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舞雩 大家好,,國學(xué)趣談欄目又跟大家見面啦! 白居易《放言五首》詩云:“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zhèn)斡姓l知,?!?/strong> 這首詩影響巨大,似乎一語道盡了后人對王莽的評價,,讓他坐實了犯上作亂,,篡位竊國的罪名。 不過對于今人而言,,王莽造不造反沒什么人在乎,反倒是他的那些古怪的改革行徑讓這位新朝的“始皇帝”坐穩(wěn)了歷史名人中的一大流量,。 畢竟,,穿越者的噱頭確實唬人。 /穿越者的狂歡為什么說王莽是“穿越者”呢,? 因為他在位期間頒布的政策跟現(xiàn)代的制度設(shè)計太接近了,,簡直就是70年代中國計劃經(jīng)濟的翻版。 因而胡適稱其為“中國第一個社會主義者”。 他的措施可以大略分為五點:施行平均主義政策,、設(shè)計計劃經(jīng)濟框架,、建立國家銀行、崇尚人權(quán)獨立,、推崇科技進步,。 新朝時期,每家每戶只允許留下自家用的100畝土地(大戶),,剩下的收歸國有,,由國家進行平均分配,這種制度有別于之前的“井田制”,,故被稱為“王田制”,。 鐵,、鹽,、酒等商品一律由國家專營,不允許民間任何資本摻雜涉及,,自然資源也被收為國家,,私人開采需要征稅及辦理營業(yè)執(zhí)照。 而在市場經(jīng)濟這塊,,王莽設(shè)立了類似于今天“物價局”之類的部門,,專門用來穩(wěn)定市場價格的波動。 另外王莽政府還禁止民間借貸,,國家專門設(shè)立了一個部門來處理借貸問題,,有農(nóng)商借貸需求的人可以向國家借款,利息僅為利潤的十分之一,,遇到祭祀和喪事的借款,,甚至不收利息。 這又杜絕了民間的高利貸活動,,促進了社會穩(wěn)定,。 而和現(xiàn)代進步社會最相近的一點便是,王莽是一個崇尚人人平等,,人權(quán)至上的道德楷模,。 為此,他一紙限令就把奴隸制廢除了,,從根本上杜絕了奴隸的買賣,。 要知道,美國19世紀為了廢除奴隸制花掉了多少心血,,打了多少場戰(zhàn)爭,,才得以成功,,更遑論是公元之初那種落后的封建國度了。 不僅如此,,在已經(jīng)施行罷黜百家的大環(huán)境背景下,身為儒門弟子的王莽居然還鼓勵科學(xué)實驗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 據(jù)歷史所載,,王莽執(zhí)政期間的科學(xué)技術(shù)迅速發(fā)展,譬如,,他喜歡解剖人體,,再譬如在他支持下發(fā)明了一個飛翔器,據(jù)說還能飛行數(shù)百步,。 可以說,,用今天的眼光看待王莽改制,我們真的要由衷喟嘆這位“穿越者”的確是針砭時弊,,知道封建制度的局限性,,對癥下藥。 但有句話說得好,,領(lǐng)先時代半步是天才,,領(lǐng)先一步是瘋子。 封建文明與近現(xiàn)代文明的跨度何止千年,? 王莽這種從根本上動搖整個社會的舉措,,不僅不符合貴族世家的利益,對底層百姓的沖擊也足夠猛烈,。 他像極了一個滿腔熱血的20世紀進步青年,,空有理想抱負,,卻不能結(jié)合時政,,徐徐圖之,最后落得個一敗涂地的下場也就不難理解,。 不過,最初的王莽,,其實并非這樣,,他曾經(jīng)距離周公那樣的圣人,只有一步之遙,。 /青云直上的仕途王莽出生在地位顯赫的外戚家族,,他的姑母王政君是西漢第11位皇帝漢元帝劉奭的正宮皇后。 漢元帝病逝后,,漢成帝劉驁繼位,,此時太后王政君把持著朝政,為了維護家族利益,王政君竭力扶持自己的兄弟,,以致朝廷中遍布王氏外戚的成員,。 由于王莽年幼喪父,所以他這一支在王氏家族里的地位并不高,。 這也養(yǎng)成了王莽謙遜寬厚的本性,。 他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像他那些堂表兄弟縱情聲色犬馬,,而是受教于名師大儒,,勤學(xué)上進,知書達禮,,待人謙善,。 外則廣結(jié)賢能之士,內(nèi)則服侍母親寡嫂,,下則撫育兄長遺子,,上則侍奉諸位叔伯。 青年時期的王莽,,哪怕再苛責(zé)的人想必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在漢朝這個以孝治天下的大環(huán)境下,,就更顯得品行良善,,人見人夸。 王莽23歲的時候,,伯父王鳳(時任大司馬一職)病重,,前者幾個月衣不解帶,親嘗湯藥,,端屎端尿,,令王鳳內(nèi)心感動,所以王鳳臨終前將王莽托付給太后王政君,,王莽隨后獲封黃門郎,。 黃門郎是什么職務(wù)呢?秦漢時期皇宮的宮門是用黃色的油漆上色的,,黃門郎就等于是皇宮里傳達室的大爺,。 可不要小看了這個職務(wù),這是能跟皇帝接觸的職位,,領(lǐng)導(dǎo)能直接觀察到你的工作表現(xiàn)的,。 所以永始元年,漢成帝下召冊封王莽為新都侯,,封地在南陽郡新野的都鄉(xiāng),,食邑1500戶,,這一年,他29歲,。 受封后的他仍然生活儉樸,禮賢下士,,在朝野中享有很好的聲望,,不少大臣也紛紛上書贊揚王莽,一時間王莽譽滿天下,,幾乎成為當時的道德楷模,。 之后王莽的仕途只能用平步青云來形容,他只用了九年的時間,,就先后升遷為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再后來就接管了大司馬大將軍的職位,。 38歲那年,他已躍居幾位本家叔伯之上,,進入了朝廷政權(quán)的核心,,大權(quán)在握,名聲斐然,。 不過也便是這個當口,,漢成帝逝世于趙氏姐妹(趙飛燕和趙合德)的溫柔鄉(xiāng)中。 新帝繼位,,舊臣何去何從,,他的仕途被重新打上了問號。 /儒家框架下的完人眾所周知,,沉迷女色的成帝生前并沒有留下子嗣,,所以皇族的一位子弟劉欣繼位,他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斷袖之癖”主人公——漢哀帝,。 漢哀帝不喜歡王莽,或者說極其厭惡,,因為王莽不給他面子。 有一次宮廷宴會,,漢哀帝將自己祖母傅太后的座位安排在了太皇太后王政君一起(傅太后之前只是漢元帝的一個偏妃,,地位自然不可以與曾經(jīng)的正宮皇后王政君同日而語)。 但是,,王莽堅持嫡庶禮制,,不讓她們坐一起,。 這下子可就得罪了傅太后和漢哀帝,二人想的是你一個太皇太后的子侄,,心里肯定有偏向,,于是王莽便被剝奪了大司馬大將軍的權(quán)力,退隱回自己的封地,。 這種一擼到底的打擊要是換做他人也許就受不了了,,畢竟?jié)h哀帝20歲出頭,年輕氣盛,,如果事情一直順利發(fā)展下去,,王莽是不可能有重新回到朝堂。 但還是那句話,,史書抨擊篡位時期的王莽有多惡劣,,他在篡位前做得就有多賢明。 在堅持禮制底線之前,,王莽已經(jīng)做好被罷免的思想準備,,所以在他隱居封地的那段時間,閉門不出,,安分謹慎,,繼續(xù)過著勤儉謙恭,以身作則的生活,。 深受儒家經(jīng)典熏陶的他有著對道德十分執(zhí)著的堅守,,在退隱期間,他的兒子王獲失手打死了一個奴婢(西漢時期的奴婢地位如同草芥,,就算打死也絕不至于償命),,王莽卻要逼著他的兒子自殺。 因為按照儒家倫理標準,,殺人就該受到懲罰。 所以他不顧妻子和其他兒子的苦苦哀求,,最后硬是讓王獲自殺了,。 這件事傳出去后,王莽深得百姓好評,,這代表他不會為了自己的權(quán)威而喪失政治和道德底線,,由此,很多官吏百姓開始為他被罷官的事情鳴冤叫屈,。 有道是時來天地皆同力,,在位7年的漢哀帝突然暴斃去世,久居深宮的老太皇太后王政君又得出來主持朝政,,他將退隱的王莽召入宮中重新執(zhí)掌朝政,,并將哀帝的外戚勢力驅(qū)逐出了朝堂,。 同年,將皇室里年僅9歲的劉衎扶上了皇位,,史稱漢平帝,。 三年后,漢平帝12歲,,按照當時的習(xí)慣就該舉行大婚了,。 為了避嫌,王莽堅決不讓自己的女兒參與競選,,但是由于王莽在朝內(nèi)朝外的名聲實在太好了,,他越是不想讓他的女兒參與競選,官吏百姓就越是請愿推立他的女兒當皇后,,最后王莽還是接受了民意,。 也正是從這里開始,,王莽發(fā)現(xiàn)民心可用,,或者說民意開始成為一種政治力量裹挾著王莽,讓其把持不住本心,,開始走上史家口中十惡不赦的篡臣之路,。 / 從云端跌落塵土就在王莽的女兒當上皇后不久,全國各地紛紛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祥瑞”,,有個地方向朝廷進貢了一只白色的野雞,。 群臣就想到周公輔成王時期的白雉之瑞,稱王莽安定漢室王朝有功,,先是請封“安漢公”,,后又是把商朝伊尹的稱號阿衡,周朝周公的稱號太宰各取一個字給王莽上封為“宰衡”,,還給王莽“加九錫”之禮,。 這一下,真的把王莽捧到了一個任誰當皇帝都其心難安的地步,。 公元6年,,年僅14歲的漢平帝劉衎病故,2歲的劉嬰被立為新帝,。由于皇帝年幼,,朝中的政務(wù)由王莽代為處理。 隨著時間一長,,局勢再次開始發(fā)生變化,。 有人稱在挖井里挖到一塊石頭,上面赫然寫著“告安漢公莽為皇帝”,,代表天降符命,。 這件事越傳越廣,后來官吏百姓紛紛認為這是上天的旨意,,請求王莽當皇帝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從我們現(xiàn)在來看,,很難分清這是王莽有意為之,,還是其他別有用心的人在為自己的利益做謀劃,我們只知道結(jié)果是王莽一直推辭,,盛情難卻之后當了一個“攝政”的假皇帝,,等將來皇帝長大再將權(quán)力歸還,類似漢武托孤的霍光一般,。 不過很顯然,,民意,或者說王莽,,又或者說王莽下屬勢力并不滿足于此,。 很快,長安的一個叫哀章的太學(xué)生,,進獻了一個銅盒,,聲稱是老天爺一天晚上擺在他的枕頭邊的。 最后將銅盒打開一看,,里面竟然是高祖皇帝劉邦寫給王莽的一封信,,信中說要將劉家的皇位禪讓給王莽,事情發(fā)展到這一步,,王莽終于意動了,,他順水順水推舟,接受了所謂的符命,,登上皇位,,并改國號為“新”,也就是新朝,。 他希望天下經(jīng)過他的改革能夠煥然一新,,也從這一刻起,高高在上的圣賢,,開始走下云端,,一步步跌落凡塵。 /人性與社會性的天然矛盾可以說,,王莽的上位是他的施政理念和一些人的私心合流的結(jié)果,。 熟讀儒家經(jīng)典的王莽,十分向往周朝的那種政治制度,,他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夠依托先秦儒家的理想制度進行一系列全方位的變革,。 這一點,身為人臣的他做不到,,所以擁有超強的責(zé)任心和使命感的“完人”王莽,,最終選擇用篡位的方式追尋理想。 登上皇位后,,王莽每天都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tài),,他對理想制度設(shè)計的瘋狂熱愛超過了愛他自己。 然而,,王莽這場轟轟烈烈的“改革”實踐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徹底碰壁,,以悲慘的失敗而告終。 最主要的一點,,王莽忽略了人性,,不僅是別人,還有他自己,。 什么是人性,?
大意是饑餓了就去尋求食物,,勞累了就要求歇息,,痛苦了就追求歡樂,屈辱了就企求榮譽,,這乃是人之常情,。 可以明顯看出商鞅是把人的天性和利益區(qū)分開來的。 人的天性就是餓了吃,,困了睡,,而人的社會性就是社會規(guī)則下人的一些特征標識,如仁義禮孝等等,,追逐利益也在此列,。 那么儒道法三家的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是什么? 儒家用仁義禮這一套社會性來克制人的懶惰,、貪婪,、欲望的天性,是個比較理想化的統(tǒng)治方式,,目的是為了人人向善,。 道家則提倡無為而治,,解放人的天性,,用不加干涉的方式,由其順著自然規(guī)矩發(fā)展,。 法家則將人的天性和社會性綜合起來,,通過賞罰機制來鞭策被統(tǒng)治者,使每一個國人(包括國君)都成為國家機器上的一個小部件,,沖著國家富國強兵的最終目標高速狂奔,。 王莽是儒生,自然擁有一般儒生的天然特性,,就是書生性太強,,天真而脫離實際。 改革失敗,,也就顯而易見,。 /烏托邦的幻滅不過,空談主義下,,很難說王莽的過錯到底有多大,,但大體王莽失敗的原因在兩個層面。 一是改革措施過于超前,,但卻沒有配套的跟進技術(shù),。 譬如貸款利率的計算和貨幣改革的推廣,大家知道貨幣制度是個多么復(fù)雜的工序,,里面涉及大量的運算,、換算等復(fù)雜的會計成本,然而那個年代根本無法提供這些人才,。 在缺乏基本社會條件下推行的改革,只能是一片混亂了,,導(dǎo)致天下人根本沒辦法做生意,,自然就失敗了。 有著超強道德自信的王莽對于這套烏托邦式的制度設(shè)計信心爆棚,,而忽視了它本質(zhì)就是一個“理想化”的產(chǎn)物,,很難具備落地方案。 第二個層面,就是王莽過于迷信嚴刑峻法和道義,,而忽視了自然形成的社會慣性和人的自私本性,。 儒家相信人性本善,所以王莽認為人人向善,,他自以為執(zhí)行正義,,所以無所畏懼,遇到所有反對的聲音,,他的唯一對策都是鎮(zhèn)壓,。 譬如廢奴制,在道德上的確至高無上,,所有人都拍手稱快,,然而真正實施起來呢? 首先奴隸主就反對,,因為奴隸就是他的財產(chǎn),,他怎么可能把自己的財產(chǎn)就這么釋放掉呢。 奴隸們也反對,。為什么呢?因為這種土地兼并嚴重的封建時代,,賣身為奴可能是某些奴隸們的唯一活路了,。 況且,一下子社會上釋放這么多奴隸怎么安置,?他們活不了命,,只能造反了。
于是全國各條高速公路上都絡(luò)繹不絕地運輸著各種囚車,,里面關(guān)押著反對王莽新政的各種犯人。
最后的結(jié)局大家都知道了,,公元21年,赤眉,、綠林為主的農(nóng)民大起義爆發(fā),,隨后墻倒眾人推,,官僚貴族和地主豪強也紛紛打出反莽旗幟。 23年,,王莽逃至漸臺,,被商人杜吳所殺,新朝遂告滅亡,。 即便身死,,起義軍還是覺得不解恨,他們把王莽的頭顱掛在城門上,,幾個小時后,,又把他的頭摘下來當球踢,最后,,這枚頭顱被一直保存了227年,,直至?xí)x朝。 而哪怕時至今日,,關(guān)于王莽篡漢,,依然有不少史學(xué)家認為這是一個偽善之人長期隱忍下的謀而后定。 我們無法確切揣測王莽到底有著怎樣的人性,,圣賢與逆賊的前后人生反差,,其間的轉(zhuǎn)折,,太過突兀。 王莽留給我們的唯一教訓(xùn),,大約就是穿越有風(fēng)險,,改革須謹慎? 以上就是本期的內(nèi)容,,我是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冊,我們下期再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