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楚漢爭霸,便有許多話想說,,對時運和性格的關(guān)系仿佛有了更深一層的解讀,。 那么高貴勇猛且實力雄厚的項羽,怎么就被一個民間形似地痞的劉邦而擊敗呢,?經(jīng)過梳理醞釀,,還原如下: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秦末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原泗水亭長劉邦亦于沛縣(今江蘇徐州沛縣)起兵響應(yīng),,加入項氏叔侄的反秦義軍。其中巨鹿之戰(zhàn),,是項羽大敗秦軍的最大一次戰(zhàn)功,。 由此看出,剛開始,,項羽和劉邦,,應(yīng)該算是盟友、追隨者的關(guān)系,。消滅秦朝之前,,項羽有約在先,誰先進軍關(guān)中,,誰就做關(guān)中王,。而劉邦拿下關(guān)中,卻被項羽毀約,,封他為漢王,,定都遠(yuǎn)在巴蜀和漢中,卻立自己于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 關(guān)中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進可攻,退可守,,項羽害怕劉邦做大,,在此用了壞心眼。只是當(dāng)時劉邦苦于實力不允許,,只能屈就巴蜀做了漢王,,大概也就在這次分配不均中,為楚漢之爭埋下了伏筆,。 項羽原是戰(zhàn)國末期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算是出身名門,,真正的貴族,,且驍勇善戰(zhàn),武力超群,。而劉邦僅是出身農(nóng)家,,不事生產(chǎn),早年就是一個游手好閑之徒,,只是為人還算豁達(dá)大度,。 就是這樣懸殊之大的兩個人,在楚漢相爭之下,,最后還是劉邦滅了項羽,,建立了漢朝,實在讓人有些不可思議,。 在這里,,又將說到“性格決定命運”這樣老調(diào)長談的話題。在滅秦之后的實力上,,劉邦遠(yuǎn)不是項羽的對手(當(dāng)時,,項羽手握兵權(quán)達(dá)到四十萬之多,而劉邦僅僅有十多萬),。 而項羽最大的失敗就是敗在性格缺陷上,,比如剛愎自用,優(yōu)柔寡斷,,任人唯親,,政治上幼稚,最終導(dǎo)致他與謀臣將士分崩離析,,以至于在烏江之戰(zhàn)中,,成為孤家寡人,血灑江東的悲劇,。 而劉邦恰恰相反,,占盡性格的優(yōu)勢,他為人豁達(dá)大方,善于納諫,,審時度勢,,能屈能伸,知人善用,。因此,,身邊團結(jié)了一大幫文臣武將,在早期建國過程中,,這種性格替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至于后來的陰狠猜忌,鏟除異己,,也是在建立了漢朝,,為維護自己政權(quán)的后話了,只能說,,他是一個成熟且冷靜的政治家,。 還是重提項羽吧!他的暴虐從他坑殺已降秦卒二十余萬,,火燒宮室,。有人觸怒他,他便“烹之”中看出,,他是一個殘暴且從不思考別人的話是否有可取之處的人,。這種性格,尚能俘獲人心,,那真是逆天了,。 項羽的優(yōu)柔寡斷,任人唯親,,“鴻門宴”便是最好的見證,。他的謀臣范增多次提醒劉邦狼子野心,必須除掉,,否則,,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而他總是默然不應(yīng),,最終還是在“鴻門宴”上被叔父項伯泄密,助劉邦逃脫險境,。 他最大的問題是不善用人,,且不分青紅皂白的顧念舊情,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比如“神兵”韓信,,在楚國時,一直得不到重用,無論他出謀劃策是怎樣的中肯,,因缺乏信任,,就是得不到項羽的采納,反而會招來言語上的侮辱,,有些大臣把他的獻(xiàn)計獻(xiàn)策更是看作一文不值,。 慢慢積攢的失望熬盡了韓信內(nèi)心的傲氣,最終被蕭何慧眼識珠,,以誠心感化他投向劉邦,。當(dāng)然,韓信也有可能是被蕭何開出的價碼所打動,。從懂人性,,舍得贈予這塊來講,劉邦無疑是大氣慷慨的,。 假如韓信是因為得不到重用而投奔劉邦,也許更大可能是在項羽身上看不到希望,。還是話說“鴻門宴”,,但凡有腦子的都認(rèn)為劉邦這次必死無疑,可最后的結(jié)果卻還是放走了劉邦,,猶如放虎歸山,,這樣明顯的愚蠢,更快加速了韓信離他而去的想法,,不怪韓信最后賜他八個字“婦人之仁,,匹夫之勇”。 項羽政治上的幼稚,,如上將軍宋義曾想以智敗秦軍,,可由于項羽缺乏遠(yuǎn)見,看不懂謀略要義,,竟一舉砍下宋義之首,。 又如劉邦平定關(guān)中后,他本想攻打劉邦,,以除后患,。只因張良偽造一封書信,說劉邦只要關(guān)中,,絕對不會出關(guān),,是齊國的田榮要反大王。他竟信以為真,,繼而討伐齊國,。 項羽悲劇性的命運和他性格密不可分,他的左膀右臂范增,因陳平使用了離間計,,因而心存疑慮,,漸漸疏遠(yuǎn)范增,導(dǎo)致身邊最后一個謀臣親信也離開了他,。 在《漢高祖?zhèn)鳌分?,劉邦分析了自己得天下的原因,說:“項羽有個范增,,不能用,,所以為我也?!表椨饾M腹狐疑,,失去了身邊最后的強大支持,因此,,最終走向消亡也就情由可原了,。 項羽出生貴族,一身光芒,,性格上顯得格外傲嬌,,以致在親民,知人善用這一項上,,確實不如來自民間,,且懂人性的劉邦,不能同日而語,。 故事的結(jié)局,,最終是檢驗了一個千年不變的真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 從宋代詞人李清照《夏日絕句》中讀到描寫項羽垓下之戰(zhàn)的細(xì)節(jié):“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時,還是不禁心頭一顫,,感慨萬千,。不管怎樣,敬項羽是條漢子,,是勇猛的英雄,。只是成王敗寇,最終解讀,,任由后人說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