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是一位詩性哲學家,,他以浪漫詩人的情懷,,十分明確地提出了探索世界存在的本原和本質(zhì)的問題,他在中國人文文化史上第一次提出自然不可分割的整體思想,。 在《應帝王》篇中,,他講了一個寓言故事:南海之帝名叫“儵”,北海之帝名叫“忽”,,中央之帝名叫“渾沌”,。儵與忽相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對它們很友善,,儵和忽想報答渾沌的恩德,,說人都有七竅,用來視,、聽,、飲食和呼吸,,可是渾沌都沒有,,我們不妨給它鑿開七竅。于是它們每天為渾沌鑿開一竅,,第七天七竅俱有,,但渾沌卻死掉了。 莊子用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自然是一個整體,,是不能加以分割和破壞的。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應當維護自然的這種整體性,。而“渾沌”作為自然的代號,人們對它的認識卻是遠遠不夠的。它是人們認識自然的源泉,,但是人們不應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肢解它,,強加給它一些原本不屬于它的東西(器官),而應該從整體上去研究它,。 莊子由此提出了“齊一”的思想,,主張從自然整體方面去思考問題。他在《齊物論》中講了一個寓言故事,,有位叫狙公的老者養(yǎng)了一群猴子,,每天用芋頭去喂養(yǎng)它們,原先早上發(fā)給它們?nèi)齻€芋頭,,晚上發(fā)給它們四個芋頭,,猴子們十分憤怒,于是老者改變方式,,早上發(fā)四個,,晚上發(fā)三個,猴子們非常高興,,這就是所謂“朝三暮四”的故事,。莊子用這個寓言嘲諷世俗,世人大多囿于眼前的利益,,而不從整體的自然角度去看問題,,從而就產(chǎn)生了錯覺和偏差。 如果僅僅發(fā)生錯覺和偏差,,還不算什么大問題,,但是這種偏差卻往往能釀造出人類本身的災難。比如,,我們?yōu)榱俗陨淼陌l(fā)展,,掠奪性地向自然去索取,以至于環(huán)境惡化,、災難性氣候給人類以懲戒式的示警,。 如何去觀察我們所處的宇宙與自然,莊子提出“以道觀之”的命題,,主張從大道的高度去觀察自然和人自身,。他在《達生》篇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善于駕車的人,名叫東野稷,,在魯莊公面前表演駕車技巧,。只見他駕技嫻熟,出神入化,。魯莊公認為巧手刺繡也不過如此,,于是要求東野稷連續(xù)轉(zhuǎn)了100圈,。這時候恰好遇到一位叫顏闔的經(jīng)過這里,他就向魯莊公說,,車野稷的馬快不行了,。過了沒大一會,東野稷的馬跌倒了,,魯莊公覺得很奇怪,,問顏闔原因,顏闔回答說馬力已經(jīng)用盡了,,東野稷還在那里讓它快跑,,自然會將它累死。 這個故事正是從事物的限度說明事物反向轉(zhuǎn)化的道理,。東野稷的馬訓練有素,,然而最后卻跌倒了,為什么,,就是因為馭馬的人不懂得“物極必反”的道理,,超限度地使用它。這種“反向轉(zhuǎn)化”的思想對人類生存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它告訴人們事物不但發(fā)展著,、變化著,而且是向一定的方向發(fā)展變化著,,從宏觀趨勢上看,,當它向著一定的方向發(fā)展變化達到一定限度時,就會反轉(zhuǎn)過來,,朝著相反的方向發(fā)展變化,。 我們對自然環(huán)境的治理,對一種事的限制,,或是對一種事物的提倡,,都要講究限度,既不能無限度地限制,,也不能無限度地提倡,。 莊子的宇宙觀,更體現(xiàn)在他對“泰初”理論的發(fā)明上,?!短斓亍菲姓f:“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虛,,虛乃大?!?/p> 什么是“泰初”,?“泰初”就是宇宙最初的時候。大意是說,,宇宙原初什么也沒有,,沒有有形的事物,也沒有有形事物的名稱,,但它確實是一種存在,,是渾然為一的存在,所以說它是一,;說它是一,,也就是說它沒有形象,因為有了形象就有了分界和邊境,,而有了分界和邊境也就不可能再是一了,。 “一”在不停地流動,流動之中產(chǎn)生了物,,物產(chǎn)生出來便有紋理,,物的紋理就稱為“形”。有生之物的形體之中都有精神,,不同的生物中不同個體,,其精神的檔次是不同的,有智有愚有靈有鈍,,因為它們常有各自檔次的色彩,,所以稱為“性”。性有不同,,所以作為人就必須進行精神修養(yǎng),,讓自己的精神到較高檔次,,即“德”的檔次,也就與宇宙原物狀態(tài)融為一體了,,所以說“德至同于初”,。與宇宙原物狀態(tài)融為一體,也就進入了一切虛空的境界,,這一切虛空的境界就是“大”,。 “宇宙之初”,也就是莊子一再提出的“大道”理論,,所謂“反德”,,也就是回歸大道?!肚f子》中,,“反”字有88次出現(xiàn),其中用于歸返之義的占了半數(shù)以上,,可視為老子《道德經(jīng)》中“反者道之動”一說的發(fā)揚光大,。《大宗師》中講“反復終始,,不知端”“反其真”,,《在宥》中講“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秋水》中“謹采而勿失,是謂反其真”等等,。 與“反”的概念相呼應的是“歸”,,《老子》五千言中,“歸”字出現(xiàn)了11次,,典型的措辭有“歸根”“復歸”兩種,,《莊子》中則出現(xiàn)了33次,如《山木》中“復歸于樸”,,《知北游》中“欲復歸根”等等,,都是講人與自然的和諧與自然的復歸。 莊子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不僅表現(xiàn)為愛護自然,、保護自然,而且含有向自然學習的內(nèi)容,,這比“天人合一”更富有哲學的理論思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