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所表現(xiàn)的雖然是道教全真道的教義,,但全真道中卻包含著儒,、釋、道三教以及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精髓,。而三教合一,,最根本的焦點(diǎn)便在于“心性”二字。儒家要“存心養(yǎng)性”,,道家要“修心煉性”,,佛家則是“明心見性”?!缎悦p修萬神圭旨·大道說》云: 故三教圣人以性命學(xué)開方便門,,教人熏修以脫生死。儒家之教,,教人順性命以還造化,,其道公;禪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覺,,其義高;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長生,,其旨切。教雖三分,,其道一也,。《西游記》第二回《悟徹菩提真妙理》中,,菩提祖師: 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開明一字皈誠理,,指引無生了性玄,。那么,《西游記》到底表現(xiàn)了禪宗的什么樣的境界呢,? 禪宗講究“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要人覺悟,首先在于“明心見性”,。孫悟空西游求法之時(shí),,來到祖師洞前,見: 洞門緊閉,,靜悄悄杳無人跡,。忽回頭,見崖頭立一石碑,,約有三丈余高,,八尺余闊,,上有一行十個(gè)大字,,乃是“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這個(gè)說法,,就是佛教的“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而彼岸就在此心,。而“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十字,,則又是中國文字的道家游戲?!办`臺”是脊柱上的一個(gè)穴位,,正好對著心臟?!缎悦p修萬神圭旨.涵養(yǎng)本源救護(hù)命寶》云: 儒曰“靈臺”,,道曰“靈關(guān)”,釋曰“靈山”,,三教同一法門,,總不外此靈明一竅。釋教曰:“佛在靈山莫遠(yuǎn)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gè)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闭撈渌?;玄教曰:“大道根莖識者稀,常人日用孰能知,。為君指出神仙窟,,一竅彎彎似月眉?!闭撈湫我?。同上《普照圖》中,明明把心臟部位稱做“靈臺”,、“靈關(guān)”,、“靈山”、“方寸”等名稱,,且畫一偃月,,上掛三星。而元代蕭廷芝的《金丹大成集·天心圖》畫了一個(gè)“心”字,,東邊一點(diǎn)寫“龍”字,,西邊一點(diǎn)寫“虎”字,下邊一彎鉤寫“偃月”,,只有上邊一點(diǎn)空白而無字,。有四句話云: 鉤橫偃月,三點(diǎn)臺星,。 斗杓斡運(yùn),,虎嘯龍吟。 王重陽有兩句詩云:“莫問龍兒與虎兒,,心頭一點(diǎn)是明師,。”這一點(diǎn)正合的是心山心洞里的菩提祖師,,也是孫悟空自己心中的覺悟之心,。 這一段,便是佛家禪宗所講的“明心”,。正是見到了自家的心地,,所以這猴頭才會不慌不忙,“且去跳上松枝梢頭摘松子吃了玩?!?。明明來到這里是要學(xué)仙求道,但到了神仙的洞窟卻不進(jìn)去,,竟然有心思去玩耍,,足以說明他已經(jīng)無心,而無心方能見到真心,所以妙就妙在一個(gè)“?!弊稚?。 進(jìn)到洞中,祖師要為他取姓,,便是“見性”的過程,。依照禪宗的教義,見性便能成佛,,所以含糊不得,。祖師問道:“你姓什么?”他回答道: 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個(gè)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這里,,作者用猴王的憨態(tài)將姓名的“姓”變成了佛性的“性”,這就說明這師徒兩個(gè)已經(jīng)石火電光接上機(jī)了,。祖師再問:“不是這個(gè)性,。你父母原來姓什么?”這是欲蓋彌彰,,讓猴王找自己父母的性,,便是要他見“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父母有姓,,即是佛教大乘的“一闡提人皆有佛性”思想,即使是壞人惡棍,,都有佛性在其身,。只要他們放下屠刀,便可以立地成佛,。 猴王說自己沒有父母,,祖師問他:“既無父母,想是樹上生的,?”樹上生的也有佛性,,便是“一切草木,皆有佛性”的命題,。禪宗認(rèn)為:“青青翠竹,,無非法身。郁郁黃花,皆是般若,?!边@里體現(xiàn)的,又比“眾生有性“更進(jìn)一步,,說明了草木含靈都是有佛性的,,只要見到這個(gè)性,就是可以成就佛身的,。 猴王知道自己的出身,,所以回答道: 我雖不是樹上生,卻是石里長的,。我只記得花果山上有一塊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這里所體現(xiàn)的,,又前進(jìn)了一步,唐代湛然和尚有篇《金剛錍》,,中云: 佛性遍在,,安棄草木瓦石耶! 是的,,佛性既然無處不在,,那么生活存在在宇宙之中的一切,都無不具有佛性,。草木既然有佛性,,瓦礫石頭怎么會沒有佛性呢?正如《莊子》中說的“道在屎尿”一樣,,這是禪宗對于佛性說的革命,。 祖師一聽,心中暗喜,,“這等說,,卻是個(gè)天地生成的”。石頭也是天地生成的,,沐浴在佛光性海之中,,所以可以成就。這就是“見性”的一步,。如何見性呢,?讓猴王走走看,祖師要從他的身上給他取個(gè)姓,,說明佛性在自身,,或者說性在本心,。如六祖慧能《法寶壇經(jīng)》云:“心是地,性是王,?!钡屗铡皩O”(孫),則又與道家和儒家的宗旨發(fā)生了關(guān)系,,祖師說道: 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xì)也,。正合嬰兒之本論。教你姓“孫”罷,。這應(yīng)了孟子所說的:“大人者,,常葆其赤子之心者也?!睂O子就是赤子,;道家則把鉛比作嬰兒,要配姹女而結(jié)丹,?!皩O”也就是道家修煉所講究的“元神”,等到孫悟空回到水簾洞,,眾猴說道:“大王是老孫,,我們都是二孫、三孫,、細(xì)孫,、小孫——一家孫、一國孫,、一窩孫矣,!”便是回目說的“斷魔歸本合元神”了。 到了這個(gè)地步,,猴王才朝上叩頭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边@就是“見性”,。然而,明心見性的境界到底如何呢,?《老子》說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倍U宗說:“言語道斷,張口必錯(cuò),?!边@種明心見性后的境界,的確是難以講述的,。因?yàn)槿祟惖恼Z言總是蹩腳的,,有限的,一旦對那種覺悟后的境界加以界說,,那種境界也就有了局限,。但是,,人類要認(rèn)識事物,,要把握宇宙人生,就一定需要參照物,,需要角度,,所以不得不用語言進(jìn)行表白,所以猴王便對師父說道:“既然有姓,,再乞賜個(gè)名字,,卻好呼喚?!本腿玑屽饶材嵴f法,,明知道不可說,卻必須去說,,所以就借假說真,,便立個(gè)名目叫做“四大皆空”。能夠覺悟諸法空性,,便能成佛,。須菩提解悟了“諸法性空”的道理,證得了“第一離欲阿羅漢”,,所以又把這個(gè)傳統(tǒng)傳給了猴王,,喚他做“悟空”。祖師說他的門中有十二字:“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边@十二個(gè)字都是對于本來佛性的描述,。 悟空學(xué)藝一段,,祖師教他術(shù)、流,、動,、靜的傍門外道之法,他都不學(xué),。 祖師聞言,,咄的一聲跳下高臺,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這猢猻,!這般不學(xué),,那般不學(xué),卻待怎么,!”走上前,,將悟空頭上打了三下。倒背著手走入里面,,將中門關(guān)了,,撇下大眾而去?!瓉砟呛锿跻汛蚱票P中之謎,,暗暗在心,所以不與眾人爭競,,只是忍耐無言,。祖師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時(shí)分存心,;倒背著手走入里面,,將中門關(guān)上者,教他從后門進(jìn)步,,秘處傳他道也,。這里采取的是禪宗接濟(jì)學(xué)人的當(dāng)頭“棒喝”,就是讓他覺悟,。 《西游記》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塑造了一個(gè)冥頑不靈的石頭,通過不懈的努力,,精進(jìn)而成佛,。由“有情有性”進(jìn)入了“無情有性”,這是對佛性說的最大貢獻(xiàn),?!独銍?yán)經(jīng)》將心相分作七十二種,第七十二種即是猿猴相,?!段饔斡洝芬源俗鳛槠鯔C(jī),塑造了一個(gè)代表心靈的心猿“美猴王”,,讓他具有了七十二種變化,,也即是心靈的七十二種變相和活動。有心便有意識,,即是那心念活動的十萬八千里的斤斗云,,代表著意識的跳躍。照禪宗六祖慧能法師的說法,,也是到達(dá)西方極樂世界的距離: 若論相說里數(shù),,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牡氐珶o不善,西方去此不遠(yuǎn),;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得。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后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便是佛說“隨其心凈,,即佛土凈”的意思,,也就是一念善即在極樂,一念迷就在苦海,。佛性在此身,,不離此心覺;悟得此心空,,便是圣仙佛,。 悟徹菩提、學(xué)成變化,、意識活動之后,,悟空的真心便進(jìn)入后天,所以會呈弄變化,,有變化就會有生死,。 禪宗認(rèn)為“即心即佛”,,所以《西游記》一行五眾真正成就佛身的就只有一個(gè)孫悟空。唐僧成就“旃檀功德佛”,,“旃檀”是檀香木,,“功德”是供入瞻拜而種福田求功德的。這說明旃檀功德佛不是真正的佛,,只是旃檀雕刻而成的一尊木佛,,而真正的佛則是孫悟空所證得的“斗戰(zhàn)勝佛”。孫悟空一路上所戰(zhàn)斗的,,都是自己心靈中的雜念和身體上的欲望,,是在清除自身的“十惡八邪”。第十四回《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的一開篇,,便引用了宋代紫陽真人張伯端的《即心即佛頌》: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妄物。 若知無心又無物,,便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萬象,。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來不向不回向,。 無體之體即真體,,無相之相即實(shí)相。 無異無同無有無,,難舍難取難聽望,。 內(nèi)外靈光到處同,一佛國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個(gè)身心萬法同。 知之須會無心訣,,不染不凈為凈業(yè),。 善惡千端無所為,便是南無釋迦葉,。 張伯端雖然是道教祖師,,但卻參悟佛禪,得大領(lǐng)悟,,所以合一三教,,提倡全真。 佛教《楞嚴(yán)經(jīng)》云:“眼、耳,、鼻,、舌及與身、心為賊媒,,自劫家寶,。”謂這六種感覺器官與外界接觸,,貪著執(zhí)迷,引起情志損傷,,仿佛是賊一般,,將自家的寶貝都盜光了。這六賊又稱六根,,與外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構(gòu)成對應(yīng),,從而形成六識,,共為十八界或者十八層地獄?!赌υX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云: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第十四回的回目便是“心猿歸正,六賊無蹤”,,謂修道先須收心,,收心之后便要拴意,所以孫悟空心猿所代表的元心被套上緊箍歸正之后,,那么代表六種感覺器官的六賊也就沒有蹤影了,。 果然,那六個(gè)賊的名字叫做:眼看喜,、耳聽怒,、舌嘗思、鼻嗅愛,、身本憂,、意見欲,正是眼看色而生喜識,、耳聽聲而生怒識,、舌嘗味而生思識、身本觸而生憂識,、意見法而生欲識,。然而,這里所講的卻是道教的說法,,逍遙翁有首詩云: 掃除六賊凈心基,,榮辱悲歡事勿追。 專氣致柔窺內(nèi)景,,自然神室產(chǎn)摩尼,。 要唐僧不受外界的刺激,家寶不再被盜,,然后專志于內(nèi)觀自心,,摩尼寶珠就會自然成就。孫悟空打殺六賊,,即打的是唐僧的感覺器官,,他當(dāng)然不會高興的。 道教在三教合一的旗幟下,,尤其是在心性學(xué)的契合點(diǎn)上,,特別重視佛教經(jīng)典,尤其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曾被當(dāng)做全真道的教材,。《西游記》中,,“取經(jīng)”的話題占了九十三回,,但所取的佛經(jīng)到底是什么,,我們卻不大知道,甚至還出現(xiàn)如魯迅等前輩學(xué)者所指出的荒唐無稽的佛經(jīng)書名,。而唯一一部被全文抄錄的佛經(jīng),,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始終被重視,,常常被提起,,在第十九回《浮屠山玄奘受心經(jīng)》中由烏巢禪師隆重地傳給玄奘。 據(jù)《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 初,,(玄奘)法師在蜀,,見一病人身瘡臭穢,衣服破污,,愍將向寺,,施與衣服飲食之直。病者慚愧,,乃授法師此經(jīng)(《般若心經(jīng)》),因常誦習(xí),。至沙河間,,逢諸惡鬼,奇狀異類,,繞人前后,,雖念觀音不得全去,即誦此經(jīng),,發(fā)聲皆散,。在危獲濟(jì),實(shí)所憑焉,??梢姡@部《心經(jīng)》的確對唐僧取經(jīng)起過很大的作用,。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乃是佛教大般若部的核心經(jīng)典,,而《西游記》作為道教全真道教義的體現(xiàn),則將《心經(jīng)》具體化為修心之徑路,,也即心靈之路的歷程,。《般若心經(jīng)》所講,,乃是: 觀自在菩薩(觀音)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shí),,照見五蘊(yùn)皆空,度一切苦厄,?!拔逄N(yùn)”即是色、受、想,、行,、識等人類思想意識形成的五個(gè)過程。思想過程或者說感受認(rèn)識世界的主體都是空無的,,那么所感受和觀照到的世界也自然是空無而不實(shí)的,。認(rèn)識到這一點(diǎn),也就不會再去執(zhí)著了,,痛苦災(zāi)難自然也不會再有了,。《性命雙修萬神圭旨·邪正說》云: ……眾生因配偶有淫欲,,因生育有恩愛,。有淫欲、恩愛,,故有魔障,、煩惱。有魔障,、煩惱,,故有一切苦厄。有一切苦厄,,故有生,、老、病,、死,。是以太上蘊(yùn)好生之德,開度世之門,,著經(jīng)立法,,教人返樸還淳。這里,,便將佛教與道教的教義揉和在一了起,。《西游記》一開篇有首詩,,開宗明義,,最后兩句云: 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游釋厄傳,。小說的又一個(gè)名字,,就叫做《西游釋厄傳》,也即是通過西游而解釋擺脫災(zāi)難,,可見西游是手段而釋厄是目的,。 《心經(jīng)》又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孫悟空的名字就是要他悟空,、悟色,,悟出色、空不二的道理,,所以取經(jīng)路上他所經(jīng)歷的魔難,,就是讓他在煩惱與痛苦中領(lǐng)悟色空不二的真理,達(dá)到心無掛礙的境界,。從佛教的無上本體來說,,一切相互對待的事物都是不存在的,他是沒有分別概念的: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寂、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yuǎn)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取經(jīng)路上的每一層魔難,,都是與唐僧心有牽掛,而孫悟空猿心不寧有關(guān),。一旦他心中發(fā)火,,便是紅孩兒;心中起邪,,便是六耳獼猴,;心中生念,,便有魔難;心中智慧,,便是觀音,;心中無心,便是如來,。 唐僧收心之時(shí),,為了牢拴心猿,便給悟空套了一個(gè)“緊箍兒”,,而且還有一篇《定心真言》,,也叫《緊箍兒咒》。孫悟空心有牽掛,,頭上的箍兒永遠(yuǎn)不能褪去,,所以說只有《緊箍兒咒》而沒有《松箍兒咒》,就是因?yàn)楣渴亲源?,非是人戴,;有心有箍,無心無箍,。等到了西天,,悟空之心不再牽掛,自由自在的時(shí)候,,摸摸頭上,,箍兒自然褪去了。 可見,,《西游記》所有關(guān)于佛教的人物,、情節(jié)、故事等,,都是全真道化了的,,用來象征人體生命因素和修煉過程的,都承擔(dān)著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使命,,所以,,《西游記》是東方傳統(tǒng)文化的自覺載體,決不能夠?qū)⑵湟暈椤吧衲А被蛘摺皟簯颉薄?/p> 摘自《〈西游記〉與佛教文化》《運(yùn)城高等??茖W(xué)校學(xué)報(bào)》2000年04期 乾元國學(xué) 喜歡的話 請轉(zhuǎn)發(fā)或點(diǎn)再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