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注釋】 ▲小子:門人,,弟子們,。夫:語氣助詞,,無意義。 ▲興:抒發(fā)情志,?!都狻房装矅唬?/span>“興,引譬連類,。”(指的是通過某一個別的,、形象的譬喻,使人們通過聯(lián)想的作用,,領會到同這一譬喻相關的某種帶有普遍性的關于社會人生的道理,。);朱熹《集注》:“感發(fā)意志,。”詩是用比興的方法抒發(fā)感情,,使讀者感情激動,從而影響讀者的意志,。 ▲觀:觀察,。《集解》鄭玄曰:“觀風俗之盛衰,。” 朱熹《集注》:“考見得失”,。詩歌是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因此通過詩歌可以幫助讀者認識風俗的盛衰,,政治的得失,。 ▲群:結交朋友?!都狻房自唬?/span>“群居相切磋,。”朱熹《集注》:“和而不流。”詩可以幫助人溝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礪,,提高修養(yǎng) ▲怨:諷諫怨刺。“諷諫”是暗示委婉地規(guī)勸,。“怨刺”是諷刺。 《集解》孔曰:“怨,,刺上政,。”詩可以批評指責執(zhí)政者為政之失,抒發(fā)對苛政的怨情,?!痘适琛罚骸对姟房梢栽勾讨S諫之法,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可以怨也,。 ▲邇[ěr]:近。 ▲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皇疏》:《關雎》《鵲巢》是有鳥也,,《騶虞》《狼跋》是有獸也,,《采蘩》《葛覃》是有草也,《甘棠》《棫樸》是有木也,,《詩》并載其名,,學《詩》者則多識之也。 【譯文】 孔子說:“你們何不學習《詩經(jīng)》呢,?《詩經(jīng)》可以抒發(fā)情志,,可以觀察社會風俗、政治得失,,可以結交朋友,,可以諷諫怨刺。近可以明白如何侍奉父母,,遠可以明白如何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 【學而思】 古人把《詩經(jīng)》中的句子應用于各種場合,,如同今天我們引用古詩詞,,說“床前明月光”則知道是思念故鄉(xiāng),說“鋤禾日當午”就知道是勸人節(jié)約糧食,,“苦海無邊”是勸人知錯能改,,“半畝方塘一鑒開”就知道是勸人讀書,“少壯不努力”是勸人珍惜時間,,“將相本無種”是勸人立志,。 梁啟超說:“治《詩》者宜以全詩作文學品讀,轉(zhuǎn)從其抒寫情感處注意而玩賞之,,則詩之真價值乃見也,。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孔子于文學與人生之關系看出最真切,,故能有此言,。古者以《詩》為教育主要之工具,其目的在使一般人養(yǎng)成美感,,有玩賞文學的能力,,則人格不期而自進于高明,。” |
|
來自: 莫遠憂的圖書館 > 《《陽貨篇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