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通過誦讀積累并掌握文言知識。 2.理清反駁思路,,分析駁斥方法,,理解駁斥邏輯。 3.體會王安石堅持改革,,決不為流言俗議所動的決心與對理想的不懈追求,。 教學過程: 導入 古代優(yōu)秀的士人,秉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自覺承擔匡世濟民的責任,,在其位,則積極建言獻策,,變法改革,,以期有補于世用。前面我們學習了一代諫臣魏征直言進諫,、警示君主的奏疏——《諫太宗十思疏》,,今天我們來學習改革名臣王安石據(jù)理辯爭、剖白心跡的書信——《答司馬諫議書》 (回顧歷史,,一些力圖富國強兵的變法者往往遭到傳統(tǒng)勢力的阻撓,王安石也不例外,。作為改革者的王安石與作為保守派的司馬光是兩股針鋒相對的勢力,。他們都試圖說服對方,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主張,。在這篇《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以堅定的態(tài)度和明確的觀點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對司馬光來信中的觀點一一駁斥,。) 一,、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號半山,,臨川人,,曾被封為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又稱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兩次出任宰相,,堅持推行變法,世稱王安石變法,。列寧稱他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學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等方面都有獨特的成就,,他主張為文應“有補于世”,,“以適用為本”。他的著作有《臨川先生文集》,、《王荊公詩文集》,。 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可守,。——王安石 介甫無他,,但執(zhí)拗耳,。贈恤之典宜厚?!抉R光 論來介甫初間極好,,他本是正人,見天下之弊如此,,銳意欲更新之……以文章節(jié)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jīng)濟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為,庶幾復見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寧、宣和之際,,而禍亂極矣,。 ——朱熹 王安石是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同時也是能夠代表中華民族人格的人物,。 ——胡適 2.背景: 北宋神宗時期,,由于三冗問題(冗官、冗兵,、冗費)嚴重,,國庫空虛,再者,,宋朝實行重文輕武政策,,以文官擔任武將職位,為避免地方割據(jù),,守內(nèi)虛外,,兵無常將,軍隊戰(zhàn)斗力低下,,國家積貧積弱,。宋神宗即位,銳意改革,,希冀掃除貧弱,,為富國強兵,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王安石變法,。 第二年,,司馬光(當時任翰林學士,右諫議大夫,,所以稱為“司馬諫議” )給王安石寫了一封一千三百多字的長信,,列舉了實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廢棄新法,恢復舊制,。本文是作者的復信,。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五事,并對士大夫不恤國事,、茍且偷安,、墨守成規(guī)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滿。文章批駁了司馬光的意見,,針鋒相對而又文筆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舉重若輕而簡明扼要,,既表明決絕的態(tài)度又不失贈答之禮,。 3.文體知識 “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就是書信的意思。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說明是寫給誰的。信題多為“報……書”,、“與……書”、“上……書”,、“答……書”等等,,如:《報任安書》(司馬遷)、《與朱元思書》(吳均),、《上樞密韓太尉書》(蘇轍),、《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 題解 “答”即“答復,、回復”之意,。“諫議”則指的是“諫議大夫”這個官職,,“書”是名詞“書信”的意思,所以,“答司馬諫議書”是“回復諫議大夫司馬光的信”,。 二,、預習檢查: 怨謗(bàng) 難壬人 胥怨 盤庚(gēng) 會晤(wù) 某(草稿中用以代替本人名字,可譯為我)啟(陳述):昨日蒙教(承蒙賜教),,竊(私下,,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辭)以為(認為 )與君實游(交往)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持)之術(shù)(方法,、主張)多異故(原因)也。雖欲強聒(強作解說 ),,終必不蒙見(表示被動)察(理解),,故略上報(寫回信),不復一一自辨( 同“辯”,,分辯),。重念蒙君實視遇(看待,對待)厚,,于反覆(書信往返)不宜鹵莽(同“魯莽”,,馬虎草率),故今具(詳細 )道所以(...的原因),,冀(希望)君實或( 或許)見(用于動詞前,,譯為“我”)恕(諒解)也,。 蓋(句首語氣詞 )儒者(讀書人)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清楚明白)矣,。今君實所以(用來)見教(指教我)者,以為(認為)侵官,、生事,、征(求)利、拒諫(糾正),,以致(因而招致)天下怨謗(怨恨誹謗)也,。某則(卻)以謂(同義互解,以,,認為,;謂,認為):受命于人主(君主),,議法度而修(修正)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官吏的統(tǒng)稱,,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所以稱官吏為有司),,不為(不是)侵官;舉(施行)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治理整頓財政),,不為征利,;辟(批駁)邪說( 荒謬有害的言論),難(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獻媚,、不行正道的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本來)前( 預先 )知其如此也,。 人習于茍且(得過且過,沒有長遠打算)非一日,,士大夫多以(把)不恤(顧念,,憂慮 )國事、同(附和)俗自媚于眾為善( 美德 ),,上乃(于是,,就)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為什么)而不洶洶然(形容聲勢盛大或兇猛)?盤庚之遷,,胥怨(相怨,,指百姓對上位者的怨恨)者民也,非特(僅)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因為)怨者故改其度(計劃),,度( 考慮)義(適宜)而后動,是(認為正確)而不見可悔( 值得反悔的地方 )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施恩惠)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 動詞,辦事)事,,守(遵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知道,,這里是“領教”的意思)。 無由(沒有緣由)會晤(會面),,不任(不勝)區(qū)區(qū)(小,,自稱的謙辭)向往(仰望)之至。 1. 王安石為什么要寫這封書信,? 因為司馬光寫了一封長信,,對王安石的變法橫加指責,故王安石寫此信為自己辯解,。 2. “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中“術(shù)”指什么,? “術(shù)”指二人所持的治國之道、政治主張,。 3. 司馬光如何指責王安石變法,? 指責王安石變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諫?!?nbsp; 4. 本文是一篇書信體的駁論文,,作者批駁了司馬光的什么觀點? “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謗”) 5.作者認為判斷是非的原則是什么? 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實相符是辯別是非的原則 ) 6.從文中看,王安石為什么要進行這場變法,? 人——“習于茍且” 士大夫——“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 上——“欲變此” 7. 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在文中具體指什么事,? “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為天下理財”,;“辟邪說,難壬人”,。 8. 在如此嚴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對變法持怎樣的態(tài)度,?文中哪些語句集中體現(xiàn)了他的這種態(tài)度? 堅持變法,,義無反顧,。集中體現(xiàn)立場的語句:“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9.作者重點批駁對方的什么觀點?這樣批駁有什么好處,? “(變法)以致天下怨謗也”(致謗) 抓住要點,、駁倒要點,司馬光信中其他的細支末節(jié)也就不攻自破,。言簡意明,,要言不煩,理足氣盛,,毫不枝蔓,。 10.如果你生活在那個時代,你是贊同變法還是反對變法,?你是如何評價司馬光的,? 司馬光給王安石寫了一長信,列舉實施新法的弊端,,阻撓王安石變法,,他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但是司馬光在學術(shù)上是一位貢獻很大的歷史學家,他用十九年時間主編了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后人把他和司馬遷稱為史學界“前后兩司馬”,。 三、問題探究 1.概括全文思路 第一部分:這段主要闡明寫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為兩人之間有分歧,,所以寫信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tài)度。 第二部分:全文駁斥的重點部分,,作者以“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為論證的立足點,分別對保守派謬論進行駁斥,,表明自己堅持變法的立場,。 第三部分:進一步明確自己的立場和態(tài)度,想讓我從此不要做這些事兒,,墨守前人的所作所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領教的。 第四部分:書信常規(guī)的結(jié)束語,。 2.具體分析 第一段主要寫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確】闡明寫信的原因和目的,。目的是拉近與對方的心理距離,,好為后文的駁斥作鋪墊。 先說自己與司馬光“游處相好之日久”,,敘友情是為直率說明彼此的分歧只是政見不同,;再說自己不被理解無法自辯的委屈,訴苦也是為后文作鋪墊,;最后感激司馬光優(yōu)待自己,,回復是希望司馬光諒解自己,實際上卻是在為駁斥對方作一個鋪墊,。 解讀王安石鄭重回復司馬光的原因,。 面對司馬光的第一次批評,王安石只是“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為什么這次卻寫下《答司馬諫議書》“具道所以”鄭重地回信呢? 點撥:結(jié)合本文寫作背景以及文題中王安石對司馬光的稱呼,。 明確:(1)司馬光曾三次給王安石寫信,,在第一封信《與王介甫書》之后,又寫了《與王介甫第二書》,,出于“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魯莽”的原因,,王安石寫下《答司馬諫議書》予以回復。(2)文題中,,王安石稱呼司馬光為司馬諫議,,側(cè)重強調(diào)其諫議大夫的身份,說明二人的書信往來并非私人的,,而是帶有半公開的性質(zhì),。熙寧變法時,新舊兩派的政治斗爭在朝廷上下引人注目,,二人的書信往來帶有半公開的性質(zhì),,雙方在論戰(zhàn)辯難時都全力以赴,期冀說服對方,,所以王安石回信是慎重細致的,。 第二段是信的主體,王安石集中駁斥的司馬光的責難,,王安石的駁斥思路與邏輯是什么,?請討論分析,分條梳理,。 面對司馬光“反對變法”的論述,王安石是如何進行辯駁的,? 引導:駁論可以從駁論點,、駁論據(jù)、駁論證三條渠道入手,。 王安石善于從對方的長信中概括出原則性,、根本性的問題,針鋒相對的進行駁斥,。文章短小精悍,,立論與駁論結(jié)合,舉例論證與道理論證結(jié)合,,當下與歷史結(jié)合,,排比與反問結(jié)合,結(jié)構(gòu)嚴謹,,層次清晰,。先批駁對方觀點,再深挖對方思想根源,,然后委婉表明自己堅定改革的立場,。 提示:作者在該段以犀利的筆鋒逐一駁斥司馬光對自己的指責。開頭先提出一個雙方均認可的道理,,“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著對強加給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駁,,連用“不為……”四個不容置疑的判斷句,顯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風度,。 【明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駁斥法。 司馬光對新法和王安石的責難之詞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王安石針鋒相對地擺出事實。 你所講的五點都是與實際情況不符,。 【提問】總結(jié)本段的反駁思路,。 【明確】第一步,確立標準,。名與實須相符,。孔子強調(diào)“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倍彩撬抉R光的標準。 第二步,,明確靶子,。將司馬光的書信中對新法的長篇大論的指責概括為五個要點: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謗,。只要能夠證明對方強加給新法的種種罪名“名實”不符,,就可以駁倒對方。 第三步,,逐一批駁,。為了揭示司馬光的指責“名實”不符。王安石說,接受皇帝的命令,,議訂法令制度而在朝廷上討論修改,,再交給有關(guān)職能部門的官吏去實施,這不能算是侵奪原來官吏的職權(quán),;施行推行古代的圣賢君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能算是滋生事端,、無事生非,;替國家整理財政,增加國庫收入,,不能算是橫征暴斂,,與百姓爭利;駁斥,、抨擊邪說謬論,,責難、詰責巧言諂媚的小人,,不能算是拒諫,。 總之,集中駁論,,短小精悍,,簡明有力。 第3段作何理解,? 提示:該段具體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指出當前現(xiàn)狀,并強調(diào)皇上要改變此情況,,而自己不顧眾人反對,,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問句,,增加結(jié)論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層用盤庚遷都的事實,,來論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確性,,增強說服力。第三層由兩個假設句構(gòu)成,,內(nèi)容上退中有進,,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駁斥更顯柔中有剛。 作者引“盤庚之遷”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答:引用“盤庚之遷”的歷史事實,,意在說明“怨誹之多”并不是評定是非的唯一標準;只要確認自己做得對,就不會因為“壬人”的毀謗而放棄新法的推行;同時也表明自己會像盤庚那樣,,力排眾議,堅持變法,,這也表現(xiàn)了自己堅持變法的決心,。 第4段作何理解? 提示:結(jié)束全文,,說一些禮儀性的客套話,。 3.面對好友的指責,王安石的語氣是那么的委婉客氣,,字里行間卻是寧折不彎的骨氣,。請分別找出具體的表現(xiàn)。 【明確】柔的表現(xiàn):①首段的謙詞和敬詞,,如“蒙教”“竊”“冀”“見恕”等,,尾段的“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雖然只是一句書信體的套話,但也表達了寫信人對收信人的敬意,。即使是朋友之間有了沖突,,仍不忘禮貌。②稱呼司馬光“君實”,,稱呼對方本字而不直呼其名,,也不稱呼其官職,也是出于二人多年的友誼,。 剛的表現(xiàn):①強調(diào)“名”和“實”的關(guān)系,,用對方的邏輯反駁對方,不留情面,。②強調(diào)變法的程序合理合法,,強調(diào)變法的目的為國為民,稱反對變法的言論是“邪說”,, 反對變法的人是“壬人”,,前面是為自己辯護,最后則是主動向?qū)Ψ竭M攻,。句式一句比一句短,,語氣一句比一句強。③從澄清使“天下怨謗”的四個罪狀,,轉(zhuǎn)為攻擊對方反對變化的根源,,揭露反對派的私心。④借助“上”的權(quán)威,,暗示自己將改革到底,。 4.概括文章中心 本文逐條駁斥司馬光對新法的責難,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舊、茍且偷安,、不恤國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堅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決心。 5.回憶“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比較兩者的書信,,傾聽思辨之聲。 自由討論:跳出兩個人的辯論,,作為現(xiàn)代高中生,,你如何評價兩個人的觀點。 參考材料: 材料一:今日之理,,患在官煩,,不患員少……天下財斁(dù,耗費)之大者,,唯二事焉,,最多者兵資,次多者官俸,。其余雜費,,十不當二事之一。(《舊唐書·沈傳師傳》) 材料二:“一歲之用,,養(yǎng)兵之費常居六七,,國用無幾?!保ú滔濉吨一菁罚?/span> 材料三:“事實是,,王安石使國家的壟斷取私人的壟斷而代之,弄得小生意人失業(yè),;農(nóng)人在無力付強迫的青苗貸款和利息之下,,賣妻兒而逃亡,為他擔保的鄰居,,或與之共同逃亡,,或把財產(chǎn)典賣??h鎮(zhèn)監(jiān)獄有人滿之患,,每一縣政府都有查封的抵押品和沒收的財產(chǎn),,衙門也訟案充斥,。朝廷這樣失政之下,即使沒有外敵侵入,,任何朝代也會滅亡的,。” (林語堂《蘇東坡傳》) 司馬光說:我只看到了變法帶來的弊端,沒看到 國家積貧積弱的局面,,以利義之爭否定全部,,過分保守了。 王安石說:我只看到了國家亟待改變的時局,,沒看到變法帶給百姓的嚴重后果,,沒有廣開言路,過分激進了,。 四,、拓展閱讀 1、尺牘中的胸懷與情操:作為“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答司馬諫議書》中的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王安石非凡的政治膽略,? 明確:(1)“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這段文字中四個“不為”連用,,構(gòu)成排比,。“不為”,,即 “不算是,,不算作”,構(gòu)成表否定的判斷句,。排比句和表否定判斷句連用,,既明確了己方觀點,駁斥了對方觀點,,又增強了氣勢,。 (2)“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這句話中“何為......不......”意為“為什么......不......”,表反問,。反問句比陳述句更能表達強烈的情感,。此處用反問句既表明“敵眾我寡”的現(xiàn)實境遇,點明致怨之廣的緣由,,又表達了對“不恤國事,、同俗媚眾”卻“氣勢洶洶”的士大夫的強烈譴責。 2.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難,,敢于犯顏直諫;王安石不避眾議洶洶,,堅持變法除弊,都是立足現(xiàn)實問題,,提出針砭時弊的建議和措施,,他們不畏皇權(quán),不因情誼而對政治見解妥協(xié),。他們心系天下,,勇于擔當,從課文的字里行間可見其拳拳之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黨同伐異?!斌w現(xiàn)了中國古代文人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與擔當,。中國正處于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對我們每一個青年學子,,在國家發(fā)展的洪流中,,既是對我們時代責任與擔當精神的考驗,也是我們踐行這種精神的時代機遇,。做一個有家國情懷的人,,不僅是對古代文人的基本要求,也是當代中國快速發(fā)展的需要,。 司馬光和王安石都不是求一己私利的人,,都是站在百姓、天下的立場上,,都是通過自己的理性思考,運用邏輯表達自己理性的聲音,,從不以勢壓人,,公報私仇,。實際上,,兩人既是政敵又是諍友,。 王安石和司馬光,,既是朋友又是政敵,兩人的政治主張針鋒相對,,彼此都認為對方的執(zhí)政方針荒謬至極,。王安石大權(quán)在握,,皇帝詢問他對司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贊賞,,稱司馬光為“國之棟梁”,,對他的人品,、能力、文學造詣都給了很高的評價,。正因為如此,,雖然司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沒有因為大權(quán)旁落而陷入悲慘的境地,從而得以從容地“退江湖之遠”。 神宗死后,,司馬光擔任宰相,?;实墼儐査抉R光對王安石的評價時,司馬光說:“王安石嫉惡如仇胸懷坦蕩,忠心耿耿,?!被实壅f了一句話“卿等皆君子也!”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馬光預感到王安石身后,,可能會遭受世俗的鄙薄和小人的凌辱,。他立即抱病作書,告訴右相呂公著:“介甫文章節(jié)義,,過人之處甚多……方矯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謝世,,反復之徒必詆毀百端,,光意以謂朝廷宜優(yōu)加厚禮,以振起浮薄之風 ,?!?/span> 司馬光對王安石的評價甚為恰當、王安石的文章在氣勢上常人所不能及,,所發(fā)議論多帶鋒芒、無平庸之氣,。朝廷根據(jù)司馬光的建議,,追贈王安石為太傅,贈謚號為“文”,。 這是一段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君子之爭”,。龍榆生評價他們,,雖然政見不同,,可是他們的出發(fā)點都是站在“福國利民”四個字上面,。金庸在《神雕俠侶》中塑造了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郭靖,我想,,不僅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儒之大者,,亦是為國為民。而王安石與司馬光都是這樣的儒之大者,。 千載之后,,我們都已經(jīng)知道了這場爭論、變法的結(jié)局,。但我想,,司馬光在收到王安石的這封回信后,一定會欽佩王安石嚴密的邏輯,,但一定沒有被他說服,,雖然王安石叫“拗相公”,但司馬光也有一個外號——“司馬?!?。那么請同學們結(jié)合手中的材料,以司馬光的名義再給王安石寫一封回信,,題目就叫“與王介甫再議變法書”,,就變法中的某一措施發(fā)表你的看法,體現(xiàn)思辨的力量與君子間的情誼,。200字左右,。 3.寫作特點 詞語運用:簡明扼要,鏗鏘有力,。面對保守派的指責,,作者說道:“則固前知其如此也?!薄叭缭唤袢债斠磺胁皇率?,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弊掷镄虚g透露出一種堅持自己的信心。 中心表達:本文通過對司馬光指責自己的幾個方面的辯駁,,從而批駁了保守派的不恤國事,、墨守成規(guī)的狀況,,表明自己的堅決態(tài)度。 寫作借鑒:本文層次清晰,,條理分明,。首先交代寫信的原因,言語委婉有致,;接著進行合情合理地辯駁,,有理有據(jù),層層深入,;最后表明態(tài)度,,不失贈答之禮。全文一氣貫通,,結(jié)構(gòu)嚴謹,,這是同學們需借鑒的。 附:與王介甫書 司馬光 介甫參政諫議閣下: 曩者與介甫議論朝廷事,,數(shù)敗相違戾,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變移也,。竊見介甫獨負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學富。今介甫從政始期年,而士大夫至閭閻細民,,莫不非議介甫,。介甫知其故乎?光忝備交游之末,不敢茍避譴怒,不為介甫一-陳之。 今人詆毀介甫無所不至,光獨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賢,,其失在于用心太過,、自信太厚而已,。自古圣賢所以治國者,不過使百官各稱其職,,委任而責成功也;其所以養(yǎng)民者,不過輕租稅,,薄賦斂。介甫以為此皆腐儒之常談,于是更立制置三司條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曉財利之人,使之講利,。又置提舉常平,、廣惠倉使者使行新法于四方。先散青苗錢,,次欲使比戶出助役錢,,次又欲更搜求農(nóng)田水利而行之。騷擾百姓,怨嗟盈路,。 夫侵官,,亂政也,介甫更以為治術(shù)而先施之;貸息錢,鄙事也,介甫更以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從民出,介甫更欲斂民錢,雇市傭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獨以為可,。此光所謂用心太過者也,。明主寬容如此,而介甫拒諫乃爾,無乃不足于恕乎?此光所謂自信太厚者也。 老子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苯窠楦壪仁ブ?違天下人之心,將以致治,不亦難乎? 夫人誰無過,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何損于明?介甫誠能進一言于主上,,請罷條例司,則國家太平之業(yè)皆復其舊,,而介甫改過從善之美愈光大于前日矣,。 光今所言,正逆介甫之意,明知其不合也,然光與介甫趣向雖殊,大歸則同。故敢一陳其志,,以自達于介甫,以終益友之義,其舍之取之,則在介甫矣!光俟命而已,。 不宣。光惶恐再拜,。 (節(jié)選自《司馬文正公集》) 譯文: 介甫參政諫議閣下: 從前跟您議論起朝廷的政事,,(咱們的)意見常相抵觸,然而對于我來說,,對您的敬慕慕之心始終沒有改變,。(我)私下里觀察您有崇高的名望已經(jīng)三十多年了,才能出眾而且學識豐富,。到現(xiàn)在您執(zhí)政才滿一年,,從士大夫至平民百姓,沒有不責備您的,。您知道是什么原因吧?我有愧作為你的朋友中的一員,,不敢為了免于您的譴責,憤怒,而不向您一一陳述,。 當今天下對您毀謗,、污蔑,所有的壞話都用上了,,我不人認為這樣做是不恰當?shù)?。您本來是大賢人,您的失誤在于用心過了頭,、自信心太強罷了,。自古以來圣賢的治國之道,不過是使文武百官都能勝(其)任所擔任的職務,,委派任務而責令其完成;他們的養(yǎng)民之法,,不過是減輕租稅,減少賦稅,。您認為這些都是迂腐儒生的常談,,于是又建立制置三司條例司,,聚集擅長文章之士及通曉財利之人,讓他們?nèi)ゴ笾v功利,。又委任常平倉,、廣惠倉的特派員,使他們在各個地方推行新法,。起初是發(fā)放青苗錢,,接著想使每戶出免役錢,后來又想制定農(nóng)田水利法加以推行,。擾亂百姓,怨恨嗟嘆之聲充滿了道路,。 說到侵奪原有官吏的職權(quán),只能把政治秩序搞亂,,您反而以為是治國良法而首先實施;放款收利息,,這是鄙陋的事情,您反而把它作為王道善政而盡力推行;勞役自古都由平民負擔,您反而打算征收免役錢,,而由官府雇人代為服役,。這三項措施,普通百姓都知道不適合,,而您獨自認為可行,。這就是我所說的用心太過。賢明的國君(對您是)如此寬容,而您拒納諫言竟然這個樣子,,這恐怕夠不上“恕”道吧?這就是我所說的自信心太過,。 老子說:“我無所作為,百姓自然會服從教化;我崇尚清靜,,百姓自然會正直;我無所事事,,百姓自然會富足;我沒有欲望,百姓自然會變得淳樸,?!比缃衲鷴仐壒糯ト说牡览恚`背天下人的心愿,準備依靠它來治理好國家,(這)不是很困難嗎? 人,,誰沒有過錯,君子的過錯,,如日月的虧蝕,。他有過時,人人都看得見;他改過時,,人人都仰望著他,。怎么會減損光明呢?如果您能向主上進一言,請求罷去條例司,,那么國家太平的景象都會恢復其舊貌,,而您改過從善的美德比起過去來越發(fā)顯得光明正大了,。 我現(xiàn)在所說的,正好跟您的意見相反,,明明知道不合您的心意,,但是我與您雖然在政治上的趨向不同,最終的歸向卻是相同的,。因此敢于略陳述我的志愿,,親自傳達給您,以盡益友的情誼,至于采納或者拒絕,,就全在您了!我等候命令就是了,。 不一一細說。我內(nèi)心惶恐,謹再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