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為陰邪,,其性凝滯,易傷陽氣,。陽氣虛弱,,失于溫煦推動之力,人體氣血津液運行受阻,,則陽虛陰寒之病遂生,。 古代由此誕生了陰疽之病名。 所謂陰疽,,陰是指寒濕,、痰淤。疽,,是指氣血為毒邪所阻滯,,局部皮膚腫脹堅硬而皮色不變的毒瘡。 陰疽,,即是由“寒濕”和“痰瘀”侵附于肌肉,、筋骨、血脈之中,,以致寒凝痰滯,,腠理閉塞,經脈被阻,,血瘀毒聚而成的瘡腫,、毒瘡等。 分為流注,、鶴膝,、乳巖、瘰疬,、癭瘤等多種病型,。 1、腫而不堅,,痛而難忍的,,是流注。 流注是以發(fā)生在肌肉深部的轉移性,、多發(fā)性膿腫為表現(xiàn)的全身感染性疾病,。 其特點是漫腫疼痛,皮色正常,,好發(fā)于四肢,、軀干肌肉豐厚之深處,并有此處未愈他處又起之象。 相當于西醫(yī)的膿血癥,、肌肉深部膿腫,、髂窩部膿腫。 病由正氣不足,,邪氣壅堵阻滯,,使經絡阻隔,氣血凝滯導致,。 失榮是以頸部腫塊堅硬如石,,推之不移,皮色不變,,面容憔悴,,形體消瘦,狀如樹木失去榮華為主要表現(xiàn)的腫瘤性疾病,。 相當于西醫(yī)的頸部原發(fā)性惡性腫瘤和惡性腫瘤頸部淋巴轉移,,如淋巴肉瘤、何杰金氏病及鼻咽癌,、喉癌的頸淋巴結轉移和腮腺癌等,。多發(fā)于40歲以上的男性,屬古代外科四大絕癥之一,。 多為生于頸項,、腰胯或腿股間之腫塊。其形如桃李或雞卵,,皮色如常,,由小漸大,難消難潰,,一潰爛便難好,。 此癥多因寒凝氣滯所致。若向內潰爛,,多成危證,。亦有化膿而轉為陽證的,較易痊愈,。 上面這些癥候,,往往伴有全身虛寒癥狀,如面色蒼白,、畏寒肢冷,、體倦乏力等。以舌苔淡白,,脈沉細或遲細為辨證,。 如患處表現(xiàn)為疼痛還好,易消散,,如果重按它都沒有反應,,沒有痛感,而且很堅固的,,便是毒根已深,,要想消除它已經很不容易了,治療上刻不容緩,。 《黃帝內經》曰:“陽和布化,,陰氣乃隨,生氣淳化,,萬物以榮,。” 故治陰疽大法,,無外溫補和陽,,散寒通滯;或化痰祛濕,,祛瘀通絡,,使陽回陰消,或陰證轉陽,。 陽和湯,出自清代醫(yī)家王德維所著的《外科證治全生集》,,為治陰疽之祖方,,世有“陰疽活命丹”之稱。 陽和湯組成:熟地30g,,肉桂(去皮,,研粉)3g,麻黃1.5g,,鹿角膠9g,,白芥子6g,,姜炭1.5g,生甘草3g 本方補血與溫陽藥物合用,,辛散溫通與味厚滋膩之品合用,,起到補中寓散、寓通,,而無壅滯滋膩之弊之效,。 第一類是溫補營血藥,即熟地,、鹿角膠,。 第二類是辛散溫行藥,即肉桂,、姜炭,、麻黃、白芥子,。 方中重用熟地味厚滋膩,,以溫補血氣。配伍溫腎壯陽,,益精養(yǎng)血,,暖筋骨的鹿角膠,生精補髓,、養(yǎng)血壯陽,、強壯筋骨。 麻,、芥、姜,、桂之溫通,,可制熟地、鹿角膠之滋膩,,使全方補而不滯,,滋而不膩。最后再加一味生甘草,,解毒作調和。 由此溫陽補血,、散寒通滯,。如自然界中陽光普照,寒凝頓消,,陰霾四散,,陰平陽和,萬物茂盛而向榮,。體內的各種陰寒之病也得以消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