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學編輯部按:湯志鈞先生學問淵博,,為人謙和,在學林耕耘七十多年,,成果極為豐碩,,海內外譽為碩學通儒。先生除了博學,,其勤勉與和藹尤其讓人印象深刻,,新史學同人也得到他不少教益。現(xiàn)經滬上周武教授授權,,特刊載他的一篇散文,,以便讀者更多了解湯先生,同時祝賀他辛苦經營數十年的《梁啟超全集》出版,。 數日前,,《社會科學報》編輯潘圳來電邀我寫一篇談湯志鈞先生為人為學的文章,我欣然答應,。這倒不是因為我對湯先生其人其學有多少了解,,純碎是想借這個機會表達一個至今仍在湯先生手創(chuàng)的近代史研究室服務的晚輩對前輩湯先生的敬意。 湯先生生于1924年,,今年已九十高齡,。他早年就讀于無錫國專和復旦大學,師從唐文治,、呂思勉,、周予同諸先生,醉心于經史之學,。大學畢業(yè)后,,回常州中學任教,期間曾撰寫出版過三本書,。1956年被李亞農先生慧眼相中,,調入中國科學院上海歷史研究籌備處,從事專業(yè)研究,是至今仍健在的所齡和院齡最長的前輩大家,。 無錫國專創(chuàng)辦人唐文治先生 自上個世紀四十年代踏上學術之路始,,屈指算來,湯先生的學術生涯已超過一個甲子,。六十多年來,,時代在變,風氣在變,,學術的重心也在變,,但湯先生以學術為本位、以學術為生命的精神始終沒有變,。無論身處何時何地,,他始終心無旁騖,讀書不輟,,思考不輟,筆耕不輟,,以學術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在與青燈黃卷廝守相伴中,用一個字一個字,、一本書一本書壘起了一座令人驚嘆的學術金字塔,。 作為上海中國近代史研究至今健在的唯一前輩重鎮(zhèn),湯先生給人最突出的印象無疑是他的“多產”,。他大概是當今中國最多產的少數幾個歷史學家之一,,單專著即有《戊戌變法史論》、《戊戌變法史論叢》,、《戊戌變法簡史》,、《戊戌變法人物傳稿》(上下冊)、《康有為與戊戌變法》,、《戊戌變法史》,、《近代經學與政治》、《改良與革命的中國情懷——康有為與章太炎》,、《乘桴新獲》,、《戊戌時期的學會和報刊》、《西漢經學與政治》,、《經學史論集》,、《章太炎傳》、《康有為傳》,、《鱗爪集》,、《維新·保皇·知新報》、《莊存與年譜》,、《章太炎年譜長編》(上下冊),、《湯志鈞史學論文集》等20余種;另編有《章太炎政論選集》(上下冊) ,、《戴震集》,、《康有為政論集》(上下冊)、《章太炎全集》(第一冊),、《陶成章集》,、《王韜日記》、《戊戌時期教育》等文集,。此外,,他還主持或參與編纂了眾多史料集和工具書,如《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匯編》,、《鴉片戰(zhàn)爭末期英軍在長江下游的侵略罪行》,、《五四運動在上海史料選輯》、《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選輯》,,以及《中國近代期刊匯刊》,、《近代上海大事記》等等。至于散見于海內外報刊的論著更難計其數,。他雖然曾擔任歷史所副所長有年,,但從未假公濟私,舉全所之力為自己樹碑立傳,,當然,,以湯先生的名望和地位也根本無需這樣做。因此,,湯先生的多產是他個人數十年如一日勤奮治學,、挑燈夜戰(zhàn)的結果。這與某些學界聞人的“多產”是非常不同的,。 湯志鈞先生 湯先生的論著大體集中在四個研究領域:一是戊戌變法史,,二是辛亥革命史,三是經學史,,四是上海史,。其中的每一個領域,湯先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建樹,。由于他有關戊戌變法史,、辛亥革命史和上海史方面的論著,大多是創(chuàng)辟榛莽,、導夫先路之作,,因此,,他在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多方面的成就顯然更受海內外學界推重。與之相比,,他的經學史研究反而有點被遮蔽了,。其實,這多少是對湯先生學問的誤解,。就學術理路而言,,湯先生學術之路的起始點和立足點都在經學,他的近代史研究的真正切入點也在經學,。經學分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湯先生由今文經學而關注康有為,由康有為而研究戊戌變法,;由古文經學而關注章太炎,,由章太炎而研究辛亥革命。這種由經學史切入近代史的研究路徑,,是湯先生與絕大多數近代史家的最大不同所在,。 匯通經史之學,是湯先生治學的最顯著的特點,。早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湯先生就與周予同先生合著并發(fā)表過一大批經學史論文,對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均有精湛造詣,,他關于康有為、章太炎的研究,,關于近代經學與政治的研究,,關于兩漢經學的研究,自覺將文獻研究與歷史語境研究結合起來,,自成理路,,成就斐然。湯先生治學的這個特點,,不但使他與一般的歷史學家有別,,也與某些饾饤瑣碎的所謂經學史家迥異。 湯先生學問的另一個鮮明特點,,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樸實無華,“首先要全面詳細地占有資料,,然后對資料進行仔細分析,,再實事求是、老老實實,、樸樸實實地進行研究,?!蔽易x湯先生的論著,最深切感受到的,,正是他的這種“實事求是,、老老實實、樸樸實實”的精神,。湯先生的學術金字塔,,即是靠這種“樸實”精神鑄就的。今天我們向湯先生致敬,,其實就是向湯先生的學問及其所展現(xiàn)出來的這種學術精神致敬,。 湯志鈞先生父子耗費數十年整理的《梁啟超全集》 因為寫這篇文章,我反復問自己,,湯先生最讓人尊敬的地方在哪里呢,?按照我多年與湯先生的接觸,我以為,,他最讓人仰慕的是他始終如一的書生本色,,以及他不為利祿所驅、不為時風和世風搖惑的學術定力,。湯先生擔任過所領導,,但他毫不貪戀權位,更沒有藉權位呼朋引類,,謀一己之私,,一輩子自我認定的和始終守定的就是這種書生本色,他用自己的全副生命和智慧為我們生動詮釋了什么叫以學術為志業(yè),,什么叫以學術為生命,。我們今天看到湯先生貫通文史而著作等身,但很少有人去想一想,,這些都是一本書一本書通讀,、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是坐在冷板凳上與寂寞相伴做出來的,。尤其不可及的是,,在文革期間,群起爭名奪利的環(huán)境里,,他白天養(yǎng)豬,、挑糞、掃廁所,;晚上則退居一室之中,,“偷”書、看書,、寫文章,,堅守著那種與古人相交往的淡定與透徹,。今天我們回顧他的學術成就,面對的卻是一個浮躁的學界,,一個利祿驅人和為利祿所驅的學界,,因此,我們在仰望湯先生的學術成就的同時,,更應該仰望湯先生的學術人格,,他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告訴我們有此人格而后才會有此學問,。因此,,我的體會是,在競相燃放煙火的學界里,,寧肯做一盞寒夜里的孤燈,。煙火一時奪目,但轉眼就會變成灰燼,;寒夜里的孤燈雖然沒有那么明亮耀眼,,卻能與你相伴到黎明。 原文刊《社會科學報》2014年10月9日 |
|
來自: love趣味對聯(lián) >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