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出一方菜,一方菜養(yǎng)了一方人,。你的元旦餐桌,,有什么菜? 我家的元旦餐桌,,少不了一道烤麩,。烤麩是上海人對簡單食材的心思巧用,,把木噱的面筋做出花來,,也屬“螺螄殼里做道場”。生活在資源缺乏的環(huán)境中,不怨天不怨地,,積極開動腦筋,,把資源利用到極致。用自己的雙手,,把生活變得美好起來,。 上世紀70年代,家從上海搬到杭州,,后又回到上海,。滬杭都處江南,就撐起家常菜一只角的豆制品來說,,兩地各有一例我有你無之物:那就是上海的烤麩和杭州的豆腐衣,。那時,上海憑票供應的豆制品里,,沒黃豆嫡嫡親的豆腐衣,,卻有與黃豆渾身不搭界、面粉出身的烤麩,;至今仍令不少人誤認為它是黃豆制品,。而在杭州的豆制品里,有豆腐衣沒烤麩,。 在杭州第一次嘗豆腐衣是1967年,,吃的不是炸響鈴,而是素燒鵝,。那時家在上海,,母親帶我和妹妹去父親所在部隊探親。那天,,吃午飯在延安路,、群英路(現(xiàn)復名仁和路)東北角素春齋二樓,當時不知它是1919年開業(yè)的老字號,。 深橘紅的素燒鵝切塊,,色近北京烤鴨,但無那般的光澤,;比本幫醬鴨的濃油赤醬,,色稍許偏淡些。吃在嘴里,,味美有嚼勁,??戳怂拭?,露出素料葷做的底;沒鵝肉肌理,只有層層豆腐衣,。與《隨園食單》所記“素燒鵝”不同,,里頭沒裹煮爛的山藥,外表也不是“以色紅為度”,。 之前在上海也吃過豆腐衣,,但不是菜,而是零食素火腿,。它如袖珍火腿,,大小像只調(diào)羹。皮皺,、由豆腐衣層疊而成,,那一副油滋滋樣子,以為油氽過,;可行家說是湯里浸后蒸成,。為做素齋已1700多年的龍華寺生產(chǎn)。 后曉得上海也有做素燒鵝的店,,叫春風松月樓素菜館,,在老城隍廟,創(chuàng)辦于1910年廟內(nèi)凝暉閣,。用的也是“薄如紙,、色晶瑩”的杭州豆腐衣,但菜名叫“熏鵝”,;被譽為“皮脆里糯,,肥甘鮮美”。 客居杭州沒烤麩吃,,吃豆腐衣讓人有點樂不思蜀,。想來是烤麩做法單一,除紅燒做冷盆別無其他,。而豆腐衣既能當主角炸響鈴,,也能當配角百搭;在230年前的《隨園食單》里就有5道菜:冷盆蝦米拌豆腐皮,,熱炒腐皮燒海參,,湯有腐皮蝦肉紫菜湯和蘑菇筍腐皮清湯;對那道腐皮卷煨蘑菇,,袁枚特別提示“不可加雞湯”,,可見豆腐衣魅力。 豆腐衣還躋身點心,,要數(shù)揚州出挑,;有于內(nèi)當餡,,也有在外為皮。當餡的是豆腐皮包子,,豆腐皮炸酥牽手碎香菇及肉糜,。為皮的是晴雯包,因《紅樓夢》里晴雯最愛而得名,。據(jù)清代菜譜《調(diào)鼎集》,,“嫩腐皮包蝦蓉、火腿蓉,、豬肥膘,。”做法似燒賣,,不過皮換豆腐衣,;比燒賣修長,腰里還系根碧青的蔥打結,。 到底是做過富裕大宋的皇城,,杭州的豆腐衣既有金枝玉葉的精巧和嗲,又有家常煙火味,。外公常做兩樣:一是豆腐皮包筍,、香菇、木耳如素卷,,我們權當素燒鵝,。另是葷做炸響鈴,包裹肉糜,,菱粉水調(diào),,蘸了封口;切段入油鍋,,炸至金黃,。 三十多年前,吃炸響鈴在四川路西湖飯店,。店里何方副經(jīng)理說,,他家用四鄉(xiāng)豆腐衣做,吃起來松脆有聲,。這“四鄉(xiāng)”就是“泗鄉(xiāng)”,,在杭州市郊富陽東塢山,所產(chǎn)豆腐皮稱“金衣”,,為省級非遺,。“薄如蟬翼,,油潤光亮,,軟而韌,,落水不糊,清香味美,,柔滑可口”。明時列貢品,,康熙,、乾隆每到杭州都要吃這豆腐皮菜。世人只道我老家黃澤豆腐包好,,豆腐衣也是特產(chǎn),。 重回上海,又吃烤麩,。不知它是誰的發(fā)明,,把麥麩粉經(jīng)水中搓揉、篩洗而得的面筋,,發(fā)酵蒸熟,;蝶變成如海綿且按上去松軟又富彈性的新食品。 烤麩是上海人的家常菜,,平常吃,,還出現(xiàn)年夜飯里討口彩。紅燒烤麩配冬筍,、花生,、金針菜和黑木耳曰“四喜烤麩”,在辭舊迎新之際分別表達節(jié)節(jié)高,、長生,、無憂慮和致富的美好愿景。上海店家的烤麩,,有名的是功德林冬菇烤麩,。1988年,他家集素烤麩,、素火腿,、素烤鴨于一體的三色鹵味,還獲得“首屆食品博覽會”金質獎,。 姆媽的拿手菜之一是烤麩,。一不用刀切,用手撕成一塊塊麻將牌大小,,說這樣更入味,。二是油炸透,至色黃烤麩硬,。三放醬油少,。配料不僅有干貨香菇,、金針菜和黑木耳,還放新鮮蘑菇,,再添些白果點綴增色,;起鍋后淋上麻油,使味道更鮮美豐富,。 我愛上海的烤麩,,也愛杭州的豆腐衣。雖各有之妙,,但就營養(yǎng)而言是豆腐衣勝出,。烤麩下飯,,實為面粉伴米飯,,吃的都是糧食。問世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的《隨息居飲食譜》,,早就指出豆?jié){面凝結之衣,、晾干而成的豆腐皮好:“充饑入饌,最宜老人,?!闭f來還是,一方水土出一方菜,,一方菜養(yǎng)了一方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