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覺得,如果你是一個偏感性的人,,想要了解自己的思維方式,,反觀自己,覺知自己,,尤其是愛沖動做決定的生活小白,,這本書值得你反復讀。 一,、原理 人的大腦思考有兩個系統: 快系統:傾向用直覺判斷(非理性,、感性) 慢系統:傾向用理性思考 為了節(jié)約大腦資源,遇到問題常常是快系統搶在前邊給出答案,,沒有經慢系統深思熟慮,,經常出錯。 幾種常見的思維偏差(非理性思維自查清單),,請各位對號入座,,我反正是全中。 1.典型性偏差:過度關注典型事件,,忽略背后的概率,。比如,看到地鐵上一個讀哲學書的人,,你更愿意相信他是博士還是高中學歷,?大多感性的人會猜前者,而事實上,,博士的人數遠低于高中學歷的人,,從概率上講后者可能性更大。怎么樣,?中招了嗎,? 2.可得性偏差:一件事情更容易被看到,人們就認為這件事更容易發(fā)生,。比如飛機失事的概率低于汽車的事故,,但是因為新聞報道和媒體過于關注,人們更愿意相信飛機更不安全,。 3.因果性偏差:對事物進行強行因果解釋,。比如最近常被領導批,就認為是沒給他送禮的緣故,。 4. 小數定律:用很少的樣本來進行評估,。比如看見一只烏鴉黑,就判定天下烏鴉一般黑,。 5.效用層疊:當大家都在談論一件事時,,我們會高估這件事的重要性,; 6.光環(huán)效應:人們先入為主接受了一些信息后,這些信息就會影響對事物的整體判斷,。比如,“小明聰明,、懶惰”和“小明懶惰,、聰明”,我們對小明的印象就會有差別,; 7.錨定效應:評估某一個未知事物之前,,哪怕是無關的數字,也會影響我們的判斷,。比如我逛街時看上眼的衣服都2000多,,突然看到一件800的,就覺得這件太便宜了,,果斷入手,。 8.框架效應:同一個問題的不同描述,會導致你作出完全不同的決策判斷,。比如“屢戰(zhàn)屢敗”和“屢敗屢戰(zhàn)”,; 9.稟賦效應:是指當你擁有某個物品之后,你就會覺得它價值更大,。買二手車時覺得買貴了,,賣車時總覺得自己賣便宜了。 二,、提升思維準確率方法 喚醒慢系統: 1.借助簡單的公式(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把自己的想法一一列出來,思考對比一下,。 2.引入外部視角(自己很難懷疑自己,,自己總是高估自己,借助他人來反觀自己),。 3.事前驗尸法(假設已經失敗了,,反思失敗的原因大概率是什么,就仿佛自己穿越到未來,,再穿越回來,,就知道怎么做了)。 書中說,,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我們了解快系統,鉆研慢系統,,還要掌握一種統籌全局的方法,,知道什么時候該相信快系統,什么時候該啟動慢系統。在快慢思考之間游刃有余,、得心應手,,那才是一流的智慧。 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們慢慢的訓練,。如果不知道什么時候該快,什么時候該慢,,那就先慢下來吧,。遇到需要決策的時候,無論是買一件衣服還是跳槽換工作,,都要告訴自己別急,,我再好好想想。 |
|
來自: 新用戶4927206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