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即書房,,是古代文人安身立命的所在。在這一方天地中,,著書立說,,揮毫潑墨,妙筆丹青,,都離不開筆墨紙硯這四種文具,。所以,筆墨紙硯又被稱為文房四寶,。 書圣王羲之在《筆勢論》中,,曾形象地說:“紙張如同戰(zhàn)陣,筆如同刀,、槊等兵器,,墨如同盔甲,水與硯如同城池”,,正是由于這些文具的輔佐,,文人學士才能夠將自己的才華盡情展現,中國傳統文化才能夠薪火傳承,。宋代蘇舜欽也曾說:“明窗凈幾,,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笨梢娢姆克膶氃谖娜诵哪恐械牡匚?。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文房四寶除了在書法繪畫領域繼續(xù)擔當重任,,它們的實用功能與民眾的關系漸行漸遠,連最普通的書寫,,也大多被手機和電腦取代,。但在藝術品收藏領域,它們卻因文化內涵豐厚的特質,,受到更多收藏者的青睞,。 筆是文房四寶中的領軍者。清代唐秉鈞在《文房肆考圖說》中說:“漢制筆,,雕以黃金,,飾以和璧,綴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極為華麗矣,。”筆管是毛筆收藏的重點,,因為毛筆不易保存,,筆毫易壞,所以毛筆的鑒賞更著眼于裝飾意味濃厚的筆管,。 筆管的材質,,有竹木、螺細,、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銀,、瓷等,不少都屬于珍貴的材料,。其中,,竹制筆管最為常見,,也是制筆工匠最能施展藝術才華的地方。他們能在狹小的筆管外壁上雕刻山水,、花卉,、仕女人物。由于竹制毛筆較脆弱,,不好保存,,因此流傳至今的鳳毛麟角。竹刻毛筆近年來逐漸受到各路藏家的關注,,一支民國時期的竹刻毛筆市價在4000元左右,,明清兩代的竹刻毛筆大都價值萬元。在拍賣市場中,,2000年北京翰海拍賣上,,一支明萬歷竹刻人物毛筆以7.05萬元成交:2004年北京翰海再次上拍一支明萬歷竹刻花卉紋毛筆,最終成交價高達60.8萬元,;2008年嘉德秋季拍賣會上,,一支明萬歷竹刻花烏紋毛筆,更是以103萬元的高價成交,。由于用竹子做的筆管,,用久了將變?yōu)樽霞t色,因此收藏界有筆重彤管一說(彤管即指古代用以記事的桿身漆朱的筆),。 一些傳承有序的名莊所制毛筆,也是集藏者關注的對象,。我國最有名的毛筆有出自浙江湖州的湖筆,、河南的太倉毛筆、河北的侯店毛筆以及湖南湘陰的長康毛筆和江西的文港毛筆,,這其中,,一些老字號源遠流長。比如湖州王一品齋筆莊始創(chuàng)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距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的歷史,,王一品的毛筆因制作精良而名揚四海:北京李福壽筆莊的毛筆也是書畫大家喜愛的產品。 墨是書寫繪畫的著色劑,,主要原料為松煙,、油煙。為了便于保存,、運輸和攜帶,,古人將墨制成塊狀、丸狀或墨錠,,使用時需要在硯臺上加水仔細研磨,。 自宋以后,,墨逐漸成為文人書案上的陳設、欣賞品,,文人要求墨質精良,,而且追求形式與裝飾美觀,促使墨成了一種工藝美術品,。明中葉以后,,制墨業(yè)空前繁榮,,名家輩出,,工藝也有創(chuàng)新,異彩紛呈,,不僅墨的質量在配料,、選煙和膠方面有較大改進,而且墨的外在形式美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集書法,、繪畫、雕刻,、裝飾等多種藝術形式于一體,,題材涉及山水風景、魚蟲鳥類,、風土人情,、天文地理,成為文人雅土和達官商賈爭購收藏的佳品,。 何亞農,,別號真山,文物鑒賞收藏家,,早年留學日本,,是老同盟會會員。1917年解甲歸田,,移居蘇州南園灌木樓,,與其來往者皆是文人雅士。1946年,,何亞農因腦溢血客死北京,,而其生前的藏品卻無人知曉。20世紀50年代中期,,蘇州南園賓館在整修灌木樓時發(fā)現,,樓內浴室的閣樓有一間密室,移開板壁,,內藏有書畫,、銅器,、瓷玩、古墨,、名硯及諸多古籍,,宛如打開了一座塵封已久的寶庫,揭開了何亞農藏品歸宿之謎,。其中,,有兩箱保存完好的古墨更為珍貴。何家的這兩箱古墨,,一部分是何氏家藏,,一部分是買進的寶山樓主人潘博山和近代書畫家陳子清的收藏,遂集大成,,共180號541件,,幾乎囊括了明三家(程君房、方于魯,、羅小華)和清四家(胡開文,、曹素功、汪節(jié)庵,、汪近圣)等人的精品,。蘇州市政府及時通知何亞農的女兒(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的妻子)何澤慧,最終何澤慧攜何家后人共同做出決定,,將其父所有藏品悉數捐贈給蘇州博物館,。 張充和,沈從文夫人張兆和之妹,,著名合肥四姐妹之一,,人稱“世紀才女”“民國最后一位才女”。張充和幼時就和古墨結緣,,親戚贈送她一錠古墨,,她就拿著到書房去研磨寫字。老師見后大吃一驚,,說:“哎呀,,這可是明朝方于魯制的墨呀!你小孩子怎么不知痛惜,,用來寫大宇,!”后來,老師要求他老墨,、古墨只能寫小字,,而且要用碎墨,不能用整墨,。上世紀60年代,,張充和與丈夫去印度游玩,,經過香港,在表妹家落腳,。表妹與張充和平輩,,是李鴻章的侄孫女??磸埑浜团c丈夫馱著一個大箱子,,就說:“你不如換上我們家的小箱子吧?!庇谑沁f給張充和一個小箱子,,里面有個東西在滾來滾去。打開一看,,是一錠墨,。仔細一看,是明朝程君房制的墨,,上面雕著一個獅子頭,表妹說:“你喜歡,,就拿去好了——那是小時候我流鼻血,,媽媽用它來給我止鼻血的?!?/span> 張充和有得墨之喜,,也有失墨之痛。她與丈夫剛到美國時經濟拮據,,只得忍痛把十錠乾隆石鼓墨,,以1萬美元賣給了日本人,張充和為這十錠墨,,傷了很久的心,。 上海收藏家王毅是當今國內古墨收藏領域的集大成者,二十多年來癡情于墨的收藏,,并且致力于中華墨文化的研究及推廣,。他的收藏歷程中有許多精彩故事,有因身上錢少,,只得抵押正穿著的新皮夾克和隨身帶的手表的艱辛,,也有因執(zhí)著收藏而得到佳墨的喜悅。如今,,王毅已收藏有上自宋明,、下至現當代各個時期、各種類型的墨1500余錠,,重點收藏清代“四大墨家”監(jiān)造墨及御墨,、歷代名人自用墨,、禮品墨,以及反映辛亥革命,、解放運動,、抗美援朝等時代特征或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墨,并著有《中國墨文化大觀》等,。 紙是中國的四大發(fā)明之一,,是文字的主要載體,在文化的傳播和文明的傳承上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歷代生產的名紙有多種,,膾炙人口的有薛濤箋、澄心堂紙,、金栗箋紙,、磁青紙、開化紙,、玉扣紙,、宣紙等。 薛濤箋,,唐末五代名紙,,因為由薛濤創(chuàng)制,所以得名,。相傳薛濤曾把植物花瓣撒在紙面上,,加工制成彩箋。這種紙色彩斑斕,,精致玲瓏,。薛濤是唐代長安人,幼年隨父親宦居四川,,后淪落風塵成為樂妓,。她善作詩填詞,覺得當時紙幅太大,,便親自指導工人改制小幅紙,,這種紙張用薛濤宅旁浣花溪水制成,因而又稱“浣花箋”,。 澄心堂紙是南唐時徽州地區(qū)所產宣紙,,其紙薄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長者可達五十尺為一幅,從頭到尾,勻薄如一,。傳說,,澄心堂紙與南唐后主李煜有很大關系。為了得到能夠長久保存的紙張,,唐后主不惜重金選調國內高手,,云集京城,開設紙坊,。這樣的紙,,在北宋時期已經成為千金難求的名貴之物。 磁青紙又稱瓷青紙,,明代宣德年間所產,,用靛藍染成,因色澤新鮮,,與宣德青花瓷相似而得名,。磁青紙加工工藝特殊,后世不能完全仿制,,可謂稀珍,,其作為抄寫經書專用,至今考古發(fā)現的眾多經書皆抄在磁青紙上,。磁青紙的顏色為深藍,,有種靜謐、意象深遠的特質,,最適合用于書寫內容深奧、哲理性強的經典,,可彰顯經典的莊嚴肅穆,。 開化紙是清代最名貴的宮廷御用紙,產地在浙江省開化縣,。其質地細膩,,非常潔白,簾紋不明顯,,紙雖薄但韌性強,,柔軟可愛,上手后有玉潤感,,在白色的紙上常有一星半點兒微黃的暈點,,如桃紅。難怪民國時藏書家陶湘最喜收藏殿版開化紙,,人稱“陶開花”,。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時,,內府刊印書籍多用這種紙。 玉扣紙是清代名紙,,產于福建,,全用嫩竹制造,所以紙張潔白如玉,,且光滑柔韌,,拉力強,摩擦不起毛茸,。福建長汀因絕佳水質,,所產玉扣紙最負盛名。廣州,、興寧,、梅縣等地有一道名菜“紙包雞”,便是以玉扣紙包裹雞肉,,再以花生油浸之,,最后入鍋油炸而成,食用時打開,,香味才釋放出來,,芬芳撲鼻。 古紙難得,,因為古代生產紙張,,未使用化工制品,能夠保證“紙壽千年”,,所以上世紀80年代之前手工制作的宣紙,,最愛收藏者追捧。以宣紙為例,,連上世紀80年代初安徽生產的發(fā)霉宣紙都賣到2萬至3萬元一刀,,比當年的市價漲了100倍,清代留存下來的紙張更是身價以千萬倍計,,據稱一張60公分見方的乾隆冰紋箋紙,,開價高達10萬元。 硯雖是文房四寶中的殿軍,,卻因為材質多為石頭,,具有“金石永壽”的特點,存世量大,,加上歷史上名硯迭出,,癡迷名硯的大有人在,因此,流傳下來很多藏硯佳話,。 古人有“武夫寶劍,,文人寶硯”之說,認為:“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也,,一生之中最相親傍”。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自小就與硯結下了不解之緣,。他12歲時,發(fā)現一塊淡綠石頭,,試墨極好,,其父蘇洵也認為此石“是天硯也”,于是鑿磨了硯池,,交代兒子好好愛護,。及至稍長,蘇東坡對此硯更是關愛有加,,并且在硯背銘文,。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蘇東坡被誣陷入囹圄,,“天硯”不見蹤跡,。5年后偶在書籠中找到,其已年老力衰,,交待兒子好好保存呵護,,自己不久撒手人寰。明代時,,權傾朝野的奸相嚴嵩被世宗所殺,,抄沒家產時竟發(fā)現了蘇東坡的“天硯”,以后不知所蹤,。 清代紀曉嵐嗜硯若癡,自名齋號“九十九硯齋”,,除總纂《四庫全書》并纂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外,,傳世書籍一為《閱微草堂筆記》,一為《閱微草堂硯譜》,。收藏家對自己的藏品,,都想讓“子子孫孫永寶愛”,希望傳之久遠,。紀曉嵐卻說:“我百年后,,倘圖書器玩,散落人間,使賞鑒家指點摩挲曰:'此紀曉嵐故物’是亦佳話,,何所恨哉!”這種視藏品如過眼云煙的態(tài)度,,很為后世大收藏家推崇。 晚清重臣張之洞也是一位愛硯如癡的人,。有逸史記載說,,張之洞公務之暇,以五百硯置水中,。那些精美的魚腦凍,、蕉葉白、火捺,、青花,,一個個從他眼前閃過,面對這些硯中佳品,,這位堂堂的一品大員,,一定會露出會心的微笑。他對硯臺的喜愛,,終生不渝,,后人在他的墓中發(fā)現隨葬硯臺一方,那肯定是經他挑揀選中并隨他共赴天國的良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