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雍正二年派出的欽差,,為什么要問斬河南罷考案中的三名生員? 如此嚴苛決絕的方式,,令河南的考生,,對河南布政使田文鏡充滿怨恨。為什么生性多疑的雍正,,反而說田文鏡實為巡撫第一,? 田文鏡花甲之年,為了貫徹雍正“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政策,,引動了河南封丘縣生員罷考案。 他在罷考結(jié)案后,,對當時的鄉(xiāng)紳、秀才立了諸多規(guī)定,有些規(guī)定成了后世效仿的標桿,。 (雍正皇帝畫像) 一,、被忽略的監(jiān)察御史田文鏡,字抑光,。年輕時繞過了科舉,,以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的身份步入仕途。他長期深耕基層,,對革除官場時弊頗有建議,,然而并沒有引起康熙關(guān)注。 田文鏡第一次是做福建長樂縣縣丞,,八品小官,,還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后來,,他任過山西鄉(xiāng)寧知縣,、直隸易州知州。二十多年的基層工作歷練,,把田文鏡打磨成了,,具有為官之材的中年人。 四十五歲時,,田文鏡才內(nèi)遷為吏部員外郎,。三年后,田文鏡遷刑部郎中,,改授監(jiān)察御史,,相當于是一名常年在政法戰(zhàn)線上工作的政法干部。 作為一位有豐富工作經(jīng)驗的監(jiān)察御史,,田文鏡發(fā)現(xiàn)長蘆的“鹽引”問題重大,,缺額高達五萬七千余。他把查到的問題,,向朝廷提了出來,。 田文鏡希望催促商人,盡快補交該交的賦稅,,恢復稅制,,增加國庫收入。誰知道,,朝廷的回復是如果恢復賦稅,,擔心會增加商人負擔。 (田文鏡畫像) 一直以來,,康熙朝的國庫銀兩虧空巨大,,卻沒有有效的方法增加庫銀,。雍正親政,不得不厲行改革,,千方百計擴充稅源,,以此增加朝廷的收入。 康熙去世時,,田文鏡做到了從四品的官職,。等到雍正執(zhí)政,田文鏡已是61歲的老人,,到了應該解甲歸田的年齡,。 然而,田文鏡因為一次偶然的出差,,被雍正發(fā)現(xiàn),,他具有治理地方政務的特別才干和魄力。至此,,田文鏡的仕途生涯,,開始出現(xiàn)了轉(zhuǎn)變。 原來,,清朝規(guī)定皇帝去世后,,繼任的皇帝要派大臣去各地祭告山川,告知天下新皇繼位,。其實相當于一次對前朝官員的績效考核,。 新皇帝希望藉此,力除陳弊,,力推新政,。雍正元年(1723年),田文鏡被派去祭告華山,。 同年,,山西發(fā)生災害,本可上報朝廷賑災,。山西巡撫德音卻沒有據(jù)實上報,。田文鏡回到北京后,把山西存在征比錢糧的問題,,作了匯報,。 雍正認為田文鏡直言無隱,深屬可嘉,。于是,,雍正派田文鏡,署理山西布政使,。經(jīng)過田文鏡的治理,,山西官場發(fā)生了一番革新,。 田文鏡憑著自己出色的政務處理能力,成了雍正的心腹重臣,。他下一塊要啃的硬骨頭,,是飽受黃河水泛濫的河南省。 (河南省開封府圖片) 二,、讀書人也要去服徭役1724年,河南黃河河情告急,,需要招募民夫,,固堤、治河,。封丘縣令唐綏祖規(guī)定:“每畝田出夫一,,計工受值”,鄉(xiāng)紳和讀書人家,,也要出勞力,。 (黃河泛濫決堤) 這就是在執(zhí)行雍正的新政——士紳一體當差,黃河發(fā)生汛情之際,,招募民夫的理由充分又正當,。 當田文鏡被派到河南當布政使時,又對沿河大堤一二百里的地主,,根據(jù)土地數(shù)量,,計算應出多少征夫,去堤防黃河潰壩,,做了進一步的規(guī)定,。 一般的,老百姓不僅要捐糧納稅,,還要筑堤,、修路,參加官府組織的義務勞動,,即服“徭役”,。 自漢朝獨尊儒術(shù)以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秀才見官可不用下跪,還可以免除徭役,。 (清朝的私塾) 清初的上層也非常重視士紳階級,,把他們當成聯(lián)結(jié)官府和鄉(xiāng)村的紐帶。士紳階層因為受過教育,,懂得些法律訴訟,,在老百姓中頗有一定的威望,。 平民訂立契約、訴訟時,,求助的力量往往是士紳和讀書人,。作為有一定特權(quán)的階級,一部分讀書人的自我意識,,也在日益膨脹,。 他們把官府對士紳優(yōu)免的丁役、差役當作理所應當,,有時還會干出與官府作對的事情,。比如與某些官員內(nèi)外勾結(jié),包,、攬訴訟案件,。 而就在田文鏡為了黃河汛情,需要募集大量民工筑堤時,,1724年秋季,,為了抵制新政,河南開封府發(fā)生了,,封丘縣考生罷考案,。 這個案子背后,還有個別科舉出身的官員在慫恿支持,。當時的秀才們要求,,官府要把儒戶和農(nóng)戶的身份分開。否則,,他們就罷考,。 有個叫“范瑚”的封丘生員,為了抗議雍正的新政,,竟然搶去并撕毀少數(shù)考生試卷,。封丘縣僅有二十三名文武生員,參加了應試,。 帶頭罷考的一些生員,,以為鬧一鬧,官府就會害怕,,從而作出讓步,,卻不知道等待他們的是雍正的暴怒,和田文鏡對生員們更嚴厲的管束措施,。 (清朝的科舉考試) 清朝那時規(guī)定三年一次的鄉(xiāng)試,,堪比現(xiàn)在的國考,由皇帝親自委派主考官,。 如果生員們相約罷考,,首先是清朝選拔人才的機制被人為地破壞了,,帶頭鬧事者有惡意藐視朝廷的嫌疑,難逃死罪,。 三,、嚴厲懲處相約罷考者田文鏡和河南巡撫石文焯,組織了大家補考,,并把河南罷考案及時上報朝廷,。雍正接到奏報,直接批復:查拿為首,,申明國憲,。 吏部侍郎沈近思、刑部侍郎阿爾松,,被雍正派做欽差大臣,到河南調(diào)查罷考案的原由,。在欽差到來之前,,王遜、范瑚等人已被田文鏡抓捕歸案,。 (雍正給田文鏡所上奏折的回復) 欽差開堂過審,,查明罷考原因后,王遜,、范瑚被判斬立決,,王前絞監(jiān)候,亦即死緩,。雍正指示,,再有邀約罷考的,將永遠停止河南科考,。 河南學政張廷璐因涉嫌支持生員罷考,,被雍正革職,另一被革職的官員開歸道陳時夏,,給了留任機會,。 河南罷考案事實清楚,迅速審結(jié),。布政使田文鏡一心一意執(zhí)行朝廷命令,,成了河南生員眼中的“酷吏”。 即使有雍正的支持,,很多中央官員和地方官,,仍對田文鏡的做法耿耿于懷,甚至對他參劾,。 經(jīng)過四年的不斷探索,,“官紳一體當差納糧制度”正式推行,。雍正規(guī)定,全國的官員,、士紳和平民,,都要參加官府組織的徭役。 后來,,雍正又陸續(xù)推出嚴禁紳衿包攬錢糧,、嚴禁紳衿欠糧的規(guī)定,并要把他們所欠錢糧,,同平民欠糧分開匯報,,欠糧不繳的紳衿要治罪。 官府將以贓或枉法論處,。生員要納錢糧造送學官,,由學官協(xié)助督促交納。雍正還禁止進士互相勾結(jié),,替人打官司,,一旦發(fā)現(xiàn)即革去功名。 每年年底,,生監(jiān)要五人之間互保,,沒有抗糧包攬的行為,放完糧后,,才允許參加考試,。 (清朝科舉考試) “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的制度,把中國上千年來對秀才,、鄉(xiāng)紳的優(yōu)待給打破了,。雍正借打擊“河南罷考案”,捍衛(wèi)了了國家的行政權(quán),、司法權(quán),。 雍正對田文鏡著力幫他,推行新政,,并在河南取得一系列成就的行為,,進行了高度肯定。后來,,雍正還給田文鏡抬高了“旗位”,。 四、田文鏡對士紳的規(guī)定早在河南罷考案發(fā)生之前,,田文鏡就覺察到,,河南的士紳階層,利用國家的特權(quán)優(yōu)待,踐踏法律的尊嚴,,甚至結(jié)黨營私,。 田文鏡認為,鄉(xiāng)紳們種下了種種卑污下賤之事,。 (清朝的鄉(xiāng)紳,、秀才) 一直以來,部分士紳階層利用身份特權(quán),,與官衙勾結(jié),。在幫老百姓訴訟的時候,他們經(jīng)常隨便欺壓百姓,。他們還藐視國法,,違抗納絹納糧。 有時候,,幫別人代交賦稅,,鄉(xiāng)紳們常克扣,、貪污別人的財物,,冒充到自己的名下,據(jù)為己有,。 本來在河南罷考案中,王遜,、范瑚起初還打算跟陳時廈,、張保等政府官員談判。 但是,,這些官員沽名釣譽,,一心只想做好人,對挑事的生員嬉皮笑臉,,卻不做任何呵斥,,給罷考生員制造了清朝政府軟弱的表相。 由于,,這些科甲出身的官員縱容,,間接支持了罷考生員。雍正最痛恨朋黨串連和官場不作為,,河南官員之間互相包容的行為,,也被田文鏡捕捉。 利用雍正對朋黨的痛恨,,田文鏡將河南罷考案處理地干凈利索,。罷考案結(jié)束后,田文鏡明確了士紳階層的權(quán)限,嚴禁士紳包攬訴訟,。 他要求讀書人安分守己,,不準抗欠給國家的錢糧。不準隨便與官府的人員勾結(jié),,不準對訴訟的案件,,過多干涉。 (清朝科舉考試程式圖) 他還嚴苛懲治違法士紳,。他報請將革退獲罪監(jiān)生的批準權(quán)從禮部,,劃到各省學政。對涉及生監(jiān)的處理程序進行了簡化,。 田文鏡以一己之力對抗河南的地方官員和生員,,令河南的士紳階層知法畏法,地方治安良好,。他自己還給下屬做出表率,,不隨便與人結(jié)黨私交。 田文鏡一生沒為后代謀利,,子女也都是老百姓,,維護了雍正朝官員的形象。 為了表彰田文鏡對改革新政的支持,,雍正讓田文鏡做了河南總督后,,還將他從漢軍正藍旗抬到了漢軍正黃旗。 雍正六年,,朝廷為田文鏡專門設(shè)了河南山東總督的職位,。田文鏡在雍正時期連升三級,是雍正的三大寵臣之一,,另外二人為李衛(wèi),、鄂爾泰。 田文鏡死后被雍正“賜祭葬”,,謚號“端肅”,,陪葬清西陵。雍正要求把田文鏡供奉在河南“賢良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