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舍利塔又稱開元寺舍利塔,,位于桂林市民主路萬壽巷開元寺遺址內(nèi),與象山公園隔路東西相望,。在兩江四湖文昌橋售票處,,是觀覽舍利塔的最佳位置。因為文物保護的需要,,舍利塔如今是院門常閉,,不對外開放的。 據(jù)載,桂林開元寺始建于隋代,,后歷代均有重修或修葺,。隋稱緣化寺,唐稱開元寺,,宋代稱永寧寺,、寧壽寺,明代稱萬壽寺,。因唐代開元寺最為興盛,,并曾有鑒真大師一度駐錫,主持過受戒大典,,因而清代后仍改稱開元寺,。古寺曾經(jīng)蒼松菩提古木蔽日,臨江旁水禪房幽深,,以'青碧上方’名列桂林八景,。但近代遭遇戰(zhàn)火寺院毀廢,唯余舍利古塔孤立尚存,。 桂林開元寺舍利塔 桂林開元寺舍利塔 桂林開元寺舍利塔 桂林開元寺舍利塔 桂林開元寺舍利塔 開元寺舍利塔始建于唐顯慶年間,,原為七級磚塔,歷代均有毀廢重修?,F(xiàn)存的舍利塔則是明洪武十六年重修,,后又經(jīng)多次修葺過的。明代舍利塔改為磚結(jié)構(gòu)喇嘛塔,,通高13.2米,,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基方形外涂白色上部朱紅牙磚腰檐,四面有門互相貫通,。門額'舍利寶塔’,,兩旁分刻八大金剛之名:東為'赤聲金剛’、'火神金剛’,,南為'凈水金剛’,、'持炎金剛’,西為'紫賢金剛’,、'隨求金剛’,,北為'除災金剛’、'辟毒金剛’,。塔身下為八邊形上為覆缽形,,外飾白色涂層,,兩層間有牙磚、花紋,、蓮瓣裝飾,。下層八面設龕,上層四面各辟一龕,。塔剎為八邊形花紋座,,上覆五重相輪,頂置銅質(zhì)覆缽托寶珠,,外鑄有信士弟子獻頂功德銘文,。塔身龕內(nèi)原存放有舍利函一方,在文革時期丟失,。塔前原有《金剛經(jīng)》碑刻,,相傳碑文為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乾隆年間碑文被鏟除,,現(xiàn)僅存龍紋碑首及無字碑身,。 還好我們?nèi)r管理人員正在塔院,得以允許近前一觀,。雖然時間非常短暫,,依然是十分幸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