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井是自貢市的西城區(qū),貢井人引以為驕傲的,,是它的鹽業(yè)歷史的悠久,,是它的山水旖旎多姿,是它的宜居與長足發(fā)展,。他們驕傲地稱自己的貢井是“上風上水上貢井”,。一連三個“上”,有著貢井人許多許多的自豪情結(jié)在里邊,。 “上”,,按字典的解釋主要有下面幾層基本意思,而且都合于貢井,。 其一,,位置在高處為之“上”,。貢井的母親河是旭水河,,旭水東流而下與威遠河匯成釜溪河,因為貢井的地勢高而自流井地勢低,,所以貢井人稱自流井“河底下”,,稱到自流井為“下自流井”,,稱回貢井為“上貢井”。 其二,,次序排在前謂之“上”,。貢井的鹽業(yè)歷史始于東漢末至魏晉時期,少說至北周時便和富世縣一樣因鹽設(shè)邑,,因為一口大公井而有了公井鎮(zhèn),。那時距現(xiàn)在差不多一千四百年,比崛起于明代的自流井早那么七,、八百年,,后來自貢建市,合“自流井”之“自”和“貢井”之“貢”稱為“自貢”市,。所以,,貢井又有了“居前”之“上”的資本。 其三,,品質(zhì)優(yōu)良亦為之“上”,。貢井的天池山一脈叢綠,貯靈毓秀,,發(fā)育生氣,;貢井的平橋瀑布之雄踞城中是天下唯一,風生水起,;貢井生態(tài)優(yōu)良,,農(nóng)業(yè)特點突出,工業(yè)從全國著名傳統(tǒng)的井礦鹽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成型為鹽化工,、機械重鎮(zhèn),,到今天的成功轉(zhuǎn)型,一直一枝獨秀,。貢井人以此為驕傲,,認為自己的家鄉(xiāng)山好水好工作基礎(chǔ)好,據(jù)“上風”,,倚“上水”,,是謂“上好”的貢井。 其四,,奮發(fā)進取,、努力爭先、不斷提高,、創(chuàng)新發(fā)展,,亦謂之“上”。推回去之三、五百年,,一,、兩千年,貢井人包容四海,,兼蓄并收,,廣納天下財與智,開井鹵,、創(chuàng)卓筒,、用地火,不斷改進鹽鹵生產(chǎn)工藝,,那精氣神,,那進取勁,真是一個了得,!建國以來六十年,,改革開放三十年,貢井人不斷奮進,,不斷發(fā)展,,貢井那面貌,一天一個樣兒,。今天貢井人“文化興區(qū),、工業(yè)強區(qū)、農(nóng)業(yè)靚區(qū),、旅游活區(qū)”,,三十萬人風吼雷霆般扎著勁往前奔,那氣兒一天天更旺,,那心勁兒一天天更高,,那地面兒一天天更靚,“上”心“上”勁“上”進得可歡呢,! 所以說貢井是“上風上水”的“上貢井”,。 但“上”字兒還有一說,便是追溯源頭,,探尋根本,。今天的貢井,從兩千年前走來,,他怎樣走過這漫長的歷史,?他沉淀積累給后人什么精神財富?他昭示啟迪我們哪些經(jīng)驗,?他提供借鑒我們什么思索,?我們這篇文章里取這一層“上”意,不妨“上”溯他以千年,給貢井來一個文化歷史的解構(gòu),,還貢井在千年鹽都歷史進程中一個準確的地位。 一,、從大公井到卓筒井:陸游吟唱的榮州鹽史 公元1174年,,南宋淳熙元年秋天,四川南部一條叫榮溪的河邊,。 婉蜒曲折的河水,,在布滿石灘沙磧的河床中淺淺地吟唱,西北一抹黛色的山影映進溪流中,,被流水搖晃成一環(huán)一環(huán)的彩紋,。稍遠處,一幅水瀑叮咚叮咚地跌落下橫亙河床達二十余丈寬,,兩三丈高的斷崖,,濺出霰霧般的水幕。斜陽暖暖地橫插進水幕里,,幻化出美麗的虹彩,。 “好一幅瀑布山水!這是什么地方??!”乘坐著牛拉單車,一副官員打扮的中年人問他身旁的隨從,。 “長腰灘,,過河便入榮州境,離榮州城只有幾十里了,?!彪S從回答他,“這榮州有一座公井鎮(zhèn),,是榮州最大的鹽場了,。” 隨從向東北方溪流下游處一指,,那位官員,,南宋著名的詩人陸游看到起伏的山巒間,熬鹽的煙霧蒸騰繚繞,;提鹵的樓架,、轆轤聳立在叢竹茂林之間,隱約可見,;輸鹵的竹筧從井位旁的木架上盤旋而下,,沒入灶房間。號子聲、呼喝聲,、轆轤轉(zhuǎn)動的吱呀聲隱隱傳來,,一片繁忙熱鬧。官吏驅(qū)使鹽民的身影,、鹽民赤膊勞作的身影,,在井房、灶房間忙碌出沒,。夕陽的余輝和井灶吐出的火焰,,映得山麓一片紅燦燦的。近處溪流邊的官道旁,,是鱗次櫛比的茅舍,、民居,炊煙裊裊升起,,出沒的人影中有鹽民,,有農(nóng)婦,也還有學童的身影,。拉鹽的牛車,、載鹽的舟船,都歇息下來,,準備晚餐,。榮州這一帶的鹽場,其富庶繁華,,盡入陸游眼底,。 陸游此次奉詔由崇慶府(唐崇州,今崇州市)到紹熙府(唐榮州,,今榮縣)攝理州政,。他經(jīng)成都南下,乘牛拉單車,,迤邐而來,。此刻,就快入榮州境了,,眼前,,榮州鹽場的此番景象打開了他胸臆中博學卓識的記憶。 他知道,,榮州的公井鎮(zhèn)遠在北周武帝時期就設(shè)立了,,設(shè)立的原因,是漢末川西一帶陸續(xù)開鑿出了許多鹽井,,而這里最早最出名的一口叫大公井,,因為鹽產(chǎn)量高,,鹽質(zhì)也好,聲名遠揚,。經(jīng)500多年的生產(chǎn),,這口井和離這里東面一百多里遠的富世鹽井一樣,成為四川西南最著名的幾口鹽井,,因而北周武帝時期差不多同時在這兩處設(shè)立邑制,,只不過富世井所在地設(shè)為富世縣,而這里設(shè)為公井鎮(zhèn),,行政級別有差而已,。他還記得自己讀過的唐《元和郡縣志》這樣記載它:“公井縣,,西北至榮州九十里,,本漢江陽地,屬犍為郡,。周,,武帝于此置公井鎮(zhèn)。隨,,因之,。(唐),武德元年于鎮(zhèn)置榮州,,因鎮(zhèn)為公井縣,。縣有鹽井十所,,又有大公井,,故縣、鎮(zhèn)因取為名,?!敝徊贿^到他所處的南宋時,榮州已改稱紹熙府,,且西移到榮德縣(今榮縣),,公井縣又降為了公井鎮(zhèn)而己。 陸游因政見與朝中重臣有異,,被貶出京,,流徙各地,入川為官已經(jīng)多年了,。川西井鹽,,他早有所聞,吟詠井鹽的詩詞歌賦,,他也讀了不少,。楊雄的《蜀都賦》,,說“銅梁金堂,火井龍湫”,,就是記漢代西蜀人用地火煎鹵熬鹽的奇觀的,。關(guān)于四川井鹽,更早的記載其實還可推至秦時,,蜀守李冰除了在川西岷江上游筑都江堰分流引水,,灌溉良田外,還把秦川尋脈采鹵的技術(shù)帶入蜀中,,教會了川人尋脈鑿井,,開采鹽鹵,煎煮食鹽,,“免民淡食之苦”,,使秦至巴有大寧,蜀有川西,,盡其地產(chǎn),,竭其鹽利,大大地鞏固了后方,,豐盈了國庫,,增強了滅六國,建一統(tǒng)的實力,。漢初,,把鹽、鐵列為“國之重器”,,朝廷最重要的歲入,,國計民生最關(guān)緊要的礦產(chǎn)資源,建議國家嚴格管制,,??厣a(chǎn)買賣,不得擅入私利,,更是秉承了秦以前歷朝對鹽鐵生產(chǎn)高度重視的國策,,甚至置鹽于鐵前,突出了鹽產(chǎn)的極為重要的地位,。后來,,范曄在《后漢書·郡國志》中說地火之用:“取井火還煮井水,每一斗水得四五斗鹽”,;郭璞在《鹽池賦》中說:“飴戎見軫于西鄰,,火井擅奇乎巴濮”,更是把川西的井鹽,、井火比作世所罕見的珍寶,,讓它蒙上了濃重的神秘面紗,,燴炙人口幾百年。 到了唐代,,陸游最尊敬的大詩人杜甫,,因安史之亂而流寓蜀中時,也極關(guān)注川西井鹽的生產(chǎn),,只不過他沒有楊雄,、范曄、郭璞那般浪漫,,也沒有賈生那樣勢利,,而是更多地把目光投注到鹽民的辛苦勞作,艱難生存之上,。這位詩圣的《秦州》詩寫道: 鹵中草木白,,青者官鹽煙; 官作既有程,,煮鹽煙在川,。 汲井歲榾榾,,出車日連連,; 自公斗三百,轉(zhuǎn)致斛六千,。 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闐; 我何良嗟嘆,,物理固自然,。 感嘆業(yè)鹽的“小民”太苦,征賦的官府“君子”,,當“慎止足”,,這一點曾很使陸游感動,也很引起他的同感,。 同一朝代而先于他,,出身于四川的另一位詩人蘇軾,在《諸葛鹽井》一詩中寫川西的井鹽,,也頗有哀憫民苦的意思: 五行水本咸,,安擇江與井; 如何不相入,,此意誰復(fù)?。?/span> 人心固難足,,物理偶相逞,; 猶嫌取未多,,井上無閑綆。 因為有這些學養(yǎng)的累積,,陸游入川后也頗關(guān)注川西井鹽,,專程到四川幾個產(chǎn)鹽地去視察過鹽井,如仙井,、大寧等地,,他看到的鹽井是用人工挖掘出來的大口淺井,大約寬狹在丈余,、幾丈至幾十丈之間,,深也在數(shù)丈內(nèi)。鹵水從井底滲出容于井坑中,,井沿用一排排“梗楠木”(筆者意為“整攔木”,,自貢方言讀“整”為“梗”)圍傍加固,,鎖疊成一體,,以障其土。用樹木搭建三層高的樓架在井口上,,樓架頂端固定一組滑輪,,導(dǎo)入繩索,兩端各系一個木桶,,鹽工立于架頂,,拉拽繩索,空桶下放投入井中去,,汲取鹵水,,帶動另一端盛滿鹵水的木桶出井口升至架頂。又由鹽民將桶中鹵水倒進大木桶中,,再用剖開半幅,、剔除竹節(jié)的竹筧將鹵水筧入一旁的灶房中,用柴火熬制成鹽,。有的鹽井甚至直接用人工下到井坑中,,舀起鹵水,挑到灶房煎燒,。 在陸游沉思于有關(guān)川西井鹽的回憶中時,,隨從執(zhí)著牛鼻繩,把牛拉單車已經(jīng)牽上了一座瀑布石灘,。灘上,,順著嵯峨的巨石斷崖邊,設(shè)有一溜兒木柱,,木柱上挽著篾繩,,攔成一條道兒,。牛車便沿著這道兒過灘。溪水從石灘上濺過,,從右側(cè)沿石灘邊緣跌落下去,,跌成一幅飛瀑。牛蹄,、車輪在水中輾踏過,,濺起汩汩的水泡。雖然深秋水淺瀑小,,仍讓陸游一陣心悸魄動,。車到北岸,隨從一揚鞭,,住牛背一揮,,“啪”地一聲,牛一掙,,把車拉上了坡岸,,陸游終于進入了榮州境,跨上了榮州地界內(nèi)四川著名的鹽場,。 他想親自視察了解一下這里井鹽生產(chǎn)的情況,。舉目四望,瀑布邊的官道旁,,是一溜的低矮茅檐屋,,幾個頭插銀釵的婦女躲在矮墻后,,竊竊地偷看這個衣著華貴的官員,。叩開一家柴門,迎出一個老者,。掃凈門前的塵土和落葉,,焚一柱清香,老者把他迎進了屋內(nèi),。陸游向他詢問這里鹽井的的井制,、汲鹵方式、熬鹽辦法,,老者一一作答,,盡如他早前在仙井、大寧看到的大口淺井一樣,。問起農(nóng)事,,老人告訴他,秋冬之際,,正是鹽井收熬鹽的薪茅最急的時候,,農(nóng)人都入山砍斫薪茅,,賣給鹽場,換幾個閑錢,,年根好置換衣襪,,所以還沒來得及播種小麥。 接著話鋒一轉(zhuǎn),,老人告訴陸游:我們這里近幾十年新開的鹽井,,與古大公井有所不同,可有興趣看看,?說罷,,便帶陸游到傍近官道最近的一口新井去查看。陸游看那口井,,只見井口絕小,,僅容一竹,用石圈箍著井口,。井口不見樓架,,卻搭著一架轆轤,有數(shù)丈高,,轆轤頂端一個滑輪,,挽著極長的一根井繩,井繩一頭俯伸進井中,,另一頭挽在一架絞盤車上,,兩人推動絞盤車,經(jīng)臥在地面的另一個滑輪,,牽引井繩由轆轤頂端從井底提出一根長長的竹筒,。一個鹽民用鐵鉤一勾筒底,鹵水便從竹筒中嘩嘩地噴流出來,,儲入鹽桶,。一旁的灶民便一桶一桶地將鹵水舀起,挑到灶房去熬鹽,。整個井制,、提汲方式竟然與仙井、大寧,,也與古大公井等大口井完全不同,。陸游大為訝異,問鹽民,,他們告訴陸游,,這種井叫卓筒井,用圓圜的鐵刃刀,置木架上,,人工踩踏木板,,牽引鑿刀,一上一下地頓鑿地下的巖土鑿成的,,井深可達百十丈,,能汲取更深層的優(yōu)質(zhì)鹽鹵來熬鹽。這種井鑿井經(jīng)濟,,井形牢固,,汲鹵方便,鹵水產(chǎn)量更高,,熬出的鹽品質(zhì)更好,,遠勝過用舊法開鑿熬制的井鹽! 陸游任榮州攝理,,只不過短短七十天,,最開眼界的便是這第一天剛?cè)霕s州時在鹽場視察卓筒井了!所以他在榮州詠成的詩稿,,第一首《入榮州境》便記這件事情: 一起一伏黃茅崗,,崔嵬破丘狐兔藏; 炯炯寒日清無光,,單車終日行羊腸,。 村落聚看如驚塵,亦有銀釵伏短墻,; 黃旗翻翻鼓其堂,,畫角嗚咽吹斜陽。 長筒汲井熬霜雪,,轆轤伊呀官道旁,; 渺然孤城天一方,傳者或云古夜郎,。 其民簡樸士甚良,,千里郁為詩書鄉(xiāng); 閉閣掃地夢清香,,老人處處是道場。 而且因為印象強烈,,匆匆速記當時的情景,,這首詩竟不遑諧調(diào)格律,,以古風體直述其事,。這在長于律詩,尤擅填詞的陸游詩詞作品中,,實不多見了。 后來他又寫一首《晚登橫溪閣詩》,,專門描述鹽事與農(nóng)事爭時節(jié)的矛盾: 犖確坡頭筇竹枝,,西臨村頭立多時; 賣蔬市近還家早,,煮井人忙下麥遲,。 病客情懷常怯酒,山城老景盡供詩,; 晚來試問愁多少,,只許高樓橫笛吹。 他還專門自注:“榮州多鹽井,,秋冬收薪茅最急”,。而且在他晚年輯錄自己學問見聞的集子《老學庵筆記》中,就這兩首榮州井鹽的詩,,特別介紹說:“蜀食井鹽,,如仙井、大寧,,猶是大穴,。若榮州,則井絕小,,僅容一竹,,真海眼也”。 古人詩文簡約,,而又比較輕工商,,象陸游這樣的文人、官吏,,關(guān)注,、重視到井鹽生產(chǎn),已屬非常不易了,。但即使如此,,他其實對卓筒井的介紹遠遠未盡其詳。 卓筒井其實是中國鹽業(yè)鑿井技術(shù)上的一個劃時代的重大發(fā)明,。 在發(fā)明卓筒井之前,,西蜀的鹽井其實不太象井,而更象一個大池,,尋到鹽脈后,,要耗費極大的人工,挖掘一個“大井”,,寬往往至丈余幾丈或數(shù)十丈,,而深一般又僅及數(shù)丈,因而只能汲取地表淺層的鹽鹵。淺層鹽鹵本身量小,,而又含地表水分重,,加之池大口敞,天雨難避,,至鹵水更淡,,至燒煎耗火極高,因此,,生產(chǎn)效率低下,。這種耗工費時,鹵淡水重,,燒煎費薪的井,,從先秦到宋朝中葉,一至延續(xù)開鑿采鹵熬鹽了千余年,。今貢井的大公井,,原富順的富世井,以前便都是這樣的井,。 唐《元和郡縣志》說“縣有鹽井十所,,又有大公井”所指之地就是貢井今天的河街一帶。河街44號的原東岳廟內(nèi)東岳菩薩位下,,便是古大公井的井址,。河街在貢井區(qū)貢井街的末端,起自中橋,,沿旭水河西岸的一級臺地逶迤北行,,至金流井,長不到兩公里地,,寬不過百余米,,這一線便叫河街。這里是自貢最早開鑿鹽井,,生產(chǎn)井鹽的工場密集之地,。想一想,不到兩公里的這個極狹窄的地帶一溜兒地排開十數(shù)口大口淺井,,口口井都數(shù)丈,、數(shù)十丈寬狹,幾丈深,,樓架高聳,、轆轤吱呀,一群群的鹽民——官奴們,、流民們在官吏的呼喝驅(qū)使下,開挖鹵池,提汲鹵水,,輸送鹵液,。不斷坍塌的井岸鹵水池邊,麕集了大群的工人在用欄木加固邊欄,。而鹵井附近則密密地排開一列列的灶房,,堆滿一堆堆如山一般高的薪茅,灶民在煙薰火燎中熬制食鹽,,分裝鹽產(chǎn)品,,搬運鹽簍,戶頭在柵門外稱量收購山民砍伐送來的柴薪,。煙火蒸騰,,水霧繚繞。而山麓水濱則是鹽民住宿的工棚,、官吏設(shè)置的衙署,,儲存鹽斤的倉庫,逐利而來的商販,,紛紛開設(shè)的茶館,、酒館,供販運購買鹽品的商人歇腳打尖住宿的旅店,。還有舟系水濱,,船行險灘。背纖的船戶,,撐船的船民號子聲聲,,應(yīng)合著井場里轆轤的吱呀,鹽工的號子……該是多么繁忙熱鬧的一片景象,!而延續(xù)多年已久的大口井鹽場,,在陸游視察前約百十年間——大約北宋慶歷年間,悄然發(fā)生了一場歷史性的改變,。而這種改變,,就文字所保存的資料,最早在西蜀,。出自四川的文豪蘇東坡這樣描述它: “自慶歷,、皇裕以來,蜀始創(chuàng)筒井,,用圜刃鑿山如碗大,,深者數(shù)十丈。以巨竹去節(jié),,入井七,、八丈,,牝牡相銜為井,以隔橫入淡水,,則咸泉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進入井中為桶,,無底而竅其上,。懸熟牛皮數(shù)寸,出入水中,,氣自呼吸而啟閉之,,一筒致水數(shù)斗。凡筒開啟用機械,,利之所在,,無所不知?!?/span> 這段文字中,,蘇老先生就卓筒井的開鑿、護井,、汲鹵,、井口大小、井深,、產(chǎn)鹵量都作了相當細致的描述,,字里行間其實隱含著與傳統(tǒng)大口井對比,以彰顯其先進性,、優(yōu)越性,。但是他沒有指出卓筒井的具體地理位置。 而大約一百年后的陸游則明白地補充了這一點,,他說:“蜀食井鹽,,如仙井(川西臨邛一帶);大寧(川東今重慶大寧河),,猶是大穴,,若榮州,則井絕小,,僅容一竹,,真海眼也?!边@段話告訴我們卓筒井的最早出現(xiàn)地在榮州,。至少陸游親自考察的第一口卓筒井在這里。 而與蘇軾同期的文同,,便是那個傳下了“成竹在胸”的典故的畫竹高手文與可,,早在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在其奏章中便稱嘉州,、榮州卓筒井開鑿“甚密,彼處亦皆有此似卓筒鹽井者頗多,,相去不遠,,三二十里,,連溪接谷,,灶居鱗次”,“若榮隆等十七州所煎,,皆卓筒小井”,。這一時間,恰恰早于陸游出任榮州探訪公井鹽場卓筒井102年,。證明了榮州鹽場在陸游到達前百余年的北宋熙寧五年前便卓筒井“開鑿甚密”了,,的確是卓筒井的原生地之一。 因此,,榮州公井鹽場不僅是我國最早的大口淺井制鹽工場之一,,也是卓筒井最早開鑿生產(chǎn)的地區(qū)之一。史證鑿鑿,,無以置疑焉,! 卓筒井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定位,經(jīng)洋人李約瑟先生論定,,現(xiàn)在盡人皆知:它是世界上發(fā)明最早,、技術(shù)最先進的深井鉆鑿技術(shù),現(xiàn)在叫作“頓鉆”,,現(xiàn)代石油,、天然氣鉆鑿技術(shù)之父,被人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于今天能源時代的開啟居功甚偉,,這里就不再贅述。而貢井的鹽業(yè)生產(chǎn)歷史,,卻因此技術(shù)和推廣和采用,,揭開了嶄新的一頁,再次步入輝煌,,由宋初的一度衰敗,,一躍而至熙寧以后的蓬勃發(fā)展,榮州鹽場也因此成為四川舉足輕重的主要鹽場之一,,歷明,、清至民國中葉抗日戰(zhàn)爭時期,竟成為中國最大的內(nèi)陸井鹽鹽場—富義鹽廠(富榮鹽場——自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此一后話,,恐怕是蘇東坡先生,、陸游先生都不會料及的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