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劍云老師(1914年——2003年) 1,、“文武合藝”(摘錄) “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世人莫不知其妄也,,然類于此者,,實不勝枚舉:同一物也,美術家觀之,,則見其美,,科學家觀之,則見其理,,實則人之所見,,不過一物之數(shù)種屬性耳,不能盡其所有之性也,。若然,,則即謂天下事無非管窺蠡測,亦無不可。吾人讀書修業(yè),,其理尤顯,。世有小學畢業(yè)者,往往已覺所學甚多,,若益以中學大學之時間,,其所得當大有可觀。迨中學畢業(yè),,則反嫌其太淺,,須臾而大學過,亦覺逾趨逾遠,,生也有涯,,知也有涯,誠非虛語,。故初學技擊者,,至刀槍器械皆已學矣,莫不詡然自得,。至于更進一步,,則漸覺如滄海一粟。更進則幾至失望矣,。然則若何而可,?曰:積土成山,風雨與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學誠難測,,然進進之道則甚簡,,惟有勤練而已,務實而已,。” ——載于《國術周刊》第八九十期合刊,,天津道德武學社1935年出版。 2,、孫劍云老師談孫式太極拳要領(選摘) 孫式太極拳的姿勢、動作,,都有一定的要領,,并各有其意義。茲摘要介紹如下: 3,、孫劍云老師的拳學箴言 孫劍云老師平日里談拳,,大多三言兩語,或?qū)⑵鋵懺谂f廢紙上,,言簡意賅,。 1) 時間、規(guī)矩,、求中和 孫劍云老師晚年住在保定弟子戴建英家,,有弟子問老師練拳有無訣竅?老師說當然有訣竅,。弟子乞求傳授,。老師講,就七個字:時間,、規(guī)矩,、求中和。聞者有人會其意,,有人茫然,。其實這七個字確實是練習拳術的至理名言。 練拳的成敗,,首先要經(jīng)受時間的考驗,,這種考驗一是練拳要會利用時間,二是要能經(jīng)受時間的考驗,,堅持不綴,。俗話說,拳術技擊,,誰練是誰的,。知道的再多,不下功夫練,,也是白搭,。其次就是要知道規(guī)矩,規(guī)矩有兩層作用,,一是明理,,這個理不僅是書面文字之理,而是由拳術中獲得的道理,,更多的反映在身知,、心知上。知道規(guī)矩,,使規(guī)矩上身,,達到行止坐臥不離這個,于是就可以為丟掉形式,,丟掉主觀意識打下基礎,,掌握規(guī)矩是為了脫離形式和主觀意識而能合乎規(guī)矩中的道理的入手方法,。因此知道規(guī)矩就需要有師傅。而且?guī)煾狄鎮(zhèn)魇?,才能得到真?guī)矩,。否則就是下功夫練,效果也不會好,。最后,中和是拳術體用的基本原則,,是內(nèi)勁啟蒙和充沛的法門,。有關中和的作用,本書在前面已有論述,,在此不贅,。 2) 恬淡虛無,漸修靜悟 筆者從孫劍云老師學拳時,,有一次問起內(nèi)勁法門,,老師在一個舊信封上寫了“恬淡虛無,漸修靜悟”八個字,。這八個字意境高古,,包括了道、儒,、釋三家的學問,。 恬淡虛無,源自《黃帝內(nèi)經(jīng)》,,經(jīng)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黃帝內(nèi)經(jīng)》雖為醫(yī)書,,但其理合乎道家,。 恬淡不是強迫自己抑制心性的自由,也不是為了某種目的刻意去拒絕外物的引誘或是有意去勉強自己做到寡欲,。而是從內(nèi)心里安于淡泊不受引誘,,更深一步是安于對身境變化的淡泊態(tài)度,如此才稱得上恬淡,。恬淡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按照曾子在《大學》中的觀點,是要經(jīng)歷了知,、止,、定、靜的修為,,真正到了安的境界,,才可能做到恬淡,。 一個人真正達到了恬淡的境界,才可能真正進入到有無不立,、有無并立,、無中生有的狀態(tài),于是生慧,,真氣的作用才可能顯現(xiàn)出來,。所以,孫氏武學是一門修身的功課,,只有身心通過長期的修行能穩(wěn)定在恬淡的心態(tài)下,,才可能進入虛無得真的境界,體會到真氣的作用,。這是進入孫氏武學的必要條件,。換言之,一個充滿物欲,、內(nèi)心浮躁的人或強迫自己抑制欲念的人,,都是窺探不到孫氏武學的門徑的。 漸修,,其內(nèi)涵合乎《易經(jīng)》中的乾卦,,“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符合儒家思想,。孫劍云老師講的七字箴言中的時間,換一個角度看就是漸修,。漸修就是要持之以恒,,同時不企求急于成功,戒貪功,。要做到這點,,必須要有恬淡的心態(tài)。所以恬淡是最基本的條件,。 靜悟,,首先什么是靜呢?此靜并非外形的靜,,而是心神的空靜,。孫氏武學中的靜有其標準,就是要靜定到內(nèi)景外境無妄無別的程度,,靜到這種程度才是真靜,。孫氏武學的體系是動中求靜、動靜合一,。外形雖動,,甚至急動,,而心神則靜極,靜極而復動,,動靜如一,,從容中道。是謂動靜合一,。 那么什么才是悟呢,?漸修是功夫的漸變,悟是心智的突變,,是質(zhì)的升華,。這是在漸修的基礎上和真靜的狀態(tài)下才可能產(chǎn)生的變化。其合乎釋家禪宗的思想,。也就是只有靜到無妄念的情況下,才可能悟到客觀真理,,獲得真覺,,從而使自己的拳學境界獲得升華,與道合真,。絕對客觀的真覺就是中和的狀態(tài),,所以只有中和才能悟真,內(nèi)勁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日臻完善的,。 3) 心要放,、身要忘、意要扔,、知止定靜而神明,,神明則安,動則不妄 學習拳術,,自己練習時氣定神閑容易,,與人交手時則難。難于何,?孫劍云老師講,,一是平日練的不真、不熟,,一經(jīng)比手,,立即散亂。如是,,當從功夫做起,。二是平日練的很好,老師,、同道無不贊美,,只是一經(jīng)比手,,平日的功夫不能很從容的用出來。這是心沒有放下來,,意重之故,。 孫劍云老師講,技擊之道,,在功夫上身之后,,要經(jīng)常交手,每次交手“心要放,、身要忘,、意要扔、知止定靜而神明,,神明則安,,動則不妄。” 心要放,,把心放下,,則需舍己,放心即是忘我,,如此,,則氣不浮亂,如此,,呼吸才能自然,,舉手投足才能無不如志。 身要忘,,忘掉自已身手招式,,身體才能不僵不散、內(nèi)外如一,,周身一家,。 意要扔,扔掉主觀之意,,才能聽得準,,看得明,洞徹其內(nèi)外,,動則不妄,。做到此,也就是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如是,則能打若不打,,不打而打,,從容中道。 知止定靜而神明,,知止定靜是練拳的四步功夫,,目的是神明。 知,,要知規(guī)矩,、知道理,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不僅要心知,還要身知,。更要知道知之本身有動靜兩法,,不可偏頗。 止,,止于何,?止于中和。有了知這一步的功夫,,于是就明確了規(guī)矩道理,有悖于規(guī)矩道理的,,則止,。更要知道止有內(nèi)外兩境,兩境又是一理,。 定,,心定、形定,,是止的結果,。 靜,靜即內(nèi)明,,通達內(nèi)外,,洞徹八極。此靜非物理現(xiàn)象之靜止,,而是心靜,。行止坐臥、站樁,、走架,,乃至技擊散手閃賺騰挪,心無不靜,氣無不平,,內(nèi)無不明,,則是拳中之靜。如此之靜,,無法門真?zhèn)餍味轮嚥坏枚?,絕非僅靠參禪悟道得形而上之理所能臻者。惟有形上形下一以貫之之技理體系,,才能臻于此靜,,孫氏武學所以為中華文化獨到之學,即具此意也,。 4) 對應有竅,、心心相應、有一無二 自上世紀四十年代起,,武術界刮起一陣標新立異的說法,,他們貶低一切拳式的作用,聲稱站樁加意念假借是拳學技術的核心,,一時沸沸揚揚,,從其說者頗眾,此說影響頗廣,,大有一掃武林之勢,,此時孫劍云老師如砥柱中流,告戒我們“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無心始見奇”(《拳意述真》),,并不是否定拳術修為中的形與意的作用,而是說無心見奇要以有形有意的功夫為基礎,。有形有意雖不是拳學的最終究竟,,但拳學中的究竟則必須從有形有意的規(guī)矩中來。知規(guī)矩,、守規(guī)矩,、得規(guī)矩、脫規(guī)矩而又合規(guī)矩,,這是一個從有形到無形,,從無意到有意,再從有意到無意,,無意中又有真意的過程,。其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不可偏廢的??纯串斀竦奈湫g界,,不管愿意承認與否,事實上已經(jīng)又回到孫劍云老師的認識上來。 所謂對應有竅,、心心相應,,是指孫氏武學的規(guī)矩是一套極為嚴謹、精密,、系統(tǒng),、科學的修為技術體系。身體各個部位在運動中乃至在與人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都存在一個關鍵的對應點,,這個對應點對協(xié)調(diào)自身運動、身勁以及應敵,,皆能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因此這個對應點相對于人體不同的運動狀態(tài)和作用狀態(tài)是變化的,通過拳式,、喂手,、散手使練習者能逐漸掌握這個對應點的變化規(guī)律或說對應道理,達到身知,。從有意到無意,,于無意之中仍能做到對應有竅、心心相應,。所謂無中生有,。所以說孫氏拳式式皆有對應點,非禮勿動,,動則不妄,。這是孫氏武學一大特點。因此,,孫劍云老師多次強調(diào):“孫氏拳打人只有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