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是篆與刻結合的藝術,。我們談篆刻技法,主要談篆法,、章法和刀法三個方面,。其中篆法是篆刻的基礎,,篆刻文字既要符合篆體的結構規(guī)范,又要契合篆刻載體——印章形制的表現(xiàn)特點,,這是學習篆刻的重要前提,。在石安看來,學習篆刻時,,務必先通篆法,,就象學習書法時須先懂字法一樣的道理,。清代馮承輝《印學管見》中談到篆印時說“先觀其結字,,然后觀其刀法”。明代篆刻家金光先認為,,“刻印必先明筆法而后論刀法,。今人妄為增損,不知漢印法,。平正方直,,繁為損,減則增,,此為筆法,。筆法既得,后以刀法運之,,斫輪削鐻,,知巧視其他人,不可以口傳也,?!睔v代以來,“先明筆法后論刀法”,、“先通六書后論章法”的冶印思想一直被篆刻界所推崇,。我們平時常說“篆刻者,七分篆三分刻”,,也是同樣的道理,。那么,怎樣掌握篆法,?篆刻時在篆法方面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我們知道,篆刻的主體文字是篆書,,所以對篆書的認知能力就成為篆刻的基礎要求,。明代篆刻大家何震說,“六書不精義入神,,而能驅(qū)刀如筆,,吾不信也,。”對字法而言,,六書是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等漢字構成方法,。而于篆刻一域,,則是指篆書的構成方法。不懂篆書的篆刻家,,由于缺乏對文字本源的認知,,篆刻時往往只是求其形,或者依著前人的篆字模樣依樣畫葫蘆,,若于創(chuàng)作,,則易因?qū)ψ址ㄕJ知不足而出現(xiàn)想當然的錯字、別字而令人貽笑大方,。深入地看,,對于印章字法,因只知其然未知其所以然,,則往往無法很好地呈現(xiàn)字印作中字的豐富神采,,所刻作品易失筆意和僵化枯燥。所謂篆刻,,先篆而后刻,。所以學習篆刻,當以篆書為基礎功課,,在追求刀法精進同時,,預先或者同時學習篆書是必要的。尤其對于更加追求篆刻藝術性表現(xiàn)的當下,,刀筆相融被視為必不可缺的重要能力,,“以書入印、印從書出”的文人篆印理念更是影響深遠,,從書法或篆法著手探索自己獨特印風被許多近當代篆刻者所采用,。就篆書字體而言,可分為大篆,、小篆,、繆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等等,。按時代分,可以秦代為分水嶺,,秦統(tǒng)一中國以前的篆書我們通常歸到大篆一類,,秦代李斯的“斯篆”被視為小篆的標準體。而繆篆則被篆刻界單獨歸為一類,。到了漢代,,因印章的發(fā)展最終形成了主要適應印章形制為目的的摹印篆(后發(fā)展成繆篆)——某種程度上講,繆篆只是篆書書體的一個旁支,。從書法角度,,篆書主要分成大篆和小篆兩類書體。既然如此強調(diào)篆書對篆刻的重要性,,是否意味著學會篆書就掌握了篆法要義呢,?事實不是這樣的,。篆刻所用篆書和書法上的篆書既有一脈相承之處,,同樣也存在不小的差異。由于印章形式的特殊性,,刻印以刀代筆,,用刻刀(硬筆,或稱鐵筆)在尺寸較小的印章上刻制,,而篆書是用毛筆(軟筆)在尺寸較大的宣紙上書寫,。因為書寫介質(zhì)的不同而對篆字的表現(xiàn)手法要求有所不同。如何在印章方寸之地完美地表現(xiàn)出篆字之美,,正是篆刻中談篆法的關鍵所在,。談篆刻的篆法,首先是談用在印章中的篆字是否符合篆書的本義(即篆字是否正確),,其次是其結體構成是否合理(比如筆畫增減,、挪讓、異化等等)——這是篆刻的篆書與書法的篆書關聯(lián)最為緊密的地方——這某種程度上講也是繆篆成為更適合印章的篆體的重要原因,。而如何在有限的空間里朝廷篆法的豐富變化,,對于既工整平正,又能在方寸之間對筆畫做巧妙變化處理,,從而形成獨特的印章之美,,這在漢印上有著取之不盡的靈感和營養(yǎng)——既追求工整平正又富于巧思變化是漢印對篆法的巨大貢獻,“先求平正,,復追險絕,,再歸平正”,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強調(diào)學習篆刻以漢印為根基的原因,。明代周公謹有言:“凡筆之害有三:聞而不博,,筆無淵源,,一害也;偏旁點畫,,湊合成字,,二害也;經(jīng)營位置,,疏密不稱,,三害也?!?/span>判斷篆刻所設計的篆字是否符合篆書本義,除了需要熟悉各體篆書以外(這是為什么要一直強調(diào)學習篆刻同時必須熟悉篆書的原因),,有一種簡易的方法是手頭常備《說文解字》之類的參考工具書,,以便自己在不能確定所寫篆字的篆法是否正確時及時查閱,做到有本可依,。而當下更流行的是通過手機上一些書法或篆刻APP來更簡便地查證——即使如此,,仍需篆刻者要培養(yǎng)自己慧眼識字的能力。講到這里,,延展聊聊《說文解字》,。漢代許慎所著《說文解字》一書是篆刻史上的重要典著,并為后人學習和掌握篆法提供了最為重要的依據(jù),。元代吾丘衍從學習篆書角度提出“《說文》為根本”的主張,。但因時代所限,他并未明確提出說明《說文》和篆印之間的關系,。“說文篆刻自分馳”,,石安習印過程中,在遇到無法確定篆字字法尤其以書入印的篆字字法模糊不清或不確定的情況下會以《說文解字》為范本進行查閱,,就繆篆入印而言,,另一本名為《漢印分韻》的參考書則更加直接些。此外還有象元代應在編撰的《篆法點畫辨訣》等等亦可作為參考,。而書店有賣的《篆刻字典》則對于刻印來說又更加直接,,是直接收錄了從漢印到流派篆刻家對某個篆字的刻法,是一本不錯和實用的篆字查閱工具書,。當然,,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智能手機上的APP讓我們查詢起來更加簡單便捷,。象金石印坊的“在線字典”也不很不錯的工具(里面包含《篆刻字典》《漢典》《說文解字》《字源》等等都是查詢和了解篆刻文字乃至古文字不錯的工具),而象“以觀書法”一類的APP同樣有類似的功能,雖然分得不那么細,,呈現(xiàn)也相對粗略一些,,但仍不失為可用的參考工具之一,。當然在運用篆法時,也不能一味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工具書上的東西,。真正的篆刻藝術講究變化和個性,。因而如何融會貫通,,化為己用,對篆刻實踐中進行巧妙的篆法變化,,是致力于篆刻創(chuàng)作者需要精進和認真考慮的問題。石安以為,,就篆書在篆刻上的運用,,明清以來的流派篆刻家的篆法處理是非常值得稱道和借鑒參考的。尤其是鄧石如以降,,象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等等,,甚至包括浙派諸家,他們在篆書上的濃厚功底,,以及致力于篆印思想的革新和實踐,,都使得他們在篆法上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并付諸實踐。比如丁敬對篆字筆畫增減和異化的處理,,趙之謙的印外求印,,吳昌碩的石鼓文入印等等。近當代許多優(yōu)秀的現(xiàn)代篆刻家更是在書印結合尤其篆法表現(xiàn)上力盡其能,,尋求更加完美的融合和豐富的展現(xiàn),,基本上都是值得學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