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狄仁杰,恐怕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吧,! 他之所以有這么高的知名度,,大概是因為一部紅遍大江南北的電視劇——《神探狄仁杰》。 梁冠華扮演的狄仁杰,,令人印象最深刻除了他的斷案如神,,無疑就是頭頂?shù)囊淮蠖压俾殹?/span> 劇中,每每地方發(fā)生震動全國的大案,,武則天都會先給狄仁杰封一大堆官職,,然后讓他代天巡狩,去地方查案,。 查案過程中,,狄仁杰經(jīng)常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偽裝成普通百姓,,深入民間調查,。 途中,遇到欺壓百姓的貪官污吏,,他都會上前大喊住手,,嚴厲斥責那些貪官污吏,斥責其同時,,往往不會主動報上自己名號,,只是以一個普通百姓的身份斥責其欺壓百姓的可惡行徑。 這時,,不知狄仁杰真實身份的貪官污吏,,見其敢斥責自己,就會大喝道: “你是何方刁民,?” 此時,,被罵是“刁民”的狄仁杰,他就會以十分騷包的姿態(tài),,帶著不屑的眼神對貪官污吏說: “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狄仁杰,。” 聽到狄仁杰說出自己的身份后,,無論貪官污吏是何官職,,是地方大員也好,還是名門顯貴也罷,,他們都會做出一個相同的反應:渾身發(fā)抖,,驚恐地跪在狄仁杰面前,,不知所措。 發(fā)抖,、驚恐的同時,,顫抖地說道: “下官該死,不知是閣老駕臨,,沖撞了閣老,,請閣老恕罪,?!?/span> 貪官污吏求饒時,狄仁杰又十分騷包,,用不容置疑且十分威嚴的語言說道: “念你初犯,,本閣暫不與爾等計較,起來吧,!” 以上片段雖來源于電視劇,,劇情難免夾雜著虛構、寬大的成分在,,但狄仁杰報出自己的官職,,貪官污吏聽后瑟瑟發(fā)抖,這個場景絕對是真實存在過,。 雖然狄仁杰所在年代距今千余年,,他的真實過往無從親眼所見,但若知曉“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這個官職在武周朝的地位,,那么就不會懷疑他們看到狄仁杰就會瑟瑟發(fā)抖,。 那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到底是多大的官,?它憑什么能讓官員聞風喪膽,、誠惶誠恐呢? PS:以下內容僅以武周之前為準,,武周之后暫不討論,。 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這個官職名稱是武周朝特有的,。 初看這個官職名,,我想很多人都會有這么一個想法——女性化。 是的,,不論是鳳閣,,還是鸞臺,都帶有濃重的女性化意味,,畢竟無論是鳳,,還是鸞,,在古代絕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被用來代指女性。 為什么官職名會這么女性化呢,?因為武周朝的皇帝武則天是個女性,。 作為中國封建史上唯一被認可的女皇帝,武則天即位后為了凸顯女性當政的政治環(huán)境,,大規(guī)模修改了前唐官職,,很多轉變?yōu)閹в泻軡庵嘏陨实拿Q,諸如鳳閣,、鸞臺等,。 武周前,“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叫什么呢,? 《新唐書.百官志》載: “光宅元年,,改中書省曰鳳閣.......垂拱元年改門下省曰鸞臺?!?/span> 由此可知,,鳳閣就是中書省,鸞臺就是門下省,。 依此,,我們便可知“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就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說到這里,,可能又有人會生起這樣一個疑問:中書省,、門下省都是什么? 唐初沿襲隋制,,確立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書、門下,、尚書,,六部即吏、禮,、兵,、度支(貞觀二十三年改戶)、刑及工部,,這九個衙門即唐初最高中樞,,握著大唐最高權柄。 三省掌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執(zhí)行,。 中書省,負責協(xié)助皇帝制定政令和政策;門下省,,負責審查中書省制定的政令和政策,,若有不合規(guī)之處則可行使“封駁”(封還皇帝失宜詔令,駁正臣下奏章違誤)的權力,; 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中書省制定,門下省審查無誤的政令和政策,。 歸屬尚書省的六部,,就是具體執(zhí)行頒布于天下的政令和政策的機構: 吏部掌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課,、升降,、勛封、調動等事務,; 禮部掌天下禮儀,、祭享,、貢舉之政令,; 兵部掌天下武官銓選考核(五品以上送中書門下,六品以下量資注定)及軍籍,、地圖,、疆界、邊防,、車輿,、廄牧、驛傳,、裝備,、軍械、儀仗等軍事行政之節(jié)制,; 戶部掌天下土地,、人民、錢谷之政,、貢賦之差,; 刑部掌律令、刑法,、徒隸,、按覆讞禁之政; 工部掌山澤,、屯田,、工匠、諸司公廨紙筆墨之事。 簡而意賅地說,,唐初中書省取旨,,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zhí)行,,三省環(huán)環(huán)相扣,,互相牽制,最大程度確保了中央朝廷頒發(fā)于天下的政策和政令的公正性,、準確性和可行性,。 說完三省的職能,再說三省的掌舵人,。 中書省,,首長是中書令;門下省,,首長是侍中,;尚書省,首長是尚書令,。 作為全國最高權力中樞的掌舵者,,這三位就是唐初的宰相,百官之首,,位高權重,。 值得注意的是,《新唐書.百官志》載: “以太宗嘗為尚書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職,,由是仆射為尚書省長官?!?/span> 到了太宗時期,,由于李世民在唐高祖時期擔任過尚書省尚書令,故而太宗之后,,尚書令雖依然存在卻不再任命官員擔任,,原是尚書省副職的尚書左右仆射就成為尚書省實際最高長官。 中書令,、侍中,、左右仆射這四人,就是唐初僅次于唐皇的最高領導層,。 他們是百官公認的首領,,執(zhí)掌唐朝最高權柄,權力大到連皇帝都不敢輕易得罪,,甚至皇帝有時還得被迫聽他們的,,因為唐初是門閥政治。 臣子擁有如此權勢,甚至能封駁圣旨,,引導全國政策和政令的走向,,豈能不被皇帝忌憚呢? 這就是“同中書門下三品”誕生的根本原因—— 牽制三省長官,,防止三省長官串聯(lián)而威脅皇權,。 到這里,可能很多人又會升起這么一個疑問: 既然害怕中書令,、侍中,、左右仆射四人威脅到皇權,為什么不再多加幾個中書令,、侍中,、左右仆射呢?人一多,,他們不就互相內訌,,皇帝就能坐收漁翁之利嗎?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很簡單,。 唐初確立三省制以來,由于三省長官互不統(tǒng)屬,,職權又互相牽制,,往往產(chǎn)生弊端,尤其是掌握制定政令和政策的中書省和掌握政令和政策審核的門下省不時因政見不同而互相扯皮,。 有鑒于此,唐太宗遂決定在門下省設一名為“政事堂”的辦公機構,,中書令,、侍中、左右仆射在此合署辦公,,有問題當場解決,,四位長官商量好,三省官員自然不會有扯皮的事情發(fā)生,。 如此,,唐初朝堂便形成了一個慣例,只要能進“政事堂”處理國政,,即為“宰相”,。 為什么太宗要設“政事堂”?除了避免扯皮的事情發(fā)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為接下來分權做準備,。 唐初,僅有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三相有資格處理國政,,這是皇帝絕不容許的事情,畢竟越少人執(zhí)掌國事就越容易產(chǎn)生單個利益集團,,從而架空皇權,。 唐高祖時期,由于李唐和李唐皇族地位尚未穩(wěn)固,,故而只能對門閥世家百般屈服,,甚至被迫將部分皇權分給門閥世家,任由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三相掌國政。 到了太宗時期,,隨著李唐和李唐皇族地位日漸穩(wěn)固,,太宗李世民隨即開始準備分三相的權。 先是以尚書令自己擔任過,,不再適合他官擔任為由,,變相抬高尚書左右仆射的地位,使三相變四相,。 之后,,李世民又以三省分開易扯皮為由,設“政事堂”,,設政事堂的主要目的自然不是為防止扯皮,,而是為分權做準備。 李世民設“政事堂”,,就是為方便安插自己的人進入“政事堂”,,從而分四相的權。 事實也的確如此,,“政事堂”設立不久,,李世民就讓自己的親信時任吏部尚書杜淹、秘書監(jiān)魏征以“參豫朝政”的臨時官銜前往“政事堂”參預國事,,與四相同掌國事,。 很多人或許不明白,為什么李世民不直接封吏部尚書杜淹,、秘書監(jiān)魏征或為中書令,,或為侍中,或為左右仆射呢,? 首先,,一個蘿卜一個坑,,四相皆是朝中重臣,勢力盤根錯節(jié),,不是輕易能替換的,。 再是,若直接撤換四相,,改由親信擔任,,勢必會引起那些門閥世家的反撲,引起朝堂動蕩,。 其次,,李世民建“政事堂”的目的本就是為了限制尾大不掉的四相的權力,如果他再給予親信這個官職,,兜兜轉轉到最后不是還有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嗎,? 為了防止這種局面的繼續(xù)出現(xiàn),給一個有資格進入“政事堂”的臨時官職,,這無疑是最好的方式,,因為臨時官職隨時都可以撤銷,而不會觸碰到任何人的利益,。 “參豫朝政”這個臨時官職,,就是后來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雛形。 貞觀八年,,李世民心腹大臣李靖因足疾辭官,,李世民樂其不眷念權勢,又念其勞苦功高,,雖許其致仕,,卻不許其離朝,下旨封他“平章政事”(平章政事云者,,乃商議國家大事之謂也)的臨時管轄,,使其仍可入“政事堂”與其他宰相共商國是。 此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平章事”的由來,。 貞觀十七年,李世民任命心腹李勣以“同中書門下三品”臨時官職進入“政事堂”,,參預國事,。 《新唐書.百官志》載: “同中書門下三品,謂同侍中,、中書令也,。” 當時中書省首長中書令,,門下省首長侍中官居三品,,李世民為讓李勣進入“政事堂”后,,能與其平起平坐,遂賜予他“同中書門下三品”的臨時官職,,使其擁有與其一樣的地位和權力,。 “同三品”之名蓋起于此。 《新唐書》載: “為宰相者必加「同中書門下三品」,,雖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師,、中書令則否,。” 唐高宗時期,,要想成為進入“政事堂”處理國政的宰相,,除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中書令外,必須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否則就不能成為宰相,。 當然,唐初官員要想加“同中書門下三品”,,還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本官品級要三品以上。 然而,,唐初三品以上官員就那么幾個,,且還必須是皇帝的親信,如此能選擇的就那么幾個,,皇帝的親信又不一定是三品以上官員,。 對于這些既不是三品,又是皇帝親信,,皇帝又想讓他進入“政事堂”的,,自高宗永淳元年始,他們會被授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臨時官職,,位在“同中書門下三品”之下,。 簡而意賅地說,“同中書門下三品”就是正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是副宰相,。 正如《新唐書》所言: “其后或曰「參議得失」,、「參知政事」之類,其名非一,,皆宰相職也,。” 無論是正還是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是宰相,,朝堂上地位和權勢都是最頂尖的一批官員。 武則天即位后,,沿襲唐初官制,,職能不變,只是有些官職更改了名稱,。 如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個在武周朝變更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的官職,它也是宰相之職,,與其他宰相同掌國政,。 作為統(tǒng)領百官、執(zhí)掌國政的“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狄仁杰,,他自然有令皇親國戚,、封疆大吏顫抖的資本。 說完“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再來說同鳳閣鸞臺平章事與刺史相比,,誰大誰小。 其實,,這個問題不用多解釋,。 縱使上州刺史官居從三品,與狄仁杰擔任“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時四品(691年擔任此職時,,任正四品下地官侍郎,,也就是戶部侍郎;697年擔任此職時,,任正四品上鸞臺侍郎,,也就是門下侍郎)相比,高出一個品級,,但宰相顯然要比刺史這個地方官員大,。 更別說,唐代朝廷普遍存在重京官,,輕外官的傳統(tǒng)。 武周時期宰相韋嗣立曾說:“朝廷物議,,莫不重內官,,輕外職,,每除授牧伯,皆再三披訴,?!?/span> 朝廷存在這種風氣,相對中央宰相而言,,地方刺史的地位能高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