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二字,學問不淺,。 沒有一定的知,,就沒有堅定的止。 試問,,三歲孩童知道人生該止于何處嗎,?不會,因為他的“知”不夠,。 故而,,知止,是“大”學之道,,不是“小”學之道,。 觀一個人的志向,可知這個人的見識器量,。 知而后有止,,知止而后能定。 《大學》講止,,是止于至善。然而我們講止,,是講人生志向,。我們的人生志向,不一定是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即是做圣人,。什么是圣人,?修己以安天下——明明德于天下者——即是圣人。 王陽明《教條示龍場諸生》第一條談立志,,立的也是學做圣賢的智,。曾國藩講,不為圣賢,,便做禽獸,。這是儒家講人生之止。 我們斷章取義,,認為個人目標即是個人所止,。問題在于止得不夠通透,容易放棄,,經(jīng)不起推敲,。 倘若人生之止是一時的癡心妄想,定力就很難形成,。因為這妄念容易來也容易去,。來的時候信誓旦旦,斬釘截鐵,。去的時候煙消云散,,意興闌珊。 | 李悅源 | 2022.7.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