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氣層的厚度為2000-3000公里,,從下至上可分為五個層次: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越往高層空氣密度越小,,空氣也就越稀薄,。 ① 對流層 對流層是大氣層的最底層,緊貼地面,,由于地面附近的熱空氣上升,,上空的冷空氣下沉,發(fā)生對流運動,,故稱為對流層,。對流層充滿暖濕氣體,富含氧氣,,氣流不穩(wěn)定,,天氣就是對流層發(fā)生的各種不穩(wěn)定現(xiàn)象。對流層高于海平面17-18公里,,不同緯度的地區(qū),,對流層的厚度各不相同,緯度越高的地區(qū),,對流層的厚度越小,。 ② 平流層 對流層之上為平流層,高于海平面50-55公里,。平流層非常干燥,,氣流穩(wěn)定,,主要作水平運動,故稱為平流層,。平流層頂部為臭氧層,,臭氧層可以吸收來自太陽的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物不受紫外線的致命傷害,。 ③ 中間層 平流層之上為中間層,,高于海平面85公里。中間層沒有臭氧,,無法吸收太陽紫外線,,隨著高度增加,溫度下降非???。來自宇宙空間的隕石大部分都在中間層被燃燒,于是就形成了夜空中看到的流星,,從而避免了地球表面遭受隕石的撞擊。中間層頂部有水汽存在,,當(dāng)日落時陽光從下面照射,,會形成稀薄且發(fā)光的夜光云,這種夜光云只有在高緯度地區(qū)的夏季夜晚才能看到,。 ④ 熱層 中間層之上為熱層或暖層,,高于海平面800公里。熱層空氣非常稀薄,,最高溫度可達上千度,,故稱為熱層;由于受到太陽紫外線照射,,熱層中的空氣分子被分解為自由電子和離子,,所以熱層又稱電離層。太陽風(fēng)在熱層受到地球磁場攔截,,使其向地球的南北磁極轉(zhuǎn)移,,于是就形成了在南北極地區(qū)看到的極光。人類發(fā)射的航天器,,比如人造衛(wèi)星,、航天飛機、空間站,,都在熱層環(huán)繞地球飛行,。 ⑤ 散逸層 熱層之外為大氣層的最高層散逸層或逃逸層,又稱外層,,高度可達高于海平面3000公里,。散逸層的空氣非常稀薄,,溫度也非常高,地球引力對散逸層的作用極小,,部分空氣分子可以脫離地球大氣層散逸到宇宙空間之中,,故稱為散逸層。 在地球大氣層之外,,還有一層由非常稀薄的電離氣體組成的地冕,,高度可達高于海平面22000公里。地冕是地球大氣層向宇宙空間延伸的過渡帶,,就像地球的帽子,,故稱為地冕。 在高于海平面100公里處,,也就是熱層的下層,,有一條人為劃出的卡門線??ㄩT線是大氣層和太空的分界線,,在卡門線以下為航空器,比如熱氣球,、飛艇,、飛機的飛行區(qū)域;在卡門線以上則為航天器,,比如人造衛(wèi)星,、宇宙飛船、航天飛機,、空間站的飛行區(qū)域,。這條分界線由美國物理學(xué)家西奧多·馮·卡門提出,故稱為卡門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