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歷史可以重演,,希特勒將會對進攻蘇聯(lián)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全部加以調整,,更重要的是,,他將會意識到,德國失敗的原因在于空間,、后勤和機械,。德軍裝甲部隊的缺陷和蘇聯(lián)廣大的疆域是德軍困在這片凍土之上的根本原因。 【變弱的德軍裝甲師】 在蘇德戰(zhàn)爭之前所有的戰(zhàn)役中,,裝甲部隊是德軍取勝的法寶,,而德國裝甲師只占德軍總兵力的1/10,其余的龐大兵力,,都是行動緩慢的步兵,,這之中僅有14個摩托化師可以勉強追得上高速前進的裝甲師。 1940年,,德軍有10個裝甲師,,到了1941年,德軍裝甲師變成了21個,,但是坦克的數(shù)量幾乎沒有增加,。 在西線作戰(zhàn)時,德國的每個裝甲師的核心是坦克旅,,每個坦克旅有兩個坦克團,,每個團有160輛坦克;蘇德戰(zhàn)爭前,,希特勒從每個裝甲師抽走一個坦克團,,以這些坦克團為核心,組建新的裝甲師,,多出來的11個裝甲師就是這么來的,。 德軍內部的很多軍事專家反對希特勒的這種做法,因為這樣并沒有使德國的坦克增加,,只是增加了非裝甲輔助部隊的數(shù)量,,這樣一來,每個裝甲師的攻擊力量就都減弱了,。 希特勒是這么認為的:數(shù)量較多的裝甲師可以對蘇軍產生震懾作用,;而且蘇聯(lián)部隊的技術力量薄弱,不需要為每個裝甲師配備那么多的坦克就可以打敗他們。 希特勒還強調:新的裝甲師配備了大量新型3號和4號坦克,,不僅炮管口徑更大,,裝甲也更厚,雖然每個裝甲師的坦克數(shù)量減少了,,但是攻擊能力可能還增強了,。 但是希特勒忽略了一個問題:隨著坦克數(shù)量的減少,每個裝甲師的非裝甲兵力相對來說增加了,,這些單位缺乏越野機動性,,以至于會拖慢整個裝甲師的機動性。 坦克在行軍時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它們的履帶,,它們不必依賴平坦和堅硬的路面,,而其他車輛都是靠輪子前進,這個問題在蘇聯(lián)尤其凸顯出來,,給德軍帶來致命的影響。 1941年改組后的德國裝甲師內,,擁有履帶的車輛不到300輛,,靠車輪前進的車輛達到3000輛,這些車輛只能在道路上行駛,,在法國戰(zhàn)場,,這些車輛可以在公路上快速奔馳;而在蘇聯(lián),,在長距離的前進中,,這些車輛舉步維艱。 在坦克的數(shù)量上,,蘇聯(lián)是德國的好幾倍,,戰(zhàn)爭剛開始時,德軍一共有3550輛坦克,,而蘇聯(lián)一共有24000輛坦克,,其中一半部署在蘇聯(lián)西部地區(qū)。 【希特勒確定鉗形包圍戰(zhàn)術】 1941年6月22日清晨,,德軍按照確定好的“巴巴羅薩計劃”,,分三路涌進蘇聯(lián)。 ①北方集團軍群在威廉·里特爾·馮·勒布元帥指揮下,,從東普魯士出發(fā),,進入蘇聯(lián)紅軍占領的立陶宛; ②中央集團軍群在費多爾·馮·博克元帥指揮下,,從華沙出發(fā),,突入蘇聯(lián)紅軍在波蘭東北部的戰(zhàn)線; ③南方集團軍群在卡爾·魯?shù)婪颉じ駹柕隆ゑT·倫德施泰特元帥的指揮下,進攻蘇聯(lián)在加利西亞防線上的利沃夫,。 德軍主要進攻路線示意圖 中央集團軍群負責進攻的主要方向,,配備了2個裝甲集團軍和2個步兵集團軍; 北方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則各有1個裝甲集團軍和2個步兵集團軍,。 在進攻之前,,德軍內部就裝甲部隊的戰(zhàn)術問題進行了激烈的爭論: ◎一些持傳統(tǒng)觀念的資深指揮官希望裝甲部隊與步兵配合,從蘇軍的兩側迂回,,形成鉗形,,包圍蘇軍,切斷其補給線,,進行大規(guī)模的會戰(zhàn),,消滅紅軍的有生力量。他們主張,,一越過邊境線就開始做這樣的鉗形包圍會戰(zhàn),,越早越好。他們認為,,在擊敗紅軍主力之前就冒險向蘇聯(lián)內部深入,,是非常危險的。 ◎以古德里安為首的青年將領們認為,,裝甲部隊應該以最高的速度長驅直入,,如同在法國戰(zhàn)場那樣,直接插入蘇聯(lián)內部最深處,,中間不應該浪費任何時間,。德軍步兵應該在古德里安和霍特的兩個裝甲集團軍之間空間內完成對蘇聯(lián)紅軍的包圍,并把第聶伯河作為消滅紅軍所有力量的“鐵砧”,。 最終希特勒決定聽從傳統(tǒng)派軍官的意見,,他不敢把勝利的希望寄托在裝甲部隊向莫斯科的穿插,寧愿采用大包圍的方式圍捕紅軍主力,。 這種戰(zhàn)術引誘著德軍在蘇聯(lián)境內越陷越深:前兩次合圍都沒有成功,;第三次雖然俘虜了大量紅軍,但是突圍部隊成功退到了第聶伯河對岸,;第四次合圍,,德軍俘虜了50萬蘇聯(lián)紅軍,但是隨之而來的冬季嚴寒,,使德軍無法擴大戰(zhàn)果,。 在每一次會戰(zhàn)中,德軍必須先進行遠距離迂回,,張開鉗形,,然后再收緊、合圍,浪費了很多時間,,為了在戰(zhàn)術上實現(xiàn)對紅軍的圍捕,最終在戰(zhàn)略上失去了消滅紅軍主力的目的,。 【第一次合圍失敗】 中央集團軍群沿著直達明斯克和莫斯科的大公路向前推進,,位于正中間的是京特·馮·克魯格指揮的第4步兵集團軍,與海因茨·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團軍相配合,。 擺在德軍面前的第一個困難就是布格河上的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要塞,,第4步兵集團軍從正面對要塞發(fā)起強攻,第2裝甲集團軍從要塞的兩邊側翼繞過,,強渡布格河,,向前加速前進。 第二天,,第2裝甲集團軍的已經到達要塞東北方向40英里的科布林,,由赫爾曼·霍特指揮的第3裝甲集團軍也占領了格羅德諾要塞,。 之后,,德軍的左右兩翼——第2裝甲集團軍和第3裝甲集團軍向巴拉諾維齊集中,,蘇聯(lián)在波蘭東北部的軍隊即將被攔腰切斷,。 德軍對蘇聯(lián)的第一次合圍發(fā)生在斯洛尼姆,,這里已經距離最初的前線100英里,由于德軍的第4和第9兩個步兵集團軍速度不夠快,,聚集在這里的兩個蘇聯(lián)兵團有一半突出了包圍,。 于是德軍只好繼續(xù)東進,做下一次迂回包抄,。 斯洛尼姆合圍示意圖 當?shù)萝娨宦非斑M時,,周圍的景色加深了他們內心的憂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史》中,,李德·哈特引用一位德國將軍的回憶錄: “這個空間似乎是無限的,一望無涯,。景色單調,,廣大的森林、沼澤、平原……使我們在心理上感到壓迫,。到處都是惡劣的小徑,,大雨把地面迅速變成泥潭。蘇聯(lián)人對氣候,、饑渴,,甚至對生死似乎都沒有感應。蘇聯(lián)軍人則更頑強,,他們似乎有無限的服從性和忍耐力,。” 【第二次合圍失敗】 中央集團軍群的南北兩翼繼續(xù)向東深入,,又前進100多英里,,在越過明斯克以后,向內迂回,,這時已經是6月30日,,戰(zhàn)役爆發(fā)后的第9天。 6月30日晚,,古德里安所轄的部隊中最快的一部,,已經到達別列津納河畔的博勃魯伊斯克,這里距離第聶伯河已不到40英里,。 但是這次合圍全殲蘇軍的計劃還是失敗了,,希特勒想要通過大會戰(zhàn)迅速獲得決定性勝利夢想再一次破滅。 造成這次合圍失敗的原因,,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德軍的裝甲部隊因此陷入了泥潭。 在德軍前進的方向上,,只有明斯克到莫斯科這一條良好的柏油路,,然而德軍卻不能沿著這條路前進,因為他們要向左右兩翼延伸迂回,,做大包圍運動,,所以他們必須在公路南北兩個方向的松軟道路上向前猛沖。 7月初,,蘇聯(lián)開始天降暴雨,,德軍所有的車輛都陷入了沼澤和流沙之中,德軍的機動部隊變成了一堆堆原地掙扎的鋼鐵,。 在德軍兩翼之間的廣闊空間內,,蘇軍布下了一個個口袋,德國步兵經常會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明明在追趕撤退的蘇軍,,卻陷入了蘇軍的包圍,,激烈的小型伏擊戰(zhàn)此起彼伏。 在明斯克會戰(zhàn)中,,德軍最終俘虜了30萬蘇軍,,但是由于德軍移動速度太慢,遲遲無法完成合圍,,沒有及時收攏整張漁網,,大約有30萬蘇軍突破出了德軍的第二次合圍,加入第聶伯河沿岸的下一道防線,。 明斯克合圍示意圖 在追趕蘇軍的過程中,,德軍發(fā)現(xiàn),明斯克的東南是一大片森林和沼澤,;他們在地圖上看到的別列津納河,,實際上是無邊的黑沼澤中的無數(shù)溪流;所有能夠通過重型車輛的橋梁都被蘇軍炸毀,;德軍還遇到了密密麻麻的雷區(qū)…… 德軍在別列津納河流域中無望地掙扎,,最終掙脫出來的時候,他們已經無法在第聶伯河以西追上蘇軍了,,第二次大包圍計劃又落空了,。 【第三次合圍】 現(xiàn)在,德軍如果不想放棄,,就必須再執(zhí)行第三次新的包圍計劃,,他們需要再次將鉗形的兩個頭部放開,渡過第聶伯河,,繞到斯摩棱斯克之后,。 古德里安和霍特的裝甲集團軍不能馬上前進,他們要等明斯克的口袋封閉完成,,將殘留在里邊的蘇軍處理完,還要等第4和第9兩個步兵集團軍星夜兼程追趕上,。 這兩個集團軍的步兵們,,每天行軍20英里,一連苦苦追趕了兩個半星期,,此時他們已經進入蘇聯(lián)300英里,。 7月12日,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團軍全面突破第聶伯河沿岸的斯大林防線,,向斯摩棱斯克方向前進,。 7月16日,第2裝甲集團軍到達斯摩棱斯克,,但是北方側翼的第3裝甲集團軍遭遇了暴風雨和沼澤,,正在緩慢前進,,鉗子的兩鉗頭只到了一個,完全無法形成包圍,。 負責掩護的德國空軍發(fā)現(xiàn),,第3裝甲軍團的車輛排成了長長一列,前后距離超過100英里,,每當一陣暴雨襲來,,道路就變成泥漿和沙子的混合物,車輪原地打轉,,無法前進,;放晴以后,沙土路倒是能很快變干,,于是爭先恐后的車輛又擠作一團…… 蘇聯(lián)紅軍在斯摩棱斯克一帶有50萬人,,德軍直到8月5日才完成第三次合圍,這次他們又收獲了30萬名俘虜,。 至此,,連續(xù)三次不徹底的勝利給德國人帶來一個很難解決的難題:莫斯科還在200英里之外,三次合圍逃脫的蘇軍在前方又形成了新的防線,,還有新動員的蘇軍部隊正在不斷趕來,;而德軍的隊伍被拉成了一條越來越長的線,成千上萬的士兵正在惡劣的路面上跋涉,,不知道什么時候能趕上,。 中央集團軍群只能再一次等待,由于希特勒的舉棋不定和南方集團軍群的進展,,這次等待持續(xù)了2個月,,直到10月,他們才繼續(xù)向莫斯科前進,。 德軍在蘇聯(lián)境內主要會戰(zhàn)地點 【南線形勢】 德軍的南方集團軍群下轄1個裝甲集團軍和2個步兵集團軍,,總兵力為63個師; 蘇聯(lián)的西南集團軍在波蘭南部和烏克蘭,,一共有30個坦克和摩托化師,、5個騎兵師和45個步兵師。 其中,,在比薩拉比亞地區(qū),,正對著羅馬尼亞的地方,蘇軍有6個坦克及摩托化師,、3個騎兵師和13個步兵師,。 蘇軍安排在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對面的裝甲部隊比中央集團軍群對面的多一倍,蘇軍統(tǒng)帥布瓊尼元帥手下有5000輛坦克,,而德軍南方集團軍群一共只有600輛坦克,,而且其中很多剛從希臘戰(zhàn)場上趕回來,,還沒來得及大修。 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取勝的關鍵在于,,他們的統(tǒng)帥是倫德施泰特元帥,,他能夠充分利用奇襲、速度,、空間,;而蘇聯(lián)失利的主要因素也在于,他們的統(tǒng)帥是謝苗·米哈伊洛維奇·布瓊尼,,這位蘇聯(lián)內戰(zhàn)時代的著名騎兵老英雄,,在新的戰(zhàn)爭中,如同他自己的部下所說的那樣——“胡子很大而頭腦很小的人”,。 德軍沿著布格河向東南方向推進,,在加利西亞紅軍的利沃夫突出地東北方向的側后方,向東突入,,這樣德軍就繞到的蘇軍的后邊,,威脅到喀爾巴阡山脈附近所有蘇軍的交通線。 德軍第6步兵集團軍強渡布格河后,,第1裝甲集團軍在步兵打開的缺口中直插盧茨克和布羅迪,。 在德軍向盧茨克前進時,倫德施泰特一直擔心利沃夫的蘇聯(lián)紅軍會攻擊他的右側背,,然而蘇軍卻出乎意料地撤退了,。 蘇軍的這一反應,說明了戰(zhàn)前希特勒用來說服德軍將領的,,所謂的“蘇聯(lián)正準備進攻德國”,,純粹是希特勒編造出來的。 德國南方集團軍群路線示意圖 【希特勒改變進攻方向】 相對于南方集團軍群,,中央集團軍群的前進速度更快,,兩支裝甲集團軍的統(tǒng)帥古德里安和霍特認為,應該以最快的速度直插莫斯科,,帶動蘇聯(lián)人跑個不停,,使他們沒有重新整頓的機會。 如果能趕在蘇聯(lián)人建立起穩(wěn)固的防線前,,一刀刺在斯大林的神經中樞(莫斯科)上,整個蘇聯(lián)的抵抗都會隨之癱瘓,,戰(zhàn)爭可能就此結束,。 但是希特勒仍堅持他的構想,7月19日,,希特勒發(fā)布了下一階段的作戰(zhàn)命令,,要求中央集團軍的兩個裝甲部隊分別轉向南北兩個側翼,,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團軍幫助南方集團軍群進攻基輔,霍特的第3裝甲集團軍幫助北方集團軍群進攻列寧格勒,。 德國陸軍總司令瓦爾特·馮·布勞希奇不敢立刻表示反對,,只好采取拖延政策,他向希特勒建議裝甲部隊需要休整,,在連續(xù)的奔跑和作戰(zhàn)后,,很多坦克需要維護,減員的士兵也必須得到補充,。 在休整期間,,德軍下一步的前進方向一直在高層的討論中懸而未決,德國陸軍參謀總長哈爾德和德國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都希望加速向莫斯科前進,,而希特勒卻堅決反對,。 8月21日,希特勒又發(fā)布了一個新的命令,,明確對陸軍總部對東線作戰(zhàn)問題提出的建議表示反對,。他在命令中說:“在冬季來臨之前,最重要的任務不是攻占莫斯科,,而是占領克里米亞,,占領頓涅茨盆地的工業(yè)和煤礦區(qū),切斷紅軍來自高加索油田的補給線,?!?/p> 因此,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團和一部分中央集團軍群的步兵,,應立即向南以東,,幫助南方集團軍群消滅基輔附近的蘇聯(lián)紅軍。 哈爾德與布勞希奇考慮以辭職與希特勒相對抗,,最終因為即使如此也無法改變其決定而放棄,。 基輔會戰(zhàn)本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古德里安的部隊和南方集團軍群從南北兩個方向在基輔以東150英里的地方會合,,包圍了60萬人的蘇聯(lián)紅軍,,但是這場龐大的會戰(zhàn)持續(xù)到9月下旬才結束。 一方面,,基輔會戰(zhàn)勝利的光輝讓南方集團軍群和希特勒本人感到振奮,;另一方面,冬季的來臨給德軍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通往莫斯科的道路越發(fā)艱難,。 德軍裝甲部隊行軍路線示意圖 【德軍止步莫斯科郊外】 9月30日,德軍再度向莫斯科前進,。中央集團軍在維亞濟馬又進行了一次大會戰(zhàn),,俘虜了60紅軍,,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似乎是暢通無阻了。 然而這場會戰(zhàn)一直到10月底才結束,,德軍已經疲憊不堪,,天氣也在持續(xù)變壞,會戰(zhàn)開始時的有利局面再次改變,,蘇聯(lián)的生力軍又在莫斯科開始集結,。 多數(shù)德軍將領開始對進攻莫斯科感到動搖,希特勒覺得,,他可以促使斯大林相信“雙方都無法消滅對方”,,因此而達成停戰(zhàn)妥協(xié)。 11月12日的德國高級參謀會議上,,哈爾德,、布勞希奇、博克都表示德軍應該撐住最后一步,,他們相信蘇聯(lián)的抵抗已經達到崩潰的邊緣,。 11月15日,天氣稍有好轉,,德軍立刻繼續(xù)向莫斯科推進,。 兩個星期后,在冰雪泥沼中摸爬滾打的德軍終于來到距離莫斯科還有20英里的地方,。 12月2日,,德軍做了最后一次努力,一小部分部隊進入莫斯科郊區(qū),,但是其他大部分德軍還在莫斯科前的森林中舉步維艱,。 這時,紅軍反擊的機會已經到來,。朱可夫元帥精心準備了一次大反攻,,逐退了筋疲力盡的德軍,并在側翼有包抄德軍后路的趨勢,,情況對德軍來說十分危急,。 德軍從上到下都回憶起當初拿破侖被俄軍從莫斯科逐出的情形,開始出現(xiàn)潰散的跡象,,希特勒嚴厲禁止任何撤退,,德軍在冰天雪地中苦挨,一方面努力頂住蘇聯(lián)人的進攻,,一方面咬牙抗住日益強烈的冰雪風暴,。 南方集團軍群在古德里安第2裝甲集團軍的幫助下贏得了基輔會戰(zhàn)后,在向高加索油田前進的途中被阻,由于古德里安的隊伍回到中央集團軍群,,南方集團軍群的裝甲力量不足,在頓河上的羅斯托夫被蘇軍打敗,。 南方集團軍群統(tǒng)帥倫德施泰特提出,,部隊暫時后撤,在米烏斯河一帶建立防線,。希特勒拒絕了倫德施泰特的建議,,于是倫德施泰特請求將自己撤職。之后,,南方集團軍群的正面部隊被蘇軍攻破,。 之后,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提出辭職,;幾天以后,,中央集團軍群指揮博克辭職;再之后,,德軍在列寧格勒受挫,,希特勒不準德軍撤退,北方集團軍群指揮勒布也辭職了,。 蘇德戰(zhàn)爭中德軍方面4個最高級的指揮官都放棄了自己的隊伍,。 【失敗的原因】 德軍入侵失敗的第一個原因是計算錯誤,德國參謀本部和情報機構的工作實在令人無法恭維,,他們從沒想到斯大林可以從蘇聯(lián)的大后方動員來那么多的兵力,。哈爾德在8月份中旬的日記中這樣寫道:“我們以為蘇聯(lián)只有200個師,但是現(xiàn)在我們已經發(fā)現(xiàn)了360個師,?!?/p> 蘇聯(lián)的疆域太廣闊了,在德軍鞭長莫及的所有地區(qū)中,,蘇聯(lián)的動員機構都在正常而順利地工作,。一方面,德軍要沒完沒了地應對前方的一道道戰(zhàn)線,,安置龐大的俘虜群,,一方面蘇聯(lián)的生力軍又不斷地出現(xiàn)。 從1941年冬季起,,德軍在蘇聯(lián)境內的各個戰(zhàn)場上,,數(shù)量上一直處于劣勢,德軍靠著優(yōu)良的技術和訓練取得了先期的大量勝利,,但是當嚴寒到來時,,精疲力盡的德軍發(fā)現(xiàn)新的生力軍又擋在面前,德軍實在沒有力氣繼續(xù)向目標奮斗了。 德軍失敗的第二個致命原因是德軍高級將領的猶豫不決,,整個8月份,,德軍基本上什么也沒干,德國統(tǒng)帥部內部進行了一個月的口水戰(zhàn),,戰(zhàn)爭的一切有利因素都在這一個月之中被耽誤掉了,。 德軍失敗的第三個原因是蘇聯(lián)原始的道路和德軍的履帶式車輛太少。蘇聯(lián)大部分道路都是沙土小徑,,一下雨就會變成無邊的泥沼,,一位德國軍官形容,蘇聯(lián)的道路比紅軍的一切英勇犧牲更能阻止德軍的前進,;德軍的機動部隊大多是輪式車輛,,履帶可以在泥沼中暢通無阻,而車輪只會陷到路面的坑洼中原地打轉,。如果德軍將車輪全部變成履帶,,莫斯科的命運可能會是另外一番模樣,至少,,1941年秋季德軍就可以到達莫斯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