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6月2日上午,,一代大師王國維來到頤和園昆明湖邊。 此時已是中華民國成立的第15個年頭,,王國維卻依然拖著一條象征清朝的長辮子,,縱身投湖自盡,年僅50歲,。 昆明湖·黃昏中的十七孔橋 稱王國維是“曠世奇才”也不為過,,文史哲、經(jīng)學,、戲曲,、教育、甲骨文等方面均有極深造詣,,尤其是他《人間詞話》“人生三重境界”理論直接進入中小學課本,。 他的身上卻充滿了矛盾感、悲劇感,,追根溯源,,100年前的他已經(jīng)擁有了當今世人反復強調(diào)的“獨立人格”。 0 1 留著辮子的老古董 卻是介紹西學的第二人 1925年,,王國維留著一根備受矚目的長辮子,,接受了清華大學的延聘,成為國學院導師,。 辮子——清室的殘影 在正式接受聘任前,,王國維說自己需要考慮一周,因為如果就職清華大學,,就“不能時常往來清室”,,看起來相當重視與舊王朝的往來。 究其原因大概是,,1923年,,王國維被清遜帝溥儀封為“南書房行走”。以布衣之身而成為“帝王之師”,,還被特許在紫禁城騎馬,,如此殊榮真是光宗耀祖。 王國維深感溥儀知遇之恩,,對別人目為“贅疣”的那根辮子,,卻視若性命,! 末代皇帝——溥儀 這在當時激進的革命小子眼里,真是頑固透頂?shù)摹袄瞎哦保?/span>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老古董的腦子里,,有著開天辟地的新思想、新學問,。 《時務(wù)報》,,王國維曾在報社任書記 1923年,北大校長蔡元培撰文說,,王國維是50年來介紹西洋學的第二人,。 其實,早在20世紀初,,身邊的一眾學友就對王國維投來了異樣的目光,因為王國維的學問,,特別得新,! 什么叔本華、康德,,什么社會學,、哲學,都是舊式文人從未聽過的新名詞,,而王國維不僅自己學,,還把它們統(tǒng)統(tǒng)介紹給了國人。 羅振玉與日本友人(右一為內(nèi)藤湖南),王國維與日人交往亦頗深 忠于清室,、留著發(fā)辮 vs 譯介西洋學,、傳播新學術(shù)思想,看似矛盾,,在王國維眼中卻毫不相悖,。 留發(fā)辮而忠于清室為獨立之人格,以西洋學為指導,、研究國學同樣是獨立之人格,! 0 2 開創(chuàng)考古學的二重證據(jù)法 卻在叔本華哲學中終結(jié)生命 舊式文人,對古代歷史的研究,,完全依賴傳世文獻,,至于地下出土的青銅器、玉器等文物,,純粹只當作把玩之具,。 20世紀,考古學的概念傳入中國,,而王國維是最早意識到考古學重要性的學者之一,。 根據(jù)出土甲骨材料編輯出版的《殷墟書契菁華》 王國維不僅考釋甲骨文字,、撰寫了《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以卜辭證《史記》,,論證了史書的真實性,。 而且開創(chuàng)了考古學中重要的“二重證據(jù)法”,何為“二重證據(jù)法”,?用王國維自己的話說是——“吾輩生于今日,,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也就是傳世文獻+地下出土的青銅器,、玉器、甲骨等文物,,兩者互相印證,,來研究進行歷史考古。 這在今天看似理所當然,,在當年是極具開創(chuàng)性意義的方法論,。魯迅先生也對他大加贊嘆:“要談國學,他(王國維)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span> 發(fā)現(xiàn)甲骨文的殷墟遺址 王國維能夠開創(chuàng)“二重證據(jù)法”,是與他深厚的西洋學養(yǎng)分不開的,。 王國維研究中國古史學的背后,,有著深厚的西方哲學基礎(chǔ)。如果說嚴復是譯介英國哲學第一人的話,,那王國維無疑是譯介德國哲學的第一人——不僅學習德國哲學,,還將其精髓運用到歷史研究中! 此等中西合璧,、博采眾長的態(tài)度,,正是今日學人推崇的為學之道——在一百年前,王國維就已經(jīng)用得爐火純青了,。 王國維的人生導師——叔本華 而在一眾西洋學說中,,王國維獨愛叔本華。 叔本華認為,,人要求生存,,有強烈的“生存意志”。但人的“生存意志”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得不到實現(xiàn),,人總是會抱恨而終,。 因此人生注定受“生存意志”支配而受苦,痛苦是人生的真諦,悲觀是人生的本質(zhì),。人處于極度痛苦中為尋求解脫可以不擇手段,,包括選擇自殺。 叔本華墓 王國維的性格本就內(nèi)向,,生來不喜交際,。叔本華的悲觀主義,曾滋養(yǎng)了王國維的精神世界,。 但當他看到北伐軍節(jié)節(jié)勝利,、北京城里暗流涌動,意識到一個新時代即將來臨,,他所眷戀的舊時代將一去不返,。 他深知無力改變這一切,最終選擇以自殺來實踐自己對叔本華哲學的理解…… 頤和園昆明湖——王國維生命的終點 0 3 終日操勞,,奔波生計 卻能在學術(shù)這一片天地獨善其身 1905年,,在外奔波多時的王國維,回到海寧家中,。 猛然間,,王國維見到了鏡中憔悴的妻子,聯(lián)想到這些年自己為生計辛勤奔波,,不禁悲從中來,揮筆寫下了一闋《蝶戀花》: 閱盡天涯離別苦,,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 花底相看無一語,,綠窗春與天俱莫,。 待把相思燈下訴,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王國維故居內(nèi)景 為生計,,王國維一生做過不少職業(yè):報紙校對工、門房登記員,、日文翻譯,、學堂教席、圖書館編輯,、通志館分纂…… 所有這些都是他的職業(yè),,也是他的衣食之資.他從不以職位卑微為忤,只看重修金與分潤的多寡——只要能賺錢,干啥都可以,! 最讓人唏噓的是,,一代大師王國維準備投湖自盡,去頤和園的黃包車錢竟還是向同事借貸所得,!奈何如此凄涼,! 清華國學院五大導師(從左至右:趙元任、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 然而,,如果王國維只是隨生活漂泊,,就不是王國維了。 無論生活如何窘迫,,都不會影響王國維對學問的態(tài)度,,他始終將自己的學問擺在純粹的境界中,生活是生活,,學問是學問,,二者絕不影響。 比如,,為了追溯“旬”字的本字,,王國維曾經(jīng)“搜遍卜辭”;通過對卜辭證據(jù)的審視,,他把自己的孤證臆測否定了“不下數(shù)百見”,。 后代學者推崇其人其書,說王國維每考一事,,每釋一字,,必“獅子搏兔用全力”。 海寧王國維故居前雕像 學術(shù)史上,,為五斗米折腰的學者不在少數(shù),。貧賤夫妻百事哀,更是千百年來人類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 王國維卻能獨善其身,,在做學術(shù)時保持清醒獨立的人格,勤勉治學,,有一分證據(jù)說一分話,,沒有半點馬虎。如此,,方為大師風范,! 王國維學術(shù)精華《觀堂集林》書影 因此,,在王國維去世兩年后,陳寅恪在《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中寫下了這段流傳千古的名言: 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彰,;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今日讀王國維的文章,,那種“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依然在字里行間光芒萬丈,。 王國維紀念碑銘 |
|
來自: 天涯aobebd0m4x > 《歷史足跡》