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網(wǎng)上有人說“中國人學日語堪比降維打擊”,、“中國人學日語比母語還簡單”等等,,而且播放量還高達上百萬。 論據(jù)就是日語中有漢字,,我們中國人一看就懂,。拿出英語、韓語,、日語的同一個單詞,,讓大家來猜意思。 比如“可愛”這個詞,。(以下外語來自百度翻譯) 英語:cute 韓語:??? 法語:Mignon 日語:可愛い 的確,,對于沒有學過任何外語的中國人來說,日語是最好懂的,。因為有部分日語漢字跟中文漢字意思是一樣的,。 但是,這也僅限于在閱讀層面,,有一點優(yōu)勢,。仍然聽不懂、不會說。所以只能說,,中國人學日語在閱讀方面有一定優(yōu)勢,。 為什么要加“一定”呢?因為同形異義詞的存在,,讓不少做翻譯的同學知道了“成也漢字,,敗也漢字”。由于中文漢字的意思在我們腦中已經(jīng)根深蒂固,,因此對日語漢字會不由自主地產(chǎn)生“自以為是”的理解,。 比如: 手紙 愛人 検討 野菜 研究生 娘 老婆 迷惑 新聞 汽車 用心 等等。,。 二,、 同形異義詞在中日兩國語言中詞義截然不同,表達時正確把握原文的詞義,,擺脫母語的干擾是很費能量的,,大腦為了偷懶就想當然的照搬照用日語中的同形漢字。 如“氣味”一詞,,中文的詞義為“鼻子可以聞到的味兒”,。 日語的“気味”則表示“何かを見たり聞いたりした時に受ける、快·不快の気持ち”,。 中文說“好聞的氣味”,,日語說“いい匂いがする”。 日語的“いい気味だ”,,中文說“活該”,。 同形異義詞的正確使用,我們姑且可以通過空杯心態(tài)逐一學習來掌握,。 但是,,在表達時排除母語干擾,對于認識漢字的我們來說真的太難了,。這也是不少人無法說出地道日語的原因,。 比如“你沒有資格說我”,用日語怎么說呢,?你腦中是不是首先想到了「資格」,?因為中文中也有“資格”。 然后就會說“お前が言う資格はない”,。 這個表述是正確的,,但是母語者不這樣說。因為漢字詞匯多用于正式的文體,,所以對話就產(chǎn)生了違和感,。 一般會說: お前だけには言われたくない,。 お前が言うな。 學地道日語還得在語境中學,,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三,、 另外,能看懂漢字的我們,,看到日語中的純漢字詞匯,,腦子里首先蹦出來的讀法往往是中文發(fā)音,尤其是那些不常見的詞匯,。 比如: 天地無用,、電卓、隨分,、懐中電燈,、原付 等等。 用中文發(fā)音讀日文漢字確實輕松,,但這樣記詞匯在應(yīng)用時反應(yīng)會慢半拍,。 比如我記住了“tiandiwuyong”這個發(fā)音是表示“不可倒置”,漢字寫作“天地無用”,。 那在用表達時,,腦中中文到日文是這樣轉(zhuǎn)化的:不可倒置→tiandiwuyong→天地無用→てんちむよう。 寫在最后,,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就想辦法去貼身學習,這是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想說一口地道日語就跟母語者練習,,沒有條件就影子跟讀地道的材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