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書賊》 維也納以音樂之都的名號聞名于世,,但這座城市帶給世界的不只有音樂,。 兩次大戰(zhàn)間的維也納,貨幣貶值,,時局動蕩,,這里的文化卻空前繁榮,現(xiàn)代主義的科學,、哲學,、文藝、政見都走上了新高度,,活躍在討論室,、沙龍、咖啡館,、博物館等空間之中……追求成為世界公民的新型猶太人,,更是其中的代表乃至樞紐型人物,他們憧憬著進步和平等,,甚至吸引來了列寧和托洛茨基,。 其中的代表性群體,就是反對舊形而上學,、倡導邏輯經(jīng)驗主義哲學的“維也納學圈”,。時至今日,,這些知識分子依然有著非凡的影響力。 那個時候的維也納群星璀璨,,然而,,無法忽略的是,“反猶主義是一只變化多端的野獸,,維也納的猶太人找不到避開它的成功策略”,,身處其中的知識分子是否意識到陰影已悄然逼近?等待著他們的又是什么樣的命運,? “如果一座城市能產(chǎn)生弗洛伊德,、維特根斯坦、馬勒,、勛伯格,、波普爾、哈耶克,、克里姆特,、盧斯——和希特勒——那么其中顯然發(fā)生著重要之事……” 漫長的仇恨 摘選自《進步知識分子的死與生》 [英]大衛(wèi)·埃德蒙茲 著;許振旭 譯 要了解維也納學圈的歷史,,就必須正視它的猶太因素,。大多數(shù)成員都是猶太人或半猶太人,包括伯格曼,、費格爾,、弗蘭克、霍利切爾,、哈恩兄妹,、考夫曼、紐拉特,、蘭德,、謝希特、陶斯基和齊爾塞爾,。門格爾的母親是猶太人,。波普爾和維特根斯坦是猶太血統(tǒng)。中心的一些重要來訪者,,如艾耶爾和塔斯基,,也是猶太人。柏林的漢斯·賴欣巴哈是半個猶太人,。其他一些人,,如維克多·克拉夫特和卡爾·亨普爾,也無法忽視或避開反猶主義,因為他們有猶太妻子,。 01 猶太人在維也納 1848年革命后,,猶太人獲得了在維也納居住的權(quán)利,并于1867年獲得了完全的公民權(quán),,這一年,,維也納的人口普查只登記了6000名猶太人。到1936年,,維也納的猶太人口約為18萬,占總?cè)丝诘?%,,是德語世界猶太人口最多的城市——在歐洲,,只有華沙和布達佩斯兩座城市定居著更多的猶太人。猶太人口最急劇的增長發(fā)生在19世紀下半葉,,但直到一戰(zhàn)結(jié)束,、奧匈帝國崩潰之時,數(shù)字都一直是上升的,。 《維也納:帝國,、王朝和夢想》 粗略來說,維也納的猶太人可以分成兩派,,長袍派和領(lǐng)帶派,。“長袍猶太人”比較恪守宗教信仰,,更為傳統(tǒng),,也窮得多。他們往往是新近從奧匈帝國東部邊陲過來的,,特別是來自加利西亞,,一個今天分跨波蘭和烏克蘭的地區(qū)。領(lǐng)帶猶太人則較為富裕,,更能融入維也納的生活,。許多人是一代(或兩代)之前從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過來的。領(lǐng)帶猶太人家庭崇尚德語文化,,而宗教在他們的生活中很可能扮演著較為邊緣的角色,。對他們來說,柏林比耶路撒冷更重要,;他們更有可能閱讀席勒而非《塔木德》,,更有志于讓自己的孩子進入文理中學而非猶太學校——文理中學是通往大學的大門,,而大學則是通往天堂,、或說中產(chǎn)階級生活的道路。 學圈雖然猶太色彩如此強烈,但絕非例外,。在維也納社會生活的許多其他領(lǐng)域,,如金融、商業(yè),、藝術(shù)和個人執(zhí)業(yè)的行業(yè)中,,猶太人占據(jù)著奇高的比例。到19世紀80年代,,猶太人就已經(jīng)占到維也納醫(yī)生和律師的一半以上,。1936年,他們占全市律師的62%,,報刊編輯的71%,,廣告主管的近100%。 但有些職業(yè)對猶太人來說要難進得多,,特別是那些屬于公職人員的職業(yè),。公務員這一職業(yè)幾乎完全對猶太人封鎖。1934年,,奧地利的161000名公務員中,,只有700名猶太人。 被標上大衛(wèi)之星的咖啡館 1923年,,維也納的右翼德意志學生會動議,,所有猶太作家的書籍都要打上大衛(wèi)之星的印記。1930年,,大學校長正式企圖限制猶太人的數(shù)量,,但此舉在被裁定違憲后失敗。但猶太人要獲得教職,,標準還是必須比非猶太候選人高得多,;連著名的猶太學者也不獲晉升。 02 “現(xiàn)代政治性反猶主義的搖籃” 反猶主義是一只變化多端的野獸,,維也納的猶太人找不到避開它的成功策略,。一旦出了問題,被指責的總是猶太人,。戰(zhàn)役失?。抗知q太人,。通貨膨脹,?猶太人的錯。憎恨現(xiàn)代主義,?因為它起源于猶太人,。維也納作家兼哲學家奧托·魏寧格寫道:“現(xiàn)代性的精神是猶太式的,,無論你如何看待它?!彼写蚱平?、逾越傳統(tǒng)的新事物,都讓傳統(tǒng)派感到恐懼,,他們很自然地把現(xiàn)狀的顛覆歸咎于猶太人,。 這里有大片的刻板印象:大發(fā)戰(zhàn)爭財?shù)娜恕⒇澙返馁Y本家,、詭計多端的傀儡操縱者,、顛覆性的變革分子、搖尾乞憐的下屬,、滑膩的揩油者,、淫蕩的頹廢者。富裕的猶太人(“有錢猶太佬”)因其權(quán)勢而遭人討厭,。專業(yè)人士和知識分子(“墨水猶太佬”)因其影響力而被憎惡。來自東方的猶太人(“乞丐猶太佬”)因其貧窮和風俗特異而被鄙視,。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時,,食品和燃料都嚴重短缺,新涌入的難民被認為是加劇困難的罪魁禍首,。在維也納,,時而有人高喊:“讓猶太佬滾出去!”在維也納以外的奧地利腹地,,那里的猶太人少得多,,但反猶主義卻更強烈。 一個不幸的事實是,,中產(chǎn)階級猶太人與非猶太奧地利人一樣,,對新來的講意第緒語的人也有一些鄙視。隨著反猶主義越發(fā)地丑陋,,一些中產(chǎn)猶太人開始偷偷覺得,,也許東方猶太人至少要承擔部分責任。 當然,,偏執(zhí)也不是什么新現(xiàn)象:在奧匈帝國時期,,偏執(zhí)就一直盛行。在19世紀末,,主持維也納工作的,,是卡爾·呂格這位有魄力的市長。他的成就之一是利用管網(wǎng)為城市引來了泉水,,但他還開展了心狠手辣的反猶運動,,并借此提高了自己的人氣。他給猶太人貼上了“殺害上帝之人”的標簽,并對猶太資本家進行謾罵,。一位猶太代表反對呂格的挑釁,,他回答說,反猶主義會“消亡,,但要等到最后一個猶太人滅亡之后”,。他與個別猶太人友好地打交道,但他有一句名言:“誰是猶太人,,由我來決定,。”呂格深受該市一位流浪藝術(shù)家阿道夫·希特勒的賞識,,希特勒稱他是“我們中間有史以來最有干才的市長”,。 卡爾·呂格(Karl Lueger,,1844-1910) 所以在反猶主義方面,,維也納是有案底的,。正如一位歷史學家所說:“如果說世界上有哪座城市可以稱得上是現(xiàn)代政治性反猶主義的搖籃,,那就是維也納,?!?/strong> 不過,,在帝國崩潰之前,,至少維也納的猶太人覺得自己是眾多猶太人中的少數(shù),,他們這種政治,、文化和宗教忠誠的混合形式可以愉快地共存。奧匈帝國的猶太人大多把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當作展示自己愛國主義的機會來擁抱,。 戰(zhàn)后的奧地利散發(fā)出了更褊狹,、更天主教化、更不世界化的氣息,,對猶太人來說不是舒適的居處了,。但事情還沒有絕望到讓他們感到移民的迫切性。大多數(shù)人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有同樣的感受,,他在1918年停戰(zhàn)日寫道,,他將繼續(xù)留在維也納,盡管帝國已經(jīng)消失:“我將行尸走肉般地繼續(xù)活下去,,并硬使自己相信,,這就是全部?!北M管如此,,猶太人已經(jīng)感到自己是顯眼、暴露的了,。 03 猶太人的選擇 面對咄咄逼人的新現(xiàn)實,,有些奧地利猶太人的反應是加深自己的宗教虔敬,,不顧基督教人口中敵對分子的蔑視、奚落和譏笑,。但在更世俗的人中,,有幾種反應。少數(shù)人轉(zhuǎn)向了猶太復國主義,,創(chuàng)立這項運動的是忒奧多·赫茲爾,,一位有領(lǐng)袖氣質(zhì)的維也納記者,他認為在國內(nèi)追求公民平權(quán)是無望的,,堅信只有在猶太人的國家里,,猶太人才能擺脫反猶主義。另一些人不愿意接受猶太復國主義的政治計劃,,但卻擁有猶太文化身份認同,,這些人甚至可以說在避不可避的反猶主義獠牙前變得更加顯眼。 弗洛伊德和阿圖爾·施尼茨勒都屬于后一類人,。弗洛伊德是一個公開的無神論者,,但仍自認為是猶太人,并收集猶太人的笑話和軼事,。施尼茨勒同樣對自己的猶太身份有著深深的感觸,,但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恪守猶太習俗。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精神分析學的創(chuàng)始人,,后因躲避納粹,,1938年遷居英國。 但是,,在猶太人身份的多維分類中,,還有另一類人:同化主義者(assimilationist)。同化主義者希望融入更廣闊的文化,,并愿意——有時甚至熱衷于——放棄自己的猶太聯(lián)系和身份,。與學圈有關(guān)的猶太人物大都屬于這一群體。 一些人甚至改宗了基督教,。事實上,,歐洲沒有哪座主要城市像維也納這樣有如此高的改宗率,盡管改宗依然很少發(fā)生,。改宗者包括古斯塔夫·馬勒,、卡爾·克勞斯和社會民主黨的創(chuàng)始人維克多·阿德勒。波普爾的父母都改奉了路德宗,,他自己也始終認為同化是解決反猶主義的一個辦法,。漢斯·哈恩和奧托·紐拉特都是混合婚姻家庭,,他們的猶太裔父親改宗了基督教,門格爾的母親也是如此,。門格爾從不認為自己是猶太人,。 在擺脫與舊宗教聯(lián)系的過程中,被同化的猶太人接納的是一種新宗教:教育,。對學習的癡迷將許多猶太人推上了受人尊敬的社會地位,。奧托·紐拉特的父親,政治經(jīng)濟學家威廉·紐拉特,,自食其力地完成了學業(yè),,還自學了拉丁文。他的私人圖書館藏書達13000卷,??枴げㄆ諣栆驳靡嬗谠谝粋€擁有大型圖書館的家庭中長大。 半自由的條件,,可能是猶太成就的完美孵化器,。猶太人可以自由地學習,但許多通往社會地位的途徑是對他們封閉的,。要想有所表現(xiàn),,他們就必須超常表現(xiàn)。 盡管如此,,猶太因素在多大程度上是20世紀前30年維也納思想文化繁榮的核心,,仍是歷史學家之間的爭議話題。誠然,,猶太人在文化和知識精英中的比例極高,,但同樣也有許多著名的非猶太人,包括奧地利最重要的三位藝術(shù)家:克里姆特,、希勒和柯克什卡,。“猶太維也納”這種說法曾讓生于維也納的藝術(shù)史家恩斯特·貢布里希心煩意亂,。他抱怨說,,對于那個時代的維也納藝術(shù)家,“調(diào)查他們中有沒有誰是猶太人或有猶太血統(tǒng),,太有違常理了,,我寧愿把這樣的調(diào)查留給蓋世太保去做”。 04 被同化的猶太人 在維也納,,只要有猶太出身,,那么無論是已然改宗,還是有強烈的猶太身份認同,,你都很可能和其他猶太人住在同一個街區(qū),,從事在猶太人中常見的職業(yè),,最關(guān)鍵的是還會和其他猶太人交往。 事實上,,維也納可以說是歐洲最具種族意識的城市,。在文化上隨處可見的一個觀念是本質(zhì)主義,即種族不僅與身體,,而且與心理特征有關(guān),。 在21世紀,研究者們提出,,隱性偏見,,即無意識的偏見,是一種強大而惡毒的力量,。耐人尋味的是,,這種偏見似乎也像影響主體人群那樣影響著少數(shù)群體。因此,,有證據(jù)表明,,美國的非裔美國人與白人一樣,對其他非裔美國人懷有同樣的偏見,。凡空氣中飄著偏見的地方,,每個人都會多少吸入一些,連受害者自己也是如此,。 因此,,一些學圈成員、甚至一些猶太成員,,其對猶太人所持的態(tài)度,,在今天說出來的話是會讓我們不舒服的,但對此我們不必過于驚訝,。美國心理學家大衛(wèi)·巴坎曾這樣描寫古斯塔夫·伯格曼: 伯格曼是一個被納粹深深傷害了靈魂的難民。我見過很多這樣的人,,但伯格曼的傷是我見過最重的,。他已經(jīng)變得非常反猶。他宣布放棄猶太身份,。有人告訴我,,如果有人給他寄一張猶太新年賀卡,他會把它寄回去,。他的觀點是,,要防止猶太人重蹈歷史上各種迫害的覆轍,唯一的辦法就是無情地同化,。這意味著,,任何猶太人都不應該和猶太人結(jié)婚,。 奧托·魏寧格(Otto Weininger,1880-1903 ) 維也納有很多猶太人,,尤其是被同化的中產(chǎn)階級,,對自己的民族出身持有十分曖昧的態(tài)度。也許最臭名昭著的就是奧托·魏寧格,,他寫了厭女和反猶的《性與性格》,。魏寧格認為人類性格中有男性面向和女性面向,女性部分聯(lián)系著本能,,男性部分則關(guān)乎創(chuàng)造力和智慧,。猶太人本質(zhì)上是女性化的?!芭撕酮q太人都是皮條客,,他們的目標都是讓男人感到內(nèi)疚。在所有時代中,,我們的時代不僅最為猶太化,,也最為女性化?!贝祟悆?nèi)容還有很多,。維也納一半的知識分子津津樂道于這些無恥讕言,其中許多人還把《性與性格》看作一部光彩奪目的作品,。 1903年10月3日,,魏寧格在貝多芬去世的那棟樓里租了一間房;這不是巧合,,因為他沉迷于思索天才的本質(zhì),。當晚,就在這間房里,,他用手槍將子彈射入了自己的胸膛,。年僅23歲的他在第二天就去世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他改宗了基督教,。參加他葬禮的有卡爾·克勞斯,他也是一個有反猶傾向的改宗者,。 維特根斯坦也對猶太人持有本質(zhì)主義的看法,。維特根斯坦家族是一個不尋常的例子:家族的猶太身份埋藏了至少兩代之久,也幾乎沒有影響到他的成長,。即便如此,,他后來還是開始質(zhì)疑自己是否刻意掩蓋了自己的出身。 卡爾·波普爾則難能可貴:他從未認真對待這些可笑的種族主張,。但他對自己的猶太血統(tǒng)也保有一種十分曖昧的態(tài)度,。他的父母也許生來就是猶太人,,但根據(jù)他出生時所登記的宗教,他不是猶太人,。作為一個無神論者,,他一直討厭被歸為猶太人。在他退休的那一年,,《猶太年鑒》(Jewish Year Book)請求將他收入其中,,卻得到了粗暴而嚴厲的回應。他憎惡種族自豪感,,認為這“愚蠢且錯誤,,即使是由種族仇恨挑起的。一切民族主義或種族主義都是邪惡的,,猶太民族主義也不例外”,。 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1902-1994),,哲學家,,后因躲避納粹,先后遷居新西蘭,、英國,。 縱觀波普爾的一生,他始終是一個世界主義者,,也認為人應該把自己看作世界公民,。然而波普爾似乎也吞下了一定劑量的維也納毒藥。他可能認為所有的民族主義都應該反對,,但尤為不能容忍的一種民族主義就是猶太復國主義,。 ?? 這就是維也納學圈運行于其中的氛圍。幾乎所有與學圈有關(guān)的人,,他們的生活都受到反猶主義的直接影響,,還有一些人受間接的影響。雖然他們幾乎不可能沒有意識到無處不在的反猶主義,,但他們中卻沒有一個預見到了事件的走向,。要離開奧地利,有著各種理由,,包括事業(yè)的發(fā)展,,但即便在納粹統(tǒng)治德國之時,,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生命可能受到威脅的想法依然看似荒謬。 紐拉特是一個明顯的例外,,因為他積極參與政治,;但其他人仍然受著積極看待事態(tài)發(fā)展的誘惑,,就比如弗洛伊德。1933年,,當聽說自己的書在柏林被付之一炬時,,他說:“在中世紀,他們會燒死我本人,;如今,,他們燒我的書就滿意了。” 然而,,我們都知道,,事實遠非如此。 |
|
來自: hercules028 > 《Tr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