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安漢公仁政
箕子即位后,,年號改為“元始”。元始元年春天,,南方蠻夷自稱“越裳氏”,,經(jīng)益州來長安朝貢,并獻上白稚和黑稚,,在古人眼中,,這種鳥類與鳳凰類似,視為祥瑞,。 古書上說“王者德澤,,旁流四表,則白雉見”,,意思是天下出現(xiàn)道德名望傳播到四方蠻夷之地的王者,,白稚就會出現(xiàn)。更重要的是,,西周時候周公輔政,,就有此類事情發(fā)生,史料記載如下:
意思是風調(diào)雨順,四海承平,,應(yīng)該是中原出了大圣人,。 前面說過,漢朝人迷信祥瑞,、災(zāi)異,、鬼神現(xiàn)象,儒家齊學(xué)派里專門有“天人感應(yīng)”的學(xué)說,,面對這一祥瑞,,群臣紛紛上書歌頌王莽的功德。 表面上看起來,,王莽和周公有諸多相似之處:
還有一件事情是王莽替被傅太后逼死的中山國馮太后平反,馮太后之死見系列六,。馮太后是當今皇帝的祖母,,這使得王莽的功德再次增加。 史料中記載群臣上書內(nèi)容如下:
這里面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王莽的功勞比得上在昭宣兩朝輔政的霍光(前面的系列有講解),,霍光的待遇與蕭何相當,那么王莽的封賞也應(yīng)該比照蕭何,; 第二層,,王莽與周公類似,周公本來姓姬,,有功于周,,故稱“周公”,王莽有功于漢,,那么他的封號用“安漢公”最恰當,。 這個稱號中含有國名,實在太尊貴了,,無論王莽心里再怎么歡喜,,表面上必須推辭。因此在經(jīng)歷多次推辭拉鋸,,甚至比皇帝禪讓的次數(shù)更多,,最終王政君下詔封王莽為“安漢公”,并將蕭何的舊宅賜予王莽。
王莽接受了“安漢公”的稱號,,但對于其他賞賜堅決不接受,還說“愿須百姓家給,,然后加賞”——意思就是等全天下人都富足時,,再給他封賞。 王莽的這番話盡顯其高風亮節(jié)和道義擔當,,他贏得了空前的擁戴,。
既然已經(jīng)被封為“安漢公”了,那么王莽自然會仿照“周公”進行施政,。 第一點是“興廢繼絕”,,即“興滅國,,繼絕世”,,把消亡的國重新恢復(fù),把斷絕的祭祀再續(xù)香火,。在儒家看來,,后代最大的孝,就是保證祖先祭祀的香火不滅,。在這方面王莽執(zhí)行了以下政策:
對于這些劉姓宗室和功臣后代來說,,這些爵位是天上掉下來的,,當然會更擁戴王莽,所以雖然王莽在踐行儒家的“德”“孝”,,但實際上也籠絡(luò)了人心,。 第二點很冷門,就是“春秋譏二名”,。按照當時儒家的說法,,人的名字應(yīng)該是兩個字,如孔子本身名孔丘,,孟子叫孟軻,,荀子叫孫卿等。漢代時候很多人是三個字,,包括當今皇帝劉箕子,,為此王莽把皇帝的名字改為劉衎(音kan)。 這個制度不是強制的,,要看它是否得人心,,我們可以從《三國演義》中驗證一下,劉備,,關(guān)羽,,張飛,趙云,,諸葛亮,,曹操,孫權(quán)等等,,是不是都是兩個字的,?這說明到了東漢末期,社會上還保持著取單字名稱的習(xí)慣,,由此可見當時王莽的舉措,,民間執(zhí)行得很好。 第三點就是廣施仁政,,這也是后世稱王莽疑似“穿越者”的地方:
這些措施在現(xiàn)在看來也是非常令人稱道的,,所以當時王莽的人氣空前高漲。 十八,、光鮮背后的陰暗面
王莽的權(quán)力來源于哪里,?這肯定要追溯到王政君,她是漢元帝的皇后,,漢成帝的生母,。可是王政君一天天老了,,漢平帝一天天長大,,等到皇帝大婚之后,新的外戚按照慣例必會分享權(quán)力,,屆時王莽是否還能大權(quán)獨攬尚未可知,。 最好的方式是讓皇帝娶王氏女子為后,,這樣王家又添加一層外戚身份,,可謂“雙保險”,。史料記載如下:
我們從史料中可以看出以下端倪:
于是最終王政君下詔,選定王莽的女兒,。不久之后,,皇帝大婚,王氏地位再次鞏固,。
箕子登基之后,,王政君為名義上的至尊,實際大權(quán)在王莽手中,,此時形成了新的制度安排——四輔三公制,。 三公為大司馬王莽、大司徒馬宮,、大司空王崇,,屬于外朝官;四輔為太傅王莽,、太師孔光,、太保王舜、少傅甄豐,。王莽內(nèi)外兩任,,權(quán)力最大。 之前我們說過中山國的外戚,,即劉箕子的母親一系衛(wèi)氏,,由于王莽新派一位中山王而被迫留在中山國。衛(wèi)太后母子無法團聚,,整天以淚洗面,。 衛(wèi)太后有位弟弟衛(wèi)寶與王莽長子王宇關(guān)系很好。王宇深受儒家影響,,他同情衛(wèi)家遭遇,,想幫助衛(wèi)家又不敢違背父親意愿,于是把老師吳章和妻兄呂寬找來商量,。 幾個人商量之后,,決定讓衛(wèi)太后修書一封,表達對于王莽“為人后”政策的理解,,思想上跟王莽站在一起,,讓王莽產(chǎn)生同情,讓她去長安,。 所謂“為人后”,,就是人在禮儀上是誰的兒子,,逢年過節(jié)祭祀誰。一般情況下,,禮儀上的父母和血緣上的父母一致,,但是出現(xiàn)不一致時,,禮儀要大于血緣,。向之前的漢哀帝,他在禮儀上父親是漢成帝,,如今的漢平帝劉箕子,,其禮儀上的父親也是漢成帝。 王莽看到上書之后很高興,,封賞了衛(wèi)太后和中山國官員,,但是覺得衛(wèi)太后既然理解自己,更不應(yīng)該來長安了,。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吳章提出,,讓呂寬弄些動物鮮血,,趁夜?jié)姙⒌酵趺Ъ业拇箝T上。第二天王莽發(fā)現(xiàn)后定會視為災(zāi)異,,吳章會將其解釋為王莽不讓衛(wèi)氏家族來長安,,所以上天才會降下這種異象——由此可以看到出身儒家齊學(xué)的王莽很相信祥瑞和災(zāi)異。
呂寬執(zhí)行的時候被發(fā)覺,,逃跑到廣漢郡(四川境內(nèi))被捕,然后被殺,,全家流放,。王宇自盡,,妻子生下孩子后也被殺死,衛(wèi)太后家族除了她自己和嫁給中山王的侄女外,,其他也全部被殺,。吳章被腰斬分尸,他是太學(xué)博士,,儒學(xué)名家,,門下弟子一律不得出仕。 王宇身為王莽的兒子,,他自殺應(yīng)該與其弟弟王獲被王莽逼死有關(guān),。這件事情需要補充一下。王莽在漢哀帝時被逐出長安,,回到封地新都國,,此時他的兒子王獲因為小事殺了婢女。當時奴婢問題是儒家關(guān)注的倫理重點,,王莽為了保全自己的名聲選擇逼死兒子王獲,。 事實上,王莽手下的奏疏也為他的做法說明理由:
意思是王宇相當于周公時的管叔,、蔡叔,周公當然沒有徇私,,而是一殺一放,,安漢公王莽自然也不敢顧私。另外,,王莽還作“誡子”書八篇,,應(yīng)該讓天下學(xué)官教授。 呂寬案牽連還不止如此:
王莽借助呂寬案,,對漢朝上層社會進行“整風”運動,,排除異己的同時,,更捍衛(wèi)了儒家倫理的“合法性”,這使得儒家道德有了政治上的約束力,。 但誅殺皇族,、逼死兒子,殺害親人等行為,,這些明顯違背儒家倫理的行為,,竟然反過來捍衛(wèi)儒家倫理的合法性,這不是自相矛盾的事情嗎,? 史料記載:
大意時在漢室傾危,王莽專權(quán)的時候,,不少人激憤之下,,選擇去國隱居。其中一個叫逢萌的人,,在王莽逼死兒子王宇的時候說,,儒家的三綱已經(jīng)絕跡了,再不離開,,就會大禍臨頭,。 十九、臣子之巔
在王莽給女兒操持婚事的時候,,大司徒司直陳崇授意張竦上書闡明王莽的功業(yè),其中有以下幾點:
《漢書·王莽傳》中全文收錄這篇奏疏,,洋洋灑灑二千余字,令人大開眼界,,最后請求:
關(guān)鍵是希望王莽可以仿照周公,得到以下特權(quán):
不過此時呂寬案爆發(fā),,朝野暫時沒有處理,。等到案件余波平息之后,群臣審視這篇奏疏,,覺得很可行,。 于是漢朝出現(xiàn)了一個新官職——宰衡。我們知道“皇帝”這個詞是嬴政從“三皇”“五帝”里各取一個字組合而成,,“宰衡”則是從“阿衡”和“太宰”兩個官職里各取一字組合而成,。 宰衡是真正的政府首腦,并享受特殊禮儀待遇,。王莽把他兼任的大司馬,、太傅以及宰衡刻成一個官印“宰衡太傅大司馬印”,以更牢固地掌握權(quán)力,。 如果說“安漢公”的尊號模仿的是儒家理想里的周公,,那么“宰衡”的官位可以看作模仿漢家傳統(tǒng)的“相國”,也就是漢初蕭何的地位,,是“總理大臣”,。 后來,又有大臣提出“宰衡位宜在諸侯王上”,,不久之后,,近千名官員上書,要求朝廷為王莽賜九錫,。在眾人的呼吁下,,王政君親自到未央殿前,下詔“加九命之錫”,。 九錫是九種禮器,,具體是哪些并無明文記載,直到東漢曹操時才定型,。依據(jù)《禮記》記載,,九錫里有車馬、衣服,、樂縣,、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秬鬯:
九錫的頒賜,說明漢廷已經(jīng)把國家最重要的祭祀,、征伐權(quán)力都賜給了王莽,,換言之,九錫所賜予的不是器物,,而是權(quán)力,。 后世權(quán)臣在準備“禪讓”戲碼時,都會讓控制的皇帝賜九錫,,如曹操曾受九錫,,有一句話叫“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因為司馬昭曾經(jīng)受過六次九錫的賞賜,!
元始五年,,也就是公元六年,年僅十五歲的漢平帝劉衎病重,。 王莽仿效周公,,做了一個要代替劉衎去死的冊文,跑去南郊祭天許愿,,但是漢平帝還是在十二月駕崩。 (周武王生病時,,周公曾經(jīng)在先祖面前祈禱,,許愿代替周武王去死,并把冊文藏在柜子里,;周成王時,,周公攝政東征,流言紛紛,,周成王也有些懷疑,。后來發(fā)生災(zāi)異,周成王打開柜子,,發(fā)現(xiàn)冊文,,大受震動,,對周公的疑慮也盡數(shù)打消——這件事情被稱為“金縢藏冊”) 這是漢成帝以來連續(xù)第三個沒有子嗣就駕崩的皇帝,朝野震動,。 漢平帝劉衎自幼體弱,,在五年的傀儡皇帝生涯中,母族盡誅,,妻子又是王莽女兒,,想必困悶之極,長期氣郁于心,,自然命不長久,。從這點來說,王莽是負有責任的,。 時隔五年,,王政君、王莽姑侄二人再一次面臨為漢朝選定皇帝的局面,。漢元帝的世系已絕嗣,,只能向上追到漢宣帝。按照輩分和父子相繼的原則,,劉衎是漢宣帝的曾孫,,王莽認為只能從漢宣帝的玄孫輩里找。 王莽選了廣戚侯劉顯的兒子劉嬰,,王莽稱他為“孺子”,,史稱“孺子嬰”。 王莽如周公當年攝政,,不過事情出現(xiàn)“奇怪”的變化——通過儒經(jīng)考證,,周公攝政并不只是顧命大臣,而是一位穿天子冠冕,、踐天子之位的“假王”,!
既然王莽攝政得到王政君的同意——“如周公故事”,,那么王莽居攝的安排也就很容易操作:
劉嬰呢,他在干嘛呢,?這時劉嬰并沒有登基,,而是被立為皇太子。 皇太子這個身份極其微妙,,意味著劉嬰沒有登基,,還只是漢平帝劉衎的皇太子。但此時劉衎已死,,王莽只是“假皇帝”和“攝皇帝”,那么“皇帝”是誰呢,? 沒有,,不要驚訝,此時的天下沒有皇帝,。 注: 本篇介紹了王莽加封安漢公的過程,,核心就是仿效儒家先哲周公,。 王莽與周公有很多淵源,他的施政也仿效周公時期,,功業(yè)也被拿來與周公類比,,甚至后世還有詩“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也是把兩人作為比照的對象,。 王莽的仁政使得他得到天下多數(shù)人的擁戴,但是他仍擔心大權(quán)旁落,,于是讓自己的女兒變?yōu)闈h平帝的皇后,,并且通過呂寬案,處理平帝的母族,,誅連皇族和大臣,,排除異己。王莽加封宰衡,,賜九錫,,享受極大的榮寵。 等到平帝駕崩后,,王莽的權(quán)力和尊崇達到歷代臣子的巔峰,,成為“攝皇帝”、“假皇帝”,,實質(zhì)上就是漢朝的皇帝,。 人臣巔峰之后,再稍微邁一步,,就是最高的至尊位置——皇帝,,相信多數(shù)處于這一位置的人都無法拒絕這一誘惑,王莽也不例外,。 |
|
來自: 新用戶1547218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