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華夏大地逐漸進入弭亂不堪的亂世局面。 天子衰,,王室貶,,社會矛盾嚴重激化,社會綱紀普遍紊亂;各地諸侯違禮,、僭越之事層出不窮,,周天子的權威受到嚴重挑戰(zhàn)。低階層的平民開始不守信義,,背離道德,,倫理綱常的日漸式微,致使人心不古,,世風日下,,造就一個“禮崩樂壞”的社會混亂局面。在這亂世之中,,出現(xiàn)一人創(chuàng)建中國歷史上第一所民間私立學校,,只為傳播推廣他的“仁義”之說,力圖以一己之力改變社會大勢,,那便是——孔子,。孔子開創(chuàng)私人講學之風,終其一生,,教學43年,,弟子三千人,賢者七十二人,,廣傳“儒”學,由此成為中華歷史上以教育為事業(yè)的第一人,。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三歲即喪父??鬃拥南茸媸撬螄?,后因為宋國內(nèi)亂而遷移到魯國,到孔子已經(jīng)是第六代,??鬃拥耐晟畋容^貧困,卻因母親的照顧以及士族身份的繼承而從小接受良好教育,,熟悉周朝禮制,,學習貴族“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史料記載,,孔子從55歲開始,一直到68歲的十多年時間里,,率領眾弟子先后游歷衛(wèi),、曹、宋,、鄭,、陳、蔡,、楚,、杞等眾國??鬃尤绱吮疾ㄊ嗄?,不是為了游山玩水和享樂,而是為了傳播他的“周禮”,。
“周禮”,,為周公所創(chuàng)建的一整套具體可操作的禮樂制度,包括飲食,、起居,、祭祀、喪葬……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納入“禮”的范疇,,潛移默化地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這就是周代的禮制,。 “禮”字本身為會意字,,從示,從豊(lǐ),?!柏N”是“禮”的本字,表征為舉行儀禮,,祭神求福,。世人注重形式外表,流于浮華,,以為“周禮”只是周代一套為了維持社會秩序的禮樂制度,,殊不知,“禮”本乎心,,其根在德,,而通于道,禮樂本身即有涵養(yǎng)生命、淬煉身心的深邃作用,。人奉恭敬之心將之以玉帛,,方才有禮;人存和氣之心發(fā)之以鐘鼓,,方才有樂,。若是遺本事末,虛有其表,,鐘鼓,、玉帛其本身又如何成為“周禮”的代表呢?《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碧斓厝巳赖囊磺斜硐蠖荚从诘溃匀挥衅浔居兄畛跄?。儒家之法,,暗合天道。儒家講“無所為(wèi)”,,本意不是為了達成什么目的去做事,,而是本來就該這樣做。就像中華自古提倡的扶危濟困,、尊老愛幼,,不是為了什么目的去做,而是生而為人本該去做,。“周禮”亦是如此,表象雖是通過推行一整套制度體系到各個階層,,用以加強世族血親聯(lián)系,,維護宗法等級秩序,可這遵循“周禮”的行為本身,,就是為了潛移默化地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舉止,,效法天地自然的規(guī)律法則,讓一切事物都回歸秩序井然的和諧狀態(tài),。孔子每每所講的“克己復禮”,,表義為克制私欲,使言行舉止合乎禮節(jié),;表象之下,,則在于把散亂的心神收回來,恢復到專注至誠的先天狀態(tài)。收回心之應物而發(fā)乎情的初動,,迅速回復“此心不動”的本來面目——喜怒哀樂皆未發(fā),,開始“有禮”的中正之道。 然而在那個混亂不堪的世道里,,諸侯之間彼此斗爭,、各自為政,成了國中之國,;底層民眾不守禮制,、背離綱常,只為能夠生存,??追蜃铀珜У摹翱思簭投Y”,恢復“周禮”,,顯然已經(jīng)不合時宜,。浩浩天地,漫漫長道,;風塵仆仆,,行色匆匆??鬃优c眾弟子在列國間周游了十四載春秋,,艱難跋涉,櫛風沐雨,,“累累如喪家之犬”,,只為恢復心目中的理想社會。長沮,、桀溺在一起耕種,,孔子路過,讓子路去尋問渡口在哪里,。長沮問子路:“那個拿著韁繩的是誰,?”子路說:“是孔丘?!遍L沮說:“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的?!遍L沮說:“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路(隱喻人生路)了,。”子路再去問桀溺,。桀溺說:“你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桀溺說:“你是魯國孔丘的門徒嗎,?”子路說:“是的,。”桀溺說:“像洪水一般的壞東西(世道已亂)到處都是,,你們同誰去改變它呢,?你與其跟著躲避人的人,為什么不跟著我們這些躲避社會的人(歸隱)呢,?”說完,,繼續(xù)干手里的農(nóng)活。子路回來后把情況報告給孔子,??鬃邮卣f:“人是不能與鳥獸合群共處的,人各有志,,各走各的路,,遠走的就去遠走,高飛的就去高飛,?!?/span>在這個故事中,長沮,、桀溺作為兩名隱士,,對孔夫子的行為顯然是不贊成的。世道已亂,,這是大勢,,以個人的力量去對抗社會的力量,宛若以卵擊石,,顯然是不可能成功的,,不如隱遁,起碼可以過得逍遙自在,,眼不見心不煩,。而孔子終究是孔子,即便面對著重重阻力和困難,,即便要忍受孤獨、寂寞與不被理解,,他還是會選擇堅持,。為了實現(xiàn)理想抱負,為了心中的大同社會,,個人力量雖不濟,,但愿后人能得我一生事跡真意,,鍥而不舍,夕惕若厲,,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隱士們的思想主線是人有生老病死,,月有陰晴圓缺,,人當順其大勢,救不起來則不救,。 孔夫子的行為選擇是堅持理想,,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即便個人的影響十分有限,,也愿竭盡全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這便是孔子之圣,。以上帝視角來看孔夫子的一生,,似乎是“癡”。為了實現(xiàn)心中的“周禮”天下,,孔子一生奔波勞碌,,周游列國,所推行的“大道”卻不為人所理解,。士者,,視死如歸也!正因孔子有為天下奉獻自己的情懷,,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堅韌,,有對理想社會孜孜不倦的信念,故后人對隱士只是欣賞,,對孔子則是景仰,!“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天理凌絕處之良心,是為國家社稷之擔當,,是力挽狂瀾之真英雄,!孔子說:“士志于道”、“朝聞道夕死可矣”,,把道視作人的最高追求和終極目標,。天地人三才,人道居其一,,人為萬物之靈,,當可參贊天地之化育。這輩子能領略大道的風采,,雖死也無遺憾,,其死重于泰山,。孔子終其一生,雖看似偏重倫理道德,,強調為人處事,,猶志存高遠,超越人的生死智慧,;人之初性本善,,當以禮教來涵養(yǎng)人的本有自性光明。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實現(xiàn)“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這是一幅理想化的堯舜時代社會景象,,也是孔夫子心目中一道不滅的白月光,。禮之儀式,心之路程,??追蜃佑惺加薪K地走完了自己的路程,鍥而不舍地完成了自己的儀式,。他活著的時候雖沒有將“仁義”推行于天下,,卻以手中燈籠點亮人道之光,指引著往后數(shù)千年的人們,。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的浪潮終不止息。滄海桑田,,孔子也不過是兩千多年以前的凡夫俗子,、血肉凡胎,淹沒在了歷史的浪潮之下,;但他的靈魂還在不斷輪回,,化身成每個為國家社稷“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真英雄大丈夫。 孔夫子雖作古,,但他留下的精神財富,,被后人奉若珍寶,代代流傳,??追蜃拥囊谎砸恍校瑢⒙兂晌覀冄獾囊徊糠?,在我們的靈魂深處緩緩發(fā)酵,、時時閃光。禮樂制度的興衰與其本有價值不一定成正比,,卻與社會環(huán)境息息相關,。“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待世界大同,,禮樂道德文明必會在人類社會全面復興,以另一種嶄新的姿態(tài),!漢代(《韓詩外傳》:“孔子抱圣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遙乎無形之鄉(xiāng),,倚天理,,觀人性,明始終,,知得失,,故興仁義。”宋代哲學家程顥:“至如孔子同,,道如日月之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