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時的西院勾闌 郭沫若進京后的首處居所 大院胡同 大院胡同,身處西四南大街,,東西走向,,北臨磚塔胡同,南側是兵馬司胡同,,東口在西四南大街上,,西口接四道灣,與小院胡同,、朱葦箔胡同相通,,再往南則有粉子胡同、前后英子胡同,,因此在明清時代的勾欄瓦舍,、吹歌之林的地界兒,想脫俗都難絕塵,。 明代,,這條胡同稱作西院勾闌,也稱勾欄,、構欄,,原意為欄桿。早在宋元時期勾欄即已專指曲班樂戶在城市中的演藝場所,,明代以后也將妓院稱作勾闌,。大院-帶自古為戲院、妓院等聲色場所聚集的娛樂區(qū),,大院胡同的名稱當屬與此有關,。清代稱院兒胡同,亦稱阮兒胡同,,當然這都包含了現(xiàn)今的大院和小院胡同,,后來把院兒胡同拆分為兩條胡同,規(guī)模大者稱之為大院胡同,、大阮胡同,,1965年,,將二道柵欄并入,叫大院胡同,。 如今的大院胡同基本保持了原來的胡同肌理,,西口處有幾處大院??上У氖菛|口北側的幾處院落,,在上世記的六十年代拆院建樓,盡失昔日風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現(xiàn)在的9號院,清代時為多羅貝勒永恩府舊址,,整個院落貫通大院胡同和其北側的磚塔胡同,,永恩為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代善(努爾哈赤第二子)之后裔。到了民國時為西北軍29軍37師師長馮治安的宅院,,馮治安為馮玉祥五虎上將之一,,被日本人稱作“死硬的抗日分子”,盧溝橋事變中打響了全民族抗戰(zhàn)的第一槍,,被譽為抗日英雄,。解放后,這處宅院成為了郭沫若進京的首處居所,,并且一直居住到1963年,。此后郭沫若搬至前海西沿,這里的宅院就被拆除了,,建起了機關宿舍樓,。 據(jù)郭沫若女兒郭平英在采訪實錄中說:開國大典以前,我們?nèi)液驮S多白區(qū)的文化人一起從香港來到北京,,來不及立刻安家,,臨時住在飯店里,大概住了半年多才搬出去,。記得剛搬到新家,,就是西四大院胡同5號(現(xiàn)9號院內(nèi))家的時候,我新奇地跟在大人后面東張西望,。那是棟兩層小樓,,樓梯有點陡。 從以上的文字看,,此大院應該是已進行過局部的改造,,二層小樓當為清末民國時建筑??上?,從當初貫通兩條胡同的貝勒府,,到抗日英雄的宅院,以至到一代文豪郭沫若住了十多年的故居,,到今天什么也沒有留下,,可謂“片甲不留”,令人唏噓,! 圖1-2 胡同東口 圖12 胡同西口 圖3,、6 東段院落 圖10 西段院落 |
|
來自: 新用戶8926AVU2 > 《《每日手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