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肝脾關系,、肝腎關系,、脾腎虧虛與肝郁演變及歸屬等幾個角度,分析一個人脾腎兩虛肝郁兼見證該如何調理,。 中醫(yī)肝脾功能關系肝,,屬木,性喜調達,,主疏泄,; 脾,屬土,,喜燥惡濕,,主運化。 一個人只有肝木疏瀉有度,,脾胃運化正常,,則氣血調和,肝體得養(yǎng),肝氣調暢,,肝絡通利,。 一個人如果肝氣失疏,則肝會克伐脾土,,導致中焦脾胃運化失司,,這是肝郁者為什么常多見出現脘腹脹滿、納差,、不欲飲食的脾胃癥狀,。 再者,肝藏血,,脾統(tǒng)血,,如果脾虛失攝,血液就會溢出脈外導致各種出血癥狀,,比如肝郁者病久可見脾大,、脾功能亢進、消化道出血和齒齦,、皮膚出血的癥狀,。 肝司筋,脾主肉,,如果肝脾病程進展,,病久則會逐漸耗氣傷津,脾虛虛弱,,所以常會出現神疲乏力,、懶言少語的癥狀。 所以現實生活中,,多見肝郁者常會肝脾同病,,所以古今中醫(yī)在面對肝郁癥時,常會兼顧中焦脾胃,,以防肝木克伐脾土導致脾臟疾病,,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所說的那樣:“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可以看出,,肝脾兩臟關系密切,,在治療肝郁證時通常采用治肝實脾的方法,通過補益脾土以防土虛木乘,。 中醫(yī)肝腎關系肝主疏泄以及肝郁證的關系 肝郁證屬于中醫(yī)郁癥,,相當于西醫(yī)的抑郁癥。 比如《證治匯補》中說到:“郁癥雖多,皆因氣不周流,?!敝赋龈斡糁C發(fā)生與氣機逆亂相關,而人之情志和機體氣機而調控的,。 肝性曲直,,喜歡舒暢、調達而惡抑郁,。 而肝主疏泄,,具有調節(jié)全身氣機的作用。 肝木調達,,會讓人之氣體向上向外宣發(fā),,使肝通而不滯,散而不郁,。從而具有“氣機升降之樞紐”的說法,。 肝氣主動、主升,,具有陽的特點,;而肝郁多表現為情緒低落、抑郁,、沉悶悲傷易哭等陰性特征,,陰陽二氣互為制約,此消彼長,。 肝之氣機的通常又是推動血、津液運行的基本條件,,所以肝的疏瀉功能正常,,才能保證五臟六腑氣血津液運行通暢,經脈通利,。同時調暢順達的情志,,是“陰平陽秘,精神乃致”的保障,。 肝腎同源的辯證關系: 從中醫(yī)五行理論分析,,肝性屬木,腎性屬水,,從水能生木的自然現象中得出,,“腎水之精以養(yǎng)肝木”的理論,這是肝腎“母子相生”的基礎,。 肝腎二臟互相影響,,“肝病及腎”表現為肝陽上亢,時間久了則會耗損腎陰,出現遺精等癥狀,。 神經虧損則可導致肝陰虧虛無以制約肝陽,,繼而出現眩暈、震顫,、頭痛等癥,。 腎為肝之母,腎陽虧虛,,不能鼓動肝氣升發(fā),,肝之疏泄功能隨之受阻,誘發(fā)情志抑郁,,導致肝郁,。 肝腎二臟同居下焦,腎藏精,,肝藏血,,有肝腎同源于“精血”之說。腎精充盈,,腎主骨生髓化生血液,,從而保證肝藏血功能正常,肝血不斷濡養(yǎng)腎精使精化生有源,。 精足血旺,,血旺精自足,肝腎精血相互滋生,。 肝腎二臟同盛同衰,,肝血虧虛可導致腎精受阻,而腎經虧損也會導致肝血不足,,血虛五一養(yǎng)清竅可導致精神恍惚等癥,。 所以,肝失疏泄,、肝血虧虛是肝郁的病理基礎,;而腎氣虧虛、腎精不足也是肝郁的病理基礎,。 從肝腎同源關系分析肝郁的治療,,可從養(yǎng)血柔肝疏肝方法,比如用柴胡疏肝散主治肝郁氣滯型肝郁的常見方劑,。 干預治療,,也可從補腎填精的方法,比如用補腎益神方治療腎氣虧虛的肝郁,。 |
|
來自: 新用戶14488375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