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安門外大街為中線,,西邊是什剎海地塊,東邊為南鑼鼓巷區(qū)域,,當年是王府豪宅櫛比,,達官貴人麇集,。 ▲煙袋斜街內(nèi)的廣福觀及古玩店舊景 | 作者供圖 這些人富有文玩收藏,有“貨”的地方永遠有交換,、流通的需求,。特別是辛亥革命以后,皇親貴戚,、高官富豪迅速敗落,,將藏品變現(xiàn)成為一種“剛需”。盤踞在皇宮中的宣統(tǒng)余孽,,刁鉆邪門的太監(jiān)們,,盜賣府庫文物往南至琉璃廠,關(guān)卡多,、路途遠,,往北來地安門,、煙袋斜街,,則會近便得多——要知道那年月想“活動活動”,大多是靠“腿兒”著一轍的,?!澳惴匠T我登場”的北洋政府新貴,逐鹿京師的各路軍閥,,對古董的搜刮絕不在少量,。東洋、西洋的“旅游者”們,,為搜刮古董競相使出全身解數(shù),。大學教授、知識分子中那些珍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當然也對歷史的存留有所覓求,。琉璃廠的文玩市場,堪稱大海,;煙袋斜街的古玩交易,,只若細流。一滴水尚可窺大海之全貌,,查看細流,,不是也可以為我們提供更多彩的信息嗎。 為難的是,,當年煙袋斜街量如恒河沙數(shù)一般的買與賣,,早已隨著雨打風吹去,哪里再有它們的痕跡哪——這不,,連曾經(jīng)作為交易地點的古玩鋪,,都已然杳杳難見了,。幸好,一本書——《琉璃廠雜記》(周肇祥著,,宋惕冰,、趙珩、海波整理,,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6年10月一版),它在敘述琉璃廠“主戰(zhàn)場”之余,,亦如涉及些“邊角剩料”一般,,為我們留下了有關(guān)煙袋斜街古玩店、古玩交易的珍貴記錄,。不是想探究當年的狀貌嗎,,且讓我們憑借著這本書來一番“穿越”吧。 《琉璃廠雜記》總計十九卷,,近五十萬字,,是周肇祥近乎日記般的關(guān)于古玩經(jīng)眼、買賣的記錄(以琉璃廠為中心,,旁及京城其他地域以至外埠的古玩市場,;以文物古玩為側(cè)重,旁及旅游,、宴集等方面),。其前五卷,記于1913—1916年,。其六—十九卷,,記于1920—1928年。中間1917—1920年撂筆三四年,,主要是因為周氏被北洋政府外任為湖南省長等職,。周氏筆記的前一階段,還沒有關(guān)涉煙袋斜街的內(nèi)容,;也可以理解為,,他家居在北京南城,還未來得及逛逛北城的地安門外一帶,。他筆記的后一階段,,即1920年以后,煙袋斜街才成為他不忘“光顧”的地界,。 1920年中秋節(jié)近,,周氏記道:“地安門外及煙袋斜街,亦骨董聚處,,與南城別為風氣,。其來源多出旗人家及清室太監(jiān),。”1921年他又說:“煙袋斜街諸小販多與各古寺僧人往來,,時有珍異之品,。”1924年他注意到:“煙袋斜街近來古董鋪添之不已,,東城外國人常出沒故也,。”1925年他強調(diào):“煙袋斜街能收北城宅門之物,,京北出土者亦往往于此遇之,。”一個收藏家的敏銳嗅覺,,使他對煙袋斜街的動向愈來愈加關(guān)注,;去煙袋斜街“淘貨”,成為他不能放棄的習慣,。1928年,,北洋政府退出歷史舞臺,北京的政治生態(tài)發(fā)生巨變,,周氏遂放下了《琉璃廠雜記》的寫作,。 文章出處:《北京文史》2017年第4期《周肇祥在“小琉璃廠”煙袋斜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