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拖著五色錦盤金彩繡綾裙嬉笑著撲蝶而去。 每讀《紅樓》,,就像走進了云蒸霞蔚的月殿仙宮,,那群巧笑倩然的女子,或著云霏妝花緞織的海棠錦衣,,拖著五色錦盤金彩繡綾裙嬉笑著撲蝶而去,;或在晚煙霞紫綾子如意云紋衫外披著煙霞銀羅花綃紗長衣,溫柔地侍弄案頭的花草,;或著繡刻絲瑞草云雁廣袖雙絲綾上衣,,在雨中提著金絲白紋曇花絲的錦裙,小心翼翼地踩過青苔暗長的石階,;或玉臂上輕挽著丈許來長的湖碧色輕綃,,木蘭青雙繡緞裳配素雪絹云形千水裙,如擎著霧氣的蓮荷亭亭玉立……衣香鬢影,,美不勝收,。 漢服紋樣 而作為漢服的制作工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紋樣,始終貫穿于漢服四千多年來發(fā)展的各個過程,。它是一種有靈且美的特殊語言,凝聚著相應(yīng)時期不同風(fēng)格的藝術(shù)審美觀,,反映了當(dāng)時人們的思想,、格調(diào)、意志和情趣,,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漢服圖案紋樣種類繁多:日月星辰、珍禽瑞獸,、花鳥蟲魚,、山水人物,圖形文字等盡在其中,,內(nèi)含瑰姿艷逸的氣韻和深邃久遠的文化,,在表現(xiàn)形式及工藝技法上也是變化無窮的:或織金妝花,或圈金掐牙,,或描龍繡鳳,,或納錦穿花……細看活色生香,、盡態(tài)極妍??梢哉f每一筆獨出心裁的勾勒,,每一幅生動精巧的紋樣,背后都有著耐人尋味的韻致,。 漢 尚書·益稷 歷史上,,最早對十二章紋有全面記載的文字見于《尚書·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繪),;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從中可知,,十二章紋分別對應(yīng)了日,、月、星辰,、群山,、龍、華蟲(彩羽雉鳥),、宗彝(宗廟禮器,,分別飾虎、猿的對尊),、藻,、火、粉米、黼(黑白斧子)和黻(兩獸相背形)十二種圖案,。其中日,、月、星,、龍是為天之象征,,山、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和黻是為地之象征。 十二章紋 日,,即太陽,,太陽當(dāng)中常繪有烏鴉,是漢代以后太陽紋的一般圖案,,取材于“日中有烏”,、“后羿射日”(《淮南子·精神訓(xùn)》等)等一系列神話傳說。 月,,即月亮,,月亮當(dāng)中常繪有蟾蜍或白兔,是漢代以后月亮紋的一般圖案,,取材于“嫦娥奔月”等優(yōu)美的神話傳說,。 星,即天上的星宿,,常以數(shù)個圓形表示星星,,各星之間以線相連,組成一個星宿,。 日,、月、星辰三者代表著三光照耀,。 山,即群山,,代表著穩(wěn)重鎮(zhèn)定,。 龍,即龍形,,代表著神異變幻,。 華蟲,即彩羽雉鳥,,甚美,,取其有文彩之意,。 宗彝,即尊形宗廟彝器,,通常為飾虎紋和猿紋的對尊,,取供奉、孝養(yǎng)之意,。 藻,,即水藻,為水草形,。取其潔凈之意,。 火,即火焰,,為火焰形,,取其明亮之意。 粉米,,即白米,,為米粒形,取其潔白且能養(yǎng)人之意,。 黼,,為黑白相次的斧形,刃白身黑,。取隔斷,、果斷之意。 黻,,為黑青相次的兩“弓”形相背紋飾,,“亞”形。取其辨別,、明察,、背惡向善之意。 漢 十二章服 可見十二章紋中一種紋飾即為一章,,以刺繡或手繪的方式施于服裝的特定部位,,后期在工藝、面料的選擇上也用緙絲和提花織物,。值得注意的是,,秦漢以前,十二章紋只是服裝上的吉祥紋飾,,并不代表服飾的等級制度,。 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我們的祖先對漢服紋樣巧思匠心的運用,,不僅僅為了視覺審美的享受,,更寄托著豐富的情感和美好的冀望。這些具有神話淵源,、富于民間特色,,又蘊涵吉祥寓意的紋樣是漢服傳統(tǒng)文化與藝術(shù)表現(xiàn)密切結(jié)合的一個重要特征,具有極其珍貴的內(nèi)在精神文化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