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起書懷① 陸游 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 天地神靈扶廟社,京華父老望和鑾②,。 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書憤③ 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注]①本詩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詩人在被免去參議官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愈后寫了此詩。②和鑾:同“和鸞”,。古代車上的鈴鐺,。掛在車前橫木上稱“和”,掛在軛首或車架上稱“鑾”,。③本詩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xiāng)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一。 【譯文1】 病體虛弱消瘦,,以致紗帽帽沿都已寬松,,不受重用只好客居在與之相隔萬里的成都江邊。 職位低微卻從未敢忘記憂慮國事,,即使事情已經商定,,也要等到有了結果才能完全下結論。 希望天地神靈保佑國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著君主御駕親征收復失落的河山,。 諸葛孔明的傳世之作《出師表》忠義之氣萬古流芳,,深夜難眠,,還是挑燈細細品讀吧。 【賞析2】 這首詩從衰病起筆,,以挑燈夜讀《出師表》結束,,所表現的是百折不撓的精神和永不磨滅的意志。其中“位卑”句不但使詩歌思想生輝,,而且令這首七律警策精粹,、靈光獨具,藝術境界拔人一籌,。全詩表達了詩人的愛國情懷以及憂國憂民之心,。 起句兩句“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里客江干”敘事,、點題,,是詩人詩文自身的寫照“紗帽寬”,一語雙關,,既言其病后瘦損,,故感帽沿寬松。也暗含被貶官之意,,寫出了現實,,縱使有滿腔報國之志,,也只能身處江湖之遠,客居江邊,,無力回天,,心中的痛苦與煩惱可見一斑。 三四句“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為全篇的主旨所在,,其中“位卑未敢忘憂國”同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意思相近,,它的主旨就是熱愛祖國,。這兩句使我們看到詩人高尚的人格和一顆忠心愛國的赤子之心。正因為詩人光明磊落,、心地坦蕩,,所以他對暫時遭遇的挫折并不介意。他堅信歷史是公正的,,是一定會對一個人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的,。但是詩人并沒有局限于抒寫自己的情懷,而是以國家的大事為己任,。 五六句“天地神靈扶廟社,,京華父老望和鑾”宕開一筆,抒寫了對國家政局的憂慮同時呼吁朝廷北伐,,重返故都,,以慰京華父老之望。在這里詩人寄托了殷切的期望:但愿天地神靈扶持國家,,使廣大民眾脫離戰(zhàn)火,,安樂昌盛。 最后兩句“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采用典故抒發(fā)了詩人的愛國情懷,,可收復河山對于詩人來說毫無辦法。只能獨自一人挑燈細看諸葛亮的傳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師一表通古今”的道理,。 此詩貫穿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表現了中華子民熱愛祖國的偉大精神,,揭示了百姓與國家的血肉關系,。“位卑未敢忘憂國”這一傳世警句,,是詩人內心的真實寫照,,也是歷代愛國志士愛國之心的真實寫照,這也是它能歷盡滄桑,,歷久常新的原因所在,。詩人想到自己一生屢遭挫折,,壯志難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著深深的慨嘆和感傷,;但他在詩中說一個人蓋棺方能論定,表明詩人對前途仍然充滿著希望,。 【譯文2】 年輕時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艱難,,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邁氣概堅定如山,。 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 雪夜里飛奔著樓船戰(zhàn)艦。秋風中跨戰(zhàn)馬縱橫馳騁,, 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自己當年曾以守城大將檀道濟自我期許,到如今鬢發(fā)已漸漸變白,,盼恢復都城已成空談,。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賞析2】 全詩緊扣住一“憤”字,可分為兩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志和戰(zhàn)斗生活情景,,其中頷聯擷取了兩個最能體現“氣如山”的畫面來表現,不用一個動詞,,卻境界全出,,飽含著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zhàn)斗情緒,。后四句抒發(fā)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yè)難成的悲憤之氣,,但悲憤而不感傷頹廢,。尾聯以諸葛亮自比,不滿和悲嘆之情交織在一起,,展現了詩人復雜的內心世界,。這首詩意境開闊,感情沉郁,,氣韻渾厚,。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弊窋⒆约涸缒甑暮陥D大志和氣壯如山的愛國熱情,。既有對世時艱難的慨嘆,又有對自己當年抗金復國的壯心豪氣的袒露,。作者青年時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宏愿。孝宗即位后,,陸游曾向他陳述了有關定都,、備戰(zhàn)和革新政治的建議,使得朝廷主戰(zhàn)氣氛甚濃,。隆興二年春,,陸游積極支持愛國將領張浚北伐,符離之役失利,,朝中主和勢力日熾,,張浚被罷免,陸游也受牽連而免了官職,。乾道八年,,陸游抵達南鄭,在四川宣撫使王炎幕下任干辦公事兼檢法官,,八個多月的從軍生涯是他一生中身臨前線最寶貴的時光,,他身穿戎裝,斗志昂揚地馳騁在西北國防前線,。他考察了南鄭一帶的山川形勢和民情風俗,,形成了他的“卻用關中作本根”(《山南行》)的戰(zhàn)略思想,積極向王炎陳“進取之策”,,但南宋朝廷無法容忍他策劃北伐的活動,。最后王炎被朝廷召回,幕府也被撤散,,陸游殷切收復中原的主張成為泡影,,他的內心非常失望和苦悶但愛國熱情并沒有消減。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二句,,寫作者在鎮(zhèn)江前線時,,雪夜遙望瓜洲渡口宋軍高大戰(zhàn)艦;在南鄭前線上,,乘秋風,,跨鐵馬,奔馳在大散關道上,。這是陸游親歷的兩次難以忘懷的抵抗金兵戰(zhàn)斗,?!肮现薅伞痹诮K省揚州市南面的瓜洲鎮(zhèn),此事指宋孝宗隆興二年,,陸游任鎮(zhèn)江通判,,勸說支持張浚用兵,準備北伐事,?!按笊㈥P”在今陜西寶雞市西南,是當時宋金的邊界,,此事指宋孝宗乾道八年,,陸游做王炎幕僚,曾籌劃恢復中原大計,,領軍隊強渡渭水,,策馬直驅大散關前線與金人作戰(zhàn)。作者采用列錦手法,,兩句用六個名詞簡潔卻巧妙地寫出了戰(zhàn)斗的情形和作者想抗金殺敵的心情,。宋朝的軍隊曾經在東南瓜洲渡和西北的大散關打敗過金兵,一處是在冬天,, 一處在秋天! 一次是兵船作戰(zhàn),,一次是馬隊交鋒。作者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戰(zhàn)生活,,流露出抗金復國的豪情壯志,。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睔q月不居,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在赤心為國的詩人是日夜為之痛心疾首的。陸游不但是詩人,,他還是以戰(zhàn)略家自負的,??上М吷茨芤徽归L材,。“切勿輕書生,,上馬能擊賊”(《太息》),、“平生萬里心,執(zhí)戈王前驅”(《夜讀兵書》)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叭祥L城”句,,詩人用劉宋名將檀道濟典明志。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wèi)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然而,如今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于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滿是悲愴。這一結局,,非詩人不盡志所致,,非詩人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愴便為郁憤,。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尾聯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千載而下,無人可與相提并論,。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于這無奈了,。 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賢的業(yè)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乜凑自姼?,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全詩除了巧用典故,,還巧作對比,,一處是理想與現實作對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現實卻是自己被排擠不能繼續(xù)抗戰(zhàn),,恢復中原愿望無法實現;二處是自己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作對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氣如山”,,而到了晚年卻“鏡中衰鬢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殺敵報國卻屢次遭受排擠打擊的悲憤,;三處是用三國諸葛亮慷慨北伐同當今南宋朝廷妥協不抵抗作對比,,以古鑒今,褒貶分明,。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顯然得力于陸游,。這些詩句皆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兩首詩均作于陸游閑居之時,前者從衰病起筆,,后者緊扣住一“憤”字,,抒發(fā)自身感懷。 B.前詩中“位卑”一句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意思相近,,表現了詩人心系國家的情懷,。 C.后詩選取“樓船”,、“鐵馬”“衰鬢”等典型意象,,將輝煌的過往與無奈之現實做對比。 D.后詩中“塞上”句用“長城”的典故自比,,該句意在表明作者想為國立功的昂揚之志,。 2.兩首詩尾聯均談到了諸葛亮,試分析兩詩尾聯所表達的情感的異同,。 【參考答案】 1.D(“該句意在表明作者想為國立功的昂揚之志”錯,,作者曾以國家的塞上長城自許,希望能為國御敵立功,,不料愿望尚未實現,,表明其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 2.同:都給予了《出師表》極高的評價,,都贊揚了諸葛亮自請北伐,、討賊報國的誠志,裴達了詩人欲學諸葛亮出師北伐,,殺敵報國,,收復失地的愛國情懷。 異:①《書憤》一詩尾聯暗諷批判了南宋朝廷茍安偷生,,不思北伐,。 ②《病起書懷》一詩尾聯表達詩人想要收復失地的迫切心情和憂國憂民的深沉情感。(每點2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