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上海里巷間流傳著一句俗話:“討老婆要像梅蘭芳,,生兒子要像周信芳?!?br> 梅蘭芳和周信芳劇照 01 甲午海戰(zhàn)的隆隆炮聲剛過,,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農歷甲午年,在戲園子極為集中的正陽門外李鐵拐斜街,,一個男嬰呱呱落地,。家人給他取名瀾,字畹華,,乳名則叫他群子,。他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梅蘭芳。 半年后,,江蘇淮陰南門東虹橋頭毗廬庵邊的一間小屋里,,一對漂泊賣藝的夫婦迎來了兒子周信芳。 一南一北,,一個處于京劇之都,,一個身居江湖小戲班,兩匹小馬的處境完全不同,。人們也絕對不會想到,,有朝一日,,二人竟會搭班學藝且成為好友,一個成為“四大名旦”之首,,創(chuàng)造了千嬌百媚的“梅派”,;一個成為著名的須生,自成蒼勁渾厚的“麒派”,,共同創(chuàng)造了京劇藝術的高峰,。 梅蘭芳祖父是“同光十三絕”之一的梅巧玲,是京劇旦角改革的先驅者之一,;外祖父楊隆壽是京劇武生名角,,有“活武松”,、“活石秀”的稱譽,;伯父梅雨田長期為譚鑫培操琴,父親梅竹芬也是一位青衣花旦,。 周信芳祖上原是浙江寧波慈城的官宦之家,,后家道中落。他的父親周慰堂本來在慈城縣城的布店里當伙計,,后來因為喜愛迷戀京戲,,下海搭班唱起了青衣,藝名金琴仙,;母親母許桂仙也是戲班演員,。 梅周二人雖然都出生京劇之家,但卻有天淵之別,。梅蘭芳身處京劇之都,,出生梨園世家,傳承的是正宗的京派,;周信芳雖然拜的師傅也是京派的名伶,,但學得雜,既有京派,,又受王鴻壽南派的深刻影響,,而且多在南方集鎮(zhèn)碼頭上。按理說,,二人是八竿子也打不著的,。 可有些緣分是無法預料的。冥冥之中老天爺似乎一定要讓兩匹小馬并駕齊驅,。 得天獨厚的梅蘭芳并未表現(xiàn)出過人的藝術天分,,不但相貌平常、不善言辭,,兩只眼睛還有些近視,,眼皮總下垂,,顯得很無神。姑母形容他:“言不出眾,,貌不驚人,。” 七歲的梅蘭芳先是在私塾就讀,,但他讀書不太用心,,成績自然不好。八歲時,,家人請來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教他學戲,。朱先生先教他唱《二進宮》。不知小畹華是不適應這種教青衣傳統(tǒng)的方法,,還是根本沒上心,,四句極普通的老腔,朱先生教了很長時間,,他總是不能上口,。 梅蘭芳童年照 唉,照這樣的學法,,這娃哪天能上手呢,?朱先生認為老梅家這娃實在是難成氣候,對他說:“祖師爺沒給你這碗飯吃,。”說罷拂袖而去,。后來從吳菱仙習青衣,藝名“喜群”,。也許受了先前朱先生的“刺激”,,小“喜群”學習異常刻苦,,小學有篇課文叫《梅蘭芳學藝》,,講的就是這個典故,就不再贅述了,。 “梅蘭芳”的藝名是他后來隨戲班在吉林演出時,,開明紳士牛子厚見他相貌舉止不俗,認為他久后必成大器,,于是給他更名,。牛先生是真牛,小梅同學也沒辜負人們的期望,,這個名字日后果然享譽國內外,。 周信芳則恰恰相反。他從小就聰明伶俐,,六歲隨父旅居杭州,,師從陳長興練功學戲,。他學東西特別快,七歲就登臺演《鐵蓮花》中的定生,,藝名“七齡童”,。1906年后,隨王鴻壽赴漢口演出,;1907年到上海,,改用藝名“麒麟童”。 周信芳 1907年,,梅蘭芳到喜連成科班搭班學藝,;第二年,南方的周信芳也負笈北上,,進了喜連成科班,。 兩個13歲的少年就這樣相遇了。二人一起學習切磋,,一起玩耍娛樂,,特別親密。二人唱功越來越精湛,,首次合作《九更天》就很叫座。自從梅蘭芳,、周信芳搭班演出后,,喜連成科班的演出地廣和樓的觀眾從原先的五六百座激增到一千五六百座,十分紅火,。 這一段經歷對兩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事件,。20世紀50年代初,梅蘭芳在《舞臺生活四十年》中回憶道: “我在喜連成搭班的時候,,經常跟我的幼年伙伴合演,。搭班的如麒麟童、小益芳,、貫大元,、小穆飛都是很受觀眾歡迎的……他那時就以衰派老生戲見長。從喜連成搭班起,,直到最近,,還常常同臺合演的只有他一人了?!?/span> 他們,,是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摯友,。 02 梅周二人都很幸運,,他們一心鉆研京劇,,生活上、工作上的事都有賢惠的妻子相助,,事業(yè)上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可以說是藝術界的偉人。 1911年北京各界舉行京劇演員評選活動,,梅蘭芳名列第三名探花,。他綜合了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表演方式,,創(chuàng)造了醇厚流麗的唱腔,形成獨具一格的梅派,; 1915年,,梅蘭芳大量排演新劇目,在京劇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上均進行了獨樹一幟的藝術創(chuàng)新,,被稱為梅派大師; 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中國首屆旦角名伶評選,,梅蘭芳與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被舉為京劇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蘭芳率團赴美多城市獻演,獲得巨大的成功,,被美國波莫納大學和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授予文學博士學位,;1935年曾率團赴蘇聯(lián)及歐洲演出并考察國外戲劇,被稱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國京劇藝術的文化使節(jié),。 周信芳的嗓音雖顯沙啞,,但演唱富有感情,挺拔蒼勁,,氣出丹田,。念白清晰,講究噴口,,咬字頓挫富有音樂性,,尤其是他吐字收聲和潤腔之技巧非一般演員所能企及。 1915年至1926年間,周信芳先后在上海丹桂第一臺,、更新舞臺,、大新舞臺、天蟾舞臺演出,,排演了連臺本戲《漢劉邦》,、《天雨花》、《封神榜》等,。在此期間兩度赴北京,、天津演出,將《蕭何月下追韓信》,、《鴻門宴》,、《鹿臺恨》、《反五關》等戲介紹給北方觀眾,,人稱“麒派”,。 他注重繼承傳統(tǒng),又不受陳規(guī)舊套的束縛,,鍥而不舍,,勇于探索,在唱,、念,、做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獨特表演風格,。他還對打擊樂和服飾也進行了大膽的革新,,使其與麒派總體特征協(xié)調一致。 梅蘭芳和周信芳不僅在藝術方面具有令人震懾的魅力,,而且在他們身上還透射出一種人格的力量。 梅蘭芳(右)與周信芳(左)兩位大師在第一屆文代會上(1949年7月2日) 兩人在各自的舞臺上光彩奪目,,但他們二人并無宗派情緒,、門戶之見,相反互相尊重,,彼此提攜,,并在舞臺上多次親密合作,創(chuàng)造出美輪美奐的藝術形象,。 在民族危亡,、生靈涂炭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梅蘭芳與周信芳都在上海,。一個蓄須明志,,拒絕為敵偽演出;一個固守卡爾登戲院,編演具有民族意識的《明末遺恨》和《徽欽二帝》等救亡戲劇,,都以自己的方式同敵人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據(jù)周信芳女兒周易回憶,在敵偽時期,,吳世寶(76號偽特工總部的副頭目)為了逼迫父親唱堂會戲,,派車來接走了父親,吃了飯后參觀76號的刑房,,目的就是恐嚇,。但周信芳寧死都不答應唱堂會。 1956年梅蘭芳周信芳南京人民會堂《二堂舍子》實況劇照 為了表彰梅蘭芳,、周信芳對我國戲曲事業(yè)的巨大貢獻,,發(fā)揚梅、周的愛國精神,、敬業(yè)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從而推動京劇和戲曲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1955年4月,,中央文化部,、全國文聯(lián)、中國劇協(xié)聯(lián)合舉辦了梅蘭芳周信芳舞臺生活五十年的紀念活動,。 德藝雙馨,,他們,當?shù)闷稹?/span> 作者:秋月溶,,簡簡單單,,愛人間,喜歡一切有趣的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