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未小便頻數(shù) 366.小便頻數(shù) 小便頻數(shù),,伴見口干舌燥,飲不解渴,,大便如常者為“上消”證,;飲一溲一,,甚至小便無度,尿量多于飲量,,或溲下如膏油者,,為“下消”證,統(tǒng)稱“消渴”,。前人分消渴為上,、中、下三消,,上消古病名,。為消渴之一。乃消渴病偏于上焦心肺,,以飲水多而飲食,、小便相對偏少的癥候屬肺熱,用天花粉散,,下消屬腎陰虛,,用加減地黃丸。但在本病燥熱與陰虛往往互為因果,,陰愈虛則熱愈盛,,熱愈盛則陰愈虛,故《臨證指南醫(yī)案》上說:“三消一證,,雖有上中下之分,,其實不越陰虧陽亢津涸熱淫而已?!边@里說明消渴熱象多生于燥,,不宜苦寒直折以伐生氣。同時,,上消也有寒證,,由于水不化氣,《內(nèi)經(jīng)》所謂:“心移寒于肺為肺消,,飲一溲二,,死不治?!痹谙孪C也有因陽虛而不能滋其化源,,故《金匱要略》上說:“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39, 65, 177);">上消和下消能轉(zhuǎn)變?yōu)椤胺勿簟?、“手足偏廢”和癰疽等,因而成方較多,,如黃芪竹葉湯,、生津飲、藕汁膏飲,、元菟丸,、雙補(bǔ)丸等,可按具體病情加減選用,。 一般病證和老年人出現(xiàn)小便頻數(shù),,為腎虛證之一。 小兒夏季小溲頻數(shù),,或低熱不退,為感受暑氣,,熱蘊(yùn)膀胱,,用雞蘇散泡代茶飲。 婦人小溲頻數(shù),,量少窘急,,腹部覺脹,多因肝氣郁結(jié),,不能疏泄,,宜舒氣微利,不可止?jié)?,用造遙散加車前子,。 天花粉散 天花粉、生地,、麥冬,、葛根、五味子,、甘草,、粳米 天花粉散 處方 天花粉 生地 麥冬 干葛各6克 五味子 甘草各3克 粳米100粒 制法,上藥研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生津止渴。治心移熱于肺,,肺熱化燥,,發(fā)為上消,渴飲無度,。 用法用量,,每服3~6克,,溫開水送下,每日二至三次,。 摘錄《類證治裁》卷四 天花散 別名 天華散(《壽世保元》卷五),、玉泉散(《古今醫(yī)鑒》卷十)。 處方 天花粉 生干地黃各30克 葛根 麥門冬(去心)五味子各15克 甘草7.5克 制法 共為粗末,。 功能主治 治消渴,。 用法用量 每服9克,加粳米100粒,,水煎服,。 摘錄《仁齋直指》卷十七 加減地黃丸 熟地、山藥,、山萸,、丹皮、五味子,、百藥煎 腎氣丸 熟地山萸山藥附子肉桂澤瀉茯苓丹皮 黃芪竹葉湯 人參,、黃芪、當(dāng)歸,、白芍,、生地、麥冬,、川芎,、茯苓、甘草,、石膏,,竹葉 生津飲 天冬、麥冬,、生地,、熟地、當(dāng)歸,、五味子,、瓜蔞、天花粉,、甘草,、麻仁 藕汁膏飲 人乳、生地汁,、藕汁各一盞,,黃連五錢、天花粉一兩,,研末同熬,,再加姜汁,、白蜜為膏。 元菟丸 菟絲子,、五味子,、茯苓、蓮肉,、山藥
雙補(bǔ)丸 鹿角膠,、人參、茯苓,、苡仁,、熟地、蓯蓉,、木瓜,、五味子、菟絲子,、覆盆子,、當(dāng)歸、石斛,、黃芪、沉香,、澤瀉,、麝香、 雞蘇散 滑石,、甘草,、薄荷 逍遙散 柴胡、白術(shù),、茯苓,、甘草、當(dāng)歸,、白芍,、薄荷、姜
石室秘錄,,內(nèi)傷門 消渴之癥,,雖分上中下,而腎虛以致渴,,則無不同也,。故治消渴之法,以治腎為主,,不必問其上中下之消也,。吾有一方最奇,,名合治湯。熟地三兩,,山茱萸二兩,,麥冬二兩,車前子五錢,,元參一兩,,水煎服。日日飲之,,三消自愈,。此方補(bǔ)腎而加清火之味,似乎有腎火者宜之,,不知消癥非火不成也,,我補(bǔ)水而少去火,以分消水濕之氣,,則火從膀胱而出,,而真氣仍存,所以消癥易平也,,又何必加桂,、附之多事哉。 惟久消之后,,下體寒冷之甚者,,本方加肉桂二錢,亦附應(yīng)異常,。倘不遵吾分兩,,妄意增減,亦速之死而已,,安望其有生哉,。 消渴之癥雖有上中下之分,其實皆腎水之不足也,。倘用瀉火止渴之藥,,愈消其陰,必至更助其火,,有渴甚而死者矣,。治法必須補(bǔ)腎中之水,水足而火自消,。然而此火非實火也,,實火可以寒消,虛火必須火引,又須補(bǔ)腎中之火,,火溫于命門,,下熱而上熱頓除矣。方用引火升陰湯,。元參二兩,,肉桂二錢,山茱萸四錢,,熟地一兩,,麥冬一兩,北五味子二錢,,巴戟天五錢,,水煎服。此方大補(bǔ)腎中之水,,兼溫命門之火,,引火歸原而水氣自消,正不必止渴而渴自除,,不必治消而消自愈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