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子石街上保存的老店鋪 雙街記:磨子石街 周曙輝 老街是一個永遠也說不完的話題! 一說起老街,,就會勾起許多人的鄉(xiāng)愁。誠然,,老街確實能勾起許多人很多美好的回憶,,生于斯,、長于斯。多少人在這里出生,、成長,,每天行走在老街的青石板路面上,聽著小販們的吆喝聲,。述說著古老的故事,。 一般人所知道的老街就是指婁底老街,漣水河畔,,一條淹沒在繁華都市的狹長街道,。而我對婁底老街沒有太多的所謂的鄉(xiāng)愁,我更多的是想念我老家的那條老街,,我們那里同樣有一條臨水的老街,,距離婁底老街十余里路的一個偏僻的鄉(xiāng)下,那條老街,,我們就叫她“街上”無論是小的時候還是現在,,在路上碰到人,熱情地打著招呼,,“到哪里氣”,,“到街上氣”,到“街上做么子,?”“到街上耍氣”或“到街上買東西去”,,“街上”就是指河對面那條街,上街就是指到那條街去買東西,。 磨子石碼頭 我們所說的“街上”就是磨子石街上,,磨子石街上和婁底老街一樣,同樣是臨水而建,。前面蜿蜒流過的河叫孫水河,,彼時,我們還不知道離家十多里的城里還有一個老街,,老街的邊上同樣有一條差不多寬的河流,,這條河流現在的名字叫漣水河,兩條河最終在一個叫犁田咀的地方匯合在一起,。兩個老街過去有沒有一些瓜葛,,我搞不清,但兩條河流的名字卻爭執(zhí)了許多年,,直到現在還糾纏不清,。當我鄭重其事地告訴身邊的小伙伴,我們這條河才叫漣水,小伙伴會很硬氣地頂我,,婁底那邊那條河才叫漣水河,,虧你還是吃這條河的水,在這條河里打泡湫長大的,,連這條河的名字也搞不清,,每當這個時候,我心里就想,,懶得跟你們這些孤陋寡聞的人糾纏,,說了你們也不信,這條河才是正宗的漣水,。 磨子石旁邊的這條河現在叫孫水,,發(fā)源于離磨子石西南約四十里的龍山。在70年以前確實叫“漣水”,,這是我多少年后從縣志和知情的朋友那得到的準確答案,。而我們實際上更多地是叫這段河為“磨子石河里”,磨子石河兩邊各有一個碼頭,。沒有橋梁連接兩岸,,只有一艘渡船,日日夜夜將來往的人們從此岸渡往彼岸,。初聽磨子石這個名字,,總感覺有點怪怪的,不明就里,。老人們說,,在渡船碼頭上方一點的河中央有一個巨大的礁石,圓圓的像磨盤一樣,,因此,,這里就叫“磨子石”。還有一首民謠“磨子石的綠豆呷不得,、磨子轉不得,、金雞啼不得、水轉磨不轉”,。然而我們終究還是太小了,,從未見過傳說中的“磨子石”,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下游二里處修建了水壩后,,水面上漲,,將礁石淹沒了。現在的磨子石河里,,波瀾不驚,,清且漣漪,。 磨子石老街保存的青石板路 一說起磨子石街上曾經的榮光,老人們在描述了它以往的輝煌歷史后,,往往就加一句:過去的磨子石街上要比婁底街上熱鬧,。似乎,非如此,,不能讓你清楚明白過去磨子石街上的熱鬧。碼頭邊灣著有幾百艘“倒劃子”,,有幾百名以船為生的船駕長,。雙峰湖洞的柴煤,茶園砂罐鋪的煙煤,,青山匡家沖的石煤都要用人工擔挑到此裝船運往湘潭,、長沙、乃至武漢,。七步灘那六,、七家窯子燒出來的石灰,都要在這里上船,?;夭耗敬瑥乃愤\回的數以千噸計的糧食、大豆,、棉花和南雜百貨也都在這里集散,。浩浩蕩蕩的擔煤大軍,上上下下的運貨船只,,使磨子石迅速發(fā)展成為孫水河邊最繁華的商埠,。沿碼頭拾級而上的是一條青石板路的老街,叫“正街上”,,沿河邊的一條老街叫“河邊街子”兩條老街密密麻麻地排滿了各種店鋪,,有碳行、米行,、屠坊,、染坊、鐵匠鋪,、縫紉店,、理發(fā)店、皮匠店,、蒸酒打豆腐鋪子,,十里八鄉(xiāng)的人都要在這里購物、采辦,、置辦年貨,。街上整天熙熙攘攘,,人聲鼎沸。下游的有個叫“大洲腦上”的沙洲,,船廠在這里修補船只,,整天傳來叮叮當當的敲打聲。熱鬧非常,。 磨子石的繁華亦招來了土匪,,據《婁底市志》載,1942年冬天,,磨子石街上突來龍山匪徒200余人,。攜駁殼槍152支、步槍27支,、輕機槍2挺,,搶劫店鋪11家,吊了兩只羊(綁票)后揚長而去,。 離磨子石西南約四十里有湘中最有名的龍山,,龍山上的土匪遠近聞名,令人聞風喪膽,。小時候,,老人們老愛拿龍山上的土匪來嚇唬小孩,一到天黑,,沒有及時關門,,老人們就會說,“不怕龍山高里的土匪來,?” 而更過真實的關于磨子石街上的故事是從我爺爺奶奶口中得來的,。 爺爺在解放前,結婚后不久,,為了生計,,在磨子石開過蒸酒打豆腐的鋪子。 爺爺跟我講過日本鬼子到過磨子石,,說他和日本鬼子一起喝過酒,,這時奶奶會就會旁邊搭一句,“是做各幾(假裝)和日本鬼子親近”,。爺爺和鬼子在船上一邊喝著酒,、劃著拳,一邊渡河,,船行到中央,,爺爺乘鬼子不注意,一個猛子就跳到河里,,射面子(潛水),,在水里遠遠地游走了,。鬼子慌亂連忙朝水里開槍,早就不見爺爺的影子了,。 磨子石老街保存的青石板路 爺爺還很詳細地向我描述過解放軍過境磨子石的場景,,在碼頭邊,一個柱子擋住了駝著輜重的馬,,只見解放軍首長一聲令下,,要將柱子砍掉,只見兩名解放軍拿出背著的大砍刀三下五除二將柱子砍斷,,然后隊伍得以順利通過,,說到這里,爺爺語氣會加重,,說道“軍令如山倒,那個時候”然后再由工作人員與百姓協(xié)商賠償事宜,。 解放后,,土改時,爺爺因為出身貧農,,又表現積極,,當上了干部。磨子石連同附近幾個村子成立了磨石鄉(xiāng),,爺爺當了磨石鄉(xiāng)的鄉(xiāng)長,。 爺爺是個老實人,土改時一些過左的做法,,爺爺也是看不下去,。奶奶跟我講過一件事,說土改時,,破除封建迷信,,鄉(xiāng)里將沿河上下的一些龍王老爺(木雕龍頭)收繳,集中在這邊的學堂前大操坪里,,一把火把老爺們燒得精光,。爺爺覺得是欺神明造孽的事,就找了個理由,,借口要去辦其他事情,,沒有參與毀老爺的事,奶奶說,,積極參與毀老爺的那幾個人后面都遭了報應,,有一個最積極的,沒過幾年就得了重病,,兩個兒子也莫名其妙地死了,?!班诺胃髀纷霾坏酶瘛蹦棠陶f。 然后還沒有等我過多地向爺爺打聽街上的路,,忘記問他當年蒸酒打豆腐的鋪子在什么位置,?和日本鬼子喝酒后逃跑的事到底是真還是假?爺爺就走了,,在我讀小學最后一期就走的,。 奶奶跟我翻過古,奶奶娘家是從磨子石往西經清樂亭的新禾那邊,,那個時候,,新禾那邊是沒有鋪子的,買什么東西都要翻山越嶺來到磨子石購買,。一個冬天的夜里,,奶奶的父親病重,落起各大雪,,跑到磨子石藥鋪里來抓藥,,冇得鞋子穿得,打起雙赤腳板,,凍得飛紅,。 等我能記事的時候,“街上”早就褪去了往日的繁華,,沒有了過去的熙熙攘攘,,變得冷清得多了。然而他畢竟還是叫“街上”,。我們購物還是要去街上的,。過去的“河邊街子”因為修馬路,已經拆完殆盡了,,面目全非,,唯有碼頭依舊,從青石板鋪就的碼頭盤旋而上,,靠碼頭的兩家鋪子還保存原貌,,鋪門上都用竹條鑲嵌成回字紋,往前就是橫貫磨子石的馬路了,,過馬路后就是一級一級的青石板臺階,,一條街弄子延伸過去,這就是“正街上”,。殘存的正街上老式的店鋪都在,,但已經變成了普通民居。生意是沒有了,。沿河邊一排的房子,,靠碼頭的就是過去的合作社,,這個時候已經的私人經營的商店了,日常用品基本上是在這里采購,,合作社過去一點就是生資站,,經營農藥化肥之類的,再過去就是理發(fā)店,、診所等,。沿馬路往西,到街的盡頭,,稍往有拐,,就是一座通往金甲山的石橋,石橋右邊的圍欄上還雕刻了一頭小牛,。往左就是水泥廠和北沖方向了,。 從我們這邊過河要坐渡船,一艘老式的板板木船,,后面用棚子遮蓋就是舵公臨時居住的家,,船艙鋪上木板就是床,前面船艙放置一個小藕煤爐子就用來燒火做飯,。我們過河時,若渡船在對岸,,沒有撐過來的跡象,,便大聲朝對岸喊“師傅,麻煩撐一篙哩”,,舵公師傅聞聲就會拔起插在船頭孔中長長的竹篙,,在岸邊用力一點,船離岸,,然后再蕩起槳,,朝這邊劃過來。若當天撐船的次數太多了,,對岸又只有個把人在等,。舵公師傅也會有不耐煩的時候,這個時候,,任憑對岸的人喊破喉嚨,,舵公師傅也會裝作聽不見,一定等到這邊岸上有人上船或者對岸等的人聚集了一堆才撐過來,。 四歲的時候媽媽帶我去街上理發(fā),,理發(fā)師不小心剪到了耳朵,我對理發(fā)師拳打腳踢,,叫嚷著要人家賠,,耳朵上的傷痕至今還留有印記,。我還到街上的中藥鋪里抓過藥,藥鋪里的大藥碾子和搗藥罐還記憶很深刻,。抓的藥是用一桿小小的稱一樣一樣稱好,,再用黃紙包起來,用繩子系好,。 磨石渡口 我們這邊叫新柏,,小學是在河這邊的,離河邊碼頭大約2,、3百米,,學校就叫“磨石學校”,,過去是龍家屋里的祠堂,,從解放后辦學校一直到上世紀末。讀學前班和一年級的時候,,對岸的學生也是要到我們這邊就學的,。苦于過船渡水的不便,,一到春夏之際漲大水,,為安全起見,渡船就停渡,,那邊學生過不來,,就只能在家休息一條,對面的磨子石便集資新建了一所學校,,為了校名,,又起了爭執(zhí),我們學校建在新柏,,卻叫“磨石學?!保瑢Π妒悄ナ?,建的學校卻不能叫“磨石學?!薄:竺娌恢朗悄奈宦斆鞯念I導變通了一下,,將對岸學校命名為“磨子石學?!保@才解決了爭執(zhí),。 一年級的時候,,校長組織我們全校師生到對岸磨子石街上看過一場電影,在模糊的印象里,記得放電影的地方在正街上一個很老舊的禮堂,,桌椅板凳等各種設施都很老舊,。至到今天我還是沒辦法求證原來看電影的地方到底在哪。 除了我們平時渡河到街上購物,,磨子石河里最熱鬧的時分就是端午時節(jié)了,。我三個月大的時候媽媽帶就看了龍船,這是磨子石河里中斷了幾十年之后的第一次龍船賽,。改革開放后,,之前各種禁止做的事都如雨后春筍般地興起來。 老中藥鋪子 端午的時節(jié),,是我們最快活的時候,。 兩邊各有一艘龍船,各有一個龍王老爺,。每到距離端午還有近半個月的時候,,一些為首的就會組織將龍船抬出來,用大木條凳架住,。龍船是翻過來放上面,,要油船修補。等到五月初一才正式下水,,本地龍船不同于載貨的劃子,,是請釘船師傅,用本地老杉木打造,,長約20米,,新柏的船比磨石的船要長,有十二倉,,二十四個撓手,,打鼓的一人,,打鑼的一人,,掌舵的一人,夾艄的一人,。兩頭高高翹起,,下水前,要用翹篾翹起,,翹篾是用幾塊大竹片夾住,,船中間有兩個柱子立起來的架子,中間有橫檔,,長長的翹篾擱在柱子上端的橫檔上,,兩條用大鐵栓栓在船中間的橫梁上,翹篾河橫梁都有孔,栓住之后,,兩頭再用繩索一圈一圈捆緊,。繩索兩條各有兩個人用力拉拽,繩索越拉越緊,,有時為了翹篾繃得更緊,,還需要有人爬上船,站在翹篾上,,用全身的力氣往下跳,。這樣翹好的船,就比較結實,,高高拱起的翹篾與船身形成一個三角形,,很有特色。龍船下水由撓手們一人抬住一個倉梁,,從碼頭的階梯慢慢放下水,,在一聲爆竹聲中,敲鑼打鼓迎來老爺,,端端正正地安放在船頭,。 等到兩邊龍船正式比賽的時候,兩邊河岸碼頭是密密麻麻地擠滿人,。兩邊的人們大多數都相互認識,,平日里有不少往來,還有許多是親戚,。但到了端午時節(jié),,兩邊人們似乎成了死敵?!皩幓囊磺鹛?,不輸一年船”。兩條船下水幾乎是同時,,并肩在河面上游蕩一會,,兩邊撓手們相互調侃著,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比起來,,一緊鼓,,剛才還是緩緩并肩而行的兩艘船瞬間就如同兩個斗士,在拼了命地向前猛劃,,鼓聲越來越緊,,敲鑼的是站在中間的縱梁上,一首扶著翹篾,,緊跟鼓的節(jié)奏,,掌舵的是全神貫注,雙手緊握著舵,夾艄的撓子比撓手的要長,,一個人坐在最后面翹起的船尾,,也是奮力地劃,經過一段距離地競賽,,快到碼頭了,,兩艘船更加激烈起來,隨著兩岸鞭炮聲響起,,一聲銃響,,響徹天空,船上的人是更加賣力了,,兩岸的觀眾個個都在扯著喉嚨喊“扒起,、扒起”、“加油,!加油,!”河面的水隨著飛奔的兩艘船激烈地涌起,狠狠地砸向兩邊碼頭,,像涌潮一般,。沖過碼頭不遠就是終點,一根繩索系在兩岸的樹上,,就是終點線,,這時得勝的一方,慢慢悠悠 地調頭往自家碼頭劃過來,,敲著德勝鼓,,頭一、二,、倉的撓手,,高高舉起手中的撓子,表示勝利的意思,,打鑼的一下一下應著鼓點,,更可氣的是,打一下鑼還要用下身往前挺一下,,像一個得勝的將軍,,一副得意洋洋的樣子,。 比賽也有偷奸?;臅r候,這個時候容易引發(fā)矛盾,。比賽進行到最激烈的時候,,眼看就要終點,分出勝負,要敗的一方眼看自家要輸了,,掌舵的就把船往勝利的這一放靠攏,,兩條船粘在一起,中間的兩排撓手因為撓與撓的相撞,,或者故意往對方潑水,,另外的一方肯定就來氣,如果有某個撓手說了一句難聽的話,,或者罵了一句對方,,這個時候就會真刀真槍地干起架了,河面上,,船與船打成了一片,,兩岸的觀眾也對罵起來,互相指責對方耍賴,,更有潑婦,,擼起袖子,拍著手掌,,跺著腳,,口里罵著最難聽的話。瞬間,,整個河面就成了一片戰(zhàn)場,。好不熱鬧。 若有打架受傷了的,,就會威脅要扛著“老爺”上對方打人者的家里去,,迷信的講法是,龍不進私宅,,進了主家必有大難,。好在,這樣的事情最終還是沒有發(fā)生,,往往在兩邊親戚朋友的說和下,,最后賠錢賠禮道歉了事。 端午賽事從初一進行到初五,,初五那天是扒收水龍船,,回家團圓的子女在家團聚后一般都會來到河邊看龍船,有的還興致勃勃地上船劃一劃,,收水要舉行儀式,,兩艘船一起先游到下游大壩上,再逆流而上游到七步灘,,這時,,兩岸的農家都燃放起爆竹,,知道一年一度的龍舟賽要結束了,以此歡送,,有的還燒起了紙錢,,祈禱龍王老爺保佑全家平安,風調雨順,。下來時,,兩條船并攏到一起,是倒過來,,船頭作船尾,,船尾作船頭,用紅布蒙住“老爺”的眼睛,,挑一名個小的人,,坐到中間的柱子上,兩手揮舞揮舞旗幟,,鑼鼓息了,,只有兩邊劃船手劃動船只,并肩順流而下,,一直劃到下游的大洲腦上,,將兩個老爺并排放置,朝下游方向,,用鼓作座子,,早已在此等候的師傅們,已經準備好了三牲,,錢紙等,,師傅們要請神了,口中念念有詞,,占上一卦,,祈禱本村上下一干人等清季太平,風調雨順,。眾人皆道“茫茫大吉昌”,,放完鞭炮就結束了,各自接回老爺劃到各自碼頭,。再將船抬上岸,,抬至放船的地方擱起來,老爺在敲敲打打的鑼鼓聲中歡送至廟里,。結束了一年一度的龍船賽,。 磨子石就是這樣熱鬧著,又歸于平靜,。兩岸的人們來來往往,,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重復著昨天的故事,,唯有靜靜的孫水河一路奔流不息,流到湘江,、長江,、最終流到大海。 去年12月18日,,因為業(yè)務關系,,我走訪了萬寶洞沖灣,在鄉(xiāng)民口中得知,,捐建臥云亭的鄧起玉的玄孫鄧赫常老人,,在部隊退休后居住在北京,于2019年3月寫了《桂香書屋集》一書,,并贈送了一些給老家的一些親屬,,現在居住在洞沖灣慎德堂老家的堂弟鄧建輝也獲贈了一本。我拜訪了鄧建輝先生,,提出看一看那本書,,鄧建輝先生很高興地找出了那本書,并熱情地向我介紹起慎德堂的一些情況,。在書中,,我看到了赫常老人寫的回憶錄,其中有《兒時回憶我的家鄉(xiāng)》一文,,比較詳細地描述了小時候所聞所見的磨子石老街,。覺得很有價值,茲錄于下,。以享讀者,! 兒時回憶我的家鄉(xiāng)(節(jié)選) 鄧赫常 一九三二年中秋節(jié)的晚上,皓月星空,。我出生在洞沖灣“慎德堂”這個小山村的花瓦屋里,。遠望特別雄偉,大門兩旁對立的山字垛墻的湖南民居小院,,類似祠堂建筑,。屋前一片田塅。不遠處一條小溪流過,,再往前有一條大馬路直通磨子石街上,。這是附近一個比較繁華的煤炭碼頭。一條孫水河,,船只往來穿梭,,與外界緊密聯系,,運輸繁忙。這條河通小帆船,,通達石頭埠,、婁底乃至湘鄉(xiāng)、湘潭等地,。記得我多年前在湘鄉(xiāng)簡師讀書時,,曾搭乘過帆船和大米送達學校,多長時間就記不起來了,,恐怕也得一兩天,。 磨子石正街是一條青石板坡路,直通河邊,。兩邊都是一些農戶和店鋪,。有作坊、染房,、豆腐房,。比較大的商店就是臨近河邊的“鼎恒發(fā)”。旁邊有染坊,,生意比較紅火,。碼頭上面蓋有一棟房子是經營煤炭生意,由曾家開設的,。曾咸宇和我同齡,,他們收購當地的煤炭,大都由洪山殿湖洞那邊的煤礦,,通過挑煤夫子,,經過我家前方的大馬路運到磨子石碼頭裝船外運,又把生活必需品從婁底,、湘鄉(xiāng)等地運回,。河岸有兩條小街,上河街上也有一些商鋪,。有一家比較熟悉的門面較大的店名“大盛齋”,,是由灣里桂芳園的堂叔——彤生叔開設的南貨店,兼辦郵政業(yè)務,,我們信件報紙都是由此傳遞,,十分方便。記得我在湘鄉(xiāng)寄回的信都是由此傳遞,,我家常用的日用品和食品在此采購(當時都是賒賬,,記賬的)。再往前有幾家做陽傘,、雨具,、油鞋(木屐)的店鋪,,南方雨多,都在此購買雨具,。碼頭下游叫下河街,,大都是一些修船廠。河灘邊成天能聽到敲打修船的聲音,,很是熱鬧,。每到端陽節(jié)日,,這條河很熱鬧,。由各大族如龍氏、黃氏,、曾氏家族組成的龍舟隊在此進行比賽,。龍舟競賽很熱鬧。兩岸站滿了觀看的群眾,,即時還有時令的水果如桃李,、枇杷、楊梅等冰汁小販供應,。磨子石河對面,,上岸是龍氏享堂,是祠堂,,又開辦學校,。下游不遠處石頭埠是當時的樂善鄉(xiāng)公所的所在地,也只一條街,,不如磨子石熱鬧,。附近有一所小學叫本源學校,現為振翩學校,,我曾在此讀過高小五年二期,。此地離星邊港不遠處對面就是祖母老家慕芳李家。外婆家離磨子石也不遠,,她家有個桔園,,門前有兩口水塘,田園風景也很好,。 還有一件難忘的事,,記得有一天下午,從龍山下來的土匪,,大概有七,、八條槍。從我們對面的大馬路直奔磨子石,,直奔“鼎恒發(fā)”,??赡苁侨尳儇敭a。因為那家商店比較富有,,后果如何就不得而知,。 …… 鄧赫常,男,,總后軍需生產管理部副師職助理員,,長期在機關從事勞動工資工作。一九三二年九月十五日(農歷八月十五日)出生于萬寶洞沖灣“慎德堂”,。是捐修臥云亭的鄧起玉的玄孫,,本文節(jié)選自作者2019年3月自印的《桂香書屋集》一書。從鄧老書中描述的親眼所見龍山土匪到磨子石打劫的情況來看,,似乎和《婁底市志》記載的是同一次打劫,,然而土匪隊伍規(guī)模不一樣,到底是什么情況,,尚待進一步走訪才能搞清楚,。 鄧赫常先生所著《桂香書屋集》 婁氐鎮(zhèn)文史館編委會: 莫俊、宋國洪,、胡業(yè),、莫蒿、胡洪舒,、江東,、劉秋階、周曙輝,、吉利河 “婁氐·在地” 我們一直在用平視的目光看婁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