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初心”,最早這是一個佛教術(shù)語,,來自日本禪者鈴木俊隆的書《禪者的初心》,。書中圍繞初心有很多的解釋。初心,,即“初學(xué)者的心”,。初心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初心是一顆隨時準(zhǔn)備好去接受的心,,是一顆對所有可能性敞開的心。如果用杯子來比喻,,那么初心就相當(dāng)于一個空杯子,,隨時可以接受新的事物。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始終保持這顆初心,。當(dāng)我們還是小孩子時,,接觸到的任何東西都是新的,對事物沒有任何先入為主的概念,。心智初萌的孩子,,以純凈的心去接觸事物和問題,每一天都是新鮮的,、探索的,、興致勃勃的,不帶任何預(yù)設(shè)和前見,,每天都活得如同天地鴻蒙初開,,人間第一次的誕生。初心,,就是你第一次見到事物的那種孩子的感覺,,渴望將不知道的事情變成自己的一部分,踏踏實實面對事實,,認(rèn)認(rèn)真真聽取環(huán)境的指點和教誨,,沒有任何想要討好的雜念,也沒有任何想要糊弄的想法,。如實看待萬物的本然面貌,,一步接著一步前進(jìn)。初心的存在,,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刻,。自始至終堅持對事物純粹美好的態(tài)度,,并不容易。就像愛情,,走到最后,,常常面目全非,一地雞毛,,大家都忘了,,其實一開始,只是因為歡喜隨心而至,,兩個人自然而然彼此吸引,,才會在一起。到了后來,,感情摻雜了太多算計與雜質(zhì),,曾經(jīng)的愛侶往往成為怨偶。作為社會的人,,我們都得入世,,世俗之痛往往在于模糊了自我之價值觀與群體之價值觀。要做到不忘初心,,實在太難了,。我們心中淤積了太多的所謂世俗成功的“任務(wù)清單”,我們心中充斥著外界塞給我們的種種名詞概念,。于是我們忘記了初心,,不受功利影響,不被外界束縛,,最初升起的一念心,。很多人走著走著就把最原來的那個自己丟了,要能輕盈地回到當(dāng)初出發(fā)的地方,,我們得不管世界如何喧鬧,,不管俗務(wù)多么繁雜,給心靈留出一隅,,安靜地修煉,,傾聽內(nèi)心的節(jié)律,和自己談心,,給自己減壓,,與自己和解,鼓勵自己向善,、求真,、尚美,保持自我精神領(lǐng)域的完整。這個時代太像一個高速旋轉(zhuǎn)的大機(jī)器了,,或者就像一條奔騰河流,,我們每一個生活在其中的個體都無法避免的被裹挾進(jìn)去。但并不是被裹挾就注定要隨波逐流,,你可以選擇停下來,,靜下來,哪怕只在夜闌人靜時分,。人人都在說要對初心念念不忘,但是找到初心和堅持初心一樣困難,。有時喚醒初心,,需要某些奇特的瞬間。也許你下班以后正坐在公交車上看沿途的風(fēng)景,,也許你正在深夜疲憊地開著車回家,,也許你正睡眼惺忪地對著鏡子刷牙,也許你正在旅途中全身散了架似的打著瞌睡,,你像是被什么輕輕撞擊了一下,,可是又說不清道不明,那種突然靜下來的感覺,。你驀然回首,,想起了孩童時代那充滿樹木、花香,、蟲鳴,、稻草與藍(lán)天的日子。有一個孩子,,懷抱著一顆初心,,睜大了眼,好奇地看著周遭奇妙的世界,,舍不得離去,。你看到了最原來的那個自己。在這樣出神的時刻,,你終于才能扒開了布滿塵埃的心門,,和自己的內(nèi)心來一場坦誠的對話:這就是你想要的嗎?如果不是,,What do you want,?雖說初心難守,走得太遠(yuǎn)就會忘記了為什么出發(fā),,但在這個動蕩變化的世界上,,終究,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很多堅持著“綿長恒久”的人。支撐他們這么做的,,其實并不是這個外在世界怎樣,,而是他們內(nèi)心的堅定,他們內(nèi)心的“永恒”,。我們無法預(yù)知人類的命運,,甚至無法預(yù)知自己會遭遇什么。但是我們可以判斷,、可以行動的,,是去追求自己內(nèi)心的訴求。萬事發(fā)源于自我,,發(fā)端于初心,,如果有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初心”,不受外界干擾,,堅持走下去的可能性就大些,。“初心”不常顯露,很難用語言文字去清楚形容,,但在遇到選擇之時,,在不斷地衡量、判斷與取舍之時,,往往能感知它的存在,。所謂的“守得初心在,方能得始終”,,我想正是在這種意義上來談?wù)摰陌桑?o:p>但愿歲月只是暈染了眉眼,,并沒有帶走初心。因為沒有忘記初心,,人知道為什么來,,要到哪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