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連平顏氏始祖振耀公,在建州之初便與牟守由永安縣(紫金)來到連平,,任職于州署,。迨賀炳作亂,知州劉宏祚投南街“忠義井”,,振耀公避難上坪圓峰寨,,家囊一洗。幸蒙啟初公(謝復(fù)培)父子的朝夕周濟(jì)和挽留,,攜子艱苦創(chuàng)業(yè),置蒸嘗以激勵子孫讀書,。第三代時已有顏?zhàn)蛹?/em>入仕訓(xùn)導(dǎo),,到顏希深、顏檢、顏伯燾祖孫三代時達(dá)到仕途頂峰,。連平顏氏考取功名者眾,,當(dāng)官的多,衣錦還鄉(xiāng)后,,在連平城創(chuàng)建了近30座按自己官銜命名的府第,。歷經(jīng)世亂和城建,留存至今的連平顏氏府第故居還有哪些,?府第在元善鎮(zhèn)哪條街,、主人是誰? ▲連平顏氏府第分布圖(2000年繪) ▲連平縣城地圖(2012年繪) 1,、上翰林第:顏希圣故居,,位于連平縣城群新三街(西南城腳的城隍街,群新街即上圖標(biāo)記的群星街),。顏希圣是清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恩科進(jìn)士,,翰林院庶吉士,故名,。世系源流:顏?zhàn)谌A-顏文厚-顏思惠-顏榮貴-顏云林-顏振耀-顏秉元-顏?zhàn)幼?顏容舒-顏希圣,。他是連平顏氏最早的的一位進(jìn)士,曾出任同考官,,因不滿當(dāng)時封建科場的種種弊端,,辭官回連平,閉門讀書做學(xué)問,。顏希圣曾與知州盧廷俊,、進(jìn)士何深等合著《連平州志》,作品有《圣跡巖記》,、《何母顏孺人傳》,、《步云橋碑記》等。 上翰林第有小花園和書房,。城隍街在1938年曾遭到日軍飛機(jī)轟炸(大部分建筑被炸毀),,1951年秋在城隍街的“顏氏宗祠”(疑為上翰林第或儒林第)創(chuàng)辦連平第一所幼兒園。 2,、宮保第:顏檢故居,,位于連平縣城瓦背一街(瓦背原名衙背,即連平州衙門背面),。顏檢(1757-1832年)是顏希深長子,,拔貢出身,官至直隸總督,,加太子少保銜,,誥授榮祿大夫(從一品)。太子少保又稱宮保,故名,。世系源流:顏振耀-顏秉元-顏?zhàn)蛹?顏容穆-顏希深-顏檢,。 宮保第,是清嘉慶年間顏檢被誥封為太子少保時所建,,坐北向南,,面闊29.4米,進(jìn)深三棟34.3米,,占地面積1088.4平方米,。采用磚、石,、木,、瓦、石條等材料建成,,瓦項(xiàng)懸山式,,舉架為抬梁式木構(gòu)架。內(nèi)面大廳,、住房與廊相連,,天池較大,屋內(nèi)共豎石礎(chǔ)木柱20條,。正門的兩側(cè)置有用青石料雕成的石鼓兩面,,鼓呈圓形,直徑68厘米,,厚16厘米,。鼓下安有石雕墊座,呈長方形,,長88厘米,,寬46厘米,高50厘米,,石鼓與墊座之間雕飾有一小獅,。門前還有拱壁*,屋內(nèi)有甬道和接官廳,。屋的外墻均用鵝卵石,、石灰混和夯筑,厚50厘米,,堅(jiān)固異常,。 ▲顏檢宮保第遺址 宮保第的門額原掛一木匾,上書“宮保第”三字,。屋門兩旁掛木質(zhì)楹聯(lián)一副,,刻文“一門三世四節(jié)鉞,,五部十省八花翎”。屋內(nèi)原存皇賜之“?!弊重壹伴郝?lián)、書,、畫,、裝飾品等甚多,但均已失散,。1986年時宮保第的原建筑大部分尚存(后棟已為機(jī)關(guān)幼兒園拆建),,但到2003年時被拆建為縣體育訓(xùn)練館,目前只剩后棟一堵殘墻,,連平博物館有個模擬的“宮保第”門面,。 ▲連平縣消失文物:宮保第、資政第,、番鬼樓,、顏伯燾別墅 3、榮祿第:顏伯燾故居,,位于連平縣城前進(jìn)一街(萬福街),。顏伯燾(1788-1853年)是顏檢之子,清嘉慶甲戌科(1814年)進(jìn)士,,翰林院庶吉士,,官至閩浙總督,例授榮祿大夫(從一品),,故名,。 榮祿第有甬道和接官廳,已賣給彭姓,。據(jù)說顏伯燾被革職后,,朝廷明令他不得在連平城內(nèi)定居,建宅的地方必須遠(yuǎn)離連平城,,否則將問罪,。顏伯燾回到連平老家,到四周察看地形,,選來選去,,偏偏只有西門崗最適宜建宅第。但這兒距連平城只有七百米,,中間隔一條小河,。 顏伯燾別墅,位于連平縣城西南的西門崗,,建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抗英返鄉(xiāng)之后),,顏伯燾自54歲起在此閑居十二年。坐北向南,,平面呈橢圓形,,面闊80米,進(jìn)深120米,,占地面積9600平方米,。四周筑高3米、厚0.5米的石砌圍墻,。圍墻南開設(shè)一門,,寬2米。入門2米處有個約400平方米的半月形池塘,,塘中砌寬1.5米的石砌路通入內(nèi)建筑,。內(nèi)面的建筑采用火磚、河石,、木,、瓦等材料建成。1988年,,顏伯燾別墅被拆建為連平惠化中學(xué),,現(xiàn)僅存月塘、部分圍墻和一株銀杏樹,。 ▲連平惠化中學(xué)(顏伯燾別墅舊址) 4、河帥第:顏以燠故居,,位于前進(jìn)六街(福興二街),,是三多一街河帥第的分支。顏以燠(1790-1852年)是顏希深之孫,、顏模長子,,年少失怙,清嘉慶丙子科(1816年)舉人,,“特授”東河河道總督,,誥授資政大夫(正二品)。河督又稱河帥,,故名,。 ▲顏以燠河帥第 河帥第,坐西北向東南,,面闊47.1米,,進(jìn)深三棟35米,占地面積1648.5平方米,。屋頂懸山式,,磚木結(jié)構(gòu),,石砌墻基,泥磚砌墻,。前棟大門凹肚式,,木門框。門前豎兩根八角形石檐柱支撐前廊梁架,,有雕飾及金漆獅子駝墩,、花鳥雀替。中廳舉架為抬梁與穿斗混合式,,共十二架,有雕飾,。前檐豎兩根圓形石礎(chǔ)木檐柱支承前檐梁架,,有雕飾及花朵駝墩、牡丹花葉雀替,,有屏門,。上廳磚墻承檁。前棟跌水高度3.2米,,后棟跌水高度3.8米,。門前有石獅,屋內(nèi)有書房和接官廳?,F(xiàn)建筑主體基本完好,,但由于已成為民居,府第內(nèi)墻體已受破壞,,部分已拆建,。 ▲河帥第中廳梁架 ▲河帥第中廳前檐,、前廊梁架 5,、下翰林第:顏培瑚故居(連平博物館誤標(biāo)注為顏培砌),位于群新一街(西南城腳的永福街),。顏培瑚是清道光辛丑科(1841年)會試中進(jìn)士,,殿試欽點(diǎn)翰林院檢討,故名,。 下翰林第坐北向南,,面闊9.2米,進(jìn)深三棟27米,,占地面積248平方米?;A(chǔ)石砌,,泥磚砌墻。前棟跌水高度3米,,后棟跌水高度4米。瓦頂懸山式,。1986年時前、后棟建筑完好,,中棟曾被火燒(已改建)。 6,、資政第:顏以炤故居,位于連平縣城紅星五街(翠湖街),。顏以炤是顏希深之孫、顏模次子,,因兄顏以燠誥授資政大夫銜,故名,。 資政第門前有石獅,屋內(nèi)有接官廳和書房,。原有九井十八廳,今改“元善鎮(zhèn)小學(xué)”,,1954年時曾是連平縣第一小學(xué)最初的校址。 7,、進(jìn)士第:顏爾樞故居,位于前進(jìn)三街(萬?街),。顏爾樞(1769-1840年)是清嘉慶己巳科(1809年)進(jìn)士,官至廣西東蘭州,、新寧州知州(從五品),,故名,。世系源流:顏振耀-顏秉元-顏?zhàn)蛹?顏容穆-顏希源-顏爾樞,。 ▲顏爾樞進(jìn)士第大門及中廳梁架 元善進(jìn)士第坐西北朝東南,總面闊39.5米,,總進(jìn)深44米,,建筑占地面積1739平方米。屋頂懸山式,,磚木結(jié)構(gòu),。外大門為凹肚式,木門框,。內(nèi)屋中路為廳堂,,進(jìn)深三棟,分上,、中,、下廳,有過巷,、側(cè)屋和廂房,。廳堂大門凹肚式,,木門框。有屏門,。中廳梁架為抬梁與穿斗混合式,,共十五架。前檐豎兩根圓形石礎(chǔ)木檐柱支承前檐梁架,。上廳設(shè)神臺牌位。 8,、太史第:顏培瑚故居,位于前進(jìn)四街6號(太史第街),。顏培瑚(1809-1878年)是清道光辛丑科(1841年)會試中進(jìn)士,殿試欽點(diǎn)翰林院檢討,,曾任揚(yáng)州,、淮安知府,淮徐揚(yáng)海兵備道(正四品),,工詩詞,、書法。翰林又稱太史公,,故名,。世系源流:顏振耀-顏秉元-顏?zhàn)蛹?顏容穆-顏希溥-顏爾梅-顏熾-顏培瑚,。 ▲顏培瑚太史第 太史第為三進(jìn)兩橫建筑,坐西北朝東南,??偯骈?3米,總進(jìn)深33米,,建筑占地面積429平方米,。屋頂懸山式,磚木結(jié)構(gòu),。大門為凹肚式,木門框,,門額掛“太史第”木刻匾,門廊木棚頂,。兩側(cè)豎青石料雕制石鼓一面,,前廳設(shè)屏門。中廳梁架為抬梁與穿斗混合式,,共十三架,,有雕飾及龍頭、花朵雀替,。前檐豎兩根圓形石礎(chǔ)木檐柱支承前檐梁架,,有獅子駝墩,。上廳設(shè)祖宗牌位。中廳天井寬敞,用青石條砌邊及石板鋪底,。左橫屋后邊有一石欄水井。 ▲太史第門當(dāng)(石鼓) ▲太史第梁架雀替 以前進(jìn)城從未留意城里的祠堂,,2021年照牛排去拍族譜時路過太史第,,進(jìn)去瞧了一眼。說是府第,,其實(shí)除了門口有對石鼓(曾經(jīng)還有石獅)外,里面跟我們上坪謝氏的祠堂差不多,。太史第祖公牌記的是十二世祖(從文厚公開始算)顏培瑚,連平顏氏道光版老族譜記載他至少有4個兒子,,但十三世祖僅記顏鐘騋一人。 ▲太史第供奉顏培瑚及其子孫牌位 9,、下太史第:顏培瑚公子顏鐘騋故居,,位于前進(jìn)四街(太史第街),在顏培瑚府第西側(cè),,上下相連,故名,。 10、秋官第:顏鐘驥故居,,位于前進(jìn)四街10號(太史第街),在下太史第西側(cè),。顏鐘驥(生于1840年)是顏培瑚第三子,,曾任刑部郎中,,官至浙江布政使(從二品)。刑部官員稱秋官,,故名,。1910年開缺修墓,與其先祖子純公可謂有始有終,。 ▲顏鐘驥秋官第 ▲秋官第房門刻文 秋官第坐西北朝東南,,總面闊21米,,總進(jìn)深24米,,建筑占地面積504平方米,。屋頂懸山式,,磚木結(jié)構(gòu),。前棟大門為凹肚式,方木門框,,門兩側(cè)各有一個獅座石鼓,。木棚頂,。進(jìn)入大門有屏門,兩側(cè)有廂房,。有一直廊進(jìn)入中廳,,直廊為木梁架結(jié)構(gòu),,抬梁與穿斗混合式,,共九架。中廳梁架為抬梁與穿斗混合式,,共十三架,,有雕飾,。西側(cè)有天井,,中廳北墻有小門通后棟,,后棟前天井兩側(cè)有兩個磚砌圓門側(cè)屋,,很有特點(diǎn)。后棟已改建,。中廳西側(cè)有側(cè)門,,進(jìn)入為一棟二層獨(dú)立小樓,,原屬書房,,中西合璧結(jié)構(gòu)和風(fēng)格,,瓦頂硬山式,青磚清水墻,,花格玻璃大窗。北側(cè)有一棟小平房,。 ▲秋官第梁架及花窗 ▲秋官第書房 11,、中憲第:顏模故居,,位于紅星四街(陰巷,蕃豆四街),。顏模(1765-1800年)是顏希深第四子、顏以燠之父,,乾隆甲寅恩科(1794年)舉人,官至知縣(正七品),,以子顏以燠貴,,誥贈中憲大夫,,故名。 12,、中憲第:顏鐘微故居,位于前進(jìn)二街(萬壽街),。官至兩淮候補(bǔ)鹽政司,欽加道臺銜,,贈中憲大夫,故名,。 13、通奉第:顏樾故居(連平博物館誤標(biāo)注為顏以燠),,位于前進(jìn)八街(福興四街),。顏樾(1769-1823年)是顏希深第五子,官至武定知府(從四品),,才華出眾,尤精書法,,當(dāng)時與練庭璜齊名,其書法曾風(fēng)行于京華一帶,。顏樾例授朝議大夫,,以侄伯燾貴,,覃恩貤贈通奉大夫(可能是顏伯燾任陜西或云南巡撫時貤贈的),故名,。 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顏希深之子分房,,顏樾分得通奉第地基,后從學(xué)背街(連平學(xué)宮背后)遷通奉第居住,。通奉第坐北向南,面闊18.6米,,進(jìn)深三棟36米,占地面積706平方米,?;A(chǔ)石砌,,前棟墻用火磚砌結(jié),中,、后棟用泥磚砌結(jié)。瓦頂懸山式,。門前有石獅和拱壁,,屋內(nèi)有書房和接官廳,。1986年時建筑體大部分完好,。 ▲連平顏氏一家,崇真會攝于1903至1908年 ▲連平顏氏老照片,,崇真會攝于1903至1908年 14、觀察第:顏世清故居(一說顏桂清),,位于前進(jìn)一街(環(huán)城西路,西門墻腳的萬福街),。顏世清(1873-1929年)是顏鐘驥之子,字韻伯,,號寒木老人、瓢叟,,室名寒木堂,,足跛,,人稱顏跛子,寄居北京,。顏世清官至吉林長春道,道臺稱觀察,,故名,。他聰穎過人,,在政界多年,,提倡文化最力。善鑒賞,,收藏之富為北京之最。作山水,、花卉,,以古拙勝,毫無近習(xí),。 15,、給諫第:顏秋琴故居,,位于群星一街(永福街)。顏秋琴上代歷史失考,。 16、朝議第:顏希源故居,,位于前進(jìn)三街(萬?街),進(jìn)士第東側(cè),。顏希源(1743-1816年)是顏容穆第五子、顏爾樞之父,,曾任儀征、行唐和高安知縣,,以長子顏爾懋貴,晉贈朝議大夫,,故名。 17,、光?第:顏希深故居,位于紅星五街(翠湖街,?),門前有旗桿石,。顏希深(1729-1780年)是顏容穆長子、顏檢之父,,曾任湖南巡撫、貴州巡撫、云南巡撫,、兵部左侍郎(正二品),誥授光祿大夫,,故名。 ▲連平顏氏家眷,,崇真會攝于1903至1908年 ▲連平顏氏富紳(老外標(biāo)注為:Ngan, a rich gentleman from Len phin tschu),,不知是哪位,崇真會攝于1903至1908年 18,、司馬第:顏爾楫故居(已賣給顏鐘驥),位于二輕宿舍(青云街橫巷),。顏爾楫(1778-1841年)是顏希淳長子,1801年拔貢,,曾任徽州府通判、亳州知州,、鳳陽府同知,,太平,、甯國、池州,、安慶等府知府(從四品),例授朝議大夫,。司馬是佐官(州同、同知,、左堂)的別稱,,故名,。 19、方伯第:顏鐘驥故居,,位于二輕宿舍(青云街橫巷),。顏鐘驥官至陜西,、浙江布政使。布政使又稱方伯或藩臺,,故名。門前有石獅,,內(nèi)有書房和接官廳。 20,、大夫第:顏容珂故居,,位于群新三街10號(城隍街)。顏容珂(1729-1802年)字珍儒,,誥授朝議大夫,任江西布政使司理問,,署九江、南安,、南昌、吳城同知(知府的副職,,正五品),故名,。世系源流:顏振耀-顏秉元-顏?zhàn)蛹?顏容珂,。 ▲顏容珂大夫第門匾 ▲顏容珂大夫第廳堂 元善大夫第曾于2008年重修,坐西北朝東南,。三間三進(jìn),??偯骈?1.6米,總進(jìn)深33.5米。建筑占地面積388.6平方米,。屋頂懸山式,磚木結(jié)構(gòu),。前有儀門,中為廳堂,,兩側(cè)有廂房住屋。儀門為凹肚式,,方木門框,門額嵌現(xiàn)代制作的陽刻“大夫第”三字石匾,,兩側(cè)有對聯(lián),右為“國恩家慶”,,左為“人壽年豐”。進(jìn)入儀門便是廳堂前棟,,前棟大門為凹肚式,方木門框,。有屏門,。中廳前檐豎兩根圓形石礎(chǔ)木檐柱支承前檐梁架,,有花鳥雀替。磚墻承檁,,有屏門。上廳有祖牌,。兩天井左右側(cè)有廊間。廳堂兩側(cè)為住屋,,有過巷,。 ▲大夫第中廳前檐梁架及雀替 ▲大夫第中廳擱檁及柱礎(chǔ) 21,、兄弟同榜(屋名):位于紅星四街(學(xué)背街),。顏模、顏樾兄弟同榜中乾隆甲寅恩科(1794年)舉人,,故名。 22,、梅花祠:位于群新三街(城隍街),。連平州顏氏開基所立,,屬連平顏姓全族所有,該地原名梅花落地,,故名。 23,、百歲祠:位于前進(jìn)二街8號(萬壽街)。是為紀(jì)念連平顏氏二世祖顏秉元(1612-1713)所建,,因秉元公享壽102歲,,人稱百歲公,,祠堂稱為百歲祠。 百歲祠(連平顏氏宗祠)已于2021年原址重修竣工,,富麗堂皇而獨(dú)具人文氣息。門聯(lián)“魯國世澤,,復(fù)圣家風(fēng)”,門屏是道光皇帝御賜給顏以燠的“?!弊郑袕d懸“百齡人瑞”匾,,兩側(cè)墻上掛有歷代顏氏名人畫像,下廳及中廳廂房辟有文化長廊,。上廳供奉百歲公遺像,,懸匾“子孫衍慶”,兩側(cè)墻上也掛有大量現(xiàn)代匾額,,要是有老匾或弄成手寫體就完美了。 ▲連平顏氏宗祠重光慶典,,鐵林?jǐn)z影 ▲連平顏氏宗祠,鐵林?jǐn)z影 ▲連平顏氏宗祠,,鐵林?jǐn)z影 ▲連平顏氏36字官箴,,鐵林?jǐn)z影 2021年重修前的百歲祠坐西北朝東南,三進(jìn)總面闊12米,,總進(jìn)深32米,建筑占地面積384平方米,。屋頂懸山式,,磚木結(jié)構(gòu)。大門凹肚式,,木門框。門前豎兩根圓形石礎(chǔ)木檐柱支承前廊梁架,。中廳磚墻承檁,,前檐豎四根圓形石礎(chǔ)木柱支承梁架,。上廳有神臺牌位,供奉秉元公瓷畫彩像,。廳堂兩側(cè)有住屋廂房。屋前有地坪,。 ▲顏秉元百歲祠(舊貌) ▲百歲公遺像及百歲祠中廳前檐梁架(舊貌) 24,、光?第:位于紅星四街(學(xué)背街),。 25、儒林第:位于群新三街(城隍街),。 26、河帥第:顏以燠故居,,位于紅星六街(三多一街),。 27、東山祠:位于前進(jìn)二街(萬壽街),。是為紀(jì)念百歲公第四子顏?zhàn)蛹?/a>所建。顏?zhàn)蛹儯?661-1734年)是顏希深的祖父,,64歲時以貢生資歷首任長寧縣(新豐)訓(xùn)導(dǎo)(從八品),連平顏氏自此走通了科舉從仕之路,,州人士濫以為榮,。顏?zhàn)蛹冊嵊诔峭鈻|山,,人稱東山公,故祠堂亦稱東山祠,。 28,、秉元公開基屋大夫第:位于前進(jìn)一街(下柵),。 29、秉亨公開基堂(義產(chǎn)老屋):位于瓦背二街(衙背二街),。顏秉亨為振耀公次子,、百歲公的胞弟。 ▲連平顏氏世系圖(1至5世) 據(jù)說連平古州城里曾經(jīng)有94間祠堂,,各個姓氏的都有,。上坪謝氏在連平城里建了十余間祠堂(一說32間),最靚的是1715年在分司街上建的輝祖祠,,可惜在解放后多數(shù)都變成了他姓的民宅,。連平顏氏的府第,,作為官宦之家,因?yàn)楦鞣N原因(家族衰敗變賣,、日本轟炸,、斗地主被分,、破四舊、搞城建,、自身崩頹糟朽),能以舊貌完好保存至今的只是少數(shù),。連平顏氏作為清代二十八世家之一,,官箴成了現(xiàn)在最響的政治宣傳口號,,我倒覺得顏氏在連平這三百多年的奮斗史更值得研究,或許可以搞個類似安徽宏村那種人文旅游景點(diǎn),。 拱壁【清朝時,做了大官或有特殊功勛的人,,建屋時可以在自己大門前砌一道磚墻,,稱拱壁,。據(jù)說官職低于屋主人的官員要經(jīng)過時,必須停上鳴鑼開道,,并從墻壁后面繞過去】,旗桿石【豎立在祠堂或住宅門前的麻石條,,石條上刻著主人的學(xué)歷和官職,以此突出其身份和地位】,。 參考資料: 《連平顔氏宗譜》,,顔培文,,1850年版,; 《連平州鄉(xiāng)土志》,,謝錫善,1908年,; 《連平縣文物志》,,1986年,; 《“府第”析》、《連平古州城的百間百姓祠堂》,,顏本敏,1997年,; 《連平顏氏族譜》,顏氏族譜三修理事會,,2000年; 《一門三世四督撫-連平“顏氏文化”資料精選集》,,2005年; 《連平縣志》,,連平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2001及2013年版,; 《河源市文化遺產(chǎn)普查匯編·連平縣卷》,2013年 《連平事略》,、《連平年鑒2019》 |
|
來自: zhaoniupai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