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我國傳統(tǒng)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五個節(jié)氣,,也是春季的第五個節(jié)氣,。《淮南子》曰:“(春分)加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span>每年的清明一般為04月04日至6日之間,屆時太陽將行至黃經(jīng)15°,,此后便進入辰月,。《三統(tǒng)歷》闡:“清明為三月節(jié),谷雨為三月中氣,。清明者,,謂物生清凈明潔;谷雨者,,言雨以生百谷,。”清明,,古稱三月節(jié),。按《國語》曰:時有八風。歷獨指清明風為三月節(jié),,此風屬巽故也,。萬物齊乎巽,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三月東南風吹起,,天清氣明,植物滋長,,生氣盎然,。無論是天氣還是人,都是一派清明氣象,?!叭f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span>清明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桐,木名,。有三種:華而不實者曰白桐,,《爾雅》所謂榮桐木是也,;皮青而結實者曰梧桐,一曰青桐,,《淮南子》曰梧桐斷角是也,;生于山岡、子大而有油者曰油桐,,毛詩所謂梧桐不生山岡者是也,。今始華者,乃白桐耳,。按《埤雅》:桐木知日月,、閏年,每一枝生十二葉,,閏則十三葉,,與天地合氣者也。今造琴瑟者,,以花桐木,,是知桐為白桐也。按《爾雅》注曰:鼫鼠,,形大如鼠,頭似兔,,尾有毛,,青黃色,好在田中食粟豆,,謂之田鼠,。《爾雅·釋鳥》:鴽,,鴾母,。郭注:酓鳥也,青州人呼為鴾母,。鮑氏曰:鼠,,陰類;鴽,,陽類,;陽氣盛故化為鴽,蓋陰為陽所化也,。虹為雄,色赤白,,蜺為雌,,色青白,然二字皆從蟲,?!墩f文》曰:似螮蝀狀。諸書又云:嘗見虹入溪飲水,,其首如驢,。恐天地閑亦有此種物也,,但虹氣似之借名也,。注疏曰:(虹)是陰陽交會之氣,故先儒以為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則虹生焉,,今以水噀日,自劍視之則暈為虹,。 暮春陽氣上升,,與陰氣交匯故而成虹。 【清明·習俗】 先秦時期,,二十四節(jié)氣逐漸確立,。而且與此同時,隨著漢代《太初歷》的頒布,,陰陽合歷的歷法制度也逐步推廣開來,。也因此,節(jié)氣與節(jié)日的屬性及功能開始逐漸分離,。至此以后“節(jié)氣就是節(jié)日”就不再普遍成立了,。 但“清明”,則成為現(xiàn)今唯一是節(jié)日放假的節(jié)氣,。 【寒食的清明節(jié)】 寒食,,先秦時期原荊楚地的節(jié)日,在冬至后105日,,一般為清明節(jié)氣前一到二日。 寒食節(jié)的由來,,一說源自為紀念晉國介子推,。 介子推,,春秋時期晉國人。曾隨晉公子重耳流亡國外19年,,有“割股奉君”之舉,。后重耳即位為晉文公,封賞群臣,,唯有介子推功不言祿,,且不齒與狐偃等人為伍,攜母歸隱綿山,,成為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晉文公得知介子推隱居后,,便親自前往綿山覓賢。而綿山蜿蜒數(shù)十里,重巒疊嶂,,谷深林密,無法可尋,。晉文公受小人之言,,放火燒山,想逼介子推出山,。待三天大火熄滅之后,,才發(fā)現(xiàn)介子推和他的母親抱木被焚而死。晉文公看后追悔莫及,。 后世為紀念介子推,,便設立寒食節(jié),并規(guī)定這天不生明火,,只吃冷食,。此傳雖早,但受到了曹操的質疑,。曹操在《明罰令》中寫到“聞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后百有五日皆絕火寒食,,云為介子推,。子胥沈江,吳人未有絕水之事,,至于推獨為寒食,,豈不悖乎!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長半歲刑,主使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為了大家的健康著想,,不得寒食,。另有一說,寒食源自《周禮》所載“仲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的“改火”舊俗,。徐颋《改火解》:“改火之典,,昉於上古,行於三代,,迄於漢,,廢於魏晉以后,復於隋而仍廢……蓋四時之火,,各有所宜,,若春用榆柳,至夏仍用榆柳便有毒,,人易以生疾,,故須改火以去茲毒,即是以救疾也,?!?/span>一年之中,鉆火各異木,,故曰改火,。改火之時要禁掉舊火,故而在新火啟用之前要寒食,。因為不能舉炊,,人們只能吃預先準備好的冷食。也因此形成了后世的清明特色飲食,,麥粥,、糯米酪、麥酪,、杏仁酪,、雞蛋等。直到南北朝時期,,雖然前有曹操的禁令,,但寒食節(jié)還是人們心中的重大節(jié)日,。尤其是中原地區(qū),介子推的家鄉(xiāng)原晉國屬地的山西,,在寒食節(jié)仍然要寒食禁火一月有余,。到了唐代,寒食節(jié)雖然仍是一個較大的節(jié)日,,但隨著對火源的有效控制及“禁火寒食”舊俗的革除,寒食節(jié)的民俗內容已經(jīng)不再主要圍繞“寒食”而進行,,逐漸轉變?yōu)橐浴凹滥埂睘橹鳌?/span>中國人在骨子里就有著強烈的家庭觀念,,尤其重視家族,、祖先。祭祀先祖,,是中華民族一項歷史悠久的民俗活動,,傳承千年,儀式隆重,。幾千年來,,一個家庭可以沒有狹義上的宗教信仰,但一定有著對祖先的崇拜,。并且沒有誰可以代替祖宗崇拜,。乃至在國人辱罵一個人的時候,問候其祖先以及說其沒有祖上,,都會讓人感到極大的侮辱,。清明時節(jié),冬去春來,,草木萌生,。所以人們會去先人的墳墓,查看是否有墳丘塌陷,、兔狐打洞及雜草叢生的情況,。在祭掃時,鏟除雜草,、添加新土,,進而進行祭奠,表達對先祖的懷念,。而在唐代,,寒食節(jié)的祭祖活動,率先由皇家發(fā)起,,先成為了唐代皇室的拜陵祭日,。《新唐書·禮樂志四·拜陵》有載:“凡國陵之制,,皇祖以上至太祖陵,皆朔,、望上食,,元日、冬至,、寒食,、伏、臘,、社各一祭,。”后至唐開元二十年,,上下詔:“寒食上墓,,禮經(jīng)無文,近世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用拜掃禮。于塋南門外奠祭,,撤饌訖,,泣辭。食余于他所,,不得作樂,。仍編入禮典,永為例程,?!?/span>所以寒食墓祭不但有假日,凡祖塋較遠者,,在朝的文武官員還可以多請假,。《唐會要》卷二十三:“元和三年正月敕,,朝官寒食拜掃又要出城,,并任假內往來不須奏聽進止?!?/span>隨著寒食墓祭被編入“五禮”,,也意味著把寒食墓祭被法定化。進而寒食節(jié)祭祖進一步在民間蔓延開來,,成為全民性的祭墓活動,。《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有載“(會昌二年二月)十七日,,寒食節(jié)。前后一日,,都三日暇,,家家拜墓?!?,其民間祭祖情況由此可見一斑。柳宗元就曾因寒食節(jié)不能拜掃先人墳墓而痛苦萬分,?!缎绿茣ち谠獋鳌份d:“近世禮重拜掃,今闕者四年矣,。每遇寒食,則北向長號,,以首頓地,。想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皁隸庸丐,,皆得上父母丘墓;馬醫(yī),、夏畦之鬼,,無不受子孫追養(yǎng)者?!?/span>到了宋代,,由于寒食節(jié)的“寒食”二字以有“名不副實”之嫌,其地位日漸式微,。除了對介子推的紀念,,其他的民俗活動(掃墓等)及節(jié)令食俗,逐漸轉移到了清明節(jié)的民俗活動中,。宋《夢粱錄》有載“清明交三月,,節(jié)前兩日謂之"寒食",京師人從冬至后數(shù)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條插于門上,名曰"明眼",,凡官民不論小大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頭,。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節(jié),,每歲禁中命小內侍于閣門用榆木鉆火,先進者賜金碗,、絹三匹,。宣賜臣僚巨燭,正所謂"鉆燧改火"者,,即此時也,。禁中前五日,發(fā)宮人車馬往紹興攢宮朝陵,。宗室南班,,亦分遣諸陵,行朝享禮,。向者從人官給紫衫,、白絹、三角兒青行纏,,今亦遵例支給,。至日,亦有車馬詣赤山諸攢,,并諸宮妃王子墳堂,,行享祀禮。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墳,,以盡思時之敬。車馬往來繁盛,,填塞都門,。雖然日期有所偏移,但墓祭的規(guī)模和人們的熱情并沒有改變,。通過宋《清明上河圖》對此時盛況的描寫,,便可見一斑。至宋后,,清明逐漸替代寒食節(jié),,成為了“清明節(jié)”,繼承了寒食節(jié)祭祖掃墓的核心內涵,,成為了人們祭祖的重要節(jié)日,。 清·顧祿《清嘉錄》中記載:“蓋土俗家祭,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朝為鬼節(jié),端午,、冬至,、年夜為人節(jié),。” 由此可見,,到清代,,主流大眾已不再提及“寒食節(jié)”,清明節(jié)已經(jīng)完全的替代了寒食節(jié),,成為人們祭祖的節(jié)日,,并延續(xù)至今。 當祭祖掃墓和暮春踏青在氛圍上產(chǎn)生沖突的年代(食余于他所,,不得作樂),,“慎終追遠”與“及時行樂”中,我們的先人選擇了前者,。 “慎終追遠”是清明節(jié)的文化精神,。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觀照自身,,追思祖先業(yè)績,,理解人生的意義。清明是莊重的,,哀思的同時讓我們保持對先人乃至社會的敬畏與感恩之心,并在這人心躁動的現(xiàn)代社會,,給人們一個理性,、冷靜思考人生的機會,感知什么是我們民族之根的所在,,了解我們所要傳遞民族香火的責任,。 【郊游的清明節(jié)】 上巳節(jié),原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后固定為夏歷三月初三,。 因為距離清明太近,被清明節(jié)所替代,。而其三大節(jié)俗:春嬉,、袚褉、招魂,,也逐漸被清明節(jié)所吸收,。 尤其到了宋朝,清明郊游成為了春季重要的民俗活動,。 如宋·李之彥《東谷所見》所載:“拜掃了事,,而后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游覽,,盡歡而歸?!?/span> 而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休閑活動的豐富。春嬉則衍生出了打毬,、拔河,、蕩秋千、天仙戲,、斗雞,、斗卵等各種節(jié)令游戲,不斷豐富著清明節(jié)郊游的內容,。 宋《夢粱錄》有載“宴于郊者,,則就名園芳圃,奇花異木之處,;宴于湖者,,則彩舟畫舫,款款撐駕,,隨處行樂,。此日又有龍舟可觀,都人不論貧富,,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雖東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酒貪歡,不覺日晚,。紅霞映水,,月掛柳梢,歌韻清圓,,樂聲嘹亮,,此時尚猶未絕。男跨雕鞍,,女乘花轎,,次第入城。又使童仆挑著木魚,、龍船,、花籃、鬧竿等物歸家,以饋親朋鄰里,。杭城風俗,,侈靡相尚,大抵如此,?!?/span> 宋《武林舊事》亦載:“蓋輦下驕民,無日不在春風鼓舞中,,而游手末技為尤盛也,。” 正所謂:減徒御,,挈琴酒,,相與屢游乎其間,遭右而坐,,觸陰而息,,雅杯徐行,微微春風,,好鳥一聲,,為我笙鏞,往復如此,,彌旬累晝,。 但到了元朝,清明不再放假,,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也隨之減弱,。到了清代,更加沒有了歡愉的氣氛,。 如清《燕京歲時記》中載“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煙節(jié),。古人最重之,,今人不為節(jié),但兒童戴柳祭掃墳塋而已,?!?/span> 【養(yǎng)蠶的清明節(jié)】 清明,最初作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天然的具有時令的象征,。所以對農(nóng)耕活動有著明確的指導意義。所以清明最初的功能,,都是基于農(nóng)事活動所產(chǎn)生的,。 “男耕女織”,農(nóng)耕和養(yǎng)蠶是我國重要的農(nóng)業(yè)活動,。 做為世界上最早開始養(yǎng)蠶的國家,,中國有著5000年以上的養(yǎng)蠶歷史,。在殷商時期的甲骨卜辭中也出現(xiàn)過“蠶示三牛”的記載,。 漢《四民月令》有載:“清明節(jié),,命蠶妾,治蠶室,,除隟穴,,具槌、持箔,、籠,。” 清明時節(jié)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為開啟養(yǎng)蠶的準備工作,。 “一候,,桐始華”,清明伊始,,氣溫持續(xù)在15℃以上,,不但桐花盛開,桑葉也開始發(fā)芽,。所以人們也需要開始搭建,、修繕蠶房和蠶架,準備養(yǎng)蠶,。 而皇后親蠶,、祭祀先蠶更是成為國家重要禮制。 隨著時代遷移,,到了后世,,清明節(jié)逐漸吸收、融合了寒食節(jié),、上巳節(jié)的傳承內涵,,成為了我國重要的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日之一,從節(jié)氣到了節(jié)日,。而其本身的農(nóng)業(yè)屬性,,則隨著農(nóng)業(yè)科學的進步逐漸地被人們淡化了。只有少數(shù)地區(qū),,如,,浙江湖州市含山、善璉,、德清等縣市還有祭拜蠶神等和養(yǎng)蠶相關的民俗活動,,但也基本上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