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回來時(shí)帶了《曾國藩全集》和汪曾祺散文,,到宿舍后想起宋詩“萬物靜觀皆自得”一句,倚在床上又想到了白天讀到賀麟評論王安石哲學(xué)思想的論文,。隨手拿起《宋詩鑒賞辭典》,,翻翻王安石,正好讀到了《定林》一詩,。
詩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時(shí)寫下的詩中最為出色的一首,。定林,寺院名,。據(jù)《建康志》記載,,定林寺有二:上定林寺在鐘山應(yīng)潮井后,,劉宋元嘉16年(439)建;下定林寺在鐘山寶公塔西北,,元嘉元年(424)置,,有王安石讀書處。定林寺依山傍溪,,古木參天,。“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的杰出政治家王安石多來此地,,他的晚年生態(tài)、心態(tài)如何,,于詩中可知,。不知是哪一回晨光中的閱讀后,或夕照中的沉思里,,有了這一首《定林》詩,。 “漱甘涼病齒,坐曠息煩襟”,,同在八大家之列的韓愈中年即嘆發(fā)花白而齒搖搖,,體弱多病的王安石為定林寺邊的山泉溪水而欣喜,病齒漱甘泉而清爽,,這清涼的泉水于病齒相宜,,清爽的還有詩人心。在空曠中坐久了,,胸襟中的愁煩也滌蕩凈盡了,。定林,好一處滌慮祛煩,,休養(yǎng)身心的所在,! “因脫水邊屨,就敷巖上衾”,,于是,,水邊脫屨?!皽胬酥遒?,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水邊濯足的不止王安石一人。“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境困窘而心曠達(dá)的也不止王安石一人。于是,,“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的,,陶淵明之外,,還有王安石這位杰出的改革家、文學(xué)家,。巖上敷衾而息,,激進(jìn)改革,奮不惜身的王安石此際卻又如此鐘愛著自我,。一個(gè)政治家有他追崇的哲學(xué)家,,王安石尊崇的是孔子、孟子,,“達(dá)則兼濟(jì)天下,,窮則獨(dú)善其身”,此時(shí),,恰是愛惜自己羽毛的時(shí)候,。 “但留云對宿,仍值月相尋”,,孤獨(dú)的人是不能化解自己孤獨(dú)的人,。有云相伴,王維能做的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shí)”,;有月可瞻,李白便瀟散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在他們身影里,我們看到的更是對孤獨(dú)的超越,。 最后兩句詩是:真樂非無寄,,悲蟲亦好音。如果反復(fù)細(xì)讀靜思這兩句,,真樂到底在何處呢,?我想,這真如宋朝某尼悟道詩寫的那樣,,“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春天,在我們身邊,;春的盎然和生意,,在我們心里。想到這一層,,蟲的哪怕是悲鳴,,又何嘗不是美妙動聽的音樂呢? 李澤厚講中國人心靈建構(gòu)的理想框架是儒道互補(bǔ),,還可再加上佛,,蘇軾做到了,激進(jìn)變法的王安石也做到了,。 本以為“定林”是一片林子,,就像我起初寫下的標(biāo)題“三桂園”一樣。園在國清禪寺西,,南北六十米東西三十多米的一片綠地,。春來綠草如茵,四圍香樟環(huán)護(hù),,中間高地上有三株桂樹,,九、十月間桂花飄香,,引人流連,,余則浴日月沐風(fēng)雨,自在自得地生長,。我為園取名“三桂”,,既是實(shí)數(shù),因?yàn)閳@中高地上的三株桂,;也想到“三”即是多,,這里時(shí)校園,“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山海?jīng) 海外南經(jīng)》有這樣的文字:“三珠樹在厭火北,,生赤水上,,其為樹如柏,葉皆為珠,。一曰其為樹如彗,。”(P180)三株桂樹的葉子和花,,也會如珍珠嗎,? 桂有金桂,、銀桂,這三株,,似是金桂,。昨天早上來校車上特意看了琦君的一篇寫桂的散文,其中有“桂花經(jīng)”,,讀過王安石的《定林》后,,我又把桂花經(jīng)誦讀了幾遍: 桂花經(jīng),補(bǔ)我心,。我心清時(shí)萬事興,。萬事興,虔心誦佛一卷經(jīng),。 圖片,、文字:袁春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