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gōu)麗(lí)是存在于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7世紀的中國古代邊疆政權,,地跨今中國東北地區(qū)與朝鮮半島北部。南北朝時期改稱“高麗”,,又稱“高氏高麗”,,與公元十世紀建立的高麗(又稱王氏高麗)并無繼承關系。 高句麗地跨中國東北地區(qū)與朝鮮半島北部,,極盛時期疆域東臨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漢江流域,西跨遼水,,北達第二松花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古代邊疆政權,,從公元前37年,,北扶余人高朱蒙建立高句麗政權開始,到公元668年被唐所滅為止,,高句麗政權共存在705年,,歷經28位國君。那么某些國家為什么,,非要認高句麗為祖先呢,,接下來帶大家了解高句麗 公元前37年,扶余人高朱蒙,,在西漢玄菟(tu)郡高句麗縣境內建國,,故稱高句麗,高朱蒙也成為高句麗的開國君主,。 公元前8年,,東明圣王高朱蒙被立為高句麗侯,直到西漢滅亡時,,高句麗政權依舊比較弱小,。 公元3年,高句麗將都城遷到(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內)的國內城,,此后的400多年里,,高句麗政權一直定都于此,。 公元12年,王莽篡位后,,派兵攻打高句麗,,東明圣王被新朝將領嚴尤誅殺,,東漢建立后,,高句麗的第三任國君,大武神王高無恤不斷以武力開拓四方,,在南方與東漢爭權奪利,,在北方避開漢與扶余,將高句麗拓展的方向,,轉向朝鮮半島北部的丘嶺山地,。 公元22年,大武神王擊殺東扶余王帶素,,不斷兼并周圍邊疆政權,,逐漸強大起來。 公元28年,,東漢遼東郡太守發(fā)兵討伐高句麗,,漢軍圍困丸都山城長達三個月之久,就在高句麗人即將彈盡糧絕之時,,大武神王急中生智以犒軍為名,,給漢軍送來酒和鯉魚,遼東太守以為丸都山城中糧草充足,,只好退兵,,高句麗躲過第一次幾乎亡國的厄運。 公元37年,,大武神王占據鴨綠江南部的樂浪郡,,七年后,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復樂浪,,阻止高句麗的擴張,,并劃定朝鮮半島上的薩水(今清川江),以南的地區(qū)歸東漢直轄,,以北地區(qū)屬高句麗統(tǒng)領,,此后大武神王逐漸將領地擴大到鴨綠江南岸,這也為日后高句麗的進一步發(fā)展打下了基礎,。 東漢時期的高句麗與樂浪郡 公元44年,,大武神王去世,由于太子尚且年幼,,大武神王的弟弟閔中王,,成為高句麗的第四代君主,,閔中王在位的幾年里,高句麗與其他國家維持了和平的關系,,沒有發(fā)生戰(zhàn)爭,。 公元48年,閔中王去世,,當年大武神王年幼的太子繼位,,是為慕本王,慕本王為人暴戾不仁,,不體恤國事,,繼位后第二年,就出兵攻打東漢的右北平,,漁陽,,上谷,太原四郡,。 公元53年,,慕本王被侍從杜魯弒殺,太祖王高宮被迎立為高句麗的第六位君主,,從太祖王開始,,高句麗又經歷了次大王高遂成,新大王高伯固兩位君主,,都沒有什么大的作為,。 直到公元191年,第9任君主故國川王高伊夷摸在位時,,為了改變紛亂的政局,,下令讓官員推薦新的人才,啟用了農夫出身的乙巴素,,后又任命其為宰相,,整治國家,使得高句麗得國立得到了顯著提升,,從故國川王開始高句麗的歷史,,正式進入丸都,國內時代,,故國川王死后無子嗣,,他的弟弟山上王高延優(yōu)繼承君位,山上王繼位后,,漢朝在幕后鼓動他的兄長謀反,,但很快平息,也正是因為此事,,山上王開始發(fā)兵攻打漢朝,。 公元227年,,山上王去世,高句麗又經歷東川王,,中川王,,西川王,烽上王,,美川王,,故國原王6位君主,高句麗在此期間吞并樂浪郡與鮮卑慕容家族所建立的,,前燕爭奪中國東北的控制權,,在朝鮮半島與百濟和新羅展開了,,激烈的軍事對峙,。 公元342年,鮮卑慕容重創(chuàng)了高句麗的軍隊,,擄走了高句麗百姓五萬多口,,一把火燒毀高句麗王宮,并將丸都城夷為平地,。 公元371年,,本是同源的百濟國,傾全國之力發(fā)兵北上,,包圍了平壤城,,故國原王中箭身亡,高句麗南下朝鮮半島的腳步,,受到了南部韓民族的阻擋,,其子小獸林王高丘夫即位,小獸林王是高句麗歷史上,,頗有作為的一代明君,,其在位期間,效法五胡十六國時期,,中原的前秦王朝,,設立太學,頒布律令,,引入佛教,,儒教,對高句麗的文化教育,,政治制度,,進行了顛覆性的改革,使得高句麗完成了,,中期的崛起與進一步擴張,,為廣開土王時代,,全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堅實基礎。 公元384年,,小獸林王去世,,故國壤王高伊連繼位,基本采取與小獸林王,,相同的治國策略,,盡可能的回避與百濟的沖突,并發(fā)展與鮮卑和柔然的關系,,以遏制百濟的入侵,。 公元391年,高句麗的第十九代君主,,廣開土王高談德繼位,,高句麗的勢力范圍達到全盛,北攻夫余,,迫使夫余俯首稱臣,,西占遼東,南征百濟,,將高句麗的勢力抵達韓江流域,,占據朝鮮半島的大半部分,也就是傳統(tǒng)的漢四郡,,屢屢挫敗倭國,,企圖掌控朝鮮半島主導權的企圖,為高句麗確定半島霸主地位,,奠定基礎,,在位21年后去世,到了魏晉南北朝后,,中原地區(qū)長期戰(zhàn)亂,,使高句麗得以更加發(fā)展壯大。 公元413年,,長壽王高璉在位時期,,高句麗向中原各王朝稱臣。 于公元427年,,遷都平壤,,這標志著高句麗將其擴張的方向,從中國遼河以東地區(qū)轉移到朝鮮半島,。 公元491年長壽王去世,,文咨王高羅云繼承王位,扶余國王在遭到靺鞨(mohe)的進攻后,,投靠高句麗,,文咨王隨后繼續(xù)向朝鮮半島擴張,,百濟和新羅結成同盟共同對抗高句麗。 公元519年,,文咨王病故,,安藏王高興安繼位,北魏孝明帝冊封安藏王為安東將軍,,遼東郡開國公,。 公元520年,梁武帝又冊封安藏王為寧東將軍,,高句麗王,,但安藏王時期,王室紛爭加劇,,朝局不穩(wěn),。 公元531年,安藏王刺殺,,由于安藏王無子,,其弟安原王高寶延繼位,,從此高句麗結束了,,幾代任開創(chuàng)的盛世局面,安原王時期政治集團對王位繼承的斗爭加劇,,等到了陽原王高平成時期,,高句麗外戚貴族斗爭不斷,國家內亂,,百濟與新羅聯(lián)合,,多次攻擊高句麗南部,使得高句麗丟失了,,朝鮮半島的漢江流域,,開始走向衰落。 公元559年,,平原太王高湯成為高句麗的第25任君主,,執(zhí)政期間,提倡發(fā)展農業(yè),,減少苛征,,由于百濟與新羅聯(lián)盟瓦解,高句麗的南部相對平靜,。 公元586年,,平原太王將都城由平壤城遷至長安城,這個長安城就是今朝鮮平壤,,隋朝統(tǒng)一中國后,,高句麗與隋的關系逐漸進入戰(zhàn)爭狀態(tài),, 唐征高句百濟之戰(zhàn) 公元590年,平原太王去世,,嬰陽王高元繼位,,接受隋文帝的冊封,是為遼東郡公,,后升為王,。 公元598年,高元率靺鞨之眾萬余騎侵擾遼西,,隋文帝大怒,,命漢王楊諒領軍征討,并下詔罷黜高元爵位,,后因高元惶恐請罪,,隋文帝罷兵,等到了隋煬帝時期,,高元派使臣聯(lián)絡東突厥啟民可汗,,引發(fā)了隋煬帝三征高句麗 公元618年,高元去世,,由異母弟榮留王高建武襲位,,榮留王曾兩次派遣使臣向唐朝獻貢,唐高祖李淵冊封高建武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句麗王。 公元642年,,權臣淵蓋蘇文發(fā)動軍事政變殺死榮留王,,擁立寶藏王高藏為高句麗君主,寶藏王在位期間成為淵蓋蘇文攝政的傀儡,,淵蓋蘇文去世后,,淵氏兄弟發(fā)生權力斗爭。 公元668年,,長子淵男生勾結唐朝進攻高句麗,,寶藏王被俘,高句麗滅亡,。 又想了解夏至清朝歷史的小伙伴可以看我往期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