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qū)別合同詐騙罪與詐騙罪 刑事法律專家2022-08-09 00:02發(fā)表于遼寧 作者:王愛林,、格根哈斯、孟威 歡迎收聽感謝分享(詐騙)音頻:00:0014:27 如何區(qū)別合同詐騙罪與詐騙罪 裁判要旨 1.合同詐騙罪行為人必須實施與合同內容相關的經濟活動,。即具有與簽訂,、履行合同相關的籌備、管理,、經營活動,。即使合同條款中明確了雙方在經濟活動過程中的權利義務,但行為人根本不存在任何籌備,、管理,、經營活動的,不構成合同詐騙罪,。 合同詐騙罪作為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罪的種罪,,如果行為人客觀上沒有實施任何與合同內容相關的經濟活動,,“合同”就意味著僅是一個道具,未實質上擾亂市場經濟秩序,,而僅是侵犯了他人財產權利,。 2.即使行為人與被害人訂立了合同,且行為人實施了與合同內容相關的經濟活動,,要認定合同詐騙罪也不夠,,還必須要求合同系導致被害人陷入認識錯誤而作出財產處理的主要原因。 本案中,,被告人賀某1虛構建廠事實騙取被害人王某1,、馮某1錢款,雖形成收據及入股協(xié)議,,但并不存在任何籌備,、管理、經營活動,,也未曾擾亂市場經濟秩序,。另,使被害人王某1,、馮某1產生錯誤認識的并非收據及協(xié)議本身,,而是被告人賀某1宣稱的虛構事實,故被告人賀某1的該部分行為應定性為詐騙犯罪行為,。 基本案情 公訴機關指控稱:2018年3月16日,,被告人賀某1以投資經營廢舊電瓶回收企業(yè)入股為名,與被害人王某1,、馮某1簽訂入股協(xié)議,,騙取其100萬元。 2017年7月25日至8月11日,,被告人賀某1以為被害人崔某1的兒子安排工作為名,,騙取崔某120萬元,在崔某1報案前賀某1的親屬歸還其2萬元,。 2018年1月至2月期間,,被告人賀某1以購買通遼市科爾沁區(qū)木里圖鎮(zhèn)工業(yè)園區(qū)土地需送禮為名,分多次騙取被害人魏廣記人民幣30萬元,。 2019年1月23日,,被告人賀某1以幫助張某1要土地征收補償款為由騙取其人民幣20萬元。 為證明上述指控,,公訴機關當庭出示和宣讀了受,、立案登記表、立案決定書,、前罪刑事判決書,、戶籍證明,、微信截圖,、企業(yè)檔案資料,、抓獲經過、證人證言,、被害人報案材料及陳述,、銀行交易流水記錄、被告人供述與辯解等證據,。公訴機關認為,,被告人賀某1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合同過程中,,騙取他人財物,,侵犯財產100萬元,數額特別巨大,,其行為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的規(guī)定,,應以合同詐騙罪追究其刑事責任;被告人賀某1又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虛構事實,,騙取他人財物,作案三起,,侵犯財產共計168萬元,,數額特別巨大,其行為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的規(guī)定,,應以詐騙罪追究其刑事責任,。被告人賀某1在緩刑考驗期內犯新罪,應當撤銷緩刑,,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七十七條,、第六十九的規(guī)定,數罪并罰,。 被告人賀某1及辯護人對公訴機關指控的事實及罪名有異議,,提出指控事實均為民事糾紛,賀某1的行為不構成刑事犯罪的辯解及辯護意見,。 法院經審理查明:一,、魏廣記在位于通遼市科爾沁區(qū)余糧堡大六家子村的馬場建設“電瓶冶煉廠”,至2017年8月,,賀某1未能按約辦理該廠的環(huán)保及相關手續(xù),。賀某1遂提出由其購買場地重新建廠,魏廣記表示同意,。至2018年1月間,,魏廣記一直催促賀某1購買場地事宜,。期間賀某1在通遼市科爾沁區(qū)木里圖工業(yè)園區(qū)通遼市興合農牧業(yè)有限責任公司門口看到法院張貼的拍賣公告,遂告知魏廣記其購買通遼市興合農牧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的場地,,將于春節(jié)前完成過戶,。其后以購買場地需送禮為由騙取魏廣記30萬元。期間就上述“購買場地建廠”事項,,賀某1向被害人王某1,、馮某1等人謊稱:其已和工業(yè)園區(qū)、銀行等達成協(xié)議,,只要交足550萬元競買保證金,,就可以取得通遼市興合農牧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的所有權。后于2018年3月16日,,賀某1找到被害人王某1等人就上述事項稱其已有幾百萬元,,騙取王某1、馮某1各50萬元,,共計100萬元,。案發(fā)前賀某1分別向王某1、馮某1轉帳31.2萬元,、31.1萬元,,共計62.3萬元,其余用于消費支出,。 二,、被告人賀某1以為被害人崔某1的兒子安排工作為名,于2017年7月25日至8月11日間共騙取崔某120萬元,。在崔某1報案前賀某1的親屬歸還其2萬元,。 三、張某1托李某1幫忙找人辦理征地補償款事項,,經李某1聯(lián)系賀某1,,賀某1稱能辦。2019年1月23日,,李某1,、張某1一同來到賀某1處,張某1與賀某1相商,,由賀某1辦理上述補償款事項,,張某1先行給付賀某120萬元,張某1如約給付錢款,,賀某1未能辦理上述事項,。 另查明,賀某1因犯故意傷害罪于2017年7月18日被本院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二年。 裁判結果 內蒙古自治區(qū)通遼市科爾沁區(qū)人民法院于2021年1月19日作出(2019)內0502刑初1547號刑事判決: 一,、被告人賀某1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并處罰金人民幣十萬元,;撤銷原犯故意傷害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二年中的緩刑部分,,數罪并罰,決定執(zhí)行有期徒刑十二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十萬元,。 (刑期從判決執(zhí)行之日起計算,。判決執(zhí)行以前先行羈押的,羈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即自2019年3月5日起至2031年9月4日止。所處罰金于本判決生效后立即繳納,。) 二,、責令被告人賀某1退賠王某118.8萬元、馮某118.9萬元,、崔某118萬元,、魏廣記30萬元、張某120萬元,。 被告人賀某1不服該判決,,上訴至通遼市中級人民法院。 內蒙古自治區(qū)通遼市中級人民法院于2021年6月10日作出(2021)內05刑終167號刑事裁定書,,裁定如下: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法院認為 法院生效裁判認為:原審認定原審被告人賀某1犯詐騙罪的事實與罪名成立,。上訴人賀某1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他人財物,,侵犯財產人民幣105.70萬元,數額特別巨大,,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上訴人賀某1在緩刑考驗期內犯新罪,應當撤銷緩刑,,數罪并罰,。上訴人提出的上訴理由為:一、上訴人收取魏廣記的30萬元“送禮錢”,,實際用于為其購買進口汗血馬支出22萬元,、購買草飼料支出4萬元、償還車貸6萬余元、買酒墊付3萬余元,;二,、上訴人未誘導馮某1、王某1入股,;三,、為崔某1出具的出售憑證是真實的;四,、上訴人向李某1借款20萬元,,與張某1無關。故請求依法改判無罪,。經查,,上訴人賀某1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虛構購地建廠及送禮,、幫助安排工作,、幫助辦理征地補償款事項等事實欺騙被害人,使被害人產生錯誤認識并向其交付錢款,,在案證據已經形成證據鏈條,,足以認定,上訴人的上訴理由均不能成立,。綜上,,原審依據上訴人賀某1犯罪的事實、性質,、情節(jié),、社會危害程度和悔罪表現(xiàn)等,對其定罪準確,,量刑適當,,審判程序合法,適用法律正確,。 案例評析 該案例涉及如何對合同詐騙罪與詐騙罪進行區(qū)分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對合同詐騙罪,、第二百六十六條對詐騙罪進行了規(guī)定,。但二者如何區(qū)分在司法實踐中是一個難點。 一是合同是否僅限于“書面合同”,。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意思表示一致的協(xié)議,,除特別規(guī)定之外,對于形式是沒有要求的,,即包括書面合同,,也包括口頭協(xié)議。換言之,,如果在訂立,、履行口頭協(xié)議時,騙取對方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當然也可以成立合同詐騙罪。 二是行為人與被害人之間是否訂立合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的規(guī)定,,合同詐騙犯罪必須發(fā)生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因此,,“合同”是合同詐騙罪不可或缺的客觀構成要件要素,缺少“合同”這個基本構成要素的詐騙行為不構成合同詐騙罪,。 三是行為人是否實施與合同內容有關的經濟活動。 首先從立法精神和規(guī)定分析,,合同詐騙罪中行為人必須實施與合同內容相關的經濟活動,。即具有與簽訂、履行合同相關的籌備,、管理,、經營活動。即使合同條款中明確了雙方在經濟活動過程中的權利義務,,但行為人根本不存在任何籌備,、管理、經營活動的,,不構成合同詐騙罪,。 其次從從罪名歸類分析,合同詐騙罪中行為人必須實施與合同內容相關的經濟活動,。刑法分則將合同詐騙罪規(guī)定在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中,,將詐騙罪規(guī)定在第五章中,這一體例的安排體現(xiàn)出立法者對合同詐騙罪與詐騙罪的評價指標在側重點上不同,。合同詐騙罪作為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罪的種罪,,盡管犯罪客體包括市場經濟秩序和公民的財產權利,但罪責評價更側重于對市場經濟秩序的破壞,。而詐騙罪的客體僅是公民的財產權利,,罪責評價緊緊圍繞行為對公民財產權利侵害的主客觀程度。既然合同詐騙罪的客體是擾亂市場經濟秩序,就必然要求行為人實施了擾亂市場秩序的經濟活動,。在現(xiàn)代法治理念中,,在強調不能客觀歸罪的同時,更強調不能主觀歸罪,。如果行為人客觀上沒有實施任何與合同內容相關經濟活動,,“合同”就意味著僅是一個道具,未實質上擾亂市場經濟秩序,,而僅是侵犯了他人財產權利,。 四是“合同”是否系導致被害人陷入認識錯誤而作出財產處理的主要原因?!昂贤痹谠p騙過程中應當起到實質作用,,并非存在合同形式即認定為成立合同詐騙罪,被害人是因為“合同”產生認識錯誤,,從而處分財產,,造成財產損失。如果在行騙過程中沒有“利用合同”或者在簽訂,、履行合同前,、后詐騙行為已經處于完成形態(tài)的,不能認定為合同詐騙罪,,而只能認定為普通的詐騙罪,。 本案中,被告人賀某1虛構建廠事實騙取被害人王某1,、馮某1錢款,,雖形成收據及入股協(xié)議,但并不存在任何籌備,、管理,、經營活動,,也未曾擾亂市場經濟秩序,。另,,使被害人王某1、馮某1產生錯誤認識的并非收據及協(xié)議本身,,而是被告人賀某1宣稱的虛構事實,,故被告人賀某1的該部分行為應定性為詐騙犯罪行為。 五是“合同”內容應當具備經濟性,、交易性,。合同詐騙罪分離與詐騙罪的根本原因在于經濟基礎的變化,“合同”作為一種金融工具,,具有便捷性,、有效性等特點,,是市場經濟良性發(fā)展不可或缺之物,而隨著我國法律體系的完善,,法律觀念的深化,,“合同”不再是市場經濟領域的專屬,在勞動,、婚姻,、收養(yǎng)、繼承,、遺贈等等領域,,“合同”也大顯身手,在這些場合,,利用合同實施詐騙行為能否成立合同詐騙罪呢,? 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在于,,合同詐騙罪規(guī)制的是破壞市場秩序,,侵犯他人財產,其中市場經濟秩序其主要客體,,諸如勞動合同,、收養(yǎng)合同、繼承合同等極具人身屬性,,不屬于經濟市場所調整的對象,。對于主要不受市場調整的“合同”、“協(xié)議”,,如不具有交易性質的贈于合同,以及婚姻,、監(jiān)護,、收養(yǎng)、撫養(yǎng)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xié)議,,主要受勞動法,、行政法調整的勞務合同、行政合同等,,一般不應視為合同詐騙罪中的“合同”,,構成犯罪的,應當以詐騙罪處理,。 該案例中被告人與被害人之間雖已形成合同等文件,,但仍被定性為詐騙犯罪行為而不是合同詐騙犯罪行為,明確了二者之間的一個區(qū)別,。對于今后司法實踐中相關案件的審理具有借鑒意義,,同時對推動司法解釋明確合同詐騙罪的加重法定刑適用標準具有重要意義,。 |
|
來自: 涸鮒思水 > 《法律法規(gu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