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總結(jié)(六)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這個成語,,引申義基本都知道——泛指社會各行各業(yè)的人員。但是它的本義,,卻引發(fā)了巨大的爭議,,因為人們并不清楚,所謂“三教”和“九流”到底指的是什么,。 有關(guān)“九流”到底是哪九流,,分歧很大。因為春秋時期的所謂“諸子百家”,,其實不過就只有九家而已,;而各個時期對民眾等級和群體的劃分又都和“九”繞不開關(guān)系(比如說元朝就管讀書人叫“臭老九”),因此“九流”的具體指代相當模糊,。 “三教”的爭議比較小,,因為即使今天強調(diào)的“三大宗教”指的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然而在中國古代,,三教指的就是儒釋道三家而已。 毫無疑問,儒家,、道家和佛家,,三種文化乃至宗教流派,構(gòu)成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而如果細細分析,,你就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甚至包括本不是中土的佛家,,彼此之間都不是完全獨立的,而呈現(xiàn)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態(tài)勢,。 這就奇怪,其他國家特別是中東地區(qū),,幾種不同的宗教甚至是宗教內(nèi)部,,都能因為信仰不同打到現(xiàn)在都不死不休,怎么中國的這幾種宗教就能彼此相安無事呢,? 我從不相信在政治,、宗教、文化上的融合是不用流血的,。今天的和同為一家,,必然是因為之前已經(jīng)有過犧牲。而這段融合的歷程,,也正是發(fā)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 在這里,我們先簡單捋一下,,魏晉南北朝時期,,儒釋道三家的發(fā)展線: 儒家:兩漢時期被奉為統(tǒng)治思想,但是在魏晉以后逐漸失去市場,,直到北周時才以復興周禮的名義將其重新扶上正統(tǒng)思想的位置,; 佛家:兩晉時期開始大面積傳播,涌現(xiàn)出如佛圖澄,、法顯,、鳩摩羅什等中外高僧。南北朝時期,,佛教開始蓬勃發(fā)展,,但在北朝先后遭遇兩次滅佛; 道家:漢末亂世的開啟者,,孫恩盧循之亂的宗教引導,,卻也是魏晉玄學的主流思想,。拓跋燾滅佛后將其樹立為北魏國教,此后發(fā)展又逐漸遜于佛教,,在宇文邕滅佛時也被一鍋端,。 儒家之所以會長期失勢,既和東漢時期儒學已經(jīng)逐漸腐儒化有關(guān),,也和時代特色有關(guān)——前面說過,儒家是在承平時期修齊治平的學問,,卻很難在紛繁亂世中安邦定國,。再加上五胡們剛剛來到中原,連漢字都未必認全,,指望他們抱著六經(jīng)去之乎者也,,比較不靠譜。 而佛家和道家就不同了,。前面在講佛圖澄的時候就提到過,,在如此亂世,人民需要內(nèi)心的宗教寄托,。而從印度傳來的佛教和中土自己產(chǎn)生的道教,,就填補了這種空白。 然而,,佛教來到中國以后,,與其在印度本來的樣子有著很大的變化。這也很好理解——佛教在印度已經(jīng)幾乎銷聲匿跡,,而在亞洲東部生根發(fā)芽以后,,又被分為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喇嘛教)和南傳佛教三支,。三大流派之間的差異,,恐怕不比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之間的差異要小多少,。 而現(xiàn)在非西藏的佛教即漢傳佛教,,其定型正是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前面所說的鳩摩羅什之所以被譽為“八宗之祖”,,就是說的他是漢傳佛教各宗的共同始祖,,雖然他是龜茲人。 其實佛教剛剛?cè)谌胫腥A的時候,,也絕非一帆風順,。早在三國時期,東吳就有僧侶聚眾作亂,,受到當局嚴厲鎮(zhèn)壓,。而在兩晉時期,,為了博取當權(quán)者的青睞,如佛圖澄這樣的高僧,,也不得不采用一些“奇技淫巧”來吸引眼球,。 甚至,在兩晉時期的史料里,,管和尚們也叫“道人”,,把他們和道士沒太區(qū)分開來。名僧支道林,,也是靠的清談玄學受到青睞,,而非在佛學上有多高的造詣。 而與此同時,,道家的日子則一天比一天好過了,。隨著魏晉玄學的興起,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受到了廣泛的傳播,。一邊嗑寒石散,,一邊拿著一根拂塵,一邊清談,,這是魏晉名士的標配,。就在這高雅的談話之中,劉淵和石勒帶著大軍攻入中原,,遂使中原板蕩,,神州陸沉。 衣冠南渡以后,,道家思想更為士族青睞,。甚至連時人的姓名都受到其影響,比如王羲之,、王獻之,、劉穆之等,之所以名字都帶一個“之”字,,就是受道家文化的影響,。(順便說一句,正是這股風潮使得中國人的名字從單字變成雙字,,在南北朝后期,,單字名已經(jīng)很少見了) 進入南北朝以后,起初兩邊的君主對于宗教都還比較寬容,,畢竟在物質(zhì)條件不足以讓人民滿意的時候,,宗教這種精神鎮(zhèn)痛劑可以解決好多問題。而當他們勢力越來越大的時候,,國家卻不得不出手干預(yù)了,。 有關(guān)北朝兩次滅佛,,之前咱們已經(jīng)專門分析過了,大抵都是因為佛教影響了國家動員能力,;而佛教在南方的大面積鋪開,,除了菩薩皇帝蕭衍(包括后來的陳霸先)以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西方僧侶的大規(guī)模涌入,。 南北朝時期,中國和海外的聯(lián)系進一步發(fā)達,。于南朝而言,,長期貿(mào)易伙伴北有朝鮮半島的新羅、百濟等國,,東有日本,西則有天竺,。而從天竺而來的僧侶,,沿著當年法顯走過的路,從印度半島乘船來到廣州,,踏上了南朝的土地,。 這些僧侶,既有寂寂無名的普通僧人,,也有在南北均獲得極高禮遇的達摩老祖,。他們大部分留在了南朝,從而為南朝的佛教事業(yè)添磚加瓦,,最終獲得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美譽,。 當然,最后收人頭的,,還是儒家,。當南北即將回歸一統(tǒng)的時候,作為統(tǒng)一思想的利器,,宇文邕將其重新拿了出來,,成為北周的官方思想。沉寂了三百年的儒家,,成了摘桃子的那個,。 而在經(jīng)過三百年后的互相融合、擠兌后,,三教之間的界限也變得不清了,,而它們對中國人的文化基因的塑造更是無法估量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普通人,,會把“不亦樂乎”,、“下輩子吧”和“你要上天啊”三句話當成口頭禪,。而這些簡短的句子背后,卻分別是儒,、佛,、道的思想。而如今的我們,,早已將他們兼容并蓄地吸收了,。 看來,融合這件事,,不僅包括血緣,、民族,文化也不例外,。 在總結(jié)完這段大融合的經(jīng)歷以后,,我們的故事也將進入尾聲。在最后兩講,,我們將談?wù)勥@段歷史的觀察者,,以及它對我的家鄉(xiāng)的影響。那么,,《兩晉南北朝人物志》的最后兩講將如何展開呢,?咱們下回再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