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包政,,包子堂創(chuàng)始人,人民大學管理學教授,、博導,,清華大學EMBA營銷講席教授,《華為基本法》主要起草者之一,,深度分銷和社區(qū)商務理論的開創(chuàng)者,,中國德魯克思想研究的權威。 ■ 來源:包子管理學堂 (ID:bosstanwx) ■ 合作:15210600999(微信同號) 一,、工資發(fā)放的基礎 一說到工資,,每個人都會豎起耳朵。工資是什么,?對常人而言就是錢,。沒有人跟錢過不去,也沒有人不在乎錢。在錢面前,,有些人可以表現(xiàn)出滿不在乎的樣子,。那只是表現(xiàn)而已,只是一種場景下的態(tài)度而已,。企業(yè)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說到底就是勞動關系和利益關系。對絕大多數企業(yè)而言,,最麻煩的就是分工與分利,。 很多人不知道,企業(yè)管理是一個套路,,分利或發(fā)工資需要一系列前提條件,,而企業(yè)往往又不具有相應的前提條件。實際的做法是,,起草一個制度,,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見,以為事情就做完了,。結果在分利上麻煩不斷,、誤會不斷,挫傷了大家的積極性,。 很多人都不知道,,西方的職務等級工資制,在中國的企業(yè)中很難實行,,不能照搬照抄,。中國企業(yè)普遍不明確自己的戰(zhàn)略經營領域,也沒有建立內部的分工一體化關系體系(俗稱“分工合作體系”),。即便明確了定崗定編定員,,也不清楚每個職務的工作內涵,更多的是依靠管理上司派活,,按周或按月分配任務,。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也阻礙著企業(yè)實行職務等級工資制,。自古至今實行的是“品位制”,,強調人的素養(yǎng)、資歷和能力,,即品位,。而且,品位是從“官本位”中衍生出來的,。官有“上,、中,、下”三等,每等有“上,、中,、下”三級,構成九個品位或九個等級,。只要當過哪個等級的官,,自然就獲得了哪個等級的品位,一直到終老,。這事也許與孔子有關,,他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yōu)則仕,。 品位是跟著人走的,,哪怕不再擔任某個官員或某個職位,他還是這個品位的人,。比如我已經退休了,,已經不再是原職位的擔當者了,但是走到哪兒大家還是稱我為教授,。在很多人眼里,,教授不是一個職位,而是一個人的品位,。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 在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每個人都努力保衛(wèi)自己的職位,。即便在企業(yè)中工作,,這種情況也沒有改觀,都很在乎自己職位等級的高低,,很在乎自己職位權力的大小,。 按理說,在有著品位制傳統(tǒng)的國度里,,應該實行資格等級工資制,。實踐表明行不通,實行資格等級工資制,,也需要一系列的基礎條件,,這種前提條件也許更苛刻。 根據日本公司的經驗,,必須先明確職務內涵,,然后才能進一步明確擔當職務的資格,,明確職務擔當的能力要求,俗稱“應知應會”,。 日本先是從西方引進職務等級工資制,,至20世紀80年代以后,在一些公司中開始強調“能力主義”,,強調資格等級,,建立資格等級工資制,稱“職能等級工資制”,。日語中的“職能”,,意思是擔當職務的能力。 在20世紀末,,華為通過和益公司的咨詢服務以及幾年的努力,,完成了職務設計,并建立了職務等級工資制,。又經過了十多年,,才開始設計資格等級工資制。 也就是說,,沒有職務或職位的規(guī)定性,,就沒有資格的規(guī)定性。在這種情況下,,實行資格等級工資制,,不僅沒法明確資格等級的內涵,而且還會落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俗套,,所謂的官本位,,導致企業(yè)經理人員的官僚主義,即依靠行政權力照章行事,。 可以說,,中國絕大部分企業(yè)實行的既不是職務等級工資制,也不是資格等級工資制,,而是績效工資制,,基于KPI的工資制度。 這種工資制度,,與100多年前實行的計件工資制度,,沒有本質的區(qū)別。計件工資制是針對體力勞動者的,,績效工資制是針對腦力勞動者,。區(qū)別僅此而已。 在這種績效工資制度下,,管理當局要做的事情就是,,遵循市場法則,,扮演定價者的角色。沿著這個邏輯,,自然的問題是,,誰來安排勞動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分工關系和分利關系,。于是就有了代表管理當局意志的考核評價制度和考評辦,。 到了這一步,絕大部分企業(yè)都做錯了,。它們拼命地在KPI上下功夫,,試圖通過指標的量化以及工具和方法的科學化,使工作者努力工作,,使考核制度和工資制度落地,。真可謂背道而馳。 當年,,泰勒實行計件工資制時,,引發(fā)了所在企業(yè)的大罷工,。兩年后的1913年,,罷工達到了高潮。于是,,泰勒那些科學管理工作者,,就成了聽證會上的被告。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實際上是這些被告在聽證會上的證詞,。泰勒及其追隨者試圖依靠科學來建立制度的理性權威,最后以失敗告終,。這是歷史的教訓,,值得我們汲取。 正確的選擇只有一個,,就是明確工資制度和考核評價制度在目的上的合法性,,在此基礎上,確立手段上的合法性,,這就是經理人管人事,。 西方公司在實行績效工資制之后,很快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于是做出了兩項調整,。 一是經理人管人事。把考核的責任和權力下放給經理人,,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及考評辦只是組織者,,無權直接對員工進行考核和評價,。 二是把單純的人事考核與評價轉變?yōu)榭冃Ч芾淼倪^程,使人事考核成為績效管理循環(huán)中的一環(huán),,成為管理PDCA中的一環(huán),,即核實。同時,,要求各級經理人為下屬的成長承擔完全的責任,。 我不得不說,管理是一個套路,,需要系統(tǒng)的理論指導,,需要培育系統(tǒng)的理論素養(yǎng)。 二,、經理人如何管人事 經理人管人事,,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非常難,。華為做了三年,,才把這件事情做起來。 1996年,,華為的市場部開始做這件事情,。這件事情說起來非常簡單,概括起來就兩句話:出門帶個方案,,回來帶個報告,。 華為市場部的考核制度中規(guī)定,各地辦事處的主任,,從過去的大業(yè)務員,,轉變?yōu)楝F(xiàn)場的管理者。指導,、幫助,、約束和激勵辦事處的每一個成員,提高他們承擔責任的意愿和承擔責任的能力,。換言之,,通過辦事處成員的成長,來提高辦事處的績效,。 具體的方法就是: 每個辦事處成員都有一本空白的冊子,,封面上寫著工號和姓名。按照人事考核制度的規(guī)定,,每周末上司和下屬做一次面對面的溝通,,總結過去一周的經驗教訓,安排下一周的計劃任務,,并把這個過程中的要點記錄在冊,。一周一頁,,用完再換一本新的冊子。舊的冊子交給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永久保留,。 這在日本公司叫“面談”,是制度性的安排,,面對面溝通是必須做的事情,,并且要把溝通的結果記錄在冊,以備人力資源管理部門隨時查閱,。 后來,,華為公司把這個小冊子叫作“周記”,每周一次,,周而復始,。周記不僅記錄了下屬的成長過程,還記錄了上司指導下屬成長的過程,。因此,,周記就成了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前提,如同財務的日記賬和周報記錄了錢的來龍去脈,。 按照華為的經驗,,信息必須從人事工作中攔截,必須從經理人管人事中攔截,,而不是臨時請人填報,。這樣才能保證人事信息或者有關工作中的人及其工作信息及時、正確和完整,。 為了能夠攔截到這些信息,必須有制度上的安排,,要求全體員工按規(guī)范和格式隨時記錄,。例如,市場部的業(yè)務員,,每次出門之前必須制訂計劃和行動方案,,這叫出門帶個方案;回來必須向上司報告,,這叫回來帶個報告,。如果沒有方案和報告,財務部門不予以報銷,,視同沒有出過差,。據說這項制度一直堅持到今天。 有關上司與下屬面談的信息,,在人事考核制度中有明確的規(guī)定套路,。上司在指導和幫助下屬時,,要遵循明確的規(guī)范和格式;下屬也要遵循規(guī)范和格式,,即時把談話內容記錄在冊,。談話結束后,上司和下屬都要在談話記錄上簽字,。 例如,,上司要講清楚一周的工作任務和要求,講清楚完成工作任務的要點和思路,。同時,,指出下屬的長處以及如何揚長避短,如何掌握工作所需的知識,、技能和經驗,。再如,下屬要按照套路,,制訂計劃和行動方案,,講清楚完成計劃任務的思路和要點。 另外,,下屬有權利向上司提出請求,,請求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指導和幫助,上司必須做出承諾,,雙方形成默契,。這些都要記錄在冊。華為把上司及后臺專業(yè)職能部門,,稱為求助系統(tǒng),。 同樣地,下屬回來后,,必須即時向自己的上司做出報告,,比如見了誰,談了什么話,,結果如何,,下一步的打算是什么等。 按照當時的考核制度,,下屬的報告包含四個部分: 1,、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2,、這些事情涉及哪些方面,; 3、有何風險和機會; 4,、有何建議與對策,。 上司根據各個下屬的報告形成周報,提呈給自己的上司,。 上司在聽取報告的過程中,,必須及時提取經驗和教訓,進而給下屬進一步的指導,,幫助下屬提高認識,,提高績效。 德魯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中指出,,每個管理者有三項任務:使現(xiàn)有的資源產生更大的績效,;使現(xiàn)有的資源產生不一樣的價值;培養(yǎng)后繼的經理人,。 一個公司的未來,,不僅能更新?lián)Q代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yǎng)后繼的經理人才,。這里的關鍵就是,經理人管人事,,使每個經理人與自己的下屬結成連帶責任關系,。這是一個企業(yè)成敗的關鍵,離開了這一點,,就沒有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可言,。 朗訊公司就是基于經理人管人事的理念,開發(fā)出了一套績效管理循環(huán)體系,,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這套體系強調,管理者(上司)對下屬的成長承擔完全責任,,強調通過下屬的成長來實現(xiàn)更高的績效,。他們把這叫作“雙目標”,即幫助下屬實現(xiàn)階段性的成長目標,,同時實現(xiàn)更高的績效目標。 |
|
來自: A探索者 > 《戰(zhàn)略戰(zhàn)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