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鐵嶺縣雙樹子村,,是我母親的老家,,母親生于斯長于斯。我從小到大沒少回姥家,,姥家給我的印象深刻而難忘,。 立冬前,姥家表弟的兒子從大連回家舉行婚禮,,我和愛人時隔七年再回姥家參加孩子的喜事,,這也是我第一次在深秋季節(jié)回姥家。從高速下來,,車在鄉(xiāng)道上行駛,,看路兩旁一眼望不到頭的金燦燦的水稻田地,已經(jīng)收割后的稻稈齊刷刷地站立著,,似乎告訴我它已完成了使命,,無愧春種秋收為它播種和付出汗水的人。成片的玉米地里堆放著數(shù)不清打成捆的秸稈,,等待回收做成飼料再利用,。曾經(jīng)這些秸稈除了一部分被主人運回家燒火做飯取暖之用外是就地焚燒的,,如今綠色環(huán)保再回收不僅增加了農(nóng)民的收入,也有效保護了生態(tài)環(huán)境,。車在村子里穿行,,只見家家戶戶的院落里糧倉滿滿,還未歸倉的玉米棒子堆在院子里,,似一座座金山,。偶爾會看見還在地里撿拾莊稼的農(nóng)戶,把一袋袋的玉米棒子或稻穗裝上車,,顆粒歸倉,。眼前的豐收景象讓我格外的激動,這富足的豐盈,,似乎讓我看到了辛勞了一年的農(nóng)民們歡喜的笑臉,。這情景我怎么也看不夠,這是我在這個多情的深秋見到的最美的風(fēng)景,,城里的亭臺樓閣,、火紅的楓樹和金黃的銀杏怎么能與之相媲美。都說姑舅親輩輩親,,打著骨頭連著筋,。在姥家,我見到了老一輩,、同輩和下一輩乃至又一輩的姥家人四十余口,,他們是除了我的家人以外與我有血緣關(guān)系且是我最親的人。打我小時候起,,就知道姥家的這群人和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他們是我的姥姥、姑姥,、舅舅,、姨,還有與我同輩的表兄弟表姐妹們,。如今,,我的下一輩人乃至再一輩人層出不窮,我的稱謂也不斷升級,,現(xiàn)已是姑奶級別了,。可想,,時光不僅帶走了容顏,,更讓我長了輩份。曾經(jīng),城里人如果誰家有農(nóng)村親戚那是難以啟齒的,,因為那時的農(nóng)村很窮,,窮得甚至連一件象樣的衣服都沒有。而對于農(nóng)村人而言,,如果誰家有城里親戚,,那是很榮幸和自豪的,因為城里親戚可以接濟他們原本艱難的生活,。表妹大燕曾對我說:“娟姐,我們小時候最高興的事情就是收到大姨和老姨寄來的包裹,,包裹里有衣服和鞋子,。”我能體會到表妹的心情,,那時家家戶戶生活都不富裕,,無論城里還是鄉(xiāng)下。當(dāng)時我們家經(jīng)濟條件也不好,,上世紀(jì)七十年代初,,家里只有父親一人工作,卻要承擔(dān)全家老少六口人的生活開支,。僅管這樣,,對于母親老家人的生活困難,我的父母還是不定期的支助他們一些,,哪怕是一件衣服,、一雙鞋子、一頂棉帽子或一付棉手套,。我的一家人從來沒有忘記鐵嶺雙樹子姥家還有一幫親人,,而姥家的親人們也不曾忘記我們。我十歲那年的冬天,母親帶著我和弟回老家探親,。那天去車站接我們的是大舅,。快到村口的時候,,看到村頭大樹下雪地里站著一個瘦小的男孩,,男孩穿著單薄的衣服,兩手插在袖口里,,腳上穿著一雙露腳趾頭的鞋子,。母親問我大舅:“那孩子怎么像二姐家的老小子?!?/section>“是他,?!本嘶卮稹?/section>母親急忙走過去拉著孩子的手說:“這么冷的天,,你站這兒干什么,?”那一刻深深印在了我的腦海中,,時隔多年仍記憶猶新。從老家回來,,母親第一件事便是給孩子做了鞋子寄過去,。曾經(jīng)冬天穿露腳趾鞋子的表弟,如今他的孩子都已到了結(jié)婚的年齡,。早些年他和愛人辦起了豆腐房在前村后村賣豆腐,,起早貪晚靠勤勞致富,蓋了新房,,孩子到城里學(xué)了廚藝有了工作,。近幾年,表弟兩口子已不滿足在村里做豆腐生意,,到鐵嶺市區(qū)辦起了早餐鋪,,油條、油炸糕,、豆腐腦,、豆?jié){、餡餅一應(yīng)俱全,,兩口子人本份從不欺客,,保證食品質(zhì)量,深受當(dāng)?shù)厝讼矚g,。賺了錢,,兩口子又在鐵嶺買了房子,成了城里的農(nóng)村人,。其實,,在雙樹子村有很多如表弟這種農(nóng)村有地、城市里有工作有房子的人,,我形容他們是新時代的“地主”,,他們是最富有的人。到雙樹子村的那個下午,小紅,、大燕倆表妹陪我在村里前街后街轉(zhuǎn)了好一會兒,,我想找找我記憶里村子的樣子,還有那幾條我兒時熟悉的路,。山東表哥家門前的那條路曾經(jīng)是村里的主路,,兩條深深的馬車轍讓這條土路坑坑洼洼,還有一坨坨的馬糞,,雨天更是沒法走,。早已過世的太姥爺曾這樣形容這條路:“這路好,這是國道啊,?!?/section>如今,村村通讓這里的每條路都變成了水泥路,,再不用擔(dān)心雨天一身泥了。不見了馬車,,路上跑的全是農(nóng)用機械車,、面包車和小轎車。原本我熟悉的那個去往二姨家的胡同早已被人蓋上了房子,,小橋,、壕溝和水井也已被填平種上了莊稼,曾經(jīng)熟悉的一切都不復(fù)存在,。原來一排排的土坯房被紅磚青瓦房所代替,,連用土坯圍的園子都變成了紅磚砌的。曾經(jīng)上農(nóng)村最不愿意去的就是廁所,,現(xiàn)如今廁所都在家里面,,山東大哥家還安了座便。即使沒安座便的,,也都把廁所前移了,,再不用擔(dān)心冬天上廁所凍屁股更不怕有冰有雪跐溜糞坑里去。農(nóng)村房子的變化不僅是外表,,更是內(nèi)涵,。我印象里兩個舅舅家都是東西屋南北炕,一進門就是廚房,,東西兩個大柴灶,。東屋正對門的那面墻放著一個漆紅的大柜,柜上放著相框,、座鐘,、茶盤、玻璃杯、化妝鏡,、雪花膏和木梳等,,南北炕各有一個老式柜子,柜子上面放被褥,。如今表哥表妹們的房子一家比一家裝修的好,,進門是客廳,客廳后面是廚房和衛(wèi)生間,,東西屋各有一鋪炕,,屋里擺放著與城里人家一樣的組合柜,地面鋪地?zé)岬卮u,。冬天自己燒土暖氣,,不僅有大鍋柴灶,還用上了煤氣罐,。自來水通到每家每戶,,雖定點供水但也方便很多。所有的這些,,都是過去的人們所不敢想的,。曾經(jīng),兩個舅家院子除了養(yǎng)豬和雞鴨就是種菜,,如今菜地不見了,,豬圈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紅磚或水泥地面,,以方便自家農(nóng)用車和小車進入,,人們的生活方式早已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姜安表哥不僅種了三十多畝水稻和玉米,,還在村里礦上有份工作,,每月工資讓他有一個穩(wěn)定的收入。與他一樣邊種地邊在礦上工作的還有姑姥的孫子,,守家待地不出村就把錢賺了,,關(guān)鍵還能照顧上家人,總比在外打拼顧不上家的安穩(wěn)一些,。看著小紅表妹院子里堆的滿滿的玉米,,我甚是喜歡,她告訴我說:“今年玉米豐收,,比去年多拉了一車,,平均畝產(chǎn)一千九百多斤?!?/section>大燕表妹告訴我她在房前屋后那點兒地種的玉米賣了五千多塊錢,。我們在村里轉(zhuǎn)的時候,,看到一大貨車在村里一戶人家收玉米。表妹說:“原來種地都是人工,,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現(xiàn)在都機械化了,機器種地,、機器施肥,、機器收割,賣苞米的時候買家拉著脫粒機上門現(xiàn)場脫粒收苞米,,現(xiàn)在種地既省事又省心,。”走在姥家的路上,,回想著這里從前的樣子,,用翻天覆地一詞形容最貼切不過了。沒有農(nóng)村親戚沒有親身體驗過農(nóng)村生活的人,,是無論如何也感受不到農(nóng)村這些年的巨大變化,。四十年前的一個冬天,母親帶我回老家參加二姨家大表哥的婚禮,,幾輛馬車很氣派地拉著新娘和送親的娘家人進了村子,。表哥在自家和鄰居家擺放了幾十張宴席,幫工撈忙的人前后張羅著,,參加婚禮的人要分幾拔吃席,盡管天寒地凍人們沒處坐沒處站的,,但人們的臉上都滿是祝福,。四十年后的今天我再回農(nóng)村參加婚禮,眼見無論是接親的還是送親的都坐著轎車,,浩浩蕩蕩從法庫一賓館再到調(diào)兵山市一酒店,,車隊一眼望不到頭,整過婚禮過程與城市人辦婚禮無差異,。是的,,如今我的這些農(nóng)村親戚們家家有車,家家有存款,,徹底擺脫了貧困,,過上了幸福生活。這幸福生活不僅體現(xiàn)在物質(zhì)生活的改變,,更有精神生活的充實,。從前只顧溫飽,如今溫飽問題解決了,,農(nóng)民們開始追求精神生活,。表妹說農(nóng)閑的時候,,村里人結(jié)伴旅游,賞遍大江南北美景,,平日里吃過了晚飯到村委會門前的文化廣場跳舞,,參加鄉(xiāng)里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和比賽,豐富多彩的農(nóng)村文化生活讓他們更加自信和自豪,。而他們的下一代都生活在城里工作在城里,,是名符其實的城里人,孩子們接受著城里優(yōu)質(zhì)的教育和人文環(huán)境,。我相信,,這些孩子們必定比他們的父母生活的會更好。夜晚,,村子里寂靜的很,,只見零星散落的燈光,偶爾聽到幾聲犬吠,。我很詫疑,,白天見到的成排瓦房,夜晚還未到睡覺時間怎么都不開燈,?表妹告訴我:“姐呀,,人家賣完苞米都回城里了,冬天都在城里過,,明天開春種地才回來,。”是啊,,小駟表弟就是這其中的一個,,一年到頭除了春種秋收平日里都在鐵嶺新區(qū)生活,在農(nóng)村的日子加起來不足一個月,。姥家的農(nóng)民過上了既享受種地和收獲的快樂又享受著繁華的都市生活,,沒有什么比這更讓人羨慕的了。我喜歡姥家的生活,,喜歡姥家純樸的風(fēng)土人情,,尤其是看到東北遼闊的大平原上春天耕種秋天收獲的喜人景象,更是養(yǎng)了眼入了心動了情,,誰人不愛,,誰人不想把這份美好留存在心里呢?參加完婚禮回走的時候,,我的車?yán)镅b滿了農(nóng)村特產(chǎn):自家種的現(xiàn)磨的大米,、沒上化肥的玉米、南瓜,、果園的蘋果,、甜掉牙品牌的地瓜,、小根蒜、高粱酒,、大鵝,、蝦醬等等。一次回鄉(xiāng),,不僅讓我看到了姥家豐收的美景,,更收獲了滿滿的親情。曾經(jīng),,住在城里的我們給農(nóng)村的親人郵寄衣物,,如今我們從農(nóng)村親人那里往家拿綠色食品。這就是我的姥家印象,,新農(nóng)村建設(shè)讓姥家親人們的生活由貧窮到富足,,日子就如拔節(jié)的竹子一年一個樣,越過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