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傣族園,據(jù)說有這樣的形容:園林學家說,,傣族園是庭院園林的典范,;歷史學家說,,傣族園是一座活著的民族歷史博物館;植物學家說,,傣族園是植物王國的基因庫,;文學家說,傣族園是人間仙境,,是遠離鬧市,,難得尋找到的世外桃園…… 還有這樣的說法:在美麗的江河孕育下,西雙版納成為了一只美麗的綠孔雀,,孔雀的尾巴在橄欖壩,,而傣族園就是孔雀尾巴上炫彩奪目的羽翎。 在傣語中橄欖壩叫做勐罕,,“罕”的意思是卷起來,。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到這里講經(jīng),,佛徒們就用棉布鋪在地上,請佛祖從上面走過去,,佛祖走過去后,,佛徒又把布卷起來。勐罕就是這樣得名的,。 傣族園就位于云南省西雙版納橄欖壩,,景區(qū)內(nèi)有我國保存最完好的五個傣族自然村寨, 古往今來,,版納之美便是文人墨客筆下的??汀T娙诉@樣夸贊:“傣寨風情最可嘉,,歌狂舞妙水飛花,。” 傣族園由五個保存完整的傣族村寨組成,,其中包括鮮花環(huán)繞,、修身養(yǎng)性的曼春滿“花園寨”、竹林掩映的曼降竹林寨,、曾為傣王制作美味菜肴的廚師寨曼乍,、擁有美麗傳說的曼聽公主寨和熱鬧的曼嘎趕擺寨。這五個村寨在橄欖壩匯成了一座展示傣族歷史,、文化,、體育、建筑,、生活習俗,、服飾,、飲食、生產(chǎn)活動的“民族歷史博物館”,。 從市場上的商業(yè)活動來看,,西雙版納和秦國老撾的來往還是比較密切的。 傣族園是西雙版納傣民族的縮影,,濃縮了傣民族文化的精華,,展現(xiàn)了典型的熱帶田園風光。這枝孔雀上絢麗奪目的羽翎,,渾身散發(fā)出熠熠光彩,。“到昆明游世博園,,來版納游傣族園”,,正如詩人曰:“一日作客橄欖壩,夜夜夢回傣族園”,。走入傣家,,仿佛是到了另一個時空,游人不禁陡生隔世之感,。 迎賓廣場:對游客進入傣族園進行傣家禮儀歡迎,。 傣族園內(nèi)勐巴拉納西歌舞劇場是云南省較大的露天劇院,向游客展示傣族各支系的舞蹈藝術,,其代表節(jié)目有《傣王招親》,、《趕擺路》。此外,,章哈獻歌,,民間舞蹈拳舞、刀舞,、紋身舞等讓人耳目一新,。 贊哈獻歌,民間舞蹈拳舞,、刀舞,、紋身舞等讓人耳目一新。 兩個小洋孩兒不喜歡看歌舞,,在干涸的水池里大展拳腳,。 可能是覺著舞臺上的舞蹈不夠美,還是自己來吧,。 傣族園內(nèi)還有一個孔雀園,。孔雀園里面有2000多只孔雀,,成功的保護了國家瀕危物種綠孔雀及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藍孔雀,。 在小孔雀園內(nèi),,游人可以近距離接近它們。 大孔雀有時很兇猛,,是不可以隨便接近的,。 我們在內(nèi)陸難得一見的孔雀開屏在這里隨時目睹。 臥在枝上,,長垂尾翼的綠孔雀和藍孔雀實在是很美的,。 潑水廣場。 關于潑水節(jié)的由來,,有一個神話傳說,。相傳很久以前的傣族家鄉(xiāng)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有很多美麗的姑娘,,人們的生活也是和和美美,,但是就在這樣的美好生活中突然出現(xiàn)了一只作惡多端的火魔,不僅毀壞傣族人民的房屋和莊稼,,還擄掠了7個漂亮的姑娘去做老婆,,人們對此咬牙切齒,卻又無可奈何,。 幸好,,7個姑娘中最小的南粽布很聰明,。她先是設法騙得火魔的歡心,,探出了只有火魔自己的頭發(fā)才能殺死他。然后在傣族日歷六月的一天她設計把火魔灌醉,,等火魔醉的不省人事的時候拔下火魔的頭發(fā),,借著火魔的頭發(fā)把火魔勒死了,可哪知火魔雖然掉了頭,,但是掉到地上的頭顱卻燃起了大火,,魔頭滾到哪里,哪里就是熊熊大火,。情急之下,,南粽布用身體抱住頭顱,姑娘們不停地用水澆到魔頭上,,頭顱才沒有一直燃燒,,就這樣,被擄的7個姑娘輪流抱了7年才讓火魔徹底死去,。 人們?yōu)榱吮硎緦@些犧牲自己消滅魔王的姑娘們的敬愛,,就在每年六月的這幾天,用潑水來紀念她們,,久而久之,,就成了傣族重要的節(jié)日,。 潑水廣場中央有一座雕像,名叫'王子出征',,講述的是傣家王子為了傣族人民的和平,,騎著大象出征,虔誠的和尚,、傣族民眾為他祈禱祝福,,潑灑清水為他祈求平安,期盼他早日歸來,。 潑水節(jié)是西雙版納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傣族人用圣潔之水相互潑灑,,以示祝福,。沉浸在歡樂中的人們,把圣水灑向遠方的客人,,既表示對客人的尊敬和歡迎,,同時也在傳遞著友誼。 在潑水節(jié)期間人們會有浴佛,、潑水,、劃龍舟、跳孔雀舞等習俗活動,。人們在節(jié)日期間潑水,,寓意著潑掉過去一年一切不順利的事情,祈求來年有美好的生活,,所以傣族人民把潑水節(jié)看做是最美好,、最吉祥、最快樂的日子,。 不同服飾的傣族少年男女上場,。服飾代表了他們的出身。 據(jù)說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其不同的裝飾代表著其支系的服飾文化,。尤其是新平'花腰傣'服飾和金平清代傣族服飾很有文化價值,。 傣族服飾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xiàn)出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各地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常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以白布,、水紅布或藍布包頭。 潑水廣場上,,身著民族服裝,、手拿銀缽的傣族姑娘,,與八方來客在潑水狂歡中傳遞著祝福與快樂。 意味著幸福吉祥的水珠從空中噴濺灑落,,使人們沉浸在歡樂之中。 小傢伙拿著爸爸的手機,,也想自己留下幸福的時刻,。 潑水越來越烈,,情緒越來越高,,在場的人們將來一定會幸福,。 熱情潑出一顆“心”,。 騎大象是西雙版納旅游中最受歡迎的游覽項目之一。 漫步寨子中,,從塔包樹,、公主井、孔雀墳寨心到母子島,,與之相伴的一個個優(yōu)美傳說,無不體現(xiàn)著傣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相處之道,。 勐罕曼聽佛塔寺前的塔包樹,。 塔包樹,傣族一直把它視為神樹圣樹,。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到勐罕講經(jīng)時,,曾在這棵樹下靜坐七天七夜,面對瀾滄江的滔滔江水,,深思悟道。 曼聽佛塔寺始建于公元538年,,由當?shù)赝了舅纠ヘ灴岛迸c巖溫組織修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曼聽白塔。大白塔始建于公元669年,,是東南亞一帶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代表性建筑,。 竹樓是傣家人的生活居所。 這里江湖環(huán)抱,、綠樹掩映,、花果飄香、梵音繚繞,,給人一種神秘,、祥和的感受。 據(jù)說傳統(tǒng)的傣家人一生要做三件事:少小時候出家到寺院里面做個小和尚,,為的是學習自己民族的文字,,讓自己文化流傳,生生不息,。當完成這一步后就該學武了,,學武是為了保護自己美麗的家園,是為了自己具備有保護心愛的人的能力,。做個大丈夫,,一身正氣,頂天立地,。第三件事情就是紋身,,傣家人幾乎都紋身。紋身既為表示勇敢,,又非常好看,,正如傣族老人言:“花紋中間隱藏刀工咒語,能防刀槍,,能化險為夷”,。 現(xiàn)在人們都在打工、經(jīng)商,,不知道這三件事還在堅持嗎,? 但是,門口的花籃還在高高懸掛帶著濃濃的傣家生活氣息,。 商家對面的應該是最地道最傳統(tǒng)的傣家竹樓,,保存下來的已經(jīng)不多了。 傣家的每一個寨子內(nèi)都會有一個佛寺,,供寨子內(nèi)的族人祭拜禮佛,,學習自己的文化。 曼春滿古佛寺就是五個寨子組成的版納傣族園內(nèi)最大的佛寺。 曼春滿是傣語,,意為花園寨,。傳說景洪宣慰使曾經(jīng)派人到此栽花,后來發(fā)展成為村寨,,故名,。傣族園以曼春滿佛寺為核心,充分展示了佛教的神秘奇異,。 曼春滿佛寺在東南亞享有盛名,,每年的重大佛事活動期間,斯里蘭卡,、泰國,、緬甸、老撾及當?shù)氐纳畟H和信眾都會云集于此,,舉行朝拜和誦經(jīng)活動,,因此這里的香火旺盛。 曼春滿古佛寺始建于佛歷1126年,,也就是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西雙版納最古老的佛寺之一,主要向游客展示佛教文化活動,如賧佛,、頌經(jīng),、拜佛等活動。 這座金碧輝煌的佛寺是橄欖壩的中心佛地,,凡重大的佛教活動日,,壩子里的信徒和各個佛寺的和尚都要前往朝拜。佛寺里的建筑修復都是靠村民和虔誠的信徒們捐錢,、捐物來完成,。大門里面的兩座供臺,專門用來擺放施舍給飛禽的食品,,以示佛家的博恩,。 這應該是先富起來的傣家人。 可能多數(shù)人還是這樣的生活,。 但是,,畢竟時代進步了,人們的生活也在不斷改善,。傣家人的生活也在變得越來越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