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學者認為明朝的滅亡與白銀不足有關,但當時每年流入中國的白銀可達三四百萬兩之多,,整個明朝流入了近三億兩,。加上歷代積累,當時中國國內白銀超過8億兩,,這些白銀都去哪了呢,?當時中國經濟的體量真的大到8億兩都無法填平嗎?我們今天就通過明代貨幣制度的演變來淺析一下這個問題,??纯疵鞔鸀槭裁磿霈F銀荒,出現后又做過哪些嘗試,? 一,、明初的貨幣制度明代的中國,,已進入了封建社會晚期,社會,、經濟結構都變了,,明朝對國家的管理也確實面臨了更多的困難。其中歷朝歷代都存在的貨幣問題便成了能決定明朝存亡的心腹難題,。只不過明代因為各種內外原因,,并沒有解決好貨幣發(fā)行和流通的基本問題。 其實朱元璋在攻下應天后發(fā)行的還是銅錢(即大中通寶,,見下圖),,不過他雖然將銅錢作為國家法幣,對其他流通的貨幣也未加干預,。因為這時候國家草創(chuàng),,需要一個過渡階段。 朱元璋攻占南京后發(fā)行的大中通寶 但到洪武八年,,朱元璋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便在這一年發(fā)行了紙幣“大明通行寶鈔”,并開始禁止民間使用金銀和銅錢交易,,讓紙幣成為唯一法定貨幣,。這也就是明初的錢禁政策——只準用紙,不準用金,。 不過與后來的紙幣制度不同,,朱元璋發(fā)行紙幣卻沒有預留準備金,也沒有打算讓民間兌換金銀,。也就是說,,老百姓可以用金銀兌鈔,但不能拿著寶鈔兌換金銀,。加上明朝政府發(fā)行時并沒有限量,,很快就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和信用危機,。到正統初年,,明寶鈔的市場價值已經由鈔一貫準銀一兩貶值成了1000貫準一兩,60年間貶值了一千倍,。 明寶鈔 二,、陷入死局的“錢禁政策”關于紙幣通脹問題,明政府從永樂朝就已注意,,并曾多次回收流通中過多的紙幣,,但收效甚微。仁宣之后,,朝臣在食務稅收發(fā)行等多方面提出了限制通脹的對策,,卻都無法實現,。不過除了嚴重的通脹,明代紙幣還要面對折舊的問題,。 當時明政府并不回收已發(fā)行出去的寶鈔,,紙幣折舊的問題就日漸凸顯出來,,于是商人迫于無奈,,紛紛根據紙幣新舊情況進行折價,就產生了新,、舊鈔差價倒鈔的現象,。甚至有地方官員帶頭倒鈔,,收稅時收新鈔,上交國庫時交舊鈔,,來從中賺取差價,。 于是到成化年間,丘濬提出“物與幣兩相當值”的觀點,,抨擊實行不兌換紙幣制度與通貨膨脹政策所帶來的諸多弊端,,并提出了銀鈔并行的貨幣制度。但此時寶鈔早已經信用全無,,放開錢禁,,自然要退出市場。 至于銅錢,,也不夠穩(wěn)定,。(主要原因是明代鑄錢不多,銅錢流通不足,,私鑄猖獗,,劣幣泛濫)加上明代經濟已經相當發(fā)達,購買力有限的銅錢在流通時并不方便,,無法成為明代的主要貨幣,。在這種情況下,白銀成了大明唯一的出路,。 三,、拯救大明的白銀由何而來中國并不盛產白銀,為什么要用這個進口的貴金屬作為日用的貨幣呢,?白銀相比銅錢和紙幣有哪些優(yōu)點,?或者說銅錢和紙幣的哪些局限性,讓它們無法再成為明時的主要流通工具,?對于這個問題,,明代名臣劉定之在他的《歷代錢法楮法得失》有過這么一段論述。
劉定之 劉定之的觀點充分結合了明朝的時代特點,。他認為銅錢的主要問題在于“輕重不中”,也就是很難保證其重量恰當,。尤其明代鑄造銅錢較少,,國家無法控制舊幣和民間劣幣的流通,加上經濟規(guī)模地不斷擴大,,只能滿足小額交易的銅錢,,也不再適應當時的需求。 而紙幣的問題在于“貴賤不中”,,沒有一個穩(wěn)定的價值,。比如明代紙幣大明寶鈔,發(fā)行后沒有準備金,,沒有發(fā)行量的限制,也不能兌換金銀,。自然不斷貶值,。 這也是為什么明朝從洪武年間就嚴禁用金銀作為貨幣,,卻屢不能止的原因。因為金銀不但使用方便,,還有較強的保值能力,,商賈富人自然更愿意持有。 不過白銀在歷朝歷代都有,,卻沒有成為流通工具,,最重要原因就是數量太少,難以形成流通的貨幣,。好在這一情況,,在明代發(fā)生了徹底改變。 首先明代統治者開始重視銀礦開采,,比如明朝白銀主要產地云南,,每年銀課可達10萬兩。按照明代銀課抽3成的比例,,云南一省每年的白銀產量就可以達到30萬兩以上,。而明朝產銀高峰期的宣德朝,一年銀課可以達到30萬兩以上,。雖然沒法跟美洲相提并論,,但也能很大程度緩解明朝白銀緊缺的問題。 當然,,更為重要的白銀來源還是明中葉解除禁海后,,美洲和日本的白銀大量流入。其中高峰時,,美洲白銀,,每年可流入100-200萬兩,而日本白銀每年可流入300多萬兩,。沒錯,,因為日本發(fā)現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銀礦,每年流入中國的白銀甚至多于美洲,。(只不過這些白銀大多還是借助葡萄牙商人之手運到中國) 大量白銀的涌入保證了明朝貨幣的穩(wěn)定發(fā)行和流通,。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正是與其他國家經濟交流的需要,,讓白銀涌入并流通,使它有了成為法定貨幣的歷史背景,。 成化皇帝畫像 于是到成化年間丘濬改革幣制,,取消錢禁后順理成章的將白銀提升為第一貨幣。他在國內實行三幣并行的貨幣制度(銀為上幣,,鈔為中幣,,銅為下幣),,以銀為計價標準,并通過“錢多則出鈔以收錢,,鈔多則出錢以收鈔”的方式來穩(wěn)定三幣價值,。實際上就是將白銀定為了核心貨幣。 不過正如前文所提,,丘濬認為三五錢之鈔不應該抵百姓千錢之物,,他在觀念上是提倡使用白銀反對使用紙幣的,只是迫于紙幣大量流通的事實,,才沒有對紙幣全盤否定,。但在他的建議里也沒有對紙幣流通進行太多保護。 加上那時候的紙幣和銅錢或是缺乏信用或是不合時宜,,丘濬變革在確定白銀地位的同時加速了二者退出市場,。白銀成了明朝的流通貨幣,而大明朝也被冠以了“白銀帝國”的稱號,。 不過還是那個古老的問題,,以銀為通貨雖然暫時解決了明初以來貨幣市場的混亂局面,但中國并不盛產的白銀,,尤其宣德朝之后,,中國白銀的年產量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沿用白銀當作貨幣流通,,無異于將經濟的血脈授之于人,。其實早在16世紀,一條鞭法推行之后,,北方就出現了因為銀荒造成的社會危機,。等到17世紀全球白銀危機爆發(fā),各國尤其是日本開始限制銀出口,,這個龐大的白銀帝國便難以維系了,! 四、白銀短缺,?真的無力解決嗎,?其實把這場白銀危機形容成白銀短缺是不合適的,因為當時明朝與世界其他地區(qū)一樣也出現了較嚴重的白銀貶值,。只不過物價和人工上漲的同時,,卻沒有流入更多白銀(因為各國都面臨這一問題,于是限制白銀出口,。而白銀不斷貶值又導致產銀國不愿意擴大生產,,這才造成了“短缺”)自然加劇了白銀的“不足”。更何況在這種情況下,明朝貴族商紳還在瘋狂“嗜銀”大量囤積,,讓海量的白銀難以進入市場,。 宋應星紀念郵票 在這方面,,《天工開物》作者宋應星的觀點就很值得大家注意,。他有這么一段論述:
在明末名士普遍認為白銀致貧,,提議廢除白銀的情況下,宋應星主張繼續(xù)使用白銀的主要原因是他認為,,國貧民乏的原因并不是缺少白銀,,而是社會物資匱乏,金銀沒有流通,。禁用白銀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應該說這也確實符合當時瘟疫、災害橫行的大環(huán)境。 不過更多士人認同“廢銀論”的觀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明末三大家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 明末三大家油畫 以黃宗羲為例,,他主張廢銀的主要原因在于,,當時的白銀過度集中在富豪和政府手里,社會上的白銀不足,,已經失去了流通作用,。他提倡廢銀其實是想消除白銀的財富分配功能?!安徊亟疸y無甚富之家”黃宗羲看來,,這種價值極高的貴重金屬增加了社會的貧富差距。 (三大家在“廢銀”方面各有論述,,這里因為字數原因暫時不表,,感興趣的朋友可關注一下以后的文章。)不過,,在白銀已經成為主要流通貨幣的情況下,,這些主張顯然難以推行。明政府推行寶鈔的嘗試也都以失敗告終,。 崇禎畫像 崇禎十六年,,在嚴重的財政危機下,戶部主政官員蔣臣就提出了重新發(fā)行寶鈔的建議,,并很快獲得了崇禎和不少朝臣的支持,。當時戶部討論行鈔法的好處還提出了一個“十便十妙”的說法:
雖然列舉了很多條,,但要害顯然在于“天下之銀可盡實內庫”的結論,。實際上還是想靠發(fā)行紙幣來收繳天下金銀,。 可這種禁銀的行為在明朝前中葉都很難推行,更何況那時候的明朝已經是內憂外患,,社會動蕩,。崇禎皇帝想發(fā)行寶鈔的打算一傳出去就引起了強烈反彈,出現了“京商騷然,,綢緞各鋪,,皆卷筐而去”的局面。閣臣蔣德璟無奈說道,,“民雖愚,,誰肯以一金買一紙 ”,,這種掠奪財富的手段已經行不通了,。崇禎皇帝的行鈔計劃,還沒推行就破產了,! 張居正畫像 其實這種趨勢在一百多年前,,張居正反對鑄造新錢來改善財政時就能看出一二。那就是明朝貨幣銀兩化后,,國家對經濟的控制能力正在逐漸減弱,。這即是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帶來的必然結果,也因為白銀本身就有較高的價值,,這種價值讓貨幣不再對國家權力和國家財政有明顯的依賴,。 所以明朝末年,崇禎皇帝想通過發(fā)行紙幣來攫取財富的目的才無法實現,,甚至他的政府已經無法左右貨幣的價值和用棄了,。因為白銀代表的已經不再是政府權力,而是一種商品價值或者它作為貨幣自身的權力了,!這成了封建集權時代的一個怪影,,雖然這個怪影始終被圈禁在封建體制之內,這讓它沒能帶走那個時代,,卻帶走了那個王朝,。成也白銀,敗也白銀,。但明代所以會財政奔潰國家滅亡,,其實還是因為政府已經無力主導社會了! |
|
來自: 茂林之家 > 《財經商業(y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