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的疑問 結果先于意識,,還是意識先于結果? 以人類常規(guī)的思考邏輯來看,我們一定會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是意識存在影響了結果本身,。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現(xiàn)在要說所有的結果都是注定選擇好的,,無論我們的意識如何,選擇怎樣,,最終的結果都已經(jīng)定好了,,人們會怎么想呢? 現(xiàn)代物理學中很少有科學實驗像雙縫實驗這樣離譜,它向物理界傳達的一個最直接的信息便是: 光和物質既可以作為波,,也可以作為離散的粒子,,這取決于它們是否被觀察到。 盡管如此,,雙縫干涉實驗的過程和結果仍是量子力學的一大謎團,。 為了方便理解雙縫實驗證明了什么,我們得從量子力學中去尋找答案,。 1925年,,維爾納·海森堡給馬克斯·博恩提交了一份論文回顧,這份論文展示了如何測量亞原子粒子的屬性,,例如它們的位置,、動量和能量。 博恩表示這可以通過數(shù)學矩陣來表達,,單個粒子有明確的凸形和描述,,這為后來的量子力學矩陣描述奠定了基礎,。 同時期內(nèi),薛定諤發(fā)表了他對量子力學的波動理論,,在他的理論中,,粒子的定義可以是波形的方程。 也就是說,,粒子其實是波,。 科學家對量子力學的進一步研究產(chǎn)生了“波粒二象性”的概念,這也是量子力學的定義特征之一,。 根據(jù)此概念,亞原子實體可以被描述為波和粒子,,但這取決于觀察者如何測量它們,。 量子力學在普朗克、愛因斯坦,、玻爾,、德布羅意、薛定諤等人的工作下,,當前的科學理論都認為所有粒子都表現(xiàn)出了波動性,,反之亦然。 另外波動性的表現(xiàn)不僅在基本粒子方面得到了驗證,,即便是原子甚至分子更大維度的復合粒子上也得到了驗證,。 然而在宏觀粒子中,由于波長太短,,通常無法通過科學實驗來檢測波的特性,。 觀察者決定量子實體如何顯現(xiàn),如果我們試圖測量一個粒子的位置,,那么測量該粒子的位置時,,它便不再是波。 但如果去試圖定義它的動量,,人們又會發(fā)現(xiàn)它的行為和波一樣,。 除了它存在于該波中任何給定的概率外,科學家無法確定它的位置,。 本質來看,,將其作為粒子或波來測量,決定了它會以什么形式出現(xiàn),,而雙縫實驗正是證明這種波粒二象性最簡單的例子,。 是波還是粒子? 值得一提的是,雙縫實驗遠遠早于科學家們在20世紀對量子力學的描述,。 自英國科學家托馬斯·楊在1801年首次進行實驗來,,這個問題已經(jīng)困科學家200多年。 楊的實驗讓他發(fā)現(xiàn),光會像波一樣出現(xiàn),。 如果我們用兩個平行的狹縫在墻上照射一束光時,,假設光束只有一個波長。 當光線穿過狹縫時,,每個狹縫都會出現(xiàn)新的光源并在分隔后的另一側出現(xiàn),。 來自每個狹縫的光會出現(xiàn)衍射,并于來自另一個狹縫的光進行重疊且相互干擾,。 任何波都可以產(chǎn)生干涉圖案,,無論是聲波、光波還是穿過水體的波,。 當波峰在波谷發(fā)生撞擊時,,它們彼此會抵消,這被稱作相消干涉,,并會顯示出暗帶,。 當波峰撞擊波峰時,它們則會相互放大,。 這被稱作相長干涉,,并會顯示出亮帶。 亮帶與暗帶的組合便被稱為“干涉圖案”,,這可以在狹縫對面的墻壁或是屏幕中看到,。 對于光子或電子這樣的量子實體,它們雖然也是單個粒子,,但如果將它們通過雙縫射出一個光子時會發(fā)生什么呢? 光子在實驗中出現(xiàn)的條紋干涉圖案表明,,單個光子的行為就像通過了兩個縫隙一樣,這使它的表現(xiàn)是一個波,。 如果在狹縫前設置一個檢測器,,它可以觀察光子并在檢測光子通過時亮起,檢測器會在檢測時有50%的時間點亮,。 此時屏幕上留下的圖案會發(fā)生變化,,它看上去就像兩道光杠。 如果在墻后面設置探測器,,旨在光子穿過狹縫后才進行檢測,,便會得到相同的結果。 這意味著即使光子會以波的形式通過兩個縫隙,,一旦被檢測到,,它就不再是波而是粒子狀態(tài)。 不僅如此,,從另一個縫隙出現(xiàn)的第二波也會坍縮回去,,通過另一個縫隙檢測到粒子,。 相關的實踐表明,通過雙縫隙射出的單個光子越多,,探測器在50%的時間里越接近探測到光子,。 這就好比拋硬幣會隨著拋投次數(shù)越多,正反面的概率會越接近50%,。 這似乎說明,,宇宙以某種方式同樣在觀察實驗者,雙縫中的實體量子態(tài)也受概率定律支配,,因此科學家們無法確定一個物體的量子態(tài)是什么,。 顯然,波和粒子產(chǎn)生了截然不同的模式,,它們本應該很容易地被區(qū)分,。 可一旦進入量子力學領域,事情便會出現(xiàn)這種詭異的情況,。 原子尺度上,如果我們進行單縫實驗,,并將光子發(fā)射到傳感器屏幕上,。 光子會在屏幕上顯示為一個點,這時我們可以認為光子是粒子,。 可一旦打開兩個狹縫,,就會出現(xiàn)干涉。 如果單個地發(fā)射光子,,如果它們沒有機會互相干擾,,那它們會表現(xiàn)得像粒子還是波呢? 二重奏 這便是雙縫實驗最恐怖的地方,起初光子會以隨機散射的方式出現(xiàn)在屏幕上,。 但隨著光子越來越多,,干涉圖案開始出現(xiàn),每個光子本身都會對整體波狀造成影響,。 按理來講,,一次發(fā)射一個光子,它們之間不應該出現(xiàn)干涉才對,。 縫隙,、光子、探測器都是相同的情況下,,探測器關閉后,,粒子狀圖案便不會出現(xiàn)。 此時,,粒子的表現(xiàn)會再次在屏幕上形成波狀的干涉圖案,。 當我們不去觀測它的時候,,它是波,當我們觀測它的時候,,它是粒子,。 光子似乎知道它們處于波態(tài)中會去向哪里,就像影院中觀眾沒有分配座位就出現(xiàn)了,,但每個人卻又知道自己該坐哪里,。 粒子的所有可能路徑都可以相互干擾,即使實際存在的路徑只有一條,,所有現(xiàn)實同時存在,,直到最終結果出現(xiàn)。(這類似于疊加態(tài)概念) 雙縫實驗在哥本哈根解釋中,,玻爾和海森堡為其提供了一種看法,。 但兩人關于量子力學的看法并不統(tǒng)一,玻爾提供了一種獨立于主觀觀察者或測量的解釋崩潰,,它依賴于一個“不可逆”過程,,并可能發(fā)生在量子系統(tǒng)中。 海森堡則強調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的“切割”,,兩者無法真正觀測到彼此,。 另一個重要問題便是波粒二象性,兩人的看法在實驗本身和數(shù)學定義種出現(xiàn)了分歧,。 哥本哈根解釋否認了波函數(shù)提供了普通物質體的直接可理解的圖像,,或某些此類物質的可辯別成分。 從波函數(shù)來看,,它是一個數(shù)學實體,,它為系統(tǒng)上每個可能測量的結果提供概率分布。 而量子態(tài)的知識還有系統(tǒng)隨時間演化的規(guī)則,,含進了所有可預測的系統(tǒng)行為,。 也就是說,觀測和測量物體的行為不可逆,,除非根據(jù)物體的測量結果,,否則不能將任何真理歸因于物體。 雙縫實驗的觀測和結果可以同時存在,,觀測本身就會導致粒子發(fā)生變化,,從而影響結果。 換位到哲學中,,選擇意識是否還具備重要性,,結果是否重要。 如果說意識會影響結果,,可結果在一開始就被定下,,那選擇是否還有意義?這便是量子力學在今天給人們帶來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