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各方面因素考慮,,如果抗戰(zhàn)勝利后,,李云龍果真去了東野(不能稱之為四野),確實是有機會當上“縱隊司令員”的,,然而概率卻又非常之小,。 這兩個結(jié)論其實并不矛盾,因為東野的那些縱隊司令員們,,并非同時任命的,,每個將領的軍隊級別也是參差不齊。 首先要弄清楚,東北野戰(zhàn)軍的十二個野戰(zhàn)縱隊,,不是一股腦同時建立起來的,,畢竟東野從10萬人發(fā)展到88萬人,是需要一個相當長過程的,。 總的來看,,東野的“縱隊”組建大概分為三個批次,那么自然,,司令員的“段位”也相應要分為三檔,。 第一批:組建于1946年初的五個縱隊,也就是第1,、第2,、第3、第4,、第6縱隊,,這幾個縱隊的底子都是老八路(或新四軍),號稱“東北五虎”,,因此縱隊司令員的級別相當高,,至少是開國中將起步,而且還會出現(xiàn)開國上將,。 比如一縱司令員李天佑,、二縱司令員劉震、六縱司令員洪學智皆為開國上將,,六縱首任司令員陳光將軍若非情況特殊和英年早逝,,恐怕也得是上將級別吧?而后任三縱司令員韓先楚,,眾所周知也是上將,。 即便是三縱前任司令員程世才、四縱司令員吳克華,,也都是1955年的開國中將。 說明一下,,曾克林少將屬于特例,,主要是最先率部進入東北擴軍迅速,但是擔任縱隊司令員的時間很短,,能力和資歷都略顯勉強,,因此很快就被換掉了。 1955年的軍銜授予體現(xiàn)些什么,?戰(zhàn)功之外,,主要就是革命資歷和職務級別,前述“東北五虎”的司令員,長征后期至少是紅軍的師級首長(比如李天佑,、韓先楚,、劉震等),有可能還是軍團級首長(比如陳光),,注意紅四方面軍稱為“軍”,,跟一方面軍的軍團同級。 那么在抗戰(zhàn)爆發(fā)后,,紅軍剛剛改編為八路軍之際,,這些軍團、師級首長,,肯定會出任旅,、團級軍事主官。 比如陳光是115師343旅旅長,、李天佑是686團團長等,,其他幾位四方面軍的干部,當時在抗大學習,,但是級別也在那呢,。 而《亮劍》劇中李云龍的早期人設,是紅四方面軍的一名團長(紅九軍171團),,然后在紅軍改編時,,最初擔任的是386旅772團的一名營長,這也是他后來授少將銜的基礎職務,。 至于后來當上新一團團長,、獨立團團長,那都沒有用的,,因為是八路軍開始壯大以后的事情,,這個之前強調(diào)過幾次,1937年8月,,我們只有三師六旅15個團,,1940年已經(jīng)可以出動105個團,兩個年份的團長級別能一樣嗎,? 因此,,李大腦袋同志在1946年,根本沒有可能成為“東北五虎”任何一個縱隊的司令員,,原因很簡單,,資歷和級別都不夠,至多進步為某主力師的師長,,當上縱隊副司令員希望都不大,。劇中在華東野戰(zhàn)軍露面時,他也確實只是某縱2師師長。 第二批:組建于1947年8月前后的四個縱隊,,此時正是東野急速發(fā)展壯大期,,逐步以比較能打的三個獨立師,合編為新的野戰(zhàn)縱隊,。 其中包括第7縱隊,、第8縱隊、第9縱隊和第10縱隊,,理論上說,,縱隊司令員的級別也應該為開國上將或中將。 比如七縱司令員鄧華,、八縱司令員黃永勝即為開國上將,,而九縱司令員詹才芳和十縱司令員梁興初,都是開國中將,。 其對應的級別,,應該是長征后期紅軍的師長、副師長,,以及八路軍剛剛改編時的團長,、副團長(或同級別干部)。 也就是說,,李大腦袋少將,,仍然沒有可能躋身第二批次的縱隊司令員,還是那個原因,,資歷和級別還是不夠,,當個縱隊副司令員嘛,馬馬虎虎有希望,。 第三批:遼沈戰(zhàn)役打響前,,1948年3月再組建的三個縱隊,包括第5縱隊,、第11縱隊和第12縱隊,,其中的十一縱司令員賀晉年、十二縱司令員鐘偉,,建國后都是少將軍銜,,所以理論上說,李云龍在第三批是有機會的,。 比如鐘偉在長征后期、八路軍改編初期的職務,,跟李云龍的人設是基本相同的,。 鐘偉到達陜北以后,曾任紅73師政治部主任,基本就是個團長級,,那么在改編為八路軍時,,最合適的職務就是營長或者教導員,跟李云龍的職級持平,。 《亮劍》中同樣出身晉西北鐵三角的丁偉,,其歷史原型就是鐘偉少將,既然丁偉有機會成為東野第三批的縱隊司令員,,那么李云龍當然也有機會,。 不過事實上,這種可能性又是微乎其微,,主要有兩點原因: 其一,,鐘偉這個縱隊司令員屬于“首長特批”,因為在十二縱組建之前,,鐘偉的職務是二縱第5師師長,,按正常的提拔程序,他最合理的職務是“縱隊副司令員”,。 東總最初也確實是這么考慮和安排的,,然而鐘偉卻堅決不干:寧當雞頭,不當鳳尾,。 關鍵是鐘偉已經(jīng)在東野打出名號來了,,在幾十名師長中確實出類拔萃,所以林總也就含笑答應了,,破格任命鐘偉直接為十二縱司令員,,而這樣的待遇不是每名師長都有的。 東野戰(zhàn)史對二縱5師的戰(zhàn)場評價是:“該部隊系東北部隊中最有朝氣的一個師,,突擊力最強,,進步快,戰(zhàn)斗經(jīng)驗豐富,,攻防兼?zhèn)?,以猛打、猛沖,、猛追三猛著稱,,善于運動作戰(zhàn),為東北部隊的頭等主力師”,。 所以鐘偉完全屬于特例,,是東野所有縱隊司令員中,唯一一個資歷明顯不足的戰(zhàn)將,,另外一名開國少將,、十一縱司令員賀晉年,,跟他的情況并不相同。 賀司令員在長征會師后,,已經(jīng)是紅81師的師長,,而抗戰(zhàn)之初,也是八路軍留守兵團的警一團團長,,只是因為特殊情況,,軍銜低授了而已。 其二,,不可否認的是,,林總還是比較喜歡提拔和重用紅一軍團、紅一方面軍,、八路軍115師的將領,,畢竟這樣對下級的作戰(zhàn)風格和特點較為熟悉,也利于作戰(zhàn)指揮,。 關于這一層,,掃描一下1948年以后,東野全部十二個縱隊的時任司令員,,就很清楚了,。 作為四方面軍和八路軍129師的戰(zhàn)將,李云龍這樣的人物不符合這個條件,,所以《亮劍》在丁偉的人設上,,也是有些牽強的。 一方面,,在陳賡縱隊解除赴東北的任務后,,129師高級干部基本沒有出現(xiàn)在東野將領群體中,另一方面,,更沒有129師出身的縱隊司令員,。 東北野戰(zhàn)軍各縱隊,在遼沈戰(zhàn)役結(jié)束還沒有入關時,,就已經(jīng)根據(jù)命令改稱“軍”,,而整體上改稱第四野戰(zhàn)軍,已經(jīng)是平津戰(zhàn)役結(jié)束后的1949年3月間了,,也就是說,,注意第四野戰(zhàn)軍只有兵團、軍的建制,,而不再有野戰(zhàn)縱隊的番號了,。 這一點要理清,千萬別混著用,,文章中可以寫作東野某縱或者某軍,,四野則必須稱為某軍,,而不能有四野某縱的番號,,那就太不專業(yè)了,。 至于解放戰(zhàn)爭的收官階段,晉西北鐵三角都能當上軍長也不奇怪,,長江后浪推前浪,,不少原來的縱隊司令員都升職了嘛。 本文嘗試用文學作品里面的人物人設,,根據(jù)軍史事實,,對東野各縱隊司令員的銜級,進行粗線條的梳理,,主要討論縱隊批次,、主官資歷和1955年授銜的適配性問題,一起學知識,,千萬別抬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