物發(fā)現(xiàn)嗎,?有,2020年嘉德秋拍上就上拍了一件建武錢范,,而且是已經(jīng)泛化后的建武錢范,,并且在背銘.模版上均與官方下頒錢范存在模系和模版上的明顯差異。請看圖片,。
(2)錢幣泛化: 建武五銖體系在行用中,,因為良好的貨幣形象和信譽,注定建武五銖會被市場接受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建武五銖的實物泛化也在進行中??梢员憩F(xiàn)在貨幣質(zhì)量標準不降低的同時,,在后續(xù)模系的鑄品中添加記號。諸如建武五銖第三模鑄品在后續(xù)模系的添四決記號,。 《后漢書 靈帝紀》靈帝“中平三年春二月,,鑄四出文錢”。 《后漢書 張讓傳》:“鑄四出文錢,,錢皆四道,,識者竊言侈虐已甚,形象兆見,,此錢成必四道而去,,乃京師大亂,錢果流布四?!?。 直至靈帝四出文五銖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建武五銖體系版式在靈帝四出文五銖中依然鑄造,,并且背部添加四出文后大量鑄造出現(xiàn),。還是以建武五銖第三模鑄品為例圖示如下:
并且,靈帝四出文五銖中的建武版四出文五銖中,,還存在修模修字的現(xiàn)象,。還是以建武五銖第三模的版式為例,諸如建武五銖第三模的靈帝四出文五銖五內(nèi)上下雙陰星版,,右邊的文字明顯被修字,。
(3)民俗變造: 兩漢時期的貨幣本身也是壓勝.民俗的載體。通過這個載體可以很好的表達各個階層的祈愿和信仰,。建武五銖作為貨幣,,也同樣被作為載體被運用到民俗變造當中去。諸如懶禪宋捷老師所藏的建武第四模鎏金品和半支煙蘇曦老師所藏的建武第二模臥槽平貼工藝變造品,。
東漢的貨幣版式體系除了建武五銖體系之外,,依然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版式體系。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包括建武五銖版式體系對其他郡縣五銖版式體系的影響也是錯綜復雜,。也同時衍生,演變出了明帝時期及其后對于建武五銖體系的郡縣仿制版,,郡縣自制版和明帝其后官版的形成,。本文著重就建武五銖做出普及闡述,對于其后東漢五銖版式復雜情況的普及,,留待以后詳加普及,。 十六.全篇結(jié)語
五銖的收集整理歷來是集藏界所不待見的品種貨幣之一。因其幣文簡單,,變化不多,,而且存世量巨大,價值不大,,導致集藏者往往一見五銖錢就避而遠之,,束之高閣。轉(zhuǎn)而投向譜錄中綱目類五銖品種或者奇異佚逸五銖品種上,。這對于五銖的研究發(fā)展是極其不利的,,從而也就導致了目前五銖錢這一品種貨幣的晦澀難堪境地。欣喜的是隨著近三十年來一大批集藏者出于愛好五銖錢的初衷,,利用五銖錢的存世量巨大的優(yōu)勢,,廣泛收集,系統(tǒng)甄別,。從而利用獻世的錢范為基準,,舉一反三。攻克了一系列的五銖難題和重點問題突破,。使目前五銖錢的體系性研究和整理邁上了新的領(lǐng)域,。繼而從實物分類排比上,,系統(tǒng)體系確定上,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五銖錢集藏新時尚,。
而五銖錢的集藏,,直至體系分類,版別認定是有著千變?nèi)f化的歷史客觀原因在左右.影響著這一塊的甄別區(qū)分工作,。在沒有任何前人借鑒基礎(chǔ)的情況之下,,五銖錢的收集整理還是要依賴大量征集實物標本,大量細致認真的排比分類實物,,再加之個人的理解和領(lǐng)悟能力,。結(jié)合史料和出土錢范為依托。從而,,在五銖錢的細化分類工作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果,。但對于鑄行了七百多年的五銖體系貨幣而言,這些基礎(chǔ)工作和些微成果并不能從宏觀上解決五銖體系明朗化的全面突破,。所以,,五銖錢的收集整理和后期的工作還將任重而道遠,困難重重,!
對于愛好這一方面的集藏者來說,,五銖錢的版式區(qū)分,細化分類是一個建立在大量摸排實物標本和總結(jié)確立的基礎(chǔ)上的,。并且還是一個再推翻再總結(jié),,周而復始的過程。其中的艱辛歷程是外人無法體會理解的,。在無任何捷徑可走和借鑒積累的困難境地里,,唯一的辦法只有撲下身子大量收集實物標本。本著一顆初心,,鍥而不舍的精神,,踏踏實實做基礎(chǔ)工作才能有一丁點回報于我們。所以,,五銖錢的集藏難度是巨大的,,門檻是奇高的。
本系列建武五銖的普及內(nèi)容歷經(jīng)接近一年的奮斗,,到此告以截止,。期間得到非常多的前輩.老師.同好的鼎力支持和幫助,并且也得到團隊成員的密切協(xié)同奮戰(zhàn),,才有了建武五銖系列普及文章的陸續(xù)出爐,。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成績,是非常多志同道合的銖兩愛好者的共同結(jié)晶,。期間,,陜西俞鴻伯老師,,上海周延齡老師,南京蔣宇老師均給予高度評價,,在此致以深深的鳴謝,!同時,公柏青老師,,宋捷老師,唐德衍老師,,程偉兄,,周贊兄給予了書籍資料提供,在此致以深深的鳴謝,!還有很多老師同好給予了文獻.信息.圖片的提供和分享,,統(tǒng)一在此致以深深的鳴謝!最后,,特別感謝團隊成員的密切協(xié)同支持,,沒有大家給予的無私支持幫助,我是根本沒有這個自信來寫.來做這件事的,!
其實寫到這里,,莫名感覺,心中還有很多東西沒有講出來,,很多思想里關(guān)于建武五銖的理解和感悟沒有去觸碰,。意猶未盡之余,也在感嘆,,五銖錢探索之路與開拓之路的艱辛和無奈,。本系列普及拙作是否黃鐘瓦釜,是否江郎才盡,,我覺得沒有積淀的迸發(fā),,沒有基礎(chǔ)的闡述是蒼白的,無力的,,還是留待積淀和基礎(chǔ)再次豐滿后再做新的探索征程,。本系列的建武五銖論述只是拋磚引玉的一次扣發(fā),希望達到的是大家在認知上的趨同和基礎(chǔ)上的鋪墊,,也希望的是能夠更好的為以后的探索與研知夯下牢固根基,。必須要承認的是,本文的寫作肯定會有繆誤百出,,指鹿為馬的錯誤之處,,肯定會有思路上的根本性彎路和理解性誤區(qū)。在此懇請各位方家同好刀劈斧正為盼,!以期共同推進五銖錢的貨幣研究探索之路行穩(wěn)致遠,,越來越好?。?/span>
制圖:趙曉東 劉亞飛 【全篇完】
參考書目: 先秦 《禮經(jīng)》《尚書》《莊子》《管子》《逸周書》《呂氏春秋》《道德經(jīng)》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西漢 賈誼《過秦論》《賈子》 西漢 桓寬《鹽鐵論》 西漢 劉安等《淮南子》 東漢 班固《漢書》 東漢 班固,,陳宗等《東觀漢記》 東漢 許慎《說文解字》 東漢 王充《論衡》 東漢 王符《潛夫論》 東漢 應劭《風俗通義》 東漢 崔寔《政論》《四民月令》 西晉 司馬彪《續(xù)漢書》 東晉 常璩《華陽國志》 南朝宋 范曄《后漢書》 南朝梁 顧烜《顧烜錢譜》 佚名 《三輔黃圖》 唐 房玄齡等《晉書》 唐 歐陽詢《藝文類聚》 唐 張臺《錢錄》 唐 陸游 《冬夜讀書示子聿》 北宋 歐陽修等《新唐書》 北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北宋 蘇澈《漢光武》 北宋 蘇德祥《大宋新修后漢光武皇帝廟朝碑銘》 南宋 洪遵《泉志》 南宋 洪邁《容齋續(xù)筆》 南宋 王應麟《玉?!?br>南宋 葉適《習學記言》 南宋 陳亮《酌古論光武》 南宋 徐鈞《更始》 明 《明太祖實錄》 明 王夫之《通讀鑒論》 清 梁詩正《欽定錢錄》 清 戴熙《古泉叢話》 清 李佐賢《古泉匯》《續(xù)泉匯》 清 鮑子年《觀古閣泉說》《續(xù)泉匯》 清 呂堯仙《毗鄰出土孝建四銖拓本》 清 薛福成《書(漢書 外戚傳)后六》 清 孫星衍《漢宮舊儀》 清 朱彝尊《曝書亭集》 清 翁樹培《古泉匯考》 清 陳介祺《簠齋吉金錄》 清 趙翼《廿二史劄記》 清 梁啟超《歷代民德升降原因表》 民國 方若《言錢別錄》 民國 劉體智《小校經(jīng)閣吉金錄》 民國 鄭家相《泉幣》雜志《五銖之研究》 民國 丁福保《古錢大辭典》《歷代古錢圖說》 民國 陳文會《簠齋藏古目》 民國 楊晨《三國會要》 民國 盧弼《三國志集解》 民國 羅振玉 王國維《流沙墜簡》
人民出版社《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人民出版社《列寧選集》 中西書局出版社《肩水金關(guān)漢簡》 天津古籍出版社《居延新簡釋?!?br>安徽省文物志編輯室《安徽省文物志稿》 陜西錢幣學會《秦漢錢范》 周谷城《中國通史》 彭信威《中國貨幣史》 蔣若是《洛陽燒溝漢墓》 南懷瑾《原本大學微言》 杜維善《五銖圖考》 陳直《漢書新證》《兩漢經(jīng)濟史料論叢》 肖清《中國古代貨幣史》 嚴耕望《兩漢太守刺史表》 張南《秦漢貨幣史論》 陳繼揆《簠齋金文題識》 石俊志《五銖錢制度研究》 王儷閻《中國古代范鑄錢幣工藝》 蕭正洪《史說長安 兩漢篇》 錢劍夫《秦漢貨幣史稿》 謝桂華等《居延漢簡釋文合?!?br>公柏青《漢代壓勝錢》 報刊: 《中國錢幣》 《陜西金融 錢幣專輯》 《陜西金融 錢幣文集》 《陜西金融 錢幣研究》 《泉幣》 《文物》 《考古》 《收藏》 《考古與文物》 《華夏考古》 《江漢考古》 《錢幣博覽》 《史學月刊》 《唐都學刊》 《歷史研究》 《考古學報》 《中國文物報》 《收藏快報》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 《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
網(wǎng)絡自媒體: 《江西師范大學》劉慧蘭碩士學位論文《兩漢貨幣問題研究》 《劉秀集團的經(jīng)學傾向與東漢的門閥政治》佚名 《天眷堂 掌上古錢展館》 《嘉德拍賣 2020年秋拍》 《古泉園地》 《新浪博客》 《海外網(wǎng)》 《古泉文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